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1圣灵降临期22期 | 圣灵里的督导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290天前 | 400 次浏览 | 分享到:
关键词:正行、正信、正事,差异性与公共性



经文:提多书3章

【多3:1】你要提醒众人,叫他们顺服作官的、掌权的,遵他的命,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多3:2】不要毁谤,不要争竞,总要和平,向众人大显温柔。

【多3:3】我们从前也是无知,悖逆,受迷惑,服侍各样私欲和宴乐,常存恶毒(或作“阴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

【多3:4】但到了 神我们救主的恩慈和他向人所施的慈爱显明的时候,

【多3:5】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藉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

【多3:6】圣灵就是 神藉着耶稣基督我们救主厚厚浇灌在我们身上的,

【多3:7】好叫我们因他的恩得称为义,可以凭着永生的盼望成为后嗣(或作“可以凭着盼望承受永生”)。

【多3:8】这话是可信的。我也愿你把这些事切切实实地讲明,使那些已信 神的人留心作正经事业(或作“留心行善”)。这都是美事,并且与人有益。

【多3:9】要远避无知的辩论和家谱的空谈,以及纷争,并因律法而起的争竞,因为这都是虚妄无益的。

【多3:10】分门结党的人,警戒过一两次,就要弃绝他。

【多3:11】因为知道这等人已经背道,犯了罪,自己明知不是,还是去作。

【多3:12】我打发亚提马或是推基古到你那里去的时候,你要赶紧往尼哥波立去见我,因为我已经定意在那里过冬。

【多3:13】你要赶紧给律师西纳和亚波罗送行,叫他们没有缺乏。

【多3:14】并且我们的人要学习正经事业(或作“要学习行善”),预备所需用的,免得不结果子。

【多3:15】同我在一处的人都问你安。请代问那些因有信心爱我们的人安。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讲道:(点击下面绿色的文字链接收听讲道)

圣灵里的督导讲道音频

2021圣灵降临期22|圣灵里的督导

序言:差异性的生命

在希腊和亚细亚以南的狭长的克里特岛,它以海上贸易著称,这里像是美国西部荒蛮之地一般,他们有着这样一个传说,古代的克里特国王,有一只自己特别喜欢的野牛,他这样喜欢野牛,遭到一位神明的嫉妒,这位神明做了两样事:使这位国王的野牛动弹不得;第二件就是使国王的妻子迷恋上这头野牛,她迷恋野牛到了一个地步,自己暂时变成一只母牛,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她与野牛交合,生下一只半人半兽的怪物,这只半兽人,非常凶残,只喜欢用活人当食物。

当然这是个神话故事,但这个神话故事,无形中道出了克里特岛的民风,在提多书一章12节说:克里特人是常常说谎的,是恶兽,好吃懒做,大致也就是来自这样的神话传说。

在古籍记载中,这个海盗之岛(也就是迦勒底海盗),女人有着极高的地位(以弗所女人的地位也挺高),这里的人好斗、放纵、野蛮、贪食、说谎。在第二世纪,有个出名的人物说:“克里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认为有不义之财的人”[1]。

提多,保罗的衣钵传人,一个年轻的犹太籍希腊人,被保罗派到这个福音的荒蛮之地,这个以“说谎、野蛮、放纵、好斗”的克里特,去建立耶稣基督的群体。

在第三章里,保罗要提多去督导这些刚信主不久的教会信徒,要活出与当地文化及风俗,极其不同,有着极大差异的生命形态。下面大致从三方面来归纳保罗的见解:

1、建立德行(1-2节);

2、反映救恩(3-8节);

3、关心正事(8-15节)。

用六个字来归纳:正行,正信与正事

一|建立德行(1-2节)

对应这个崇尚野蛮、好斗、不守规矩的克里特人,保罗要提多去教导、去提醒这里刚信主的教会信徒,要活出差异性的生活形态,在社会中要有好的见证:

针对爱闹事的风俗,他要求这里的教会信徒,要遵纪守法,不可让教会与社会的骚乱牵扯上,这样会让人怀疑福音,而失去见证。在公共场合,信徒要努力去多做善事,使人看到与克里特社会上那种自私的文化绝然不同的生命特征。包括第2节,基督徒必须与人无争、不爱闹事,尽量与人和平共处,更是要显出谦恭有礼,因为善良比一切更有力量。当信主的人,努力建立与当地人差异性的德行的时候,周围的人不禁会对教会产生好感。

二|反映救恩(3-8节

在3至8节,保罗说出克里特教会信徒能够建立的基础,因为他们获得了从基督而来的救恩。确实如此,要叫一个贼娃子不再偷,叫一个瘸子站起来像正常人一样行走,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必须获得自身以外的资源与力量,他们的生命必须被改变,他们必须被医治,得到康复,才有可能发挥正常。

在3节,保罗现身说法,讲述他及他的那些团队成员(当然,也包括克里特那些信徒)过去的生命形态,这个生命的形态是克里特信徒熟悉的,就是与1至2节所描述的完全相反的道德品行,这些恶毒、仇恨、自私、无知、无耻的行为是反社群的。

然而,他们接受了基督的救恩之后,也就得到了从基督而来的义行,使生命焕然一新,彻底改头换面,脱胎换骨。保罗从四方面来描述这种改变生命的救恩:

A、 这救恩的本质出于神这位救主的恩慈,和祂向人显出的慈爱(4节);

B、 这救恩也是因着祂的怜悯,而不是因着我们的义行(5节上);

这两点是神的救恩的基础,也就是说,这救恩不带着操控与压制,完全出于神那良善的本性,祂如父亲般恩慈,他同情落入死亡和罪恶,及各样辖制的人的命运。救恩完全不是出自交换的目的,所凭的并不是人自身的素质和作为。

C、 这救恩带来了实际的效果,使我们得到了从圣灵而来的生命更新,并藉着洗礼而表达出来;尤其是,圣灵自身成为贵重的礼物,使我们透过基督的救赎而获得(6节);

D、 这救恩使人获得永恒的产业。也就是说:圣灵作为礼物,并不是空洞的,而是具有三方面的内容:“得称为义”、“成为后嗣”和“永生的盼望”(7节)。得称为义,在新约就个人而言,往往是指罪恶被除去、与神关系得恢复。这种关系的恢复,将带来实质性的内容——成为上帝的后裔,并得到通过基督的救赎之工不断完成的“永恒的盼望”,这个具有盼望的产业,不同于现今的世界的产业那种短暂的特征,而具有永恒不朽坏的特征,所以,也称为“永生”。

一至二点的小结:

我们看到,神通过基督而成就的救恩,通过圣灵而落实,这是克里特信徒品行得以改变的基础。确实如此,假如一个人仍然是奴隶,你要叫他有当主人的样,那是强人所难,一个惯偷而不再偷,那就必须有相应的措施。要落实属天的品格,活出有差异性的生命,建造有别于当地文化的社群,必须有外在的资源支持,否则成为苛求,无法实现。

而神透过基督救赎人,并赐下圣灵使人得到新生命,使人的品性得到转化、能与神重建关系,也使人得到通过基督所赐的永恒产业成为可能。

三|关心正事(9-15节)

这种改变人心的救恩,也使人有了方向,有正事可做。当有了正确的方向,就要做正确的事情(留心小字部分,将“正经的事情”说成是留心行善)。要从原先那种漫无目的、在社会上爱闹事,对社会具有破坏性的生存方式中转回,要去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益处的事。这样,教会就与克里特那种恶毒的社会习俗完全不同。

就当时而言,有两方面的事情(一正一反),他们需要去面对、需要去落实。

第一、就是与假教师断交!正如希腊谚语所说的:你不用告诉我你是谁,只需要告诉我们你与谁在一起。刚刚得到救恩的克里特信徒,他们饥渴慕义,喜欢接待老师到家中,来听他们的教诲(我们初信主的时候也一样,因为饥渴慕义,也常接待各样的老师)。

不过,这种渴慕的心情,有时候会被人利用。有些犹太教师,会在各地犹太会堂巡回传讲律法,有些人会说要先成为犹太人,然后接受耶稣基督,然后才能成为神的子民。我在对加拉太书4章解释成为亚伯拉罕后裔的两个方法的时候,大致交代了这类的人就是原来是外邦人,通过犹太正式法规成为犹太人,他们鼓吹外邦人需要先通过割礼,正式成为了犹太人后,才能接受弥赛亚耶稣,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另外,有些本身是犹太人的教师,也会传讲这类的话。

这些人会强调家谱的重要性,因为这是界定谁是否正宗的方法,他们也会提高律法的地位。而保罗认为这些,在现今耶稣基督来临了之后,这些界定神百姓的方法,都变得无关紧要了!如果一再强调,甚至认为非此不可,保罗认为就是叛离了正道,否定了弥赛亚耶稣所成就的救恩,同时这也只会造成纷争。所以他劝提多,一定要劝告克里特教会的弟兄姐妹远离这些人,甚至不惜代价地与他们断交。

接着,保罗对提多作出吩咐,要教会的肢体积极关心正事,就是将心思专注在保罗及他的同工的需要上,因为这个团队正在从事福音的事业。具体如下:

他要提多到尼哥波(希腊西边亚得里亚海的一个海边小城)见保罗(12节)。在提摩太后书四章21节,我们看到,保罗打算到罗马,冬天不适合航海,他会停留在尼哥波,在这里等提摩太和提多,可能到时继续指导嘱咐他们该如何建立教会。

保罗也要求提多,要为律师西纳和宣教士亚波罗送行,同时为他们预备盘缠(13节),因为这两人为着福音放弃了生计,作为得蒙福音的信徒需要供应他们的需要。而信徒呢?保罗再次要求他们,要做正经事——努力工作赚钱——这就好像一棵会结果子的树,可以丰丰富富供应他人(14节)。

最后的15节,保罗以温暖的笔触来向他们问安——对克里特教会的爱而感恩。其中也再度提醒他们,他们所获得救赎是来自神的恩惠。

回应|差异与公共

保罗督导他的弟子提多,要在福音荒蛮之地建立一个有别于当时文化的群体,使这个群体能体现耶稣基督的救恩,有着良善的品性,并且可以活出人生重点。

他要提多在一个强势文化,带有压迫性,尤其是对福音极其不友善的地方,来彰显差异性的信仰,建立一个差异性的群体。但他并不是要提多去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群体,这差异性的要求,并不是让基督徒去过一个离群索居的生活。我们从1至2节,保罗的劝导中看到,他要求克里特的信徒要与当地的政权有个合适的相处办法,并在社会上反映良善的品性。从中可以看出,他十分在意基督徒信仰的社会性实践,以基督信仰的差异性来影响、来祝福受争斗、谎言辖制的克里特世界。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以公共性的参与来落实耶稣基督死里复活的救恩,以及在圣灵里得到更新的生命,以致影响所在的不信主的社群。这对于我们这些受基要信仰影响、强化个人与神关系的国内教会,以及在现在后现代语境之下、那种以个人感受为主要诉求的灵命特征,无疑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提醒。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类似的经验,即使努力祷告、努力聚会、参与小组生活,仍然会感到不足,仍然会出故障,仍然经常会感到软弱,就像冰箱、电脑、车子出了故障一样。

出色的神学家(公共信仰实践者)沃夫(Miroslav Volf)认为,基督徒信仰会出故障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按照圣经中的理想(在提多书三章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关心正事),带出先知性的社会关怀,这正是切中我们的要害!当然,在现今的大环境下,很难让我们有社会关怀,但我们必须承认,大多时候,我们就忽视社会关怀,甚至不少的信徒、及传道人只认为基督徒有传福音的责任,而没有社会关怀的责任。也经常认为灵命只是个人与神之间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参与是一回事,我们自认为没有参与的责任又是另外一回事。

其实,真正一个正常的信仰,必须回到社会——用耶稣的话就是,祂不求父使门徒离开这个世界,只求父神保守门徒脱离那恶者(约17:15)。基督徒必须在这个世界中发挥信仰正常的功用,见证福音。如果我们的信仰缺乏这种厚实的“公共性特征”,将信仰局限在个人与神的关系上,这种不问世事的信仰,顶多就是山寨版的。因我们忘记了我们的主是道成肉身的,为着这整个世界而付出生命的赎价,为了使整个世界被救赎和得着更新。另外,那种专注个人与神、缺乏公共性特征的信仰,往往会带着掌握真理的优越感,带着想改变别人、改造世界占领各个山头的野心——这不是美国一些新教信徒的追求吗?我们在去年底美国大选中领略了他们蹩脚的信仰。

这种缺乏公共性关注的信仰,势必造成人过分关注自己,变得自私。教会中许多弟兄和姐妹对信仰不热心,沃夫形容为“怠惰”,而怠惰将表现出灵性的软弱,甚至变得与不信的世界人完全无异,原因往往与缺乏公共性的参与有关。作个简单的比喻,一个自认为活得好苦的人,假如能去埃塞俄比亚看看,大致就知道什么叫苦。

沃夫认为基督徒面临四种试探[2]

1、将信仰完全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有可能是因为要面对世俗或不同的宗教的政府,有可能是基督徒自己想要撤离;我们中国的教会大部分属于此类。

2、用信仰完全占据公共的生活——基督徒错误的以为信仰是一种“政治性的宗教”,并且企图完成“政权”及“王权”(或“宗教”及“统治”)之间的大统一;美国的新教有些团体属于这一类,在去年大选的时候我们可见一斑。

3、基督信仰的强制——基督徒将信仰价值或宗教,用强制的手段加在别人身上;自主后313年,罗马皇帝君士但丁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之后所形成的教会现象,类如十字军东征之时,或欧洲在中世纪的时候,如果不承认是基督徒,尤其是作巫婆,肯定会被处死。

4、基督信仰的怠慢——基督徒完全从公共事务中退出,将所有的力量投注在个人“灵魂”得救上,以及个人道德上。这是基要主义的信仰特征,国内的教会大致采纳这种。

这些试探,或许都切中了我们的要害,因我们实在太缺乏公共性的思维来看信仰、来实践信仰。当然,就今天我们的处境,一个基督信仰完全被边缘,甚至几乎被抵挡的大环境,我确实提不出太多具体的公共参与的办法。但我仍旧要强调的是——基督徒假如不掉进沃夫所说的四样试探,最起码我们要在信仰公共性上多加思考,如果我们没办法在这些领域(包括在思想上)去落实信仰,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信仰是山寨版的,是有所缺欠的,是与圣经的信仰有着很大不同的。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我们在主观认知上的原因,我们都不能认为我们是完整的,更不能自义地认为我们才是正宗的。

下面有几个问题,可以引起我们一些思考:

1、假如我们意识到我们信仰具有公共性,会怎样影响我们的品格?

2、假如从公共性的角度来看信仰,你会如何理解信心及行为的关系?

3、假如你个人经常陷入灵命软弱、并感到孤单,你现在会觉得与你缺乏从公共性的角度来看、来实践信仰有关吗?

4、假如我们要在教会中落实公共性,这会如何改变你对教会生活的态度?

5、假如我们以公共性的思维来看祷告生活,你会如何调整你的祷告内容?

6、假如从信仰具有公共性特征来出发,你觉得你的工作合乎圣经?合乎神的心意吗?

7、你觉得在现今大环境下,你/教会有哪些可以实践公共性的信仰?


最后、公共信仰的例子——崔弟兄机构救灾帮扶现场

在这次山西水灾,崔弟兄他们的机构,下到灾区,帮助一些基金单位采购、发放物质。尽管看似很平常的救灾帮扶工作,但到了现场,还是看到了新闻报道里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就有不少受灾的基督徒被忽略。类似这类的社会工作,我们还是有机会参与的,或许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成果,但这类的参与可以改变我们信仰的方向,使之变得有血肉。

 



[1] Polybius,Hist.,6.46.3,引於Reggie M.Kidd,“Titus as Apologia:Grace for Liars,Beasts,”andBellies,Horizons in Biblical Theology 21(1999):191。

[2]沃夫(Miroslav Volf)著,黄从真译:《公共的信仰:基督徒社会参与的第一课》(台湾:校园,2014),页XI。



代祷事项:

1、为普世教会祷告,求主使教会有勇气按圣经的教导而活,在价值观上、待人接物上,对待金钱上,都活出与世界有差异的生命,效法道成肉身的主,去爱这个世界。

2、为我们每个肢体祷告,使我们对信仰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得救上,能从公共的角度来实践信仰,将信仰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关联,使我们的每一个场合都成见证主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