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0月4日 | 直奔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一九篇32节
32 你开广我心的时候,
我就往你命令的道上直奔。
省思:
神给人的诫命
并非一条须匍匐爬行的崎岖路,
也不是一条墨守成规的窄道,
而是一条可供奔跑的宽广路:
“在每日升起的太阳下,
我坦然地纵情奔跑”
(Dylan Thomas,“Fern Hill”)。
祷告:
神啊!
真是太好了!
我发现祢的命令
并不压制、规限、束缚,
反而让我在基督里
那种轻省、开放的生活中
获得自由,
我奉祂的名感谢你。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以西结书 第三十八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以西结书》第38章|巴比伦的灭亡
在四十至四十八章继续圣殿复兴的异象之前,插入三十八至三十九这两章论及列国的话。按照三十九章的语境,百姓已经再次被安居在犹大地了。
但这不等于就不再会有敌人入侵了,事实上,被掳归回的百姓,他们依然要面临被亚述、巴比伦等一众敌对势力的威胁(14-16节),他们要再次围攻耶路撒冷。
这次,给被掳归回之民造成残酷威胁的是歌革联军。故此,以西结奉命去向这个住在玛各地的那些歌革联军说预言。我们需要知道,关于像谜一般的歌革是谁?在解经历史上有不同的看法[1],布鲁格曼则认为是巴比伦的隐喻,“以最极端的修辞来对应最极端的仇敌,预期雅威以最极端的方式释放,使以色列得到福祉”[2],他的看法是可取的。
歌革联军,长驱直入,要来侵略犹大(4-6节),但是,这似密云般的军队,被雅威打败。祂才是神,祂要为自身的利益而争战(7节),祂要起来反对那些蔑视祂和威胁祂百姓的人(21-22节),而且,祂的这种自我关注,必然带给以色列美好的福祉(39:25-39)。
最后,歌革联军被埋葬,以色列地的欣嫩子谷成为他们的坟场,这个地方曾经是被巴比伦军队残杀的以色列人堆积骸骨的死亡之谷,如今,三十七章1至14节,所记述的骸骨复苏,形成了讽刺性的对比。在37章21至28节,再一次肯定雅威要使以色列归回,而且是用新灵浇灌以色列家。
另外,我们需要知道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战争异象,就是歌革入侵,全军被歼灭,和以色列被掳归回、得到新灵的浇灌这些未来的憧憬,不应该成为现代军事政治的解读,也不是解读中东形势的密码。其实,乃是对三十四至三十七章的再度深刻描述!其中的焦点仍旧一样——因为雅威的自我关注,以色列要得到附带的祝福,他们的仇敌——最后的恶势力也被铲除!他们要从被掳之地归回,他们的城市,尤其是耶路撒冷城,要被恢复;雅威的灵要浇灌他们,一个新的创造和新的圣约,要作为新纪元开始的记号。
03
今日默想
旧约学者莱特 (Christopher J. H. Wright)引用了马克思的话,来说明上主在面对邪恶时的反应:[3]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只会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要去改变世界’,圣经可能同样想告诉我们,神学家总想解释邪恶,但神的计划是摧毁它,神将会得胜,祂所有的作为,至终一定会彰显公义,一切事都将适得其所。神的公平公义代表最后会将一切的邪恶公诸于世,并一一摧毁它。”
莱特的这段话,也十分适合针对总是想找到“歌革是谁”的好问者。这样的态度是否有所偏颇?以西结书这一章的重点是什么?今天回想一下,你在平常阅读圣经时,能抓住重点吗?还是你对一些无关宏旨的细节过分感兴趣呢?
[1] 对于歌革是谁的解释,及其的意义,可参考泰勒(John B. Taylor)著,校园编辑小组译:《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以西结书》(台湾:校园,2003),页238。
[2] 布鲁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著,许子韵译:《布氏旧约导论:正典与基督教的想象》(香港:天道,2012),页321。
[3] 莱特 (Christopher J. H. Wright)著:黄从真译: 《我不理解的上主》(台湾:校园,2013),页73。
04
每日加量
诗篇 第八十七至八十八篇
读经音频87篇:(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读经音频88篇:(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87-88篇 | 悲喜
87篇这一首的场景,是诗人在耶路撒冷敬拜的时候,所看见的情形,他看见一个又一个不配的人,在这里成为了神的百姓,他们从这里“被生产”——“一个又一个的生在那里”!这称为荣耀之事,不但是万国归顺的异象,同时自己也经历了荣耀的事。有什么事情,比生命的被造更为奥秘和神圣呢?
故此,我们看到,以色列的敬拜,大大逆转了人间宗教的死亡气息,它不是“死的形式”,反而看见属天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在这个崇拜的场景中出现。这也完全不同于所谓的“宗教盛事”,这乃是一个“创造”与“生产”的“经历”。在这里,拉哈伯人,巴比伦人、非利士人、推罗和古实人,都在这里,得到了生命!
看来,以色列的祷告,并不是纯粹属于以色列的,也包括了列国。这首诗歌如实(或者展望)了,以色列的使命得到落实的情景:那些外邦人,那些拜偶像的民族,那些原来属于以色列仇敌的人,一同来到锡安这个大卫的城,也是雅威的居所,他们在这里,化干戈为玉帛,得到属天的生命,彼此和解,成为一家人。
祷告者由87篇的喜乐之歌,转入了88篇的哀歌,悲欢离合,构成人生交响曲。祷告,也将这人生的实情反映了出来。
诗人说:“我昼夜都在你面前哀求”,可谓悲痛欲绝,无处可诉,唯雅威能作为他的聆听者(1-2节)。
然后,他向神陈明他的问题:因着疾病与灵性的痛苦,他生不如死。人生看来已经到了尽头,哪里是码头呢?只有聆听痛苦者,能领人归航,赐下平安(3-5节)。
接着,祷告者的情绪越发极端,发出了对神的埋怨:自己会有如今下场的原因,都是神在报复,是祂在寻仇,并向他这位无辜者发怒。这种无理及粗鲁的语言,看来只能对神说了。人的心大不过神的心,也只有比天际更宽阔的神的爱,才能容纳极端的抱怨(6-9、14-18节)。
看来,解决痛苦的方案,仍然是哀求(1-2、9、13--14节)!因为解铃还需系铃人!
每日默想:
悲喜交加的经历,组成人生的乐章,祷告的人生也如是,欢庆与哀求经常彼此连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这双重的特点,有无加深你对祷告的认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