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以下音频按钮收听录音)
2022年10月16日主日讲道(上篇)
2022年10月16日主日讲道(中篇)
2022年10月16日主日讲道(下篇)
经文:《彼得前书》1:13-25(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13所以要约束你们的心、〔原文作束上你们心中的腰〕谨慎自守、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
1:14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
1:15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
1:16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
1:17你们既称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为父、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
1:18知道你们得赎、脱去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不是凭着能坏的金银等物.
1:19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
1:20基督在创世以前、是预先被 神知道的、却在这末世、才为你们显现.
1:21你们也因着他、信那叫他从死里复活、又给他荣耀的 神、叫你们的信心、和盼望、都在于 神。
1:22你们既因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以致爱弟兄没有虚假、就当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从心里有古卷作从清洁的心〕
1:23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借着 神活泼常存的道。
1:24因为『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
1:25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是这道。
序言:圣洁——与世有别!
曾经在耶稣被卖与受审的那个晚上,拒绝耶稣的彼得,如今乐意接受苦难,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基督的委身,是不计代价的。耶稣在湖边与他动人的谈话,永远改变了他(参约21章)!
彼得认为,苦难是作为蒙救赎的弥赛亚群体成员的荣耀标记,这领悟对于在尼禄逼迫之下的教会(主后64年前后),与我们今天有很不一样的感受。他们当时四处受敌,想的是:要留下还是逃跑,还是与那些同胞为了革命一起反抗呢?在敌对势力面前,是要隐瞒基督徒的身份,还是公开呢?他们需要彼得明确的建议。
还有,为什么已经掌权的弥赛亚,容许祂所爱的百姓,遭受如此惨绝人寰的逼迫?神在乎这些吗?
这一章,彼得并不是从解释苦难着手,而是从“我们如今从三一上帝那里获得了无与伦比的身份”(2节)、得到了“远超世界所有的基业和救恩”(3-5节),这种价值观开始讲。他认为,苦难可以“炼净”信心,就像火熬炼不纯的金属一样;苦难也会将我们的注意力,从今生的奖赏,比如财富、地位和权力中转移,而专注在来世,也即是基督所带来的救恩新世界,称为末世,专注在来世那不能朽坏的奖赏上(6-9节)。
并且,彼得说,教会在痛苦的挣扎中,就是旧约先知等待的目标,甚至就是历史的终极标杆,连天使都惊讶救恩这等奇异的特点(10-12节)。所以,他要求这些落难的教会信徒,要活出一个与这个世界有别的生命形态/生活方式——他用以色列人的宗教和社会俗语——圣洁,来描述这种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我们来看13至25节所说的以圣洁为中心的四方面的生命形态。
一 | 以盼望为人生的目标(13节)
有别于当时的世界的生命形态,第一方面就是对未来持定盼望。信徒在备受压迫的世界里,很容易失望,就好像现在的社会,失望几乎布满了每一个人的心灵,疫情何时结束?好像遥遥无期,更是许多相关的政策,使人感到未来和前途的渺茫。活在尼禄大压迫的教会,连聚会都要偷偷摸摸的,而且他们还经常被举报、被抓、被杀。很自然,信徒会觉得弥赛亚(君王)的力量,到底能胜过凯撒吗?
所以,在基督的救恩上建立盼望,并以此作为人生的目标,是将救恩彰显在世界的办法。因为无论是一个多么有能力、有权势的皇帝,他从来不能永远在王位上,因他自身就受死亡的限制;也没有看到一个朝代,能够不被另外一个朝代所代替。虽然他们都曾具有强大的霸占,甚至摧毁的力量,但他们并没有摧毁死亡的力量,就比如核武器,它可以摧毁一切,却没有办法建立一切,更没有产生生命和建造生命的能力。而基督所建立的国度,是永恒的,信徒所获得的生命,也是永恒的,是胜过这个世界的所有能力,也是这个世界的、包括死亡的力量,所不能胜过和取代的。
所以,基督徒需要以基督建立的救恩及所带来的盼望,作为人生的基础,以此来有别于这个世界的生存逻辑。并要约束自己,不被这个无望世界的悲观情绪渲染,而不能自拔;也不要像世人一样,眼光短暂,只关注眼前的安危和利益。反而,要像一个束好腰带,准备干活的人,将眼光专注在基督的救恩所带来的盼望上。也就是说:要为基督对这个世界的救恩,最后完全显现的未来而活。因为,怎样的未来观,就决定当下怎样的活法。
二 | 以神的圣洁为榜样(14-16节)
第二方面的生命形态,不要向世界的罪恶和强权妥协,要以神的圣洁为榜样(13-16节)。
圣洁这个词,彼得直接沿用了旧约以色列人耳熟能详的礼仪概念,指人或物所具有能接近神的特质。有时指的是事物,比如分别出来的祭物——圣山、圣地、圣物、圣所、圣殿,圣经,这些能配神的物件。有时是指奉献给神的人和物件,比如先知、祭司、基督,圣徒,也包括天使,和圣殿中各样的物件。这些东西和人,都以神圣洁的性情为基准。
彼得的劝勉,是以一个否定的表达开始的,一个人要效法神的圣洁,就需要弃绝与神的性情相反的性情,那是什么呢?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私欲”。基督徒在没有信主之前,几乎完全被私欲主宰着生命,使他的整个人生,始终围绕着自我的理想追求、自我的物质和感情需要、自我的荣辱而转。尽管有些人,看起来较为无私和舍己,但这只是程度而已。而如今成为了顺命的儿女,就当效法他的父亲——天上的父神。
三 | 以敬畏神为基本心态(17-21节)
要效法父神的圣洁,在心态上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对效法的对象心存敬畏,才有可能成就圣洁。就比如,一个在自身专业有所造诣的人,必然对其所追求的领域,有着类如敬畏般的态度。失去了这个崇高感,很难有真正的成就。就好像,一个医生,如果不再把他的职业,当作是救死扶伤般的神圣,他就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当然,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极其不利于医生和教师,甚至所有行业人士。我们的环境,要保持对职业的尊重实在太难了,医生和老师,都被利用作为创收的工具,根本无从谈起对职业的敬畏。
彼得更直接地说,信徒敬畏神的原因,因神是审判的主!如出埃及的那个晚上,神要以色列人接受赐给他们分别为圣的办法——将羊羔的血,涂在门楣门框上,以此做记号而获救,因祂将要对埃及全地施行审判!如今,在强权下受苦的教会,因基督所撒的血得以脱离虚妄的行为(偶像世界的生活形态),其中所受的苦,与所获得的救恩相比,就显得至暂至轻了(17-21节)。
所以,彼得劝导苦难中的信徒,要畏惧神,而不是畏惧他们所处的权力世界的那些强权及相关的人或事物。确实如此,假如我们畏惧神,世间就没有什么可以令我们惧怕的了。
四 | 彼此相爱为社交模式(22-25节)
要活出救恩所带来的永不朽坏的生命特征,活出与这个世界有别的生活,彼得认为,建立一个互助的社群文化,非常重要。那么,彼此相爱,就变得十分实际了,因在苦难中,人习惯于自保。在追逐利益的世界,大家都以竞争为生存的基本逻辑,而在爱中的彼此相顾,则是区别于世界风尚的文化。事实上,人人自危、人人自保,所获得的安全或利益,极为短暂,如草一样,很快枯干,相互倾轧,最后都是两败俱伤。或许,彼得也看到教会在这一方面的罪恶,他会将这一劝导,当作是效法上帝的圣洁的社交要求。
我们必须承认,无论是个人,还是在教会的历史上,教会在这一方面做得向来很差。教会之间相互攻击,肢体之间相吞相咬等问题,实在多不胜数。所以,一旦我们个人和教会群体,能在这一方面多加实践,就必然会产生长远的果效。
我们需要自我省察的是:我们很难说:谁在爱心上更有恩赐,也很难判断,哪一类型的教会在实践爱心上,更有优势。或许,我们需要以保罗的一句话来作为劝勉——爱要常以为亏欠。“亏欠”是“欠债”的意思,欠债还债天经地义。也就是说,在爱心上,我们永远是欠债的。假如教会圈里,保持这样的态度,才是克服纷争、结党等问题的办法。包括人与人相处,甚至夫妻之间,假如能够感觉自己对对方,总有些不同程度的亏欠,两人的关系往往能够维持较为稳固。反而,总觉得自己有恩于人,对彼此的关系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回应 | 以祷告来体现对上帝的依靠
以当代出色的基督教伦理学学者韦尔斯(Samuel Wells)的建议,回应彼得对苦难中的教会,所作的要依靠上帝,活出有别于世界的圣洁生命的劝勉。
韦尔斯的书《上帝的同伴》的核心思想就是:教会一定要意识到,自己是上帝给这个世界的恩赐/礼物,目的是使人藉着这个礼物,认识和领受祂的国度。教会要知道,自己是靠着恩赐/礼物,生活在这个世界,也要意识到自己就是给这个恩赐/礼物匮乏的世界的礼物。他在这本书里,十分真诚、并十分有创意地,从圣经和耶稣基督及圣灵作为出发点,围绕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和圣餐的实践,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使教会操练“恩赐/礼物”,将基督已经来临、并继续来临的国度彰显。
以下以他书中所提到的“依靠上帝”,来体现“恩赐/礼物”这一建议,作些回应[1]:
韦尔斯提出,教会在践行“恩赐/礼物”之时,需要依靠上帝。这与彼得所说的,无论是建立盼望的人生、还是成为圣洁的生命,都需要以基督所成就的救恩为核心,是一致的。教会不是以“民主、法治”为基本诉求的社团,也不是发展关心社会穷人的慈善机构。尽管,很多时候,教会必须做慈善的事情,而且, 教会也必须成为怜悯人的群体,但,教会首先不是这一类的社团;更不是类如一些商业机构,以发展人数或财力为目标。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这个身体,必须依靠上帝,才能生存。
1、祷告
韦尔斯认为,一个依靠上帝的教会,要成为祷告的群体。祷告才能使“依靠”成为实际。如果一个信徒,没有个人祷告的时刻和模式,做法或习惯,作为基督门徒的身份,是不能被辨认出来的。他说,信徒个人性的祷告,有六方面的意义[2]:
1)祷告表明祈求,它表示盼望上帝转化在自己生命中,那些不能反映祂荣耀的东西;也表示特别期望祂满足各种需要、医治身体、改变内心。
2)祷告表示惊叹,它表明脱离世俗,并因着创造的广度,以及救赎的深度和激情,而发出惊讶和赞歌。
3)祷告表示承认错误,它表示痛苦地承认所犯下的罪,并有份于广泛的罪(教会、家庭、社会、国家、国际),决心放弃这种思想,说话和行事方式,重新开始新生活,即在基督里变得可能的新生活。
4)祷告表示感激,它表示接受生命的各方面,都是仁慈上帝的恩赐/礼物,也表示日常生活的事件,都是上帝给自己的“短信”,它也表示愿意以爱和充满喜乐作为对上帝的回应。
5)祷告表示静默,它表示谦卑地默想,简单地献上时间,并表示静默,见证上帝的作为,单纯地打开内心的耳朵。
6)祷告也表示阅读圣经,它的意思是,希望以圣经的话语,丰富和指导这众多不同方式的祷告,塑造我们对上帝那奇妙可畏的美好和恩典的理解,并将祷告这行动,放在“上帝——人”对话的序列之中。
我们发现,韦尔斯对祷告六方面意义所作的叙述,都能在圣经的祷告宝库——诗篇里找到,这也正是我们会采用以诗篇,作为我们每天祷告生活的材料的原因。
2、成为祷告的人
祷告不仅仅是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我们通过祷告,成为祷告的人,就好像成为男人、女人一样的自然。
也就是说,通过祷告,使我们成为能祈求的人,而这个祈求,使我们看见我们的匮乏——不仅仅看到我们自己的匮乏,也看到周围的匮乏。例如当我们走到一个贫穷的国家,看到那些穷人,不是我们穿着自己的鞋子,隔着大老远地为他们祈求。这样没法体现我们自身就是“恩赐/礼物”,我们需要与他们休戚与共地感受匮乏所带来的痛苦,并谦卑的祈求上帝赐“恩赐/礼物”。
祷告表明惊叹,说的不是天天活在一惊一乍的状态中,而是表明,愿意寻找生活中全然欢乐的同伴,这个同伴可以是一条在追逐一个木棒的小狗,也可以是在小区里玩泥巴,而咯咯大笑的孩子。这样的生活态度,给予休闲目的——每一个黄昏,当看见晚霞之时,能由衷的体会到上帝的荣耀;在一些电视节目中,都有可能显示动物和植物被造的目的。每次到新的地方旅游,都有可能是心灵改变的一趟洗礼,因为发现事物不一定需要按照自己的设想而运转。对于基督徒而言,教育不是增加资讯和技巧的提升,而是扩展内心的惊叹,并以上帝的荣耀和启示,扩展自己的想象力。包括阅读,不只是掌握了更多的别人不知道的资讯,其实,书中的内容,是一扇又一扇令人惊叹的窗户,给我们更多的途径,让我们敬畏的祷告,可以扩展和得到启发。就好像加尔文说的,宇宙是上帝荣耀的大剧场,我们通过生活的场景,发现上帝在每一处所赐下的点点滴滴的“恩赐/礼物”。
祷告使我们成为能够认罪的人,是指通过人与事,使自己或别人看到罪,例如拿单通过大卫熟悉的“羊”的故事,使大卫看到他与拔示巴行淫和杀害乌利亚的罪。我们通过听道、崇拜、与别人交谈,通过小说、诗歌和传记,看到人类自我欺骗的模式,如何反映在教会和自己的身上,尤其是通过感恩,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的自我为中心。而认罪,使我们自己和对方,都不需要再次被罪所辖制,领受上帝所赐下的饶恕和赦免的“恩赐和礼物”。
祷告使我们成为能够感恩的人,是在塑造我们健康的记忆力,我们的记忆经常会骗人,而且是导向自私的一面,而感恩则是运用好的例子,显示一切并非必然。比如,一份值得珍惜的友谊,都是有个良好的开始,友谊的破裂,都是开始于不平衡的心理,认为自己比对方有着更多的付出,而对方不知感恩,这样的心理一旦继续发展,就成为决裂的导火索。对人对神长存感恩之心,使我们的生命不会朝着更错误的方向走去。每一顿吃饭前的感恩祷告,是在重申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我们所获得的一切,包括通过农民的栽种、收割、车辆的运输、仓储、购买、预备、烧制、进食、消化和清理,每一个环节都是赐下“恩赐/礼物”时候。
成为能够静默的人,表明愿意重新看待关于时间、效率和生产力的概念。因为在上帝面前的静默、默观和默想,都不是浪费时间的。如果时间就是神所给的“恩赐/礼物”,而不是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它就是朋友,而不是产生商业价值的产品,那在上帝面前的一段适当时间的静默,肯定自己是在上帝的供应中,而不是在匮乏中。静默和默想,是留心上帝的行事方式,并理解我们在上帝的工作中,担当着怎样的角色。因为我们的生命,根本上而言,就是聆听和察看上帝的启示的侍奉,而不是传达观察的侍奉。默观也塑造教会代赎的概念,但我们只有安静下来之后,才知道上帝通过耶稣基督与这个世界和好,才能谦卑地将自己作为这个和好的“恩赐/礼物”而献上。
在默观传统中,东正教耶稣祷文是十分实际、容易操作的方法。每天闲暇之余,或坐车,或入睡前,或工作时,说“耶稣,求你垂怜我”,久而久之,祷告的生命,就会形成。
[1] 以下内容按照韦尔斯(Samuel Wells)的三方面的结构,和相关内容来回应,但没有作作逐字逐句的引述。在行文中,属于他的思想会有说明。参韦尔斯(Samuel Wells)著,陈永财译:《上帝的同伴:基督教理伦理再想像》(香港:基道,2011),页110-138。 [2] 同上,页112。 |
代祷事项:
1、求主教导我们祷告,使我们的祷告脱离自我为中心,开阔眼界,不仅仅停留在我们自己的需求上,更是看到神所造的世界及万物,颂赞主奇妙的创造,承认我们每日的亏欠与错误,感恩神每日的赦免与恩典护佑。
2、将每个肢体每日灵修读经的生活仰望给主,求主垂怜我们,使每个人能看到每日灵修的重要性,在忙乱中记得阅读主的话,聆听主的教导,依靠主的恩典,好使自己在每个领域中,见证主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