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2圣灵降临期24 | 新的警醒
来源: | 作者:索老师 | 发布时间: 900天前 | 37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2圣灵降临期24 | 新的警醒
时刻警醒的人生 彼前4:7-19




讲道:(请点击以下音频按钮收听录音)

2022年11月13日主日讲道(上篇)

2022年11月13日主日讲道(中篇)

2022年11月13日主日讲道(下篇)



经文:《彼得前书》4:7-19(和合本)


7 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8 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9 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10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11 若有讲道的,要按着神的圣言讲。若有服侍人的,要按着神所赐的力量服侍,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原来荣耀、权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12 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13 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祂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14 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15 你们中间却不可有人,因为杀人、偷窃、作恶、好管闲事而受苦;16 若为作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17 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若是先从我们起首,那不信从神福音的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18 若是义人仅仅得救,那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将有何地可站呢?19 所以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为善,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


   2022圣灵降临期24| 新的警醒

时刻警醒的人生


引言:

相信许多弟兄姐妹都看过《2012》这部电影,《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影片故事发生在2012年12月,一家人正在度假。没想到根据玛雅预言,2012年的12月21日,正是世界末日


玛雅历史文献记载,地球每隔3740年就会毁灭一次,每一次毁灭都会迎来全新的世界,而人类此前已经毁灭了4次,每一次毁灭都会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毁灭之灾,让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恐慌。


按照玛雅人的算法2012年12月21日是玛雅纪元3113年历经大周期5125年之后的对照日,而当那天夜幕降临之后,人们再也不会看到第2天黎明的曙光,人类将生活在永无止境的黑夜之中,这一天将是本次人类文明的结束,而地球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而未来的人类又会迎来与本次文明毫无关系的文明。


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恐慌,世界末日的说法瞬间风靡全球。时至今日已经过去十年,2012的世界末日的预言也证明完全是虚假的。



彼得前书四章7节「万物的结局了,所以你们……」


「万物的结局」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如同《2012》所预言的世界末日吗?当然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说,我们知道世界的末了有各样的灾难:饥荒、瘟疫、地震、战争等等,在《启示录》中也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记载七印、七号、七碗所带来的各样可怕的灾难。


但是灾难和毁灭并不是焦点,启示录的高潮是十九章之后羔羊的婚筵,以及随之而来的末日的审判和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的降临。其核心是末尾一再重复的信息:『我必快来』。


所以,「结局」并不是一定指结束、终点或时间的结尾,在这里的意思是完成、实现、达到目的或达到目标。根据上下文,这里「万物的结局」是指基督再临。这个结局并不是指彼得的读者所受的逼迫已经结束,也不是指ZF有所改变,使信徒受到较善意的对待。彼得提到万物的目的将要完成,是特指主的再临。


彼得前书四章5节「…他们必要在审判活人死人的主面前交账。」外邦人纵欲的生活,使他们看不出来将来审判时必要在主面前交账,既然如此,信徒当如何生活呢?


「所以,你们……」彼得所关心的正是信徒面对主的再来,如何在末世的事实下生活?今天我们所看的这段经文正是彼得对当时的听众,也是对我们的劝勉,因着主的再来,我们要活出时刻警醒的人生。


一、 基督徒生活之警醒(7b-11节)


彼得首先提出三样信徒在面对万物结局接近时应作的事:


1、 祷告之态度7b


7b「…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


这句话原文语序应该是:你们要谨慎自守和警醒进入祷告中。


同时,这里的两个动词「谨慎自守」和「警醒」是命令语气,二者又是同义词,所以这两个命令的要求都是指向「祷告」而发出的,也就是要以谨慎自守和警醒的态度祷告。


「谨慎自守」这个字是用来形容人有冷静的头脑,思想中肯持平,能控制自己。按照原文的意思它包括不因醉酒而头脑昏沉或幻想的心灵态度,有过醉酒经验,或者见过醉酒的人,就会明白一个醉酒的人完全被酒精控制,无法管理自己,整个人处在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无法做出正确的举止和行为。谨慎自守就是以守望的心等候主的再来,并且实实在在过生活。


也就是说一方面如同诗篇诗人所表达的: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主再来是那样真实、迫切,所以信徒要以如此迫切的心情等候主的再来;同时又要实实在在过生活,等候不是像我们等公交车那样,一味的等待,无所事事,这个观念正如同保罗对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某些人的责备,「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曾吩咐你们说,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因我们听说,在你们中间有人不按规矩而行,什么工都不作,反倒专管闲事。」


帖撒罗尼迦教会确实有着强烈的末世观,相信主的再来,甚至如同保罗一样,相信主的再来就是不久。所以有些信徒就认为既然主就要来了,何必作什么,只要安心等待,主来了,一切都就过去了。所以保罗在这里责备他们错误的观念,虽然主再来是真实的,并且近了,门徒们需要热切的等候,但是没有人知道那个日子、那个时辰,在等待的过程中仍要切实的生活,竭力作主的工。耶稣描述忠心的仆人为「腰里要束上带,灯也要点着」,一面忙碌作事,一面等候主回来。


「警醒」是思想清晰、判断正确的意思,在原文中这个字与「疯狂」相反,福音书中记载那个被鬼附的人被耶稣治愈以后,人看见他坐着,穿上衣服,心里明白过来。全神贯注于主的再来,特别是那些尝试为末日定日期的人,常常有不正常的兴奋表现,失去了清醒判断的能力。


谨慎自守和警醒是我们面对「主的再来」而应有的祷告的态度,都是为了使我们心里预备好,能向神祷告。彼得认为祷告并非叫我们变成疯狂,却是叫我们自守,能直接而深刻,并且有思想的与主交通。同时,祷告也要求人要有警觉,对于彼得来说更是有刻骨铭心的体会,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耶稣教训彼得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太二十六40-41),可是彼得等人竟然睡着了,最后当耶稣被出卖而钉十字架时,他们都软弱跌倒,彼得甚至三次不认主。所以彼得以此真理教导读者,以免他们被迷惑,失去了仰望依靠神的心,在等候主的再来事件中再次失脚。



2、 相处之态度(8-9节)


8a「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


这句可以翻译为「最要紧的是彼此有热切持久的爱」。


首先彼得表达信徒彼此相爱是信徒相处最为优先的事,爱是信徒在这个世界上的标记。特别是在试炼和逼迫临到的时候,基督徒要彼此相爱,和睦同心。


接下来彼得强调这爱的特质,其一是「热切」的,这个字描绘出运动员全力以赴冲向目标的画面。它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欲望,基督徒的爱是需要操练的,就像运动员操练技能一样。它不是一种情绪上的感觉,而是甘心乐意的付出。


爱的特质之二是「持久」的,保罗强调爱是永不止息的,爱是不会一受到试验就被打倒,信徒之间要有坚韧不屈的爱心。不会因着时间、距离、事件而消退。


其次,彼得强调信徒必须如此爱的原因。


8b「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


彼得曾经问耶稣必须原谅他的兄弟多少次?彼得自己建议只要原谅七次,但是耶稣不以为然。耶稣回答说:「我对你说,不是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紧接着,耶稣设一个比喻,说一个被赦免的仆人因为不放过别人,又被关回监牢。所以,我们这蒙赦免的人也应赦免人。(太十八21-35)


「爱能遮掩许多的罪」与箴言十章12节「爱能遮掩一切过错」及诗篇八十五2节「遮盖了他们一切的过犯」意思接近。


遮掩许多的罪意思接近赦免许多的罪,被遮掩的罪既然未被看见,就犹如消失,与赦免的意思接近。「爱能遮掩一切过错」上半句是「恨能挑启争端」,对比爱与恨所带来的的结果,恨能挑启争端,使人犯错;相反,爱能平息纷争,因为爱里有忍耐、宽容,有爱心的人会容忍并赦免别人的过犯,犹如除去已经犯下的罪。


对这一原则,创世记九章18-27节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挪亚喝醉后赤身露体,他的儿子含看到父亲的羞耻,把这件事告诉了家人,出于爱,含的两个兄弟用衣服遮盖住他们的父亲,遮盖了他的羞耻。


所以爱能遮掩许多的罪的意思不是漠视别人所犯的罪,而是不张扬、不急于定人的罪,倒赦免别人。因爱心而有的宽容,可以使许多罪因人真诚悔改而得到赦免。


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时候我们被人伤害,我们很容易选择到处宣扬别人的错或者我们以为别人的错,而不是以爱心遮盖。这也似乎检验我们的爱是不够热切,不够持久。


最后,彼得强调信徒相爱在生活中的践行,也就是彼此在基督里的服侍。



3、 服侍之态度(9-11节)


9节「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


基督徒彼此相爱践行之一就是款待,在当时的处境下,这一服侍与基督教的福音事工息息相关,因为传福音的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时,极需要别人的接待。因为在那个时代,酒店并不像今天这样普遍,加之许多旅店如同孙二娘的黑店,所以寻找合适的旅馆住宿并非易事。所以在约翰二书、三书中约翰特别教导如何正确的接待,以展现在基督里真实的爱。


另外,初期教会的聚会大部分都在信徒的家中,就如二十多年前,我们大部分家庭聚会都在信徒家中举行,所以信徒愿意以其家庭款待别人是重要的,甚至作为教会领袖其中一项条件就是要乐意接待远人(提前三2)。


如果我们有接待人的经历就会明白,款待也会带来负担,尤其是要用自己的家,特别是作聚会的场所,而且不是偶尔为之,乃是经常性地发生,于是怨言是很容易产生。在过去十多年,我和徐静带领小组都坚持在我们家,许多时候的确会有挑战,弟兄姐妹来之前和离开之后都要花时间去收拾。特别有的时候太累,心里难免就想发怨言。所以彼得提醒我们要用互相款待,不发怨言的态度事奉。


其次,基督徒的爱还体现在服侍上。


10-11节「……」


首先,正如保罗所言,彼得也强调每一位基督徒都从圣灵领受了恩赐,以致每一位信徒都能凭着他的恩赐事奉,而恩赐的目的是造就会众,恩赐不是为了个人的目的,而是为了彼此服侍,每个人所服侍的对象都是他人,这也是我们践行彼此相爱的必然结果。


彼得同时指出信徒们以恩赐服侍所应有的态度: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所谓好管家是指一个称职的,不负主人所托的忠心仆人。彼得强调我们每一位信徒都是神的管家,受神托付管理神所给的产业——多样的恩赐,我们需要忠心又有智慧去运用这许多的恩赐,彼此服侍。在教会中每一位肢体都应该是参与者,没有人只是等待别人的服侍,而推脱自己没有恩赐,不需要服侍。


其次,彼得以讲道和服侍人作为例子来说明何谓照恩赐彼此服侍和作恩赐的好管家。


不论是讲道的内容,还是服侍的力量都不是服侍者随己意而行,圣言和力量都是来自于神。也就是说凡有人讲道,让所讲的内容有如由神而来,凡有服侍的,有如藉着神所供应的力量服侍。也就是说我们基督徒无论运用什么恩赐服侍,都不是凭借自己的血气,都是出自于神。


今天有许多人在服侍中太过于高抬自己的:智慧、能力、知识等,太容易把事工的主权从主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这事工变成他的事业或他的机构,成功展示他的组织技巧和创业才能,以至于掩盖了神在他身上的作为,以及神赐给他恩赐的目的。


所以在这一段落的结尾,彼得一方面强调我们一切的服侍,若是按着神给予我们的去服侍,最终必然会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别人透过我们手所做的,不只是看见我们这个人,更是看见神自己。最后彼得以一段颂赞结束:原来荣耀、全能都是祂的,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彼得在劝勉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的警醒之后,再次回到当下的处境,彼得的听众正面临着各样的苦难,在苦难中他们更需要具备警醒的态度和心志。



二、 基督徒苦难之警醒(12-19节)


1、 苦难之态度


在苦难之中要活出属神的子民应有的生命样式,最重要的就是对苦难有正确的认识和观念,所以彼得劝勉信徒面对苦难:


首先不以为怪。


12节「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


彼得在这里描绘一幅历历在目,有关信徒受逼迫的画像,火炼的试验在信徒中间并不是一个对未来的预告,而是他们当下的生命正面临的处境,在一个异教的社会中活着,信徒固然会受从教外来的压力,所以考验已经在进行中,而且这些压力并不会快速消失,反而将会接踵而来,以使信徒倍受火炼的试验。


苦难的主题对于神的百姓来说一直是一个难解的奥秘,约伯会向神呼求,希望可以与神辩解,为什么灾难会临到像他这样敬畏主的人;诗篇诗人也会抱怨:我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诗篇七十三13)。相信许多时候,我们面临艰难时,也会如此向神发脾气,甚至远离神。


但是彼得劝勉信徒,不要以为怪。什么意思呢?括号里翻译为不要以为是遭遇非常的事,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是意外,一切反而是必然的。信徒应该以平常的心态来看自己所经历的,试炼临到我们是正常的,不要惊讶。


其次倒要欢喜。


13节「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祂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


彼得劝勉信徒不但不要因为苦难的来临惊讶,反而要欢喜。信徒不但要在消极的层面不要感到意外,在积极的层面则要欢喜。彼得指出,信徒受苦的一个属灵的实况,乃是藉着苦难与基督认同。基督徒的苦难不是徒然的,不是毫无意义的,乃是在分享基督的受苦。


基督的受苦是指什么?彼得在书信中所指的乃是基督在世上的时候,所遭遇的苦难,尤其是基督被钉十字架而殉道,信徒与基督的受苦认同,当然并不表示他们也有份于达成救赎世人的伟举,乃是藉着这份认同,信徒深深体会基督的受苦;藉着这份经历,明白要为苦难付上代价。


当我们为基督受苦,我们就与祂连结,我们所受的苦就是见证祂所受之苦。我们虽然没有如同彼得一样见过耶稣被钉十字架,但我们却像彼得一样,了解耶稣是为了赎罪而死,因为祂为我们受苦,我们就以配为祂受苦而喜乐。


彼得如此劝勉信徒并不是说大话,这正是他们生命的真实流露。在使徒行传第五章记载大祭司和他的一切同人,下手拿住使徒下在监里,神却差派使者释放他们,叫他们在殿里继续教训人,后来守殿官和差役再次把他们带到公会前,经历一番审讯后,把他们打了,又吩咐他们不可奉耶稣的名讲道,就释放了他们,他们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徒五17-41)



最后矫正观念


14-16「……」


以前曾听见有些基督徒因自己犯罪或者错误的选择而导致受苦,反而自封为是为基督受苦,也许彼得当时的会众中也有人会有如此的观念,把苦难的试炼和自己犯罪所受的苦相混淆,所以彼得在这里进一步劝勉,矫正他们有关受苦的观念。


彼得先从正面的角度教导信徒,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便是有福的。


基督的名正是基督徒被邪恶憎恶的原因,在教会历史初期,基督的名开始成为救主的同义词,也指救主所代表的所有意义。彼得在公会前讲道曾说:「除祂之外,别无拯救;因为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四12)后来,使徒「离开公会,心理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五41)。大马色的亚拿尼亚在异象中看见大数人扫罗信主、日后成为为主传道的使徒保罗,基督也对亚拿尼亚说:「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九16)不敬畏神的人并非被基督这个名触怒,而是因为祂的身份、祂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导致这些人产生敌意。


敌对者对基督和跟随基督的人的这股憎恨可以总归为辱骂,是不信神的人对神和祂的百姓所积蓄的敌意。在第一世纪,不信主的人往往因为信徒经常提到基督而愤恨不已,因为他们鄙视基督对罪人的指控。彼得劝勉信徒,我们若是因着这样的缘故被人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我们身上。


总之,神的灵的同在,使信徒在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时,也无所惧怕,更不会自惭形秽,因为神的灵会加能赐力,除去信徒的无助和无奈感。所以彼得劝勉我们作基督徒受苦,却不要以为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保罗说:「我不以福音为耻」(罗一16)正是这一生命的写照。


随后,彼得从反面的角度教导信徒,不可受不必要的苦:「你们中间却不可有人因为杀人、偷窃、作恶、好管闲事而受苦。」这里彼得列举出一系列错误的行为作为代表,这些行为必然招致受苦,但这些苦难不但不能使神的名得荣耀,反而羞辱主的名。这样的苦难是自取其辱,并不能得蒙神的祝福,甚至因着犯罪失去神的同在。



2、 全然交托主(17-19节)


基督徒生命中苦难是真实的,彼得教导我们不要以为怪,反倒要欢喜。对于彼得自己来说,威吓和拘禁并不陌生,他自己不久也要为主殉道。也许此时他想到苦难和死亡的诅咒是因着神的审判而进入世界,但是他从盼望的角度来看神的审判。


17-19节这段经文的内容彼得也许间接引用了玛拉基书的预言:


三章1-3a「万军之耶和华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预备道路。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祂的殿;立约的使者,就是你们所仰望的,快要来到。祂来的日子,谁能当得起呢?祂显现的时候,谁能立得住呢?因为祂如炼金之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碱。祂必坐下如炼净银子的,必洁净利未人,熬炼他们像金银一样。」


这一预言结合了神降临在祂圣殿的想法,和神审判的双重目的:炼净敬拜祂的人和消灭恶人。「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基督徒所经历火炼的试验,正是神降临在祂圣殿所烧起的熬炼的火。若神自己的家,就是祂拣选作自己的产业,要用火炼净,那么末了,那些不顺从神福音的人,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呢?保罗回答这问题正如玛拉基书所预言的:「那时,主耶稣同祂有能力的天使,从天上在火焰中显现,要报应那不认识神的人。」那些人的结局就是受刑罚,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帖后一7-8)


彼得继续从另一角度表达这一观点,「若是义人仅仅得救…」,这并不是怀疑或质疑神为我们存留救恩是否稳妥可靠,是否真的要在末世显现(一5)。「仅仅得救」是让我们明白基督徒也需要历尽艰辛后得救。这里大概是指信徒因着其义行,反而遭受多方面的苦难,包括了殉道,但至终必蒙神的拯救,得着末世的救恩。但是那些「不敬虔和犯罪的人」,也就是那些不信从福音的人将不能在末世的考验中得救,注定了永远沉沦的厄运。



最后彼得劝勉基督徒,虽然我们会经历火炼的试验,但我们依旧要学习顺服神的旨意,照神的旨意受苦,在苦难中我们要把自己仰望交托于主。彼得从两个方面强调为什么我们要全然交托于主:


一方面,祂是信实的主,神的信实保证了祂的应许必然成就,我们虽然在救恩的旅程中会历尽艰辛,但我们是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因着祂,我们必不会失脚、必然叫我们得着末世要显现的救恩。


另一方面,祂是造化的主,彼得提醒我们,我们信靠的主是一切事物的设计者,祂要成就那伟大的造化之工;祂养活了天上的飞鸟,又数点我们头上的头发,所以祂必然看顾我们,只要我们把自己交托给祂。


总结与应用:


1、 时刻警醒(仆人的比喻)


许多基督徒常常错误的以为,信主了就万事大吉,已经拥有了进入神国度的门票,就可以安然入睡。但是圣经一再地提醒我们:要警醒!彼得在这卷书的结尾再次告诫我们: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五8)


主耶稣在马太福音二十四到二十五章也同样用一系列的比喻提醒我们时刻警醒。


2、 全然委身


有一首我们都很熟悉的诗歌《我不知明天的道路》,的确如此,我们不知道明天会经历什么、会面对什么,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所信的是谁,祂是信实的主,是掌管一切的主,我们不需要把明天紧紧抓在自己手中,我们只要全然委身于祂,把自己放在这位造化的主手中,祂必然看顾,必然保守。



代祷事项:


1、为弟兄姐妹祷告,在今日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愿我们意识到神的日子近了,我们有一颗时刻警醒的心,一边服侍,一边等待主的再临。


2、为弟兄姐妹祷告,我们再次陷入各样的混乱、迷茫的生命经历阶段,我们虽然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们知道谁掌管明天,愿我们全然委身,单单依靠那位掌管生命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