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以下音频按钮收听录音)
2022年9月4日主日讲道(上篇)
2022年9月4日主日讲道(中篇)
2022年9月4日主日讲道(下篇)
经文:《使徒行传》10:34-48(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34 彼得就开口说:「我真看出 神是不偏待人。
35 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
36 神藉着耶稣基督(他是万有的主)传和平的福音,将这道赐给以色列人。
37 这话在约翰宣传洗礼以后,从加利利起,传遍了犹太。
38 神怎样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这都是你们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 神与他同在。
39 他在犹太人之地,并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们作见证。他们竟把他挂在木头上杀了。
40 第三日, 神叫他复活,显现出来;
41 不是显现给众人看,乃是显现给 神预先所拣选为他作见证的人看,就是我们这些在他从死里复活以后和他同吃同喝的人。
42 他吩咐我们传道给众人,证明他是 神所立定的,要作审判活人、死人的主。
43 众先知也为他作见证说:『凡信他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
44 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
45 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
46 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 神为大。
47 于是彼得说:「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
48 就吩咐奉耶稣基督的名给他们施洗。他们又请彼得住了几天。
序言: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听起来不但让人兴趣盎然、身临其境,更是让人听了之后,思想被改变,生活方式也都随之改变。对我而言,每次听完由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改编创作的音乐剧,都有新的感触,里面的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角色的演唱,都深入我的内心。比如冉阿让在离世前,为他的义女珂赛特和马吕斯两人深情的祷告;以及在整场剧的尾声,那段大合唱——人民的声音。这些音乐和歌词,不但让我深感音乐的美,里面歌词的思想,与我产生共鸣,也提升了我,使我意识到作为父亲的一些重要的责任,也给我力量,要去坚持作为普世公民的使命。
《悲惨世界》结尾剧照
彼得在罗马军官哥尼流家中所讲的耶稣的故事,是一个好的故事,他所讲的不但真实,带有强烈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他讲的故事,改变了一个罗马家庭。这个罗马家庭,原先与造物主毫无关联,原先只能像在窗外朝里看,只能是个局外人;如今,他们被邀请进入上帝的家里,与里面的人一同欢庆。
我们先来看彼得所讲的具有七方面内容的故事,然后再看因着这个故事而得到圣灵的恩赐,和被改变的哥尼流一家。
一 | 彼得所讲的七重故事(10:34-43)
彼得在哥尼流家传讲耶稣的故事
在开篇,彼得说:神不偏待人!这句是彼得在下面所讲的故事的核心;正是使哥尼流这个外邦人,进入上帝的救恩,得到神的恩赐的原因。我们下面来看彼得所讲的具有七个方面内容的故事:
1、神藉耶稣传和平的福音(36-37节)
2、神以圣灵膏耶稣为君王,使和平成为现实(38节)
3、神与耶稣同在,显明祂就是君王(38节)
4、神让祂复活(39-40节)
5、神拣选彼得等人作见证(41节)
6、神吩咐我们要向众人传道(42节)
7、神立耶稣作审判的主(42-43节)
彼得说:耶稣传讲的上帝国福音,是以和平作为基本特色的(参路10:5-6,19:42)。也就是说,耶稣抵制当时以色列人中的爱国主义。当时的以色列人,渴望神给他们一位领袖,带领他们进行武装革命,将罗马人赶出去。而耶稣却宣扬和平的福音,祂以一种普世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敌人。耶稣在加利利这个经常发生武装冲突的地方,到耶路撒冷这个充满宗教和政治冲突的首都,所讲的信息,都让人看到——祂的信息具有和平的特性。我们看到后来的使徒和保罗,大多都采用这种模式。基督徒也应该是一个普世主义者,反对以种族、文化、国家、政治主张等的优越性来界定自己和他人(第一方面)。
上帝是理想主义者,但祂绝不空谈!祂不能容忍世界的分崩离析和彼此仇视的状态。祂为了改变这个世界,为了使这个世界得到和平,祂用圣灵来膏耶稣。换句话说,以圣灵来证明耶稣所进行的“和平式”的革命,是以色列的神的主张;尽管这个主张对以色列人而言是不熟悉的,也不受当时的人欢迎(第二方面)。
那怎样证明上帝以祂的灵,膏抹了耶稣作为君王(弥赛亚)呢?彼得所说的:上帝与耶稣同在。这与约翰所说的一样,上帝在耶稣里面,耶稣在上帝里面的那种相形相契(约10:38)。这种特点,对犹太人不陌生,在出埃及记(出3:12)、约书亚记(书1:9)、士师记(士6:12,、16)、撒母耳记(撒上10:7)等经文中,让人看到,神与那些领袖和君王同在,使他们完成上帝对他们的托付。耶稣被神膏抹、神与祂同在,使祂有力量,去落实祂那和平的旨意(第三方面)。
因神与耶稣的同在,耶稣作了一件超乎一切痛苦的事情:被敌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上帝也因此作了一件史无前例的事件:使耶稣从死亡里复活过来。耶稣付出了无人能付出的代价,上帝也因此成就了一件无以伦比的事件(第四方面)。
当上帝在耶稣身上作了一件旷世以来,从未作过的一件事——使耶稣从死里复活后,祂拣选了一些人,这些以使徒为代表的人,作为耶稣的见证。这正是彼得会来到哥尼流这个外邦人家里的原因(第五方面)。
复活的耶稣,也吩咐彼得,去将上帝这桩伟大的事情,向其他国家和民族传讲(第六方面)。
接着,彼得给哥尼流说了关于福音最重要的真理:上帝立定耶稣作审判活人死人的主。这是以色列的先知们一直在传讲的信息。如今,这个信息完全向哥尼流开放了!他以前只是在以色列所享有的众恩典之外,如今,他可以进前来了。因为这个救恩的大门口,写着两个耀眼的大字——赦免(第七方面)!
二 |哥尼流获得的恩赐(10:44-48)
当彼得讲完了他那以耶稣为中心的福音故事,哥尼流一家,还没有来得及回应,圣灵就降临在他们身上,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在五旬节,发生在耶稣的门徒身上的现象,他们说起了方言,并用方言赞美以色列的上帝。路加的意图很清楚,这是外邦人的五旬节;圣灵工作其目的也很清楚:祂在使用外邦人!自古以来,被称为不洁净的外邦人,如今,圣灵认为他们已经洁净了,成为了合适的器皿,可以作上帝的代言人,如同那些使徒一样。
这也正是彼得在开头所说的:神不偏待人的落实!不偏待人,并不是说,神以民主的方式,来对待以色列人和罗马人;也不是说,神对所有的人所作的任何事,都不再计较。神不偏待人的意思是,神不再用原先的方式来接纳人,如今,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出身如何,他的道德操守怎样,文化程度和修养如何,甚至,他们以前到底有无听过耶稣,都不会妨碍他得到神的赦免;也不会拦阻祂的恩赐的降下;他都会像哥尼流一样,得蒙神的接纳,得到祂的赐予,生命也彻底被翻新。
当彼得看到哥尼流一家,获得了与他们在五旬节所获得的恩赐之后,他就吩咐人给哥尼流一家施洗。于是,耶稣的和平国度,临在这个家庭。他们当中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被彼得所讲的故事改变了。
彼得为哥尼流一家施洗
彼得在其中发现,他们得到圣灵的恩赐,与他在耶路撒冷所得到的完全一致,他确定这一定出自于神,如同在耶路撒冷的民居中所发生的那一次出于神一样。所以,他接受了哥尼流的邀请,在他家住了几天,表明他完全将哥尼流一家,当做和他一样,属于上帝的百姓,他也视这一家人为自己的家人。他的做法完全打破了自古以来犹太人的传统——他们从来不住在外邦人的家庭,因外邦人是不洁净的。这点在当时对耶路撒冷的耶稣的群体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参11:3)。
回应 | 改变与开放
1、改变人心的福音
彼得的思想因遇见了哥尼流而改变了!哥尼流也因遇见彼得,彻底改变了!他们各自代表了相互对立的一个群体,如今因着耶稣和平的福音,得到不偏待人的神的祝福,成为在基督里的一家人。彼得视哥尼流一家人为神家里的人,哥尼流,也必须视他为家中的成员,在圣灵里与他是平等的。当时罗马军官的家庭一定有奴隶;罗马社会的奴隶,在主人家里,尽管不会像十八世纪欧洲和美洲的那些奴隶一样被虐待,但罗马世界的奴隶,仍然没有独立的身份,他和他的家人(妻子和孩子)完全属于主人;他们不能随便跟主人说话,也不可以与主人一同吃饭。而主人有权力将他的妻儿,卖给下一个主人。甚至,有些主人,会将奴隶的妻子或女儿,当做是性需要的对象[1]。
当哥尼流被圣灵改变的时候,他必须接受耶稣基督和平的福音,放弃帝国文化之下这种奴役别人的习惯,要视那些与他一同得到圣灵恩赐的家奴,也一同被神接纳到神的家里,成为家庭的一份子,不再是可以由他支配和自由买卖的财产,而是在神家里的弟兄姐妹。他不能再固守过去的阶级制度,就像彼得不能再固守种族制度一样,他也不能再继续原先的那种不健康的家庭模式。彼得已经向他示范了,神的家庭成员该有的态度,他原先将像哥尼流一样的外邦人,当作是不洁净的。如今,因为圣灵的恩赐,都一视同仁地被接纳进入神的大家庭。
彼得与哥尼流彼此接纳祝福
彼得没有来自犹太教的优越性,哥尼流也没有来自罗马制度的优越性,他们能够成为彼此的祝福者。就好像,我们今天,所有的弟兄姐妹,都是一视同仁被神接纳。我们每一个人不需要为自身的出身,而自卑或自高。那些曾经界定我们身份的元素,类如国家、民族、文化、家庭、收入、学识、职务等,都不再能界定我们的价值和身份。因我们得到了改变内心的福音,这些会使我们产生尊卑心理的东西,不再能辖制我们了。
我们也应当效法彼得和哥尼流,视这世界的所有人,与我们一样,在神面前是平等的。最起码,我们不能用国家、民族、文化、制度、血统等的优越性,来评价、来看待别人。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和制度,或其它的因素,可以作为我们身份的标签;哪怕是基督教的信仰,也不能使我们产生优越感。毕竟我们是蒙圣灵的恩赐,才得以进入神的家。
那么,假如要践行在圣灵里平等的思维,你觉得有什么值得我们反思,有所改变的态度和行为吗?
2、开阔视野的福音
彼得为教会赢来新的机会,使教会能顺服圣灵的带领,将帝国的公民哥尼流,引进了神的家里,在乎他开放的思维。虽然,他是经过圣灵的多次指正,才开放了心思。难能可贵的是,他终究顺服了下来,能够接纳在他原先思维系统里不洁净的哥尼流,为当时的耶路撒冷教会建立了榜样。
哥尼流也能放下他自身固化的帝国文化的思维,接纳彼得,结果,他的生命得到了改变。我们每一个人,得到耶稣基督的救赎,都因为开放自己的心,接纳一个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连想都没有想过的信仰,因此,我们得到了永生。看来,开放的思维,何等重要。
一个良好的教会,如同一个良好的社会一样,必定具有开放的态度。在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文化,一定也具有开放的特性。因为就人的本性而言,往往会认为保守就是一个安全之法;一个具有开放的心思和模式的人和组织,往往比别人更能赢来新的机会。包括学习成就好的孩子,他的思维也一定较为开放,开放才能使他接收新的东西。
然而,无论是在生活范围,还是在教会圈里,谁引入开创性的改变,通常会遭到排斥和非议。以下作4方面的反省,有些内容参考了费兰度(Ajith Fermando)的观点[2]:
1)我们教会在10多年前,引进了新诗歌——不同于当时流行于教会的诗歌三百首、赞美之泉,也采用了一些较为传统的崇拜模式,但受到不少弟兄姐妹的批评和非议,因为这些已经打破了他们原先的认知和习惯。他们说,找不到感觉了。他们这种反对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却没有想过,为什么需要这些改变?这个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就连亨德尔(Handel)的《弥赛亚》神剧在英格兰上演的时候,也遭到了非议和排斥。
2)救世军的卜维廉(William Booth),为教会开拓新的天地,出去接纳穷人、酒徒,以及社会上不受欢迎的人。可是,他受到教会内德高望重的领袖的批评。就连当时著名的基督徒政治家,维护穷人利益的沙夫茨里伯爵(Earl of Shaftesbury)也这么说:经过他严谨的研究,卜维廉所建立的救世军,属于异端组织。还有人补充说:根据仔细研究后,卜维廉的名字的总数是666。
3)最近50年来,一种以叙事为基本方法的研究范式,被运用在旧约和新约的解读上,遭到神学界与教会不少人的反对和排斥。我们熟悉的现象就是——对新约福音派学者赖特(N.T.Wright)的非议,先不说在教会中那些没有受到多少训练的牧者和信徒,就连在神学院的教授,也在没有经过太多的研究之下,就对赖特的言说定性,说他具有自由派倾向,甚至有些教会视赖特为洪水猛兽,不让信徒阅读他的作品,因为赖特的一些观点,超越他原先固有的思想。
4)琼斯(E. Stanley Jones)在印度做宣教士的时候,反对当时英国的殖民者,站在印度人的一边,为他们争取从英国人手中得到独立。他被教会人士指控为自由派(神学)。上一世纪来中国宣教的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因为他主张从文化的角度入手,给中国人传福音,他也与不少的达官贵人交往,在山西赈灾的时候(1876-1879年华北五省发生空前严重的旱灾),曾与当时的总督曾纪泽合作,将救灾物资有效地发放到灾民手中,他曾聘用梁启超担任他的私人中文秘书,创办了许多关于文化、科技的刊物(比如:万国公报)。就此,他被教会定义为自由派分子,说他的工作都是草木禾秸,对传福音没有帮助。
彼得的行动显示出,放下我们固有的框框,以开放的心思,并以此来带领教会朝前面走,是多么重要。当然,我们所说的开放,是在真理、圣灵、神的旨意里,以基督为中心的开放。我们不能以固有的思维和传统为由,拒绝改变。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在坚持传统的同时,更要带着谦卑、开放的心思来面对。
[1] 可参曾思瀚著,吴莹宜译:《耶稣的群体:使徒行传新视野》(台湾:校园,2013),页267-268。
[2] 见艾哲夫、费兰度(Ajith Fermando)著,黄宜娴译:《国际圣经应用系列44A:使徒行传(卷上)》(香港:汉语圣经,2013),页421-422。
代祷事项:
1、为普世教会祷告,愿主赐我们都有一颗火热传扬福音的心,使更多的人进到神的大家庭中,因为主已经带来赦免之道,要拯救凡信靠祂的人。也帮助每位肢体不以国家、民族、文化、家庭、收入、学识来看待与我们不同的人,接纳神所爱的每一位。
2、为教会真理教导祷告,不论是讲台的教导者,还是每一位肢体,为了更明白圣经真理,造就教会,求主使我们都有谦卑受教的心,开放的视野,对一些新的研经方式方法,不是一味地排斥,甚至不了解就否定,乃是多加祷告寻求,并花时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