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2年复活期5 | 在前的,与在后的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080天前 | 26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2年复活期5 | 在前的,与在后的


讲道:(请点击以下2个音频按钮收听录音)


2022年5月15日主日讲道(上篇)


2022年5月15日主日讲道(下篇)



经文:《马太福音》20:1-16(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 “因为天国好像家主,清早出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作工。

2 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

3 约在巳初出去,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

4 就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他们也进去了。

5 约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这样行。

6 约在酉初出去,看见还有人站在那里。就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

7 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

8 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

9 约在酉初雇来的人来了,各人得了一钱银子。

10 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

11 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

12 ‘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

13 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

14 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

15 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

16 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有古卷在此有‘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2022年复活期 5 | 在前的,与在后的

《马太福音》20:1-16


序言:不同的立场


同样的话题,因为双方所站的立场不同,而造成彼此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彼此间也无法对话,这在我们生活经历中经常发生。


耶稣与他的门徒之间也经常发生这类的情况,因为对神将要通过弥赛亚所带来的国度,抱持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而造成他们之间无法对话。下面打算从比喻的重点、目的与意义来思想葡萄园主与工人的比喻。


一 | 比喻重点:错误的天国观


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在以色列的文化习惯里,葡萄园与园主,往往是上帝与以色列百姓身份的象征(参赛5:2;何10:1;结2:21,19:10)。那么,这个比喻的前提,一定是关于神与祂的子民之间关系的比喻。


耶稣正是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用葡萄园作工的比喻,来警告门徒要留心十九章30节“在前在后”的说法,祂警告门徒所抱持的天国观。在十九章第27节,彼得以一个极其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回应耶稣对少年财主的感慨。耶稣说:财主进入耶稣所带来的国度是难的,因为他不能领会耶稣的国度,靠的并不是人间国度那种需要钱财和势力,而是靠着耶稣白白赐下的恩典,尤其是十字架牺牲的恩典。


当然,耶稣在这里并不是说——钱财是坏的,物质是不好的,唯有不谈钱的人才是高尚的,才能进天国。祂也不是在鼓吹一种非物质的精神领域的“天国”,祂乃是说,那些有权有势,有头衔有地位的人,肯定包括那些社会的主流人群,祭司、文士和其他官员。因为在当时社会,总是会说:这类人一定是神的最爱,当他们的神来施行救赎,他们肯定是得到优先待遇的人。而那些妓女、税吏和罪人,得麻风病的人,这些不被社会接纳的人,肯定会被排除在外,是得不到神的爱的人,他们最起码不会比那些有地位的人更早进入神带来的国度。而耶稣告诉他们,祂作为弥赛亚,所带来的国度,其中的情形却相反——那些在社会上被人认为不配得到进入神的国度的,却要优先进入了,而那些自以为会比别人更早进入神国的,却要在后面才能进入了。


耶稣说这个比喻的目的,就是用来警告比许多人提前跟随耶稣的门徒。在前面,耶稣告诉门徒,他们将会成为审判十二个支派的领袖,现在他警告门徒,因他们的一些想法极其错误:“我们那么早跟随你,将来会不会成为王国中重要的人物呢?”


在十九章27节,我们看到,彼得确实有这种想法,他对耶稣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到什么呢?“耶稣说:你们这种追求回报的观念,在天国里,要被修正!你们必须放下这些想法,如同前面所说,他们要重新区分谁疏谁亲,不能再以血缘的关系,来定义自己作为上帝百姓的标准,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成为在先的人。


如今,这群卑微的门徒,将要成为审判以色列十二支派的领袖,而十二支派,原来是以祭司和法利赛人为代表的。这就是耶稣所讲的,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的其中的意思了。


门徒所抱持的不也正是当时主流人群的想法吗?彼得不就这样说吗?西庇太的儿子不就是这样要争夺门徒中的领袖地位吗?那与现在的当权派有什么不同呢?耶稣要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改变,不能以权势来理解作为弥赛亚跟随者的身份,因耶稣祂自身正是用这种卑微的方式,来改变以色列人的命运。这些跟随者,千万不要认为,因为他们一直跟在耶稣身边,就会是耶稣最偏爱的几个。



二 | 比喻的内容:先后都一样


从前面彼得的口吻中(19:27),我们可以看出,他说,我们撇下了所有,成为你身边最亲近、最重要的人物,当你将天国带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成为最有权势、最有钱的人。但耶稣警告他们,神的国不是这样的,无论是一开始跟随他身边的门徒,还是迟一点跟随祂的,或者再晚一点,甚至到最后才跟随的,其实都一样。


故事是这样的:葡萄园主人,要人到市面上去,寻找一些没有雇主雇佣的人,进到他的园子作工,他就在不同的时段里,一共找了五批人进来。


第一批人大概是在早上六点进来的,在当时一般需要工作十二个小时,劳作到晚上六点,工钱是一钱,这一钱大概够一家人一天的生活。等到9点的时候,园主看到活忙不完,又出去,叫了第二批人进来。按照当时的劳工报酬的习惯,园主往往会扣掉四分之一的工钱,只需要给9点后进来的人一天工钱的四分之三就可以了。等到中午12点,园主再次出来,没想到,还是看到不少的人在门口等着,并没有人雇佣他们,园主照样把他们请了进去劳作。等到申时,即是下午三点,园主看到还有人在外面站着,他仍然像前面一样,把他们叫了进去。在酉时(下午5点),离放工时间只有1个小时了,当园主看到外面还是有人站着,并没有人雇佣他们。要知道,当时社会而言,如果今天没有工作,就意味着一家人有可能要饿肚子了。园主还是把他们叫了进去干活,尽管按当时的报酬习惯,他们最多只能拿到当时工钱的四分之一了,但总比没有一分钱收入为好。


当一天下来结算薪酬的时候,一大早来的和在黄昏前来的,都得了同样价值的回报。没想到,这引起了一大早就被雇佣的人的不满:他们说凭什么这些晚到,甚至只干了一小时的人,拿的钱与他们所拿的一样多。


园主告诉他:彼此间不是讲好了价吗?他并没有亏待这些雇工,而他们为什么看到他的良善而眼红呢?这个词用得其实很严重,可以直接翻译为:你就眼睛邪恶吗?



三 | 比喻的意义:神国没有特权


这故事对门徒产生很大的警告,因门徒说,我们撇下了一切,来跟随了你,那么,我们会不会成为有权有势有地位的人呢?耶稣则劝导他们,说:不会,因为天国是由一些卑微人组成的,而且,在后来进来的人,也一样被神看重,神国里不存在贫贱、先后之分。神的恩典,不是靠讨价还价或囤积公德而来,它也不是使某些人会拥有很多,而别人只能拥有一点。也不是某些人会有特权,与神更近,而一些人却会成为灰姑娘,只能躲在远远的角落里,看着自己的母亲跟其他的兄弟姐妹欢聚一堂。也不会有些人因为劳苦功高,可以管理更多的山头,而一些人,只能去管小柴房。


整个故事的重点是:人跟随主,从神的国那里所得到的,根本就不是一种“工钱”,它不是一种报答,神不是与我们订了合同,好叫你我讨价还价或商谈而作交易,神国本身就是恩典,就好像早上6点钟进去工作的工人,如果园主不叫他,他也不会有一天的收入。神与我们立约,出于爱,将应许赏赐给我们,同时,叫我们要以全部的作为来回应祂,这点像是夫妻之间的关系,或父母与孩子之间,彼此之间不是一场交易。神不是报答我们的努力,而是凭着祂的仁慈与宽厚的本性在我们身上行事。


这样看来,葡萄园做工和青年财主这两个故事有相似性。耶稣葡萄园的故事,其原因是因为门徒说:我们撇下所有,跟从你,将能得到什么。耶稣对他们的权力观作出警告,他们这种错误的权力观,在二十章20至21节“为首与为仆”的请求里,就完全暴露了。


如前所述,耶稣已经告诉他们,将来,这群神的百姓中的“后起之秀”,要坐在审判者的位置,审判十二个支派,他们取代了固有的权力位置——如以色列传统的审判者是“祭司、君王、公会的长老”等。可是,他们依旧将自己理解为像现在的祭司一样有权有势的人——因着进入弥赛亚的国度,他们拥有权力与地位。看来,他们真的没有听懂1至16节葡萄园比喻里对他们的警告。


于是,耶稣再次将弥赛亚的主旋律告诉他们:“人子被定死罪、被人戏弄鞭打、交给外邦人”(17节)。耶稣等于是在告诉他们,在天国里为主为王的人,在世人眼里就是这样被羞辱、被丢弃的。而门徒显然不具备有这个思维。



回应 | 无分先后,感恩服侍


我们有时会对神的这种无分先后、赐下恩典的做法,不当回事,这种不以为然的态度,有时会发生在教会圈工作的人,有时也会发生在刚进教会的人身上。我们打算从几方面来作些回应:


1、不分先后,也无元老


一直在教会圈工作/服侍的人,可能有时会觉得自己是很特别的人,是神身边的人,是圈内人,各项都占有先机。事实上,神对待许多的人,就像葡萄园主,到市场上去寻找没人要的人。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社会上不被看重的人,却被神接纳到祂的家里,得到祂对待那些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同样的接待,甚至被祂重用。祂恩典的宽厚,往往使人得到出乎意料的惊喜。


神这种不在乎一个人是不是先入教会,还是迟入教会,一视同仁的态度,特别提醒我们,教会从来就不应该有先来后到的思维,也不应该有元老级人物的思维。神会把恩典给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祂的人,也会把恩典给30岁、40岁、50岁,甚至临终的人。人在其中所获得的都是恩典,没有人赚得更多,也没有人会得的更少,更没有人会被亏待。我们当中有人很小很年轻就信主,就努力地在教会服侍,但这不意味我们可以以元老自居。你要看到,主经常将一些恩赐赐给后来者,甚至这些后来者,比先来的更加出色。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些基督徒世家,不一定会比很大年纪才信主的人更优秀的缘故。当看到这些人信主,在教会里被神使用,你不要嫉妒,就像被园主批评的那些最早进葡萄园劳作的工人,要知道,你有能力,可以在教会中服侍,本身就是神跟我们“已经讲好”的,我们不能嫉妒、眼红,嫉妒和眼红,都是邪恶的。要知道主人将恩赐给了别人,并没有亏待我们。我们只需要用神所给的恩赐和能力服侍就行,更不能因为我们服侍多而自居。



2、本于爱,以致于爱


前面的劝告是针对比较早领受了神的恩典、进入教会的人,那些在后来进教会,比人晚领受神的恩典的人呢?则要心怀感恩,不要因为看到教会已经有前面的人在服侍,而认为没有位置了,就经常作旁观者,或像客人一样,来教会只是个人需要,很少为别人付出。虽然你进来时比别人晚,但不意味着你可以作旁观者,就好像在酉时进葡萄园工作的,虽然你只需要工作一个小时,但你千万别怠工,反而要好好工作。因为你知道这所获得的薪金,是不配得的,是出于园主宽厚的本性,别人干了12小时,和你干一个小时所获得的一样多。如果一个基督徒,在教会里一直作旁观者,表明他并不明白,最起码不太了解神给他的恩典到底有多贵重,神的爱到底有多大。就好像那些在酉时还没有人要的人,却被葡萄园主人要了进去干活,获得了一天的工钱,他必然会十分感激主人的慷慨和仁慈,主人完全可以不要他,毕竟一个小时干不了多少活。哪怕要了,也顶多能得到十二分之一的工钱,然而,主人却给他一天中百分百的工钱。


我们虽然晚进教会,但也获得了与前面进教会的人一样多的爱和恩赐,难道我们不应该也给神百分百的爱吗?我们不应该更无私的为祂的家而付出吗?这样看来,从教会服侍而言,如果一直作旁观者,表明自己就好像是一个在酉时被叫进去干活,仍能获得一天的工钱,而却不愿意感激园主的人。


所以,耶稣所说的“在前的要在后了,在后的要在前了”的警告,提醒我们当中先来教会的,千万不可居功自傲,不能看到神将爱和恩典给了后来的人,而心生嫉妒和邪恶。同时也劝告后来进教会的人,要看到神给了自己和先前信主的人一样的爱和恩典,从而心存感恩。两者都要努力服侍,用百分百的爱来回应神的爱,千万不可做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对祂的家——神的葡萄园作贡献,以此来回应神对我们那无条件的爱。



3、感激之情,化作服侍


C.S.路易斯的老师切斯特顿(G.K.Chesterton)曾说过:感激是一切美德之母。感激是信主的人对神在创造之日创造了这奇妙和斑斓的世界,并在救赎之日救赎了我们的正常回应,所以感恩成为耶稣基督门徒的标志。当我们知道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爱我们的神,因着爱而给我们的时候,自然地会流露出感激之情,这种感恩之情会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会主导我们的身份和言行,会触动我们敬拜祂,愿意侍奉祂,并不断地对神发出感恩。


丹麦哲学家祁克果说:我是个可怜的人,蒙神看顾,祂为我所作的事情,多么难以形容,超乎我的期望……叫我别无所求,只渴望得到永远的平安,使我可以不顾别的事,专一感激祂。


在他的思想里,一个属于神的人,不但是对神有认识,不但教义正确,他还是一个对神有着深切情感的人。所以,一个认识救恩的人,会在心灵里产生对神深刻的感恩之情,而这种感激之情,必然乐意为主付出,愿意将自己的生命、包括一切都交给神,并为神付出,愿意为自己各项人际关系付出,使神的恩典透过自己而流向别人,为主将工作摆上,努力工作,使人通过自己所做的而蒙福。包括自己的专业、天赋、资源与时间都愿意慷慨地付出,因为知道自己的生命就是一份礼物。



代祷事项:


1 愿主的真理释放、更新我们,因我们对天国的观念还受世界的价值观所影响,求主改变我们总用交换的思维来看主的恩典和赏赐,乃要明白是神先爱了我们,我们能爱神、回应祂的爱也是恩典。


2 为每位肢体祈求,使教会中的老信徒不以元老自居,不居功自傲,也不嫉妒神使用新信主的肢体;新信主的肢体也积极乐意参与服事,大家发挥自己的恩赐,我们共同建造神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