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紫色文字打开链接收听录音)
经文:《约翰福音》9:1-15(和合本)
1 耶穌過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
2 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
3 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
4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
5 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
6 耶穌說了這話,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
7 對他說:「你往西羅亞池子裡去洗。」(西羅亞翻出來就是「奉差遣」。)他去一洗,回頭就看見了。
8 他的鄰舍和那素常見他是討飯的,就說:「這不是那從前坐著討飯的人嗎?」
9 有人說:「是他」;又有人說:「不是,卻是像他。」他自己說:「是我。」
10 他們對他說:「你的眼睛是怎麼開的呢?」
11 他回答說:「有一個人,名叫耶穌,他和泥抹我的眼睛,對我說:『你往西羅亞池子去洗。』我去一洗,就看見了。」
12 他們說:「那個人在哪裡?」他說:「我不知道。」
13 他們把從前瞎眼的人帶到法利賽人那裡。
14 耶穌和泥開他眼睛的日子是安息日。
15 法利賽人也問他是怎麼得看見的。瞎子對他們說:「他把泥抹在我的眼睛上,我去一洗,就看見了。」
序言:由因果报应所引发的
当门徒看见一个瞎子的时候,引发了一个问题:他眼瞎到底是自身的罪?还是他父母的罪?这种因苦难所引发的终极性思考,自古至今的人都会有。类如,许多人都会想:我没有作恶,为什么会遇见这些倒霉的事情?包括最近国内国外发生的悲剧,乌克兰人犯了什么错?那些死去的俄罗斯士兵只是政治家的炮灰,他们到底犯了什么错?当然,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想得通的,他们成为炮灰的原因是两国,或国际强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所导致。不过,仔细想一下,还是很难回答,因这些死去的人大部分都是无辜的,都是那些政治家的牺牲品,为什么他们会成为受害者?几天前的空难,假如要作这类终极性思考,就很难得到答案。我们会与耶稣的门徒一样:到底是受难者自身的罪所导致的呢?还是由他的祖宗呢?
如果按照这个理论,我们不得不接受类如“因果律”或“宿命论”一样的思想。因为A的原因,一定会导致B的结果。然而,假如每一样事情都按照因果律和宿命论来思想、来回应的话,我们肯定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发现,许多事态的发展不一定按照因果律。
那么,这个瞎子得医治所引发的问题,可以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呢?下面从三方面来思想。
一|门徒的问题与耶稣的回答(1-5节)
门徒的问题是:他为什么会生来就眼瞎?是自己的罪导致的,还是他父母的罪导致的呢?他们将这个人身上存在的残疾,与某种罪联系在一起,用今天的话来讲——他们用报应律来看瞎子所遭受的命运。
其实,门徒所具有的是典型的以色列圣约的思维,因为神是公义的,祂必然按公义来对待人,祂对人也一定是公平的。比如,眼瞎了!表明你一定有某些隐而未现的罪,或者是祖宗留下来的罪,毕竟十诫有说: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20:5)。也就是说,没有平白无故的苦难,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人眼瞎了,一定就是自己的罪或父母的罪所导致的,这样才合乎上帝制定的公平的规则。
耶稣的回答是:既不是他自己的罪,也不是父母的罪。也就是说:耶稣否定因果循环的可能,神不需要通过这些事来反映祂的公平。祂不认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解释世界的方法可靠。“行善会有好结果,作恶一定就会遭报应”,尽管很多时候确实如此:你不努力学习,基本上很难考个好成绩;飞机在空中机械坏了,大概率会发生灾难。但这样的思维方式不能绝对化,不能用在所有的领域和场合。反而,有时好人没有好报,敬虔度日也常受到别人的轻蔑;而贪污腐化的人有时也逍遥法外,不好好信主的人生活也过得美滋滋的。
尤其是,你不能把这件事拉到上一代人,或还没出世之前。世界事情的运作,往往超出因果律,甚至有一个更奇妙的事情会发生;有时看来很不好的事情——却变成了好事。
耶稣接着说:有另外一种会发生在他身上——他的不幸,成为神用来彰显荣耀的材料。当然,在这里不是说:耶稣认为眼瞎、苦难等事情是好的;也不表明假如没有这些不好的事情,神就没有办法展现祂的作为,没办法彰显祂的荣耀。就好像有些人认为——假如没有犹大卖主,耶稣就没有办法成就救恩。其实这里需要这样看:
1、神完全可以打破因果律。如果一切都按因果律,那人类断然没有机会了!一个罪人,他的后果能是什么呢?那不就是死亡吗?但神可以在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展现祂改变规律的能力。
2、因着神卓越的能力和慈爱的行动,神可以使用现实中的那些坏事,或不好的因素,将它当作新创造的原材料。就好像,创世记第一章1至2节所记载的:神将黑暗的深渊,当作创造万物的原材料。在第5节,耶稣说,祂是世界的光,祂将瞎掉的眼睛(坏死、黑暗的眼睛)当作是光明眼睛的原材料。
二|耶稣的医治与瞎子的回应(6、9、11-12,15节)
接着,耶稣以祂的行动来表明祂所说的话的真实性。正如,创世记记载了渊面黑暗,但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是渊面黑暗,而是很快地记录,一个从渊面黑暗、空虚混沌而来的全新的、光明的世界。当耶稣说,瞎子是为了彰显神的荣耀之后,他就吐唾沫在地上,和成湿泥,涂在瞎子的眼睛上,让他到西罗亚的池子里去洗。瞎子的眼睛,也就从黑暗,变成光明。
瞎子能得到医治,有两方面的原因:
1、耶稣创造性的行为。如创世记,神开始创造一切,祂所用的材料是黑漆一团的深渊。耶稣医治瞎子,用唾沫与尘土结合成泥团,这两者所采用的原材料有相似性,都是按照已经有的材料。看来,与创世记一开头的创造一样,新造的作为,并不是从无变有,乃是与先前的创造有延续性。
2、瞎子需要主动的回应才能得到医治。当耶稣将和好的泥团涂在瞎子那个坏死的眼睛上时,祂吩咐瞎子到西罗亚池子里去将泥巴洗掉。结果,瞎子的眼睛看见了,他得到奇特的医治。看来,瞎子需要用信心回应,听从耶稣的吩咐。
故此,我们看到,新的创造与医治,是神主动发动的,但人假如要获得,就必须积极回应。神发动救恩,人积极回应——这构成“新造世界”的基本模式。这点与创世记不同,神造万物全是祂自我行动的结果,因那时人还没有出现,而新造的世界得以开始,是祂与人合作实施并成就的。
耶稣医治瞎子的行动,结合旧造世界的原先材料,这点与创世记有相似性;瞎子需要主动回应,这点与创世记不同。也就是说,新造世界需要人的参与,需要当事人主动的回应。神主动救人,但不是说,就会自动在一个人身上出现获救结果,人也需要回应,才能得救、才能获得医治。神主动,人也需要主动。
三|群众的不解与法利赛人的误解(8-9,13-15节)
当瞎子得到医治,回到人群中的时候,其中有些原来熟悉他的人,不敢认他了,大家对他似曾相识,有人说是他,另外一些人说不是他。因他们不会想到——瞎了的眼睛会好起来,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不过,这个人的举手投足,都与原来的他毫无两样,令他们十分诧异。
从中这也告诉我们:一个被耶稣医治,得到新造的人,必然会有新的东西在他身上出现,使人感到陌生。不过,这个新造的他,并没有脱离原先的模样,还是能让人认出来。正如复活的耶稣,在祂身上,既保留原先模样的基本特征,又有新的东西在祂复活的身上;既可以让人认出来,有时又会让人感到陌生。包括,新造的世界,既有可以让人理解的部分,又有令人不解的部分。在里头既有原先的东西,又有新的东西。
当法利赛人面对这个被医治的瞎子,问明原委后,他们的反应并不像群众,他们从耶稣违法安息日这一问题,来评价耶稣对瞎子的医治,甚至,他们完全否定耶稣创造性的行为是出于神。虽然他们不能、也没有否认瞎子得医治的事实,但他们却将耶稣这个怜悯的行动,当作是违背了上帝的诫命,将它当作是罪人的工作,其实是指魔鬼工作的含蓄说法(参16节)。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看耶稣的医治呢?看来,他们和门徒一样,用一种因果报应的思维来看待上帝及一切;在他们眼中,神的旨意和作为,只有按照摩西律法的方式而出现。是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规律属于圣约中很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神经常用一种因果律来对待人和万事万物,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式。尤其是在新世界来临之时,神在很多事情上,就不用这个圣约报应神学了。比如罪人得救,就不能简单的说成是因果律。而法利赛人则认为,因果律是唯一的方式。所以,无论耶稣做的事情是何等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体现出神何等大的怜悯。但他们断然采用自我的判断,说眼前发生的,是个罪恶的事。
法利赛人指责耶稣在安息日医治瞎子
回应|试探、榜样与方法
我们从两方面来回应“瞎子得到光明,而光明的法利赛人却瞎了”的事实(参39、41节):
第一方面:悔改的必要性
瞎子能得到医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能够听从耶稣吩咐,接受耶稣看似不可思议的治疗方法;法利赛人会被耶稣责骂,说他们的罪还在身上。他们的问题是:抱持一成不变的思维,来看耶稣的作为,用圣约报应的思维来看待瞎子得医治这件事。
我们从这一正一反的例子来反省悔改这一主题。假如要悔改,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上帝及上帝所造的世界。这句话听起来无足轻重,其实,无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是匹夫走卒,其实都喜欢用一种“规律”来看待上帝及世界。当然,这个世界的运作,肯定是有规律的,现实生活中,掌握了一些规律,当然是好事。不过,将它当作是这世界运行的唯一模式,就成了固化自己思维的东西。比如,科学主义者会说耶稣所行的神迹,经不起科学的推敲,对用唾沫和成的泥团,就能医治人的事情,无法用医学来解释,所以不接受这个神迹,他们不认为自然规律之外有其它的可能。这点与法利赛人一样,他们不能接受律法的报应神学之外的可能,所以,当他们看到耶稣在安息日医治之时,无法接受这是出于神的怜悯所产生的成果。
世界的文化基本上受这种“自然规律”决定一切、现今的情况决定未来的影响,这在宗教上被称为是“宿命论”。当然,这里不是要完全否定规律、因果这类的事。而是说:完全按照这模式来分析事情、世界的方法,会将神恩典的作为排除在外。比如,流行10多年的“不要输在起跑线”这样的逻辑,其实受到就是类如宿命论般的逻辑的影响。当然,有些事情,现今的选择会决定未来,比如我选择坐上那架从昆明飞往广州的飞机,我必然会在遇难的名单中,但不是每一样事情都是如此。尤其是关于人生成长方面,更不会合乎这种宿命般的规律。孩子自幼儿园到成年,还有很多的变数;哪怕成年后,还有很多改变的机会。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带着开放的心思来看待一切的事情,尤其需要用恩典的思维,来看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的生命。因为上帝一直在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也不断地在我们身上做工。除了上帝自身,宇宙万物都在更新而变化,朝着上帝所定的完美的旨意走去。我们的生命也是在不断的改变,使我们越来越像主。哪怕看似很令人绝望的事情,也有可能改变的时候。
所以,假如我们要悔改,必须放下类如固化的思维,不可保持一成不变的思维。有时,对自己认为千真万确的事情,都需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包括阅读圣经也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思。
那么,对现今的处境,就没必要一直焦虑的看待,反而,将它交托给上帝,并求告祂,使我们能在当下活得坦然。
第二方面:医治的重要性
预苦期第四主日,在传统上,被称为是玫瑰主日,在这个主日里,由强调罪人悔改,转向强调基督的医治。在这个主日里,传统教会往往会举行一个称为“开耳”的仪式,这仪式象征着聆听神的道的恩赐,并以信心回应祂。在这个主日里,神职人员会穿上玫瑰色的袍子,代表赦罪与医治所带来的喜乐;也会阅读今天这个生来瞎眼的人得医治的故事;会以瞎子眼睛上的鳞片脱落这神迹,来比作一个蒙救赎的人“被光照”,从此对事物有了新的视野。
在这个期间的礼拜一至礼拜五,东正教一直会用四世纪的叙利亚作家艾弗冷(St.Ephrem the Syrian)写的祷文祷告:
“上主,我生命的主宰,
除去我的怠惰、怯弱、贪婪和说闲话的灵,
赐我贞洁、谦卑、耐心和爱仆人的灵;
是的,上主大君王,
让我看见自己的错误,不要论断我的弟兄,
因为你的祝福临到世世代代。阿门”。
通过这个祷告,我们看到所有人都有这四方面的属灵问题[1]:
1、怠惰——阻止了我们选择走一种克服邪恶的属灵之旅。
2、怯弱——失去勇气,对生命基本持一种消极和悲观的态度。
3、贪婪——主张自己是生命的主,其表现就是凡事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哪怕是对上帝也采用这个方法。
4、说闲话——一种负面的语言,贬低别人,以一种破坏力、不造就人的方式来使用语言。
这四种负面的特质,阻止我们得到上帝想让我们得到的完满的生命。有四种正面特质作为平衡,使我们经验上帝给我们的完满生命:
1、贞洁/整全——这个词不是指性上的贞洁,乃是指与怠惰相反的整全的意思,生命中每一个层面都恢复了真正的价值。
2、谦卑——这是整全的果子,上帝的真理抓住我们的整个生命,使我们靠着真理而活,努力活出神创造和希望我们的那种非凡的生命。
3、耐心——看到了生命的深度,看到生命的复杂性,并不急于求成,不指望在此时此刻改变。
4、爱——当整全、谦卑、耐心在我们里面动工时,我们便能以爱相待,可以真诚的祷告,看到自己的错,不要论断弟兄。
这一周,可以按以下的方法操练:
经常重复艾弗冷的祷文,早上默想寻求脱离前面四种消极的力量——怠惰、怯弱、贪婪、说闲话;中午默想希望在生命中经验的四种美德:贞洁、谦卑、耐心、爱。晚上再用这个祷文祷告。一周后,看看自己有些什么变化,内心得到了哪些医治。
[1] 操练反省部分采用韦伯(Robert E.Webber)的思想,参氏著,陈永财译:《时间:历久常新,教会年历与灵命塑造(香港:基道,2014),页162-163。
代祷事项:
1. 求主调整我们对苦难的看法,不以因果报应来看所有苦难,也不随意论断受苦中的肢体。也愿受苦的肢体更多保持开放思维,更多依靠主,在看似绝望的困境中,相信神仍有改变的可能。
2. 求主医治我们的怠惰、怯弱、贪婪的病,改变我们在罪中的惯性生活,也使我们远离闲言碎语和搬弄是非的罪,多说造就人的话,谨慎口舌。
(愿我们虔心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