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以下音频按钮收听录音)
2022年10月23日主日讲道(上篇)
2022年10月23日主日讲道(中篇)
2022年10月23日主日讲道(下篇)
经文:《彼得前书》2:1-10(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2:1 所以,你们既除去一切的恶毒(或译:阴毒)、诡诈,并假善、嫉妒,和一切毁谤的话,
2:2 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
2:3 你们若尝过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
2:4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上帝所拣选、所宝贵的。
2:5 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奉献上帝所悦纳的灵祭。
2:6 因为经上说:“看哪,我把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安放在锡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2:7 所以,他在你们信的人就为宝贵,在那不信的人有话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2:8 又说:“作了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他们既不顺从,就在道理上绊跌(或译:他们绊跌都因不顺从道理);他们这样绊跌也是预定的。
2:9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2:10 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上帝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
前言:建造国度
上一周所讲的经文,其中心是:教会要在备受压制的帝国环境中,建造不一样的生命,这个生命是以神的圣洁为榜样的,彼得比较多从个人的特征,来讲这圣洁的生命。在接下去的篇幅里(2:1-10),彼得则说,信徒除了自我建造圣洁之外,还需要来建造一个国度,他所用的词就是:灵宫。这种说法,是用来区别耶路撒冷的圣殿,他是将基督和信徒都比喻成建筑圣殿的石头(4节),建造灵宫就是建造教会的群体。关于建造这个灵宫般的群体,他有两方面的教导。
一 | 要对圣道有持续渴慕的心(1-3节)
在帝国中受压迫的信徒,不该泄气,反倒要有理想,要有高尚的追求。因为基督徒已经获得了重生,已经获得能脱离世界各种罪恶的力量。那就要追求,使生命得到成长与建造。那基督徒该追求什么?要渴慕圣道,因这种追求,会产生三样果效:
A、可以克服低情下品
对圣道的追求,不但使我们能从意识上主动地克制这世界的低俗风气,避免让其侵蚀我们的生命;而且,也能有效地抵制那些恶毒、诡诈、假善、嫉妒、毁谤的话造成对灵宫(教会群体)的损害。
信徒对圣道的渴慕包括:通过对神的认识、祷告、福音的教导,忠心的顺服,牧者的传讲,圣礼的参与。基督徒要主动的追求这些项目,也要积极参与教会各种团契和服侍,才能使自己的渴慕之心得以持续保持。
就好像柴是要堆在一起才会烧得旺,基督徒在群体中,才会有被监督、被责备、被鼓励、被扶持的机会,克服那些低情下品,才有可能。
B 、可以使生命得以成长
渴慕圣道,不但可以克制世俗的风尚,更是使自己的生命不断成长。当然,这样的成长不但是指个人,也是指群体的成长。另外,彼得所关心的成长的重点,肯定不是数量方面,因为在初代教会,基本都在信徒家里聚会,当时的环境不适合、也不可能产生太多信徒。在教会历史上,自第一世纪到18世纪,50-150人的教会是常态。最近两百年以来,才会有几百人、上千人的大教会,甚至是上万、十几万的巨型教会的产生。
彼得所关注的教会成长,也就是在圣道上所产生的各样指标,也正是脱离“恶毒、诡诈、假善、嫉妒、毁谤”等方面的品性。显然,不能从人数来衡量。
教会能在数量上大幅度增长,往往与社会环境、文化特色有关,宽松的环境,人口密集的城市,较单一文化的环境,尤其有一大群相对单一群体结构的社会(比如大型工厂),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发展大型的教会。
另外,能不能在数量上不断增长,也与教会的牧者和团队的社交能力、号召力、感染力和组织能力有关。而缺乏这些能力的牧者和团队,则难以促使教会在数量上增长。
所以,在人数的成长,应该在圣道的追求上自然而然产生,不能强求。
C、也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满足
假如教会能在圣道上追求,并在这个基础上得到教导,也能使教会的个体,他们的心灵得到满足。彼得引用诗三十四章8节,来表达这种良性循环的状态。一个蒙救赎的人,越是渴慕圣道,越能得到属灵的喂养和滋润;越是得到属灵的喂养,也就越能体会到从圣道而来的好处和喜悦。就好像,一个从吸鸦片的生活里被救赎出来的人,不但得到了救治,也得到了生活的重建,也不再愿意回到过去。一个体会到救恩滋味的人,他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被拣选,人生会是怎样?也就是说:在蒙救赎的人心灵深处,会产生神圣的渴慕:对圣经的热爱、对聚会的渴慕,对不信主之人的灵魂的担忧,也愿意顺服神的一切教导。同时,他越是这样的渴慕、他的心灵越是会因之而得到满足。
二 | 要把服侍当作崇高的职业(4-10节)
彼得也激发他们,去从事至高无上、带给他人福祉的职业——君尊的祭司。在当时的犹太和罗马人的世界里,祭司的职业都被认为是无比崇高的,罗马皇帝自己就身为祭司;犹太人最高的管理者就是大祭司,尽管他们有王在统治他们,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认同王的最高统治。在第一世纪,他们反倒会认为圣殿的大祭司,比希律王更具有王权的力量。
彼得称基督徒是祭司,指的显然不是类如在圣殿中的大祭司的角色,也不是类如具有从皇帝而来的权威人士。因为基督徒,无论是在当时的犹太社会,还是罗马社会,都被视为破坏力量。就好像今天在中国的基督徒,我们的信仰,不被认为在建造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上,有任何价值,完全属于需要被打压的对象,因为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需要被消灭的。那么,彼得所说的这个祭司的价值——就是宣扬基督耶稣的福音——“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的救恩。
这个祭司的工作,所建立的价值,与世界有别。正如主被当时的犹太当权派,当作一块废弃的石头一样,而在神的眼中,祂不但被接纳,更是被当作是新国度的根基。这个世界(犹太社会和罗马帝国),不会认同基督信徒的价值,更不会将他们视为至宝。但在造物主上帝眼中,却被看作是宝贵的活石,如同基督一样,成为建造新世界、新时代的材料。
在这个世界里,唯有慧眼人,才能识别基督徒是宝贝!就好像希伯来书所说的:跟随真神的那些前辈,本是这个世界不配的人!意思是,这个世界不会把他们当作是有价值的人,反过来,这个世界也不配拥有这些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价值体系在抗争,信徒需要具备与当时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另外,彼得讲,这块活石的宝贵还在于:它既能救人,也能毁人!就好像,诗篇118篇22节和以赛亚书8章14节所说的;也是耶稣和使徒们引用时说的(太21:42,路20:17-18,徒4:11,罗9:33),它成为了建造房子的基石,也同时作了绊脚石、跌人的石头。
回应 | 让分享成为习惯
今天延续上一周所采用的韦尔斯(Samuel Wells)的思想:教会不但自身领受上帝的恩赐/礼物,而存在于世界,自身也是恩赐/礼物,是神给这个匮乏的世界的恩赐/礼物。也就是说,作为基督耶稣身体的教会,不但自己是圣洁的,也要将与世有别的生命特征活出来,使这个世界得到我们这个恩赐/礼物。上一周是用祷告来作为教会的实践,今天则以“分享”来回应彼得对当时活在备受帝国压迫的教会的劝勉,彼得劝勉他们,要渴慕圣道,建立德行,其中的目的是“宣扬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见证主的圣洁,将上帝怜悯人的恩赐/礼物,分享给这个贫穷的世界[1]。
1、分享生活
韦尔斯认为:上帝是通过彼此依靠的践行,给予祂的子民所需的一切。所以,神的百姓彼此之间,要来表达彼此依靠的话,其中一点就是通过分享生活,分享生活最明确指的就是每日分享食物,而分享生活的典范就是圣餐,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四方面来落实:友谊、金钱、玩耍和共餐。
友谊:作为基督徒而言,在这个世界过分别为圣的生活,是孤单的,也是经常会感到沮丧的,在他工作的地方甚至是充满敌意的,在社会的见证也是很难看到有效果。基督徒之间,所分享的信念,对于对方而言,都是极大的支持,彼此间相处时所具有的怜悯、感同身受、幽默和反讽,会使人体会到信仰所具有的较人性的一面,这往往会带来很好的效果,缓解了基督徒的困局,这往往也是教会领袖不具备有的。简单而言,友谊这个恩赐/礼物可以成为基督徒之间的支持,帮助门徒度过艰难、匮乏的时候。也可以使彼此在互相鼓励、更新、问责和理解之下,使生命得以更新。
金钱:在初代教会,一个出色的见证,就是“共同钱囊”的实践(徒2:44-45,4:32,34-35),正如耶稣所说的“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太6:21)。金钱决定你与其他肢体共同生活的委身程度。当然,金钱从来就不是目的,我们不能用金钱衡量彼此的关系,它只是建立关系和维持关系的工具,只可以用来衡量共同生活参与的程度。因为我们关系的本质,是在基督里的救恩所带来的,也就是圣灵里的合一。
我们通过十分之一的奉献,来表达我们在主里的共同生活,这份奉献,用来帮助基督徒群体的行政开销、传道人的需要、支援新的计划、减轻部分经济困难的肢体的负担。这种施予,常常能彰显牺牲的爱,并回应上帝牺牲的爱。
分享金钱,更重要的是表达——恩赐/礼物,这是从上帝而来的“投资观”——施比受更为有福。基督徒向邻舍、朋友、家人所作最大的见证就是——他怎样花自己的钱!他将钱袋(十分之一)放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群体中,表明他在支持这个群体。这也显示,当人相信神的掌权,并在祂里面找到信任和保障。这同时也在宣告:没有任何的开销方式,会比支持这个群体更好、更重要、更有价值了。
休息/玩耍:韦尔斯也将玩耍当作是上帝给教会的恩赐/礼物。上帝创世高峰不是停留在第六日,而是在第七日,复活节则是七日的第一日。这意味着,无论是我们生活、工作的结束,还是开始,都是以敬拜和休息作为“结束”或“开始”。也就是说,安息日或主日,是塑造门徒生命的手段。玩耍就像是休息,肯定着上帝的供应,上帝就像是一位婴孩的母亲,在婴孩睡觉的时候,母亲还在工作,为了保证婴孩可以安然休息。上帝也是,在我们睡觉、休息的时候,祂仍在工作,保证我们有玩耍和休息的时间。藉着休息和玩耍,我们肯定整个创造的未来,基本是安息在上帝的手中。加尔文在每个主日服侍/敬拜之后,在下午,会与弟兄姐妹一同打球。
进餐:共同生活的典范是共同进餐,圣餐礼则是一切共餐的界定方式。通过简单分享食物(不需要豪华),表明我们身体的共同需要,这是一种友谊的表达,而友谊就是通过食物的分享而表达出来。耶稣在被卖的那一夜,最需要友谊的时候,与他的门徒分享了食物;祂也在复活后,也就是门徒们最需要友谊的时候,也与他们分享了食物。
基督徒需要在一起共餐,但共餐不要成为彼此的负担——可以通过AA制,或买食物一起做。韦尔斯建议教会一年尽量举行有三至四次崇拜后的聚餐(以色列一年5次的节期崇拜往往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崇拜+聚餐),在这个时刻,信徒或多或少献出食物。这样聚餐的好处是,使信仰不会变得那么严肃,人的需要和问题恶化的那一刻,却变成欢庆、团契和恩典的时刻,人身体的需要变成对基督身体的体验。我们尽量鼓励弟兄姐妹来参加圣餐崇拜后的食物分享,如果有可能(有人起来愿意作这份服侍),我们也可以每个季度有一次聚餐,可以简单一点,每个人早上带来自己做的食物,与人分享,大家在一起吃喝;如果条件不许可,也可以将这样的聚餐落实在小组里,一年两至四次的聚餐。
2、分享信仰
韦尔斯还认为,信徒之间表达彼此依靠,还要通过分享信仰来实践。分享信仰的侧重点与分享生活不同,分享生活主要关注教会的群体,如何成为全然美善的意图,而分享信仰则是定期提醒和发现,我们这个基督的群体,是因着与上帝的友谊而构成的。
保罗一再强调分享信仰的重要性:总要用爱心彼此服侍(加5:13),彼此劝慰、互相建立(帖前5:11),“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要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卑、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弗4:1-2)。
来看韦尔斯所说的分享信仰的三个方面内容:
养育孩子:儿童是上帝给教会的恩赐/礼物,使我们理解创造是怎么一回事。儿童在教会里玩耍,使我们知道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不只是一个“服侍与被服侍”的关系。另外,照顾孩子是一个极其琐碎和花时间的事情,这提醒我们,作门徒是一个极度需要忍耐的功课。
在很多时候,神也通过孩子赐下恩赐/礼物,有时神会对孩子说话,这个方式是成年人不能理解的,我们需要有这种信任的态度。
认出恩赐/礼物:保罗说,神给教会有“先知、传福音的、牧师与教师、执事、施予的人、怜悯人的、说智慧言语的、有信心的人,医治的人、辨别诸灵的人”等(参罗12:6-8,弗4:11,林前12:8-10,28)。通过这些恩赐,使教会在整体上得到造就,也使教会能认出上帝是丰富和多样的,祂慷慨地施给教会恩赐/礼物。
学习传统:教会通过学习圣经——律法、先知和著作,福音书和书信,教义和哲学,教会历史和伦理学,礼仪,教牧研究;这些多种方式接触神学学科和方式,使我们找到我们在普世教会中的位置,明白传统也是上帝赐下的礼物。我们可以通过小组的学习,短期的研究、周末退修、推荐阅读、一起阅读讨论。可以是参加正式的课程,也可以是不那么正式的团契。这些都能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挑战之间的张力调和。我们从圣经传统和教会历史中,那些忠心又伟大的人物中,或者是教会礼仪中,学到越来越多的东西,使我们也变得忠心、勇敢,也会更多的祷告。
这里需要知道的是,基督教的教育,永远不只是为了娱乐、温文尔雅的兴趣或文化赏析。基督教的教育,重视伴随着崇拜、共同生活的习惯,和对有需要人群的照顾,并渴望宣告真理和分享时间,将上帝的友谊,伸向最需要上帝友谊的人。但这些活动,都不是一天就能达成目的,需要更多反省和历练,才能有所成效。
[1] 以下按照韦尔斯(Samuel Wells)的相关内容来回应,但没有作作逐字逐句的引述。在行文中,属于他的思想会有说明。参韦尔斯(Samuel Wells)著,陈永财译:《上帝的同伴:基督教理伦理再想像》(香港:基道,2011),页128-138。
代祷事项:
1、在这个排挤我们,打压我们的环境下,愿我们更懂得并学习彼此相爱,求主使我们能彼此分享生活和金钱,对我们中间有缺乏的肢体伸出援助之手,使人因我们相爱,就认出我们是主的门徒,荣耀主的名。
2、为人舍命的主,传福音是祢托付给我们的使命之一,求主给我们怜悯失丧灵魂之心,使我们看到他们的需要,能主动与他们分享信仰,传扬救恩,愿更多人因我们而归向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