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2圣灵降临期7|新的完满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018天前 | 247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2圣灵降临期7|新的完满
赛32:15-20



讲道:(请点击以下音频按钮收听录音)

2022年7月17日主日讲道(上篇)


2022年7月17日主日讲道(下篇)


         

经文:《以赛亚书》32:15-20(和合本)


32:15 等到圣灵从上浇灌我们、

          旷野就变为肥田、肥田看如树林。

32:16 那时、公平要居在旷野、

          公义要居在肥田。

32:17 公义的果效、必是平安.

          公义的效验、必是平稳、直到永远。

32:18 我的百姓、必住在平安的居所、

          安稳的住处、平静的安歇所。

32:19 但要降冰雹打倒树林.

          城必全然拆平。

32:20 你们在各水边撒种牧放牛驴的有福了。


2022年圣灵降临期 7

新的完满

《以赛亚书》32:15-20


序言:祝福


在一个十分动荡,几乎所有人都看不到前景,完全陷入绝望的社会光景下,如果有人站出来,能够以他的雄才大略,讲述未来会如何,又能够付诸行动,带领大家朝他所说的目标走去,肯定会有很多人跟从他的。我们称这样的人为时代的英雄。


以赛亚就是这样的角色。在主前712年左右,就在亚述灭了北国以色列之后的10年,亚述兵临耶路撒冷。国内有许多人是亲埃及派,希望通过与埃及结盟,抗衡亚述。而以赛亚坚决反对,警告国王希西家,亲埃及是十分危险的(参30-31章),他要希西家坚决抵抗亚述,绝对不能与埃及联合,叫他坚定地依靠耶和华。因为犹大真正的王权是耶和华,假如希西家能抓住这个机会,就会有新的完满的社会出现。以赛亚说这个新的社会,因着耶和华灵的浇灌,达到三方面的完满。


一 | 耶和华灵的充满(15节)



虽然亚述大军压境,灾难将至,但对于犹大而言,灭亡并非最后的结局。就像以赛亚在二十九章1至14节所说的一样:神有办法,在最后一分钟改变局面,化解所面临的灾难。


以赛亚说,有一位新的王(32:1),和他所统管的新的社会会来到。甚至,在这个社会里,一切都被翻新了。以赛亚以“圣灵浇灌”,来表达形成未来社会的动力,如同创世记开始时一样,祂的灵要浇灌下来,将新的生命注入这个世界(15a节)。也就是说,犹大的未来,如同创世记开头——从荒芜、混沌中有了全新的开始。神的灵除了是创造世界时的能力(参创1:2),也是更新世界时生命的赐给者(40:7,42:5)。祂要来改变世界,使自然界被更新(15bc节);也要建立起新的道德秩序和属灵观(16节),并使这个社会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状态下(17-18节)。


我们看到,这里所描述的圣灵浇灌这一事件,已经在五旬节得到了落实,意味着先知在这里所展望的全新的世界,已经在五旬节开始了。


二 | 自然界的兴盛(15节)



圣灵在未来的浇灌,头一个作为就是使受造界得到更新(15节)。比如,将沙漠变成绿洲(肥田),使自然界拥有从神而来的美丽和兴盛。


我们看到,圣经一向来将大地的完满与荒凉,与人类是否按照造物主的心意管理,有着极大的关联。犹大为什么会败落?因为背叛了他们的主;以色列群山为何会荒芜?因为以色列百姓在各个山上安置了偶像,并将这些偶像当作是神明来膜拜。


这点我们不难理解,上一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许多地方,无论是田野还是山岭,都荒凉。那时有着非常荒唐的事情,比如:想尽一切办法灭掉麻雀,导致农作物的害虫无止境的繁衍,而造成粮食严重欠收。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例子。我记得小时候,山上有很多的树木,但76-77年间,政策性的将山上的一切树木砍伐,好像是被用来当做炼钢铁的柴火。


也就是说,以赛亚拒绝非物质、及精神至上或希腊式的形而上的属灵观,以及终末观。终极世界的完满与美好,依然是物质性的。整个受造界的提升,不等于会脱离物质与时空的特征,而是将受制于罪恶的特征改变,换来的是充满生命力的受造世界。


基督徒容易将救恩局限在人类的层面,这也正是对自然世界的忽略,这也容易将自然神学,让给其他宗教及无神论人士。我们看看不少神学类的书籍,谈论个人救恩的内容篇幅不少,而关于神对受造世界的更新,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就比较简单,甚至完全忽略。


三 | 社会的兴盛(16-18节)



圣灵浇灌所带来的第二个结果是:整个社会完全被真正的道德和属灵的原则(公义)所治理,新的社会有着扎实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整个人类社会将以平安为特色:与神和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极其兴盛;其中平稳的意思,就是“安息”与“安宁”之意(二十八12、16),也即是说“创世的目的”——第七日所象征的意义已经达到。


另外,和合本没有将一个词翻译出来——信赖!这个词意思是“相信”与“安全”。用来说明整个社会在一个互信的环境下,带来一个真正的安全和兴盛。不像现在的情况——国与国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严重缺乏信任,甚至人人自保、人人自危。


18节,特别提到有平安的居所、安稳的住处、平静的安歇所。再一次提醒我们,未来的世界并不是非物质的,反而,在新造的世界,所有生命里缺乏的质素,都会被扎实的真物所取代,凡在现世因罪恶而造成的匮乏,在未来的世界里,都因圣灵的浇灌,而变得充盈和兴盛。


基督徒需要被提醒,我们会过分关注福音与个人灵魂相关联,很少将福音的价值与社会的兴盛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耶稣基督的救恩不但具有个人层面,也具有社会性。不但关注个人生命的丰富,也关乎社会的兴盛。如果忽略社会性的层面,这样就容易忽视文化,甚至将文化当作与救恩无关的内容。


四 | 公义的完满(19-20节)



19至20节这一段,与三十一章1至5节的信息相对应,以诗意的动力,来表达未来世界(自然与社会)被公义所充满的景象。以赛亚先以负面的语言来表达——描绘树林与城市被冰雹打倒(19节),这里可以这样理解:未来世界被建立之前,会先对(敌人的)城市和土地做出打击。倾倒的树林(参6:13,10:33-34),往往是地上权势被瓦解的象征。而城的拆平(参24:10,25:1-5),则是将世上那些反对神和不认识神的权势摧毁,因这些都与神的公义相违背。


之后,以赛亚以诗篇二十三篇的图画,来表达未来世界的充满——他以有福来形容那个未来世界(自然与社会)。


未来的世界在神的祝福之下,人可以在水旁撒种,也可以在水旁牧养牛驴,在这片地上不再有危险,牲畜也可以自由自在的走动,不用担心会被敌人掠夺,人们在美地上享受家庭生活,安居乐业。人们都获得真正的收获和成功,享受人生的兴盛。给人看到的是,神的恩宠与个人的成就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景象。


在19节的信息中,提醒着我们:正义与爱之间平衡的需要。基督徒容易偏颇,我们会记住浪子回头那种充满爱的感人的故事。正如丹麦哲学家祁克果在谈论信仰时,十分强化爱,强调福音与上帝饶恕,他却很少考虑人类对正义的需求,这样容易造成饶恕和悔改的分裂——强调神无条件的饶恕,而忽略了作为人悔改的必要(不悔改,其实就得不到饶恕)。

我们别忘了,讲述浪子回头的故事的主,面对撒玛利亚妇人和行淫被捉拿的妇人的耶稣,也是经常责备自以为义的门徒的主,也是多次攻击法利赛人和圣殿祭司的夫子,是对耶路撒冷发出毁灭的信息的主。


启示录在末了的信息里,也保持这两方面的平衡,二十二章14至15节,在描述新天新地的时候,加进警告的信息。当然,要建立爱与正义之间的平衡,需要花很多的篇幅和力气,不能在这里作更多的说明了。


回应 | 等候与改变


1、等候上帝的历史


先知在这里所描述的未来那个兴盛的世界,所关注的是在犹大社会面临亚述侵略下的危机,以及犹大社会内部四分五裂的情形下,所作的展望(重点不是对弥赛亚国度的描述)。


我们看到,在先知的眼中,“历史就是一场噩梦,其中的丑陋、败坏的行为,远超过哲学所能设想到的”[1]。按照今天的话来讲,世界的恶行,远超过新闻所报道的。这点对我们有着极大的意义,如果我们用世界的进步和发展来解释世界,这样做其实就是对神的亵渎。神最终要改变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层面,因为世界不好,就好像希西家时期所面临的局面一样。尽管不少的人,满足于现代社会的进步,但神却认为这个世界需要救赎,因为人类的行为是可耻的,无论科技多么进步,但人类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


也就是说,先知给我们看到:以色列的内在历史,就是一个等候上帝的历史,等候祂的来临;等候祂将应许之地再次赐给他们[2]。对我们基督徒而言,也应该如此——我们的历史是等候上帝的历史,等候基督的来临。我们不能认为现今的世界因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就无视人类社会本质是邪恶的,自然也被恶所腐蚀了,包括人类的文化,哪怕有着神的恩典所赋予的美,但本质上仍然有抵抗神的倾向。当然,这里不是说,人类及这个世界没有一丝的好处,而是说,人类及这个世界被恶所害,已经无回天之术,按照自身的进程,无法朝上帝所设定的美好及完满走去,甚至会变得越来越糟糕。人类需要神的救赎,自然的世界需要被神的灵更新。


那么,基督徒的人生及生活的态度应该是——等候上帝!我们每一个人的传记应该就是一个等候的传记,无论你在哪里生活,无论我们是活在谁的统治之下,也无论所处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多高,其中的政治制度到底是民主的,还是君主立宪的。我们对所处的环境的看法,在原则上都应该是一致的——这个世界本质是邪恶的,需要神救赎的,我们在其中的态度,依然还是等候上帝的来临。等候祂来改变自然,使社会兴盛;等候祂将公义完全彰显在这个世界。


杨腓力说:在一个基督信仰不被接纳的世界里,其中的价值是,使我们更加渴望基督的来临。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的基督徒的态度,我们不能太拥抱这个世界、不能太融入这个世界,不能太欣赏这个世界。在心态上需要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


2、改变现世的信仰


那么,基督徒该如何活在这个世界呢?在等候基督来临的阶段里,该如何与这个有着邪恶本质的世界相处呢?其实,基督徒与世界(或者说信仰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案来应对。


有时候,我们的信仰与世界文化的某些元素是对立的,也就是说,基督徒有时需要与世界的某种现象或文化,采取对立的态度——比如杀人,基督徒不能认为这是合理的,包括为民族主义的理想而杀人,也是罪恶的。又如敬拜独一的神,就应该弃绝敬拜其它的偶像。当然,这个立场曾在清朝开始的年间,带来无法解决的问题。西教士要求那些刚刚信主的人,要脱离祖宗崇拜,这引起教皇与康熙大帝之间的争执,后来变得无法调和。


有时,信仰与世界文化之间又是合一的,基督徒不能排斥某些宗教中所提倡的“真善美”,我们反而要去欣赏他们,与他们互动,我们不能抱排斥的态度,以消极的方式来应对。我们可以参与其中,贡献我们的才干,和来自基督信仰特有的能力。比如,所罗门将推罗神庙的建筑特色,与摩西会幕的样式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敬拜独一真神的圣殿。在清末民国时期,西教士到了云南、贵州等地,将当地杆栏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相结合,他们也将当地的民歌转化为圣歌。


至于该如何落实在世间,沃夫(Miroslav Volf)在回应尼布尔的“基督与文化”的关系时,所提出的六方面内容,对我们很有价值。


1、 基督是神的道、是神的羔羊,为世人的福祉而来到世间,这世界乃是神造的。因此,基督信仰具有先知性特征,被赋予改进这个世界的责任。信仰在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应当活跃发展;教育与艺术,商界与政界,传媒与娱乐等。


2、 基督拯救世界是借着传道、积极地助人,最后甚至为不敬虔的罪人而死,祂所有的事,都是带着恩典而行。这就提醒我们,不能将我们的信仰与生活方式,强硬地加给别人。


3、 信仰要落实在世间,就要关顾别人(包括自己),为着别人的兴盛(益处)而努力,使众人的生活可以改善,并且体会到如何过美善的生活。人类的兴盛和共善是基督信仰的一个重要的贡献。


4、 道来到人间时,世界都不接纳祂。那基督徒对周遭文化,不应该是全然对立或全部转化,而是应该用一种复合的态度。有些需要接纳,有些需要转化,有些需要颠覆,有些需要妥善应用。


5、 我们是基督的见证者,我们谋求人类兴盛的方式,不能用强制的手段,我们不能把兴盛与共善的愿景,强加在别人身上。需要用的是作见证的方式——有时可能需要受苦。


6、 基督(新旧约圣经)并没有留下政治蓝图,政治制度与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并不相悖,无论是君主制,还是民主制,都有其优缺点。我们需要在政治态度上拥有多元主义,就好像我们需要赋予其他宗教信徒享有同等的宗教与政治自由一样[3]

  


[1] 赫舍尔(Abraham J. Heshel)著:邓元尉等译:《先知神学:赫舍尔论旧约上帝的怜悯》(台湾:校园,2020),页282

[2] 同上。

[3] 参沃夫所写的内容,作些少许修改。参氏著(Miroslav Volf)著,黄从真译:《公共的信仰:基督徒社会参与的第一课》(台湾:校园,2014),页10





代祷事项:


1、为教会祈祷,愿我们不被世界弄得失去了方向,不去拥抱世界,哪怕世界看起来是进步与繁荣了,我们只是这个世界的寄居者,在等候神的最终来临与完全的救赎。


2、求主给我们宽广的视野,看见主的救赎不仅仅是人类,还有神所造的万物,万物一同劳苦叹息,等候最终完满的实现,我们先被拯救的人类,对这个世界与万物负有责任,愿我们带着神救赎的恩典进入各行各业,成为神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