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3月19日 | 祢乐河的水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三十六篇
1 恶人的罪过在他心里说:
“我眼中不怕 神。”
2 他自夸自媚,
以为他的罪孽终不显露,不被恨恶。
3 他口中的言语尽是罪孽诡诈,
他与智慧善行已经断绝。
4 他在床上图谋罪孽,
定意行不善的道,不憎恶恶事。
5 耶和华啊,你的慈爱上及诸天,
你的信实达到穹苍。
6 你的公义好像高山,
你的判断如同深渊。
耶和华啊,人民、牲畜,你都救护。
7 神啊,你的慈爱何其宝贵!
世人投靠在你翅膀的荫下。
8 他们必因你殿里的肥甘得以饱足,
你也必叫他们喝你乐河的水。
9 因为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
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
10 愿你常施慈爱给认识你的人,
常以公义待心里正直的人。
11 不容骄傲人的脚践踏我,
不容凶恶人的手赶逐我。
12 在那里,作孽的人已经仆倒。
他们被推倒,不能再起来。
省思:
作恶的人躺在窄床上酝酿阴谋诡计(4 节),
最终瘫痪于自己的罪中,
不能动弹(12 节)。
神是救主——尊贵崇高,
以荣光充满世界,
将丰盛的生命
分赐给一切前来就祂的人。
祷告:
感谢天父,
让我如今得见祢的荣光照耀
——既暴露了罪的卑鄙可悲,
也彰显出祢在耶稣基督里
爱的恣放与荣美。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出埃及记 第三十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米吉多遗址出土的主前9世纪的四角香坛。类似的香坛在以色列到处都有出土,表明当时献香非常普遍。
《出埃及记》第30章|附记
本章讨论的问题基本是前面一些内容的补充。
1至10节,是对制造香坛的吩咐,香坛的形状类似半截的小壁柱,四面有小型的角。它也是用皂荚木做成,外面包金,镶有环子可以穿杠扛抬(4节)。放在圣所里,有别于立在大院中央的祭坛;因后者与神的所在比较远,因此可以用铜包裹(二十七2)。
祭司要一日两次在小坛上献香,同时打理圣灯的灯心和燃油。这香因独有的成分,禁止他人使用(参34-38节)。第九节提到这坛单单在献香礼时使用,不可做为献燔祭、素祭或其它奠祭,可能要表达献香礼主要是反映与神较为亲密的同在,有别于其它祭物所表达的。
第10节说的为坛赎罪之礼,赎罪日的礼仪,插入在献香礼之后,提醒他们,他们获得与神较为亲密的关系是因为有着较为“负面的”赎罪日的代价所得来的。
11至16节是对人口调查和人头税征收的吩咐。要求每个以色列人,都要把赎价奉给上主。头生子属乎神,因此必须献祭赎回,已经是以色列信奉的原则之一(出十三13)。另一个既已接受的信念则是,以色列整体而言是神的长子,因而属乎祂(出四22),但神也接受了利未支派替代一切长子(民三12),本段是这个“代赎”原则的延伸。以色列可算是神的军队,人口调查后,每个成年男子都得为自己付出“赎价”。
例定的赎价数额不高,每人交半舍客勒(一舍客勒相当于11.25克),并且贫富一律,可见其象征性的本质。价银用作维修会幕(16节),也是典型的以色列作风。“半舍客勒”后来成了每年一次的殿税(太十七24的“丁税”)。
17至21节是对洗濯盆的描述。祭司亲近神之前,必须先行水洗之礼。这就是洗濯盆的功用。这盆显然是铸成的整块实心金属(没有木制支架)。它立在大院中,进入帐幕之前便可使用。祭司洗涤洁净才能进到幕中烧香敬拜,执行牺牲或血礼后的祭司,必然需要洗濯。
22至33节是膏油制作和使用的吩咐,这油有特殊的配方,又罕有又昂贵,严禁作其他用途,违者处死(32、33节)。所用的香料,大多产在阿拉伯,是商旅自远方运来,有些甚至是印度的出产;祭司就职时需要受膏,帐幕和其中一切陈设要受膏,这样做有传递“圣洁”的果效,把它们分别出来供神使用。
03
今日默想
34至38节,再提到在香坛里所烧的香料,这些香料显然又馥郁、又稀有。要将它“用盐调和”,目的或许是为了助长燃烧,亦能保证盟约(盐约)。烧香最先可能是献祭的替代,因为烧香也能产生馨香和烟云,与祭牲一样有“赎罪”的功用。新约教会完全没有烧香的记载,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在圣殿之外烧香是无法想象的。在新约启示录将祷告比喻为“香”,也有赎罪的意思(启八3-4)。看来,祭司在香坛燃烧极其昂贵的香料,其目的是为别人——代求。在你的生活中,有经常付出这“昂贵”的行动吗?
04
每日加量
约翰福音 第十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古代以色列的羊圈,牧羊人就睡在门口。
《约翰福音》第10章 | 真正的牧者
第九章,耶稣与法利赛人针锋相对的说:到底谁是罪人?这一章的核心则在辩论“谁是牧人和羊,谁又不是”。祂以近东人熟悉的“牧人和羊”这种信任的关系为比喻(1-5节),然后加以三层的说明,分别是7至10节,11至18节,和25至30节:
“牧人与羊”的比喻,当时通常用来指君王和百姓,意思就是耶稣的自我指向,如同牧人走到羊圈,一一叫出羊的名字一样,祂就是这样的君王,有别于“贼”与“强盗”。百姓中的各类领袖,如同奋锐党和法利赛人,打算带领以色列人与罗马殖民者作顽强的拼搏;军阀希律家,为了保住他们的权力和财富,则与罗马合作;而祭司党则与罗马貌合神离,既害怕因不顺从罗马而遭罗马的颠覆,又害怕因过分亲罗马而遭百姓的反抗,始终小心翼翼地在这两个势力之间保持平衡。
耶稣说:祂就是真正的君王,可以让百姓以爱和信靠来跟从,凭着祂让瞎子看见就可以得知,以赛亚先知不是这样说过吗?当在以色列地发生这些事,表明他们的神或神所差遣的君王已经回来了。
因着他们不明白(6节),耶稣做出解释(7-10节),祂说“祂是羊圈的门”,这也是近东牧羊人的做法。晚上,牧人会守在羊圈的门口,以防羊跑走或遭盗贼抢夺,表明牧人优先关心羊的安全,决不让羊受伤害。这正是真君王的写照——决不让百姓生命受损。对应那些革命党、军阀和祭司,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宏图大志,不惜牺牲百姓的生命,谁真谁假,一目了然!
11至18节,耶稣对自己的牧者身份做出更深的解释:当羊群面临危险时,牧人会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这就是耶稣的呼召,祂不但为了原先的百姓,祂更是为了将另外一群极不相同的羊群带进来(16节)。祂说,这是出于父神的爱,这种爱,促使父神将耶稣舍去的生命取回来。这种爱与信任的关系,洋溢在“父——祂——以色列百姓——更大的一群人”之间。
祂的这番解释,又导致犹太人之间的争论(19-24节)。于是,在庆贺公元前167年马加比犹大,胜过安提阿古四世的修殿节里,祂又做出第三轮的解释,祂说,祂是父所授予的,来带领百姓的好牧人。
我们以为“好牧人”的比喻是浪漫式的,其实这是君王的宣告!是一个权力的挑战,犹太人不是没有君王,留着一个空位等候一个人来填补,其实他们有很多的“王”,只要一听到哪里有人敢宣称是王,就随时去铲除,这也是为什么当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之时,他们会说祂“被鬼附了”、“说僭妄的话”的原因了。看来,耶稣与他们,彻底是“你死我活”的角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