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2年9月20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953天前 | 400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拿什么报答耶和华
2. 每日经文 | 结24章-新的群体
3. 今日默想 | 经历苦难的价值
4. 每日加量 | 诗70-71篇-根源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9月20日 拿什么报答耶和华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百一十六篇12-19节


 

12 我拿什么报答耶和华向我所赐的一切厚恩?

13 我要举起救恩的杯,称扬耶和华的名。

14 我要在他众民面前向耶和华还我的愿。

15 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

16 耶和华啊,我真是你的仆人;

     我是你的仆人,是你婢女的儿子。

     你已经解开我的绑索。

17 我要以感谢为祭献给你,又要求告耶和华的名。

18-19  我要在他众民面前,在耶和华殿的院内,

     在耶路撒冷当中,

     向耶和华还我的愿。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省思:

救赎之工已全部在耶稣基督里完成,

不曾留下“未竟之事”有待我们去做。

但我们并不因此消极被动;

身为恩典国度中的一份子,

我们举起救恩的杯、立誓守约、

献感恩的祭--即礼赞、顺服和赞美。

 

祷告:

神,

我虽在救恩的事上毫无功劳,

但至少能奉耶稣基督的名,

经常由衷地加入、发出礼赞。

求祢将顺服、赞美融入我心,

化为最美的回应。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以西结书 第二十四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以西结书》第24章|新的群体


与上一次启示时间,相隔两年(参20:1),耶路撒冷沦陷的前夕(主前588年),雅威的话再次临到以西结。以西结奉命去传讲一个比喻,来讲耶路撒冷将要被毁坏的原因——自身已经像生锈腐烂、不能再作炊事用的器皿。耶路撒冷内部已经腐败,所以它会被毁灭。


这个比喻由一首讲述家庭生活小事的歌开始:一只放在火上炖煮生肉和骨头的锅,因为时间久了,未加维护,已经腐蚀生锈,锈混合在锅里,使肉不能入口,必须连锅带肉丢弃(1-6)。


这个比喻的解释:锅乃是耶路撒冷城;其中的肉和骨头,就是城内的居民(6节,参11:3、7、11);锅下的火,代表仇敌巴比伦。坚固耐用的锅不会生锈,用火烧水煮肉,可以发挥正常功用,然而一旦生锈腐烂,就不再有用。一座城,如果内部腐败,就无法抵挡住外面的力量,最后必被毁灭。


耶路撒冷已经忘记了她存在的目的,所以对于她的铸造者,已经无用。腐烂已经遍布各处,所以当灾祸临到时,他们无力抵抗,因为这是雅威的愤怒所致的报复行为(7-8、13-14)。


在15至27节,用以西结的妻子的死,来诠释百姓“眼所喜爱”的圣殿被毁的事实。


雅威的话临到以西结,宣告他那“眼目所喜爱”的妻子,将要死亡(16节),而且,妻子死后,他要抑制住自己的哀恸,不能为妻子悲伤。


当天晚上,以西结的妻子果然死了;第二天早晨,他按要求强压自己的悲伤,以这个悲惨的事情来对应耶路撒冷的圣殿。圣殿是以色列人之“眼里所喜爱的”(21节),建造得非常华美,为上主同在的象征。但它将如先知的妻子一样,要 “死”去;像先知的生命和盼望,也随着他的妻子的死亡而消失,圣殿也不再是被掳之人的盼望。



当说完这些话之后,先知成了哑巴!直到有噩耗从耶路撒冷传来之后,他才恢复说话(25-27节)。看来:


“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前兆,百姓从中会看见,是雅威的手成就这一切(27节)。然后,以西结会最终得着自由,向祂的百姓扮演牧羊人与守望者的角色,他将自由自在、积极地致力建造一个新群体,新以色列”[1]

也就是说:不要再指望耶路撒冷及那地的百姓了!要将希望寄托在被掳之民当中,他们才是雅威将要兴起的新的百姓。




03

今日默想


苦难,可以使我们真正领悟到人生的意义。有一位客座讲师,被邀请到神学生当中去教授:“面对死亡”的课程,他是一位化学教授,癌症已近末期,了解这种痛苦。当他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其中的话语和他本人,比任何与死亡搏斗的理论更为真实,正如以西结,他所讲的话,乃是出于痛苦和悲哀的经验。


所以,当我们历经苦难之后,能够向人讲述神的恩典是如何真实地临到遭遇苦难的我们。或许这也正是苦难的一部分价值吧。

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



[1] 泰勒(John B. Taylor)著,校园编辑小组译:《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以西结书》(台湾:校园,2003),页178。





04

每日加量 

诗篇 第七十至七十一篇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70-71篇 根源


诗70篇几乎与69篇22-29节相似,又与40:13-17节完全相同,看来,某一首诗,往往成为另外一首诗的框架或内容。


身处危险,祷告者直接、自义而粗鲁的向神说话:


“愿那些寻索我命的,抱愧蒙羞,愿那些喜悦我遭害的,退后受辱”


与我相争的,岂不是与雅威相争吗?


“神啊,求你速速到我这里来!因为你是帮助我的,搭救我的。 雅威啊,求你不要耽延”。


这种直率、大胆的祷告,令我们望尘莫及,却又使我们受益匪浅,看来,在神面前无需隐藏什么。


71篇有可能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遇见严重的问题(7、8、9节),对神的信实作了漫长的回忆,并因祂更新生命的能力,而产生充满盼望的祷告。


在处境艰难之际,甚至生命攸关之时,基于对神的能力的认识,因为祂似磐石般坚固,又基于对祂的性情的了解,与他的关系非凡,祷告者直接呼求:我的岩石,救我!(1-3节)


在4至6节这一段,回应了诗22:9节的内容,再次看到“祷告者也是用诗篇在祷告”,别人的诗篇成为他的祷告,别人的经验也可以成为自己的经验。


祷告者追溯了自己的根源:在母胎时就被扶助,在年幼时就得依靠,今日遭遇了恶人,不义之人的残害,需要找回根源——雅威是他的一切!


上主就是他的生命之源,是使他出母腹的,也是他生命的归宿。如今,年老体弱,气力衰残了,也当回到祂那里了。因祂是我们坚固的避难所,所以他求告说:“不要丢弃我!”(7-11节)


在幻变的生命中,赞美是合适的;在被压迫与受辱中,对公义的渴望,可以换来热烈的盼望,因为世间除了阴暗的事实,也有着光明的存在!(12-16节)


这种盼望,也将促使他回顾一生,他自幼蒙教训,一生传扬神,年老依靠祂。这种颇具使命的一生,也促使他有另一个期待,他期望他的下一代,亦能来信靠神,这样使他们的一生可以蒙福。现在来看看他,纵然年纪老迈了,也不至于绝望,因为他知道谁在保护他!(17-18节)


因此他感情满溢地说:“神啊,你的公义甚高,行过大事的神啊,谁能像你?你是叫我们多经历重大急难的,必使我们复活”!(19--24节)



每日默想:


71篇像是生平简介,你试着回顾过去,哪怕是一年两年,看看过去的岁月里,神如何与你同行,并为此献上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