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2年复活期1 | 有晚上,有早晨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108天前 | 77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2年复活期1 | 有晚上,有早晨


讲道:(请点击以下两个音频按钮收听录音)


2022年4月17日主日讲道(上篇)


2022年4月17日主日讲道(下篇)



经文:《马可福音》15:42-16:8(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十五章:

42 到了晚上,因为这是预备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

43 有亚利马太的约瑟前来,他是尊贵的议士,也是等候神国的。他放胆进去见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

44 彼拉多诧异耶稣已经死了,便叫百夫长来,问他耶稣死了久不久。

45 既从百夫长得知实情,就把耶稣的尸首赐给约瑟。

46 约瑟买了细麻布,把耶稣取下来,用细麻布裹好,安放在磐石中凿出来的坟墓里,又滚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

47 抹大拉的马利亚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都看见安放他的地方。


十六章:

1 过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雅各的母亲马利亚并撒罗米,买了香膏要去膏耶稣的身体。

2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阳的时候,她们来到坟墓那里。

3 彼此说:“谁给我们把石头从墓门滚开呢?”

4 那石头原来很大,她们抬头一看,却见石头已经滚开了。

5 她们进了坟墓,看见一个少年人坐在右边,穿着白袍,就甚惊恐。

6 那少年人对她们说:“不要惊恐,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请看安放他的地方。

7 你们可以去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说,他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他,正如他从前所告诉你们的。”

8 她们就出来,从坟墓那里逃跑,又发抖又惊奇,什么也不告诉人,因为她们害怕。


2022年复活期 1 | 有晚上 有早晨

《马可福音》15:42-16:8


序言


马可让你留心,他所记载的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的那个安息日前的晚上,和耶稣复活的那天早上的事情。希望你关注:无论是罗马百夫长,还是亚利马太的约瑟,和几个妇女,他们都是以一种特别怪异的方式,来跟随耶稣。


一 | 到了晚上(15:42)


那个晚上,马可希望你留意:安息日来临之前一个晚上(星期五),那几个以怪异的方式跟随耶稣的人。


第一个是犹太议员:亚利马太的约瑟(43节)


马可在这里记载了约瑟,他为了取回耶稣的尸体,与罗马总督彼拉多和行刑官员百夫长之间互动。马可说他是等候上帝国的人,看来,在犹太领袖里,并不都是坏人。约瑟用细麻布包裹了耶稣的尸体,有人说,他肯定是提前知道耶稣必然会被处死,细麻布是他提前准备好的。古代不比现在,那时很难买到布匹,如果不提前准备,根本就来不及。约瑟因为是议会的成员,他早就知道耶稣会被处死,他没有能力阻止一场除灭无辜人的悲剧,但他觉得他需要想办法,为耶稣的安葬尽上只有他才能尽的责任——从彼拉多和百夫长手中取回耶稣的身体。



这点就像我们,没有办法救活将死的亲人,但我们愿意为他付上责任,认认真真给他安葬。所以,约瑟冒上不可预测的风险,去求告彼拉多,要了耶稣的身体,用细麻布裹好,将耶稣的尸体放在他为自己所新凿开的墓里,并用大石头挡住墓门,他的这个做法,可能是为了提防野兽进去破坏尸体。


第二个是罗马的百夫长(39、44节)


第二个以怪异的方式跟随耶稣的是罗马的百夫长。他见证了耶稣真正的死亡,当他的上司诧异耶稣那么快就死了时,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告诉彼拉多——耶稣确凿已经死了,他可能就是宣告耶稣是神的儿子的那个人(39节)。这里令人感到十分的讽刺,一个监督罗马死刑能够毫无差错地执行的人,却是唯一宣告耶稣真实身份的人。在当时社会而言,离真神最远的人,却是弥赛亚的宣扬者。不过,他的宣扬是出自正面,还是出自负面,很难知道。总的而言,道出了真相。


第三个例子:抹大拉的马利亚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47节)


这两个马利亚,在耶稣被处死的时候,在远远的地方观看,她们没有逃走,因为没有人问她们在干什么。毕竟,在第一世纪,很少人会认为妇女会有什么威胁,罗马官兵不会认为这些妇女会劫刑场。同时,她们也不会被认为是可靠的见证人,因为妇女在社会上没有公信力。



我们看到,马可写下了在安息日前一天晚上所发生的事情,当然他没有全部记录下来,他想要人知道的是:这些人都以怪异的方式跟随耶稣。当然,他不是说:这些人的跟随是不可靠的,乃是说:因为基于当时社会权势的压力,他们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耶稣的爱。就好像——我们在当今的处境做基督徒,都有不同程度的“怪异”成分,这是马可叫你需要留心的。


马可想让你明白的另外一点就是:安息日也是同样令人感到“怪异”的日子。


在十六章1节与2节,是一个对比陈述的句子,过了安息日——其实就是第七日的早上。马可作这种双重的记载,目的是要让你来思想,第七日早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是由“晚上”所酝酿出来的——即从安息日前一天晚上一直到第七日的早上。这个时段都是“安息日”,都是“晚上”的时间,在这个时段里——耶稣死了,也安息了!祂是被人杀死的,而祂确实在神里面得到了安息。祂的安息,没有变成虚无的安息——像传道书里头说的——进入永远的“虚无”当中。神在耶稣的安息里,酝酿了全新的世界和全新生命。安息日成为新造世界的前兆,就好像创世记开始第一天创造之前,天地空虚混沌,渊面黑暗。无论是天地的空虚混沌,还是海洋的一片黑暗,都不是无意义的存在,乃是光明出现前的酝酿,万物被造前的准备。


黑暗的安息日,耶稣被安葬的安息日,在表面看来,是风平浪静的安息日,其实是上帝酝酿之日,是新世界诞生之前兆,是复活之准备。


这种似非而是的光景,正是马可需要你去领会的,一个对彼拉多、对凯撒,对祭司长、对法利赛人而言是“平安无事”的晚上,却是上帝新造之生命的时光。


二 | 第一日清早(16:2)


同样,作为耶稣的跟随者,他们怪异的跟随,也体现在七日的早上、太阳出来的那个时候。安息日已过,黑暗退去了,曾远远望着被钉十字架上的耶稣,也晓得耶稣安葬在新凿的坟墓里的两个马利亚和撒罗米,带着香膏,来到墓前。她们可能认为约瑟没有给耶稣的身体膏抹,毕竟安葬时间太匆忙了。她们是好心人,也极其敬虔,对耶稣的感情非常深,甚至超过耶稣的那些男弟子,但她们对耶稣即将复活依然是无知的。看来,敬虔人对信仰不一定会有确定的了解,对事情的认识也有可能是盲目的。


她们的行动确实也滑稽可笑,在前两天晚上,她们亲眼看见墓门被巨大的石头堵住,而现在带着香膏,想来膏抹耶稣的身体,她们有想过吗?应该怎样才能翻开大石?翻不开大石,她们的好心,显然是徒劳的。确实如此,就好像亚利马太的约瑟,他无力阻止公会诛杀耶稣的阴谋,但他会尽个人的本分来为耶稣安葬,这些妇女可能也知道翻不开墓门的石头,但她们要为耶稣的身体膏抹,哪怕那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


当她们来到墓门前,没想到那大石头滚开了,只是她们并不知道,这个需要许多人力,才能挪开的巨石,是谁把它搬开的。当她们带着诧异的心情进入墓里,并没有看见耶稣的身体,却看见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人,因她们一门心思地想为耶稣的身体膏抹,就算是少年人,向她们宣布生命的好消息,告诉她们,耶稣尸体不在这里,她们也毫不在意。要知道,少年人知道她们要找的耶稣的“身体”会在哪里,而且,他告诉妇女们,被钉死的身体,已经复活了。看来,他是一个可靠的见证人,知道关于耶稣复活的种种凭据(16:6)。甚至,他还告诉这三位妇人,祂必然会比门徒以更快的速度去到加利利。



这位充满活力的少年人自身就是一个见证——让眼前的地方的死亡气氛衰退;他的信息也够清楚了。然而,妇女们仍然看不见,她们也不能将眼前的事情,与耶稣在三年多来的言说行动结合在一起,她们不愿意去执行少年人的命令,将耶稣复活的信息告诉门徒(7节);她们反而保持静默,她们害怕。因为少年人的出现和他的宣告,远远超出了她们所理解的范围。看来,跟随耶稣的人,哪怕有心,可是,信心的建立都很慢。


在福音派的信仰群体里,喜欢较戏剧性的见证。其实,大部分的跟随者,就像这里的妇人,听了千真万确的信息,也完全不信。信徒的生命的成长是缓慢的,信心的建立都有待时日。


马可在他的福音书末了,在报道里,耶稣的门徒对耶稣的反应,哪怕是对复活后的耶稣的反应,都是消极的,都是失败的。看来,跟随耶稣是不容易的,假如要顺服神,有时需要与自己的弱点斗争。


总结 | 开放的结局


马可福音就以这种怪异的方式结束了复活节早上的事情的记载,哪怕加上9至13节的报道,也是这样的气氛。妇女们因害怕三缄其口,马利亚与门徒也不信,看似一个没有盼望的结尾。


然而,这样的结尾具有开放性。其中让我们看到,耶稣比门徒更有信心,祂通过那位少年人,重复了祂的计划,祂希望妇女们可以去告诉门徒,尽管,妇女们没有这么做,最终会这么做吗?马可保持开放。


在教会历史上,我们知道,不但是这些妇女,就连那些门徒,也都改变了,她们成为了耶稣可靠的见证人,尽管她们改变得比较慢,但耶稣对她们心存盼望。


反思与回应


1 放下


马可在复活节前两天晚上和当天早上,描述了那些人对死去的耶稣,和复活的耶稣所表现的怪异的信仰。耶稣的门徒是因为不相信耶稣会去世,而导致信心软弱;那群妇女,看起来要好一点,她们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能远远跟随,并且能在安息日过后的早上,来为耶稣的尸体膏抹。不过,当她们得到耶稣复活的信息后,就变得害怕,也显示出另外一种的信心软弱。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它暴露了跟随者对耶稣及其救赎作为的无知,假如我们在场,我们也会像他们当中的一员吗?妇女们想来寻找原先的耶稣——死亡的耶稣,在当时世界所定义的耶稣——一个推翻罗马政权、不能成功,被处死的耶稣。然而,她们一无所获。如果她们要寻找真正的耶稣——从死里复活的耶稣,她们必须接受第一个事实——祂不在这里,不在这个世界认为该在的坟墓里;祂确实不像马利亚她们原先所理解的那样:“祂不在坟墓里,祂已经复活了,祂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祂。”祂走了!


很多时候,我们按照文化约定俗成的规矩,按照我们信以为真的理解,来定义耶稣及上帝。其实,在耶稣身上,有两个完全极端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两个因素都打破了门徒和妇女固有的思维。门徒们认为耶稣是弥赛亚——是不会失败的,而耶稣说祂是弥赛亚,但是会失败的,而且会死在仇敌的手下。妇女们好不容易接受这个现实——她们所跟随的耶稣,死了!到了坟墓里,却又要接受另外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实——复活。这挑战实在太大了,她们包括那些门徒,必须急速放下固有的思维,哪怕所面临的事实是多么不可思议,都必须以崭新和诚实的眼光来重新看待耶稣,要去回想自从在加利利跟随祂,这几年一路走来,耶稣的所有言说行动;并且将这些言说行动与当前所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他们需要理性的思维,也需要非理性的思维。


2 接受


马可福音没有在胜利、欢呼、充满信心,或如同今天流行的说法—正能量的方式结束。尽管复活已经开始,然而,死亡的悲哀、不信的恐惧没有消失。他是针对所有的读者而这样写的。


马可的读者就像我们当中任何一位,没有办法经历耶稣肉身的同在。当信心疑惑时,没办法触摸到祂的身体;痛苦时,也听不到耶稣安慰的声音;掰饼时,无论如何使劲运用想象力,那个饼依然是饼,吃的时候,不会觉得真的是耶稣的肉,那个葡萄酒仍然是酒,也不会使人觉得是喝了耶稣的血。耶稣也没有以发光的身体出现在眼前;天使也不会从天降下来传话。



马可的读者,如同我们一样,所能收到的信息,是从这里几个目睹空坟墓,亲耳听到天使的吩咐,而恐惧、而害怕的妇女的传闻。那么,我们就需要知道:尽管神的启示已经通过耶稣的复活而彰显了出来,然而,恐惧和失败也同时存在,这就是我们信仰或信心需要接受的现况。因为耶稣的复活,并没有改变人的罪性和局限性。人的罪确实被改变了,认知也改变了,生命也有一个划时代的起点,但起点始终是个起点,离目的地还有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在这个世界,仍然有许多人去否定祂复活的事实,去散布关于祂的许多谎言,甚至,连祂的门徒,对祂有极大爱心的妇女都反应不佳,她们听到耶稣已经复活了,就害怕、不信,那能指望历世历代的人会更好吗?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不都是这样表现不佳吗?


3 失败


我们还必须接受另外一个现实——我们的失败。跟随耶稣,走的不是一条凯旋的道路,这条路迂回曲折、崎岖难行、挫折重重。福音派的基督徒,比较容易认为人的信心是稳定的,也喜欢信徒的见证是戏剧性的——以为一个人信主后,他/她的生命会有戏剧性、天翻地覆的转变,较难接受信徒或自己的失败和跌倒。


马可的福音故事,以悲哀的气氛结束,妇女没有履行天使的命令。以这种方式结束,十分宝贵,尽管福音最后还是改变了这些妇女和门徒(我们从其它福音书和使徒行传得知)。看来,我们的改变不能依赖人的表现和作为,只能是神的作为和能力,在软弱的人身上展现出来。神对我们,比我们自己更有信心,这就是我们对未来的盼望。哪怕世界看起来真很荒诞,哪怕神在其中参与,也恶事连连(耶稣在被钉十字架的时候,神难道没有在场吗?);哪怕祂复活了,也无法使那些妇女放下对死亡的执着;哪怕债台高筑,又一身是病(亨德尔写下《弥赛亚神剧》前就是这等光景);看起来处境和生命全然渺茫,而神并不会永远失败。当然,这也反过来告诉我们,当神使我们反败为胜时,应当归荣耀于神。


所以,我们需要相信,神一直秘密地推进祂的工作,就好像自从礼拜五晚上到礼拜天早上,这一段毫无希望的时段,祂在准备着大事情。



这带给我们许多亮光,失败不会使我们失去作门徒的资格,失败也不会成为我们人生的主旋律,我们始终还是有机会的。就好像那些妇女,就好像那些门徒,这些站立不稳的耶稣跟谁者,告诉我们——他们成为门徒是因为听了耶稣的呼召,他们能够坚持下去,也是靠着神的怜悯和能力。就算我们辜负了祂的期望,耶稣基督对我们一直心怀盼望。


最后的几个反思问题:


1)你今天有发觉自己对耶稣的观念中,有些观念是必须放弃的吗?又有哪些观念是需要重拾的?


2)耶稣的哪些特质,仍然让你困惑、不安?甚至让你感到惧怕,使你不敢将祂复活的信息,告诉给别人?


3)你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失败?或怎样看待一个信仰失败的人?今天,马可复活的信息,对你在这一方面有无启发?





正文内所选插图为尼德兰画家 德尔克·波茨【Dirk Bouts 1415-1475]作品。




代祷事项:


1. 求主怜悯每一位,因为我们总是按着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要来到主跟前,我们对主的认识和期望都有先入为主的成分,愿我们谦卑自己,能按主所启示的来认识祂,按主所喜悦的来跟随祂。


2. 愿主在我们软弱跌倒时扶持我们,驱除我们心中的心灰意冷和对自己的绝望,使我们转眼仰望复活的主。因祂复活的大能已胜过我们的罪过,胜过我们的软弱,我们不是对自己有信心,乃是对主得胜、怜悯和恩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