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2年复活期2 | 有疑惑,有看见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102天前 | 125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2年复活期2 | 有疑惑,有看见


讲道:(请点击以下三个音频按钮收听录音)

2022年4月23日主日赞美诗歌


2022年4月23日主日讲道(上篇)

2022年4月23日主日讲道(下篇)



经文:《路加福音》24:13-32(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3   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  

14   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

15   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    

16   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    

17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甚麼事呢?」他們就站住,臉上帶著愁容。      

18   二人中有一個名叫革流巴的回答說:「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裡所出的事嗎?」  

19   耶穌說:「甚麼事呢?」他們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他是個先知,在 神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     

20   祭司長和我們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

21   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不但如此,而且這事成就,現在已經三天了。      

22   再者,我們中間有幾個婦女使我們驚奇;她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裡,

23   不見他的身體,就回來告訴我們,說看見了天使顯現,說他活了。

24   又有我們的幾個人往墳墓那裡去,所遇見的正如婦女們所說的,只是沒有看見他。」      

25   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26   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    

27   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28   將近他們所去的村子,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    

29   他們卻強留他,說:「時候晚了,日頭已經平西了,請你同我們住下吧!」耶穌就進去,要同他們住下。     

30   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

31   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才認出他來。忽然耶穌不見了。    

32   他們彼此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




2022年复活期 2 | 有疑惑 有看见

《路加福音》24:13-32


序言:张力


路加的复活故事,希望你留意,跟随耶稣的人,对复活的耶稣存在着既认识又不认识的张力中,而且就在这张力之中,从疑惑中得以看见,从沮丧中得到改变,生命也从中得到更新。下面来看,这个以场景细致描述而著称的以马忤斯路上的故事。为了体现讲述的侧重点,将这个极其连贯,充满戏剧丰富性的故事分成两大部分来看,当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一 | 两人的疑惑(13-27节)


在复活日,有两个十分沮丧的男女,极有可能是一对夫妇,其中一位名字革流巴的人,应该就是在约翰福音被称为革罗罢,那个女的应该就是马利亚(参约19:25)。他们过完了这个令人绝望的逾越节,要回自己的家乡以马忤斯(距离耶稣撒冷大概30公里左右的地方)。他们的情绪十分沮丧,因为就在前两天,他们的希望被罗马的十字架彻底击垮了,但心里又十分不甘,又充满了疑惑,因为他们一直相信耶稣就是先知,就是神所拣选的那个人,是要来救以色列脱离苦难的,就好像在古时,以色列的神救他们的祖先脱离埃及为奴的生活一样。而且,他们相信,这个救赎行动,就会发生在这个逾越节。但没想到,他们所盼望的耶稣,却在逾越节被害了,死在了罗马人的十字架上。这位许多人期盼的弥赛亚,不但没有救他们脱离苦难,祂自己却被罗马政府处死了。



早上的新闻令他们感到十分困惑,有一些妇女在清晨去到耶稣的墓前,发现原先被大石头挡住的墓门大开,耶稣的尸体不见了!那些妇女还说:看见了复活的耶稣。但这样的话有谁信呢?可能是妇女们悲伤过度,出现幻觉了吧,总之,她们的这些话,就连耶稣的门徒都不相信(24:11)。


当他们带着失落、不甘与困惑,边走边讨论的时候,没想到,有个中年男子凑近前来,这位就是复活的耶稣,祂以一个正常人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看来,在常人看来,复活的耶稣,却隐藏了祂的神秘性,使他们一点都不会觉得眼前的耶稣与路人有什么区别。他们又无法认出祂就是曾经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夫子,路加说:他们的眼睛迷糊了,不认识耶稣。看来,他们对复活后的耶稣一无所知。


当耶稣问他们在谈论什么话题时,革流巴十分惊奇,语带讽刺地说:你这两天不是在耶路撒冷作客吗?还不知这两天所发生的爆炸新闻吗?

      

当耶稣再次问他们是什么事情之时,他们把拿撒勒人耶稣在耶路撒冷遇害的事,也即是他们前面讨论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耶稣。



耶稣听完后,责备他们,说他们是无知的人,说他们信得太迟钝了!说他们并不能正确了解他们所熟悉的圣经,因为在他们看来,先知预告了有一个弥赛亚,必然要驱逐那些镇压他们的外族人,使他们脱离苦难。可是,现实中的弥赛亚却被害了。在他们的认识中,如果耶稣是弥赛亚,祂必须打败外邦人,而不是死在他们手下。

      

然而,耶稣却说,他们这样阅读圣经,是方法上的错误,他们把圣经弄反了,就好像把裤子穿反了一样。一直以来,他们把圣经当做是救赎他们脱离苦难的长篇故事。而耶稣却说,神要借着苦难,尤其是借着神百姓的代表的被害,来救赎他们。

      

耶稣“从摩西和众先知,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祂的意思,并不是像我们中有些人所认为,圣经总有一个大目标——都是指向耶稣的,包括里面的一些重要人物,也是预表耶稣的,其中不少的事件也是为耶稣作预表的。

      

耶稣的意思是:自创世记到历代志(希伯来圣经的编排),都指向一个要应验的事件:上帝的受膏者,要背负以色列人的苦难,也包括后来人的苦难,祂为了背负人的苦难,而死在这重担之下。结果,祂复活了,祂的复活是神全新创造的开始。也就是说:当祂死而复活,使神的百姓有了新的开始之后,圣经中所有的期盼,尤其是关于以色列的期盼,才得以应验。这里的重点是:弥赛亚必须通过苦难才能救赎他们,而不是弥赛亚现在就要救他们脱离苦难。虽然最终神会这么做,但中间弥赛亚受苦的环节不能省掉,一旦省掉,就不能明白圣经。

      

这也正是这对夫妇认不出眼前的这位,就是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夫子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没有将这几天的事情当作是他们的神的救赎的行为——借着苦难来救赎他们。唯有这样,他们才能看到这位受苦、受死而复活的耶稣,就是他们的弥赛亚。


二 | 两人的看见(28-32节)


当他们三人一路边走边说,那对夫妇在听复活的耶稣对圣经的讲解,尤其指向祂在十字架上受死,在坟墓里复活,似有所悟。沮丧、冰冷的心灵似乎重新火热起来。但他们仍然没有能力认出眼前的这位客官,就是他们一直在谈论的那位弥赛亚,他们不能将复活前的、被钉死、被埋葬的耶稣,与复活后,活生生在他们眼前的这位客官联系在一起。


傍晚,在一个客店里,这对夫妇盛情邀请耶稣一同留下来。在吃饭前,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他们之后,他们才认出是耶稣。

      

路加这样的记载,是希望你能明白,当复活的耶稣,将在几天前在一个楼房上——最后的晚餐的动作重演的时候,这对夫妇眼睛马上明亮了,认出祂来了。或许,耶稣已经不止一次、两次的与他们一起擘饼,“祝谢,擘开与递给”,是祂惯用的动作;祂也可能不止一至两次地告诉他们,饼和杯代表了祂的受苦和牺牲,如同他们的祖先在逾越节晚餐所吃的那只牺牲的羊羔。所以,他们马上能认出他来,心中的疑惑也彻底消失了。对于“一个被钉死的人,怎能又活在眼前呢”这个张力也就化解了。

      

路加想要告诉你:耶稣对以色列圣经的讲解核心是:他们的弥赛亚要通过苦难来救赎他们。自逾越节的羔羊开始的礼仪所反映的已经实现了——弥赛亚要以自我牺牲来开始这个新的救赎行动。当他们能将眼前所发生的事情,与这个核心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能认出复活的耶稣。因为耶稣的复活和得胜,与打败罗马人无关,乃是与祂自身的受辱、受死和牺牲相关。


基督与门徒在以马忤斯掰饼共享晚餐


总结 | 通过苦难而有的救赎


这对夫妇从沮丧、疑惑与失望到心里火热,慢慢地重燃希望,到最后认出复活的耶稣,然后兴高采烈的回到耶路撒冷,向那些门徒报告耶稣复活的消息。这一过程是从耶稣对他们的提问,然后给他们讲解圣经,再给他们掰饼。其中内容的核心是——耶稣将受苦和受死作为祂的弥赛亚职事。


如前面所言,革流巴夫妇需要将一切倒过来看,他们必须改变原先对圣经的读法,和对所有礼仪的看法——他们的神不是要救他们脱离苦难,而是要通过他们的弥赛亚的受苦,来救赎他们。一旦他们的观念改变了,把眼光调转过来,他们的心里就会火热、刚强起来,迷糊的心灵就会被打开,能够认出眼前的这位,就是他们曾经朝夕相处,被敌人处死、被埋葬的耶稣。也就是说,他们必须以弥赛亚受苦和牺牲来阅读圣经和看待他们的礼仪。在这里,带出两点提醒:


1、基督教核心的礼仪(包括圣餐),必须与圣经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圣经拿走,圣礼就成了一个魔咒般的东西,另外,也不能把圣礼拿走,没有了圣礼,基督教就成为一套哲学或文学的训练。你看,这对夫妇并没有因听到耶稣的讲解圣经而认出耶稣,他们必须在耶稣擘饼之后,才能认出祂来。圣礼不是简单的形式的表达,乃是深化了圣经。看来,没有圣礼,圣经就成为与其它著作差别不大的东西,阅读圣经也就成为是对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的训练,与基督真正的生命隔绝了。我们必须把两者放在一起,才得以完整;我们必须参加圣道的生活,也必须参加圣礼的生活。圣道使我们火热,就像这对夫妇听了耶稣对圣经的讲解之后,心里火热一般。另外,圣礼使我们看见,就好像以马忤斯路上的这对夫妇,在耶稣擘饼之时,认出耶稣,亲身经历耶稣的同在。

      

这也告诉我们,光有线上的“信仰生活”是远远不够的,会使我们的生命大大受亏损。我们必须与别人一起来参加圣礼性的敬拜,一个月一次的圣餐崇拜十分重要,我们参与其中,才会对救恩有着真实及深化的体会。加尔文说:圣道是可听的道,圣礼是可见的道,两者缺一不可。


2、必须把路加以马忤斯的故事,当作是一整个福音故事来读。在二章41至52节里,也有一对夫妇充满了焦虑,充满了疑惑,因为耶稣不见了。当他们花了三天的时间,在圣殿里找到他的时候,而耶稣却对他们说“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的父的事为念吗?”如今,以马忤斯路上的这对夫妇,也经历了三天心灵的煎熬,满腹狐疑,终于真相大白,他们由困扰沮丧转向喜出望外。因耶稣使他们明白了——耶稣以自身的牺牲拯救了以色列百姓,也使他们看见了复活后的祂。这两段故事联系在一起,使我们看到,以色列所有的礼仪,都在耶稣身上得以呈现了,尤其是用来代表神与他们同在的圣殿,而今就在祂身上得到了重建。


反思与回应


以马忤斯的从疑惑到看见的故事,带给我们三方面与教会身份相关的思考:


1、苦难

路加拒绝以浪漫化的方式,来理解耶稣复活的故事,他也不以必胜主义的思想,来看耶稣的复活。他要求所有的跟随者与读者,必须以苦难来解释弥赛亚,以及神对以色列人的救赎。自始至终,路加没有描述耶稣统治万国,包括复活后的祂,仍然如此。却花了不少的篇幅,来谈论耶稣如何在执政和掌权者手下受苦受害,而且,复活的耶稣说,整本圣经的主题都在这里——以祂的受苦受死为高潮。祂作为君王弥赛亚,跟世上的领袖作风完全相反。

      

所以,教会必须将自己的身份立足于基督的受苦与死亡上面,才能重拾信心,才能看清,才能认识耶稣。就好像,门徒们必须认真听耶稣对整本圣经的解释——他们所期盼的弥赛亚,通过苦难来救赎他们。在这样诠释的前提下,他们的心里才能火热。当看到耶稣演示牺牲的饼和杯的时候,才能认出眼前的这位仁兄就是他们的主!

      

所以,教会必须将死亡、牺牲和苦难当做是上帝给我们恩赐,我们能有份于基督的复活,因为我们有份于基督的受苦和死亡。


故此,在复活的节期里,我们永远不能说我们明白复活的意义,除非我们参与在基督的受苦受死之中,正如保罗说的:我们若在祂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也要在祂复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罗6:5)。

      

也就是说:教会必须以苦难为身份的标记。



2、崇拜

研究崇拜学的导师韦伯(Robert E. Webber)说:这段以马忤斯路上的故事,对更新我们的崇拜,十分重要。他认为,如果我们根据死亡和复活的基调来调整崇拜,必然会使我们在崇拜中经历复活的灵性[1]。

      

韦伯说,这个故事提供给我们四重结构,假如我们这样使用,那我们的崇拜,就会有着内在流动的感觉,使我们被这模式塑造。


      

当革流巴两人在路上,耶稣来到他们跟前,与他们同行。然后,向他们宣告并揭示祂的死亡和复活的意义;接着,祂与这两位门徒一同掰饼用餐,此时,这两位门徒认出祂来。接着,他们兴奋地跑回耶路撒冷,向楼房里的门徒作见证:说他们遇见了复活的主。这些内容,可以划分为四重结构:


1)我们聚集(也邀请耶稣来到我们当中,其实祂已经在这里了);

2)聆听好消息:关于受苦和复活为核心的救赎故事;

3)一起擘饼:是记念主的牺牲,并庆贺祂的复活;

4)出去告诉别人:我们已经经验主了,出到工作岗位、家庭中去作见证。

      

这四重结构里,重点是死亡与复活的信息。我们需要留意,耶稣在路上主动与门徒建立关系,祂重新解读圣经,紧扣在自己的死亡和复活的事上,祂在擘饼中与门徒相遇,祂也在门徒向别人作见证的时候出现。

      

这四种结构,强化了耶稣临在的真实性,使我们的崇拜变得真实。


3、礼仪

我们的崇拜,是进行记念与盼望的工作,在崇拜中,通过一系列的礼仪活动,使我们追忆上帝过去的救赎作为。其中擘饼和分杯的工作,就是再次重演基督在最后晚餐的行动,并与祂的死亡和复活的事件作关联,来体会祂为我们的罪和死亡所付上的生命的赎价;同时,我们也是带着热烈的期盼,等候基督最终对世界罪恶的除灭,对宇宙万有的完全更新。

      

在以马忤斯的路上,耶稣与生命中深感绝望、混乱与无助的革流巴夫妇相遇,向他们宣告了祂的死亡和复活的意义,并通过桌前的掰饼,转化了他们。使他们彻底从沮丧中出来,兴高采烈地跑回耶路撒冷,去宣告耶稣复活的消息。


      

这使我们看到,礼仪不是形式而已,而是承载着救恩的力量,使参与的人生命被更新,得到一种真实的转化。

      

因此,每一个主日,对于我们而言,都是一个小小的复活节,每个主日都是欢庆——基督借着苦难救赎这个世界,救赎我们这些参与崇拜的人,使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被基督死亡和复活的记忆所塑造。



[1] 以下四重结构的信息参考了韦伯(Robert E. Webber)著,陈永财译:《时间:历久常新——教会年历与崇拜》(香港:基道,2014),页221。




代祷事项:


1. 主啊,怜悯我们,我们的眼睛也是迷糊,总以为你会打败这世上欺负我们的势力,为我们撑腰,却看不见教会应该学习在世上为他人受苦,为主受苦。愿主开我们的双眼,看见受苦是教会在世上的标记,愿我们跟随主的脚步,背起十字架走这条路。


2. 愿我们重新认识教会礼仪:

A、我们聚集敬拜(宣召、敬拜赞美);

B、我们聆听关于受苦和复活为核心的救赎故事(证道);

C、一起擘饼记念主的牺牲,并庆贺祂的复活(圣餐);

D、出去告诉别人(被差遣在工作岗位、家庭中作见证)。

愿主召聚每位在主日一同线下崇拜,使基督的死亡和复活藉礼仪更好地重塑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