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紫色文字打开链接收听录音)
经文:《马可福音》10:32-45(和合本)
10:32 他们行路上耶路撒冷去。耶稣在前头走,门徒就希奇,跟从的人也害怕。耶稣又叫过十二个门徒来,把自己将要遭遇的事,告诉他们说,
10:33 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将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交给外邦人。
10:34 他们要戏弄他,吐唾抹在他脸上,鞭打他,杀害他。过了三天,他要复活。
10:35 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进前来,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无论求你什么,愿你给我们作。
10:36 耶稣说,要我给你们作什么。
10:37 他们说,赐我们在你的荣耀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
10:38 耶稣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麽。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麽。
10:39 他们说,我们能。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
10:40 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为谁豫备的,就赐给谁。
10:41 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雅各,约翰。
10:42 耶稣叫他们来,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尊为君王的,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
10:43 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
10:44 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
10:45 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引言
弟兄姐妹平安,不知道你们曾经是否自问或者被别人问到过:“你为什么信耶稣?……”
也许我们每个人开始信耶稣的动机并不一样——疾病、心灵创伤、生活中的困境,或者听闻福音、家庭传统等等。任何理由或动机仅仅只是开始,对错都不重要,但是我们的生命若信主三年、五年、十年后,仍旧没有被圣经的话语调整或更新,那我们真的需要认真反思——是什么阻挡了我们?
最近和XJ一直会聊到教会中的青少年,聊到教会将来的接班人……,当谈及这个话题时,我们常常会觉得内心很沉重,因为当今世界的价值观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而我们也深深影响了我们的下一代。当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一起聊天时,常常关注的话题就是孩子的教育、升学,不可否认,这是残酷的现实,从初中升高中只有50%的升学率,另外50%的孩子将进入技校、中专或者失学,我们不得不带着孩子们为着那50%而竭尽全力。当我们督促和劝诫孩子们要努力学习时,我们的理由常常是“为了让你将来有更广阔的前途?为了活的比别人更精彩?为了将来获得更好的收入?为了将来生活更舒适?……”
但是,当我们问及孩子们“你们为什么要学习?你们的生命有什么意义”时,他们的回答却是:“不知道。”
这就好比我们自己的状态:虽然信了主,我们却一直在走自己的路,我们会“选择性”忘记要跟随主。因为基督信仰的价值与我们在这个世界能够更好的生存产生了冲突,并且这种冲突是极大的冲突,常常是不可调和的冲突,要付出代价,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今天讲道的经文是马可福音10:32-45。在这段经文的前面,提到一个年轻财主来询问耶稣:他要如何做才能承受永生?他以为自己做得够好,完全持守神的律法就可以获得永生。但当耶稣挑战他:“你要卖掉你的一切,分给穷人,积财宝于天上,并跟随我”。他脸色大变,忧忧愁愁的走了。财富成为他信仰之路的绊脚石,而无法回应耶稣对他的呼召!
门徒们则更自以为是,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已经撇下所有跟随你了”。言外之意就是:主啊,将来我们要得着什么?当然主听得出他的意思,就应许他们:“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儿女、田地。没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并且要受逼迫,在来世必得永生”。但是主接下来又说道:“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这是耶稣发出的挑战!挑战门徒正确认识所谓跟随主的道路!我们真的会为主撇下一切吗?我们真的撇下一切了吗?
今天我们将通过这段经文再次思考何谓跟随主的道路?经文将“主的道路”和“门徒负面的追求”两者进行对比,向我们展现一条我们所当行的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一、 前往耶城 迎接死亡32-34
1. 充满风险的旅程(32节a)
马可在10章32节提到耶稣和门徒们正朝向耶路撒冷前进。由于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央山脉的山脊上,几乎可以说就是巴勒斯坦的中央地方,也曾是大卫王国时期的首都,犹太人圣殿的所在地,也是犹太人政治和宗教的中心。旧约圣经提到人们每年按例上去耶路撒冷朝圣过节,这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诗篇一百二十篇之后为上行之诗,描述以色列百姓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心境,122:1「人对我说:我们往耶和华的殿去,我就欢喜。」他们在朝向耶路撒冷的旅程中,边走边唱,到一百五十篇达到高潮,不只是自己唱,甚至邀请凡有气息的和他们一起加入歌唱的行列。
马可却给我们绘画出一幅完全不一样的景象:「耶稣在前头走,门徒就希奇,跟从的人也害怕。」门徒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应和态度呢?
根据约翰福音11章的记载,拉撒路复活的事件将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等当局者对耶稣的敌对推向顶点,他们决议要除掉他。如今耶稣毅然决定要返回耶路撒冷,这对他和门徒们来说都是充满风险的旅程。
在马可福音第10章,马可这是第三次描述门徒们对耶稣表达希奇,24、26节门徒曾两次对耶稣的话语表示希奇。只是在这里,希奇、害怕和走都是持续性的动词。所以这里门徒的反应不可能是像前两次那样,因着耶稣的教导而产生的反应,很可能是由于耶稣定意走向受苦的目标,路加福音9章51「耶稣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他坚定的面容和举止,可能使人想起以赛亚描述的那位仆人不畏嘲弄、逼迫,而为了神的事工,脸面硬如坚石的决心和不动摇的心志(赛五十7),祂坚定、勇敢、谦卑顺服的态度,令门徒心里震慑。
耶稣走在众人前面,俨然显示出祂就是弥赛亚,是有能力、有方向、有目的的弥赛亚,祂毫不退缩的走向耶路撒冷各各他的道路上。虽然知道这是一个充满风险、面对危机、走向死亡的道路,祂还是果断前行。
2. 巨细无靡的宣告(32b-34节)
也许门徒在这里只是意识到旅程的风险,他们对于在耶稣身上所要发生的事情仍然懵懂无知。虽然耶稣已经预言两次关于祂受苦之事,但门徒们却依旧表现迟钝。于是耶稣把十二门徒叫到跟前,再次把自己将要遭遇的事,告诉他们。这次耶稣比前两次更加清楚的表述将要经历的事情。
在第三次预言中耶稣提到判处祂死刑的,是犹太人的宗教领袖,并且是先判处死刑之后,才交给外邦人,这外邦人很清楚是指彼拉多政府。接着第34节——是先前两次预言中所没有的,在这里很清楚地说出,这些要将祂执行死刑的人会「戏弄、吐唾沫、鞭打祂」。虽然三次预言都相同的,就是耶稣遭受「杀害」之后,「三天后,将复活」,但马可福音10章的记载更加具体和详细。
主耶稣在这里对门徒的清楚表达,一方面希望他们意识到这次旅程的确面对危险,而且如此详细的描述,如同已经发生的事件,让门徒更真实的感受到将要面临的危机,更为重要的是,透过三次不断重复的相同事件「死后三天复活」,让门徒不致定睛在危机而忘记了那个更为重要的让人欢喜的信息。
马库斯(Joel Marcus)说:「一小撮迷惑不解、一身泥污的门徒,走上令人望而生畏的艰辛旅途,是以色列人归回锡安;耶稣在那里受苦受死,是神的战士如先知预言的最终得胜。」
的确如此,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虽然充满了风险、危机和死亡,门徒们也只是看见了这些,所以才会希奇、害怕,但「主」要他们看到最终的得胜,这也就是主为什么可以毅然、坚决,以稳健刚强的步伐前行的原因。
亲爱的弟兄姐妹,当你觉得跟随主非常辛苦,路程让人望而生畏,有时甚至要失去勇气时,当晓得主耶稣已经得胜和复活,我们也要跟随祂的得胜和复活。
二、 显露面目 争夺高位(35-41节)
1. 一如既往的争大(35-40节)
耶稣已经清晰明了的表达了祂朝向耶路撒冷即将要遭受的经历,可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门徒却仍然显得如此无动于衷。主每次宣告祂的死,门徒们都表现出困惑,以及对耶稣预言的误解。第一次受苦预告之后,好为首的彼得立即拦阻耶稣,拉着祂,劝祂,似乎告诉主,这不可能发生在你身上(8章32节);第二次受苦预告之后,门徒彼此之间争大小(九33-37);第三次受苦预言之后,竟然是“内圈”门徒雅各和约翰的地位要求。
这一次,雅各和约翰捷足先登,排除那个经常带头发言的彼得,他们来到耶稣面前对祂有所要求。他们大胆要求老师先答应他们,无论他们向祂求什么,都要应允他们;换句话说,他们希望老师先开张空头支票给他们,好满足他们的欲望。据说马可福音的背景出自彼得,所以马可在这里的记载可能出自彼得刻骨铭心的回忆:雅各、约翰和彼得是耶稣最爱的三个门徒,特别是彼得,他们都是属于耶稣周围最内圈的群体,然而雅各和约翰这两位门徒这次竟把这个常做老大的彼得排除在外,自求好处。也许是因为左臣右相只能有两个人,所以还是亲兄弟比较近。
当然耶稣没有答应他们急切的要求,反倒问可以为他们做什么。他们的回答清楚显示出他们并不明白耶稣受苦预告的实质意涵,也许他们认为不管耶稣会受到什么挑战或艰难,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弥赛亚,并且耶稣最后会在耶路撒冷建立弥赛亚的王国,这个想法甚至到耶稣受死并复活升天之前还是如此,使徒行传第一章6节「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
所以他们向耶稣求恩宠,想在那个时候分享祂成为弥赛亚君王时的荣耀。况且这两兄弟前不久已经在变象山经历到主的荣耀,可能会以为不久就会在耶路撒冷实现,建立这个属于人子的弥赛亚国度。他们完全不明白弥赛亚必须正如耶稣一再所预言的,要先受苦、受害、上十字架,才会有以后的复活、得胜和再来时的荣耀,所以受苦的弥赛亚目前仍不在他们的思维中。
雅各和约翰不但要享有君王般的荣耀,而且还要坐在祂的左右手。在犹太人的观念中,一般君王或主人右手边是最尊荣的位置,左手是较次要的位置,紧靠主人左右的位置,仍是最有权能和尊贵的位置。可见,他们完全忘记或根本没有听懂耶稣之前不断强调的仆人事奉的观念,也没有明白要先背十字架后得荣耀的教导,只一心想抓住成功、荣耀、权位,却未有顾及彼得和别的门徒。
耶稣并没有斥责他们,祂洞悉他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他们求的是荣耀,却不知道必须先受苦、受害;所以,耶稣用祂即将要喝的杯和将要受的洗来做祂要受苦受难的比喻。接着马可使用两个未来式动词「将要喝」和「将受洗」来陈述耶稣对他们的回应,指出他们也必定会为跟随祂而受苦,事实初期教会第一位殉道者就是雅各,约翰也在第一世纪末期被放逐拔摩海岛。
总之,耶稣在这里强调门徒向往来世的荣耀之境,却必定会有预期的今世苦难。对于是否能坐在耶稣的左右,却不是耶稣可以作主的事,那完全是父神为祂所要赏赐的人预备的,是父神的决定和掌权。
2. 不念旧情的恼怒(41节)
当约翰、雅各背着彼得和其他门徒向耶稣求左臣右相的消息曝光后,其他的门徒会如何呢?是否觉得无关紧要;是否嘲笑他们:不自量力;是否宽容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当然不是,他们听见,就恼怒雅各、约翰。这表示其余门徒听见这对兄弟的企图时,就开始对雅各和约翰生气。门徒在这里不是发义怒——认为这对兄弟不该作这样自私的要求;也不是认为雅各和约翰听了耶稣倾诉受苦受死的心声,还提出这么笨的要求;他们不高兴是因为被这两个人捷足先登,万一耶稣真答应了这两个人的请求,那就没有他们的份。其实,他们也有同样的欲望,就像之前在路上彼此争大小。
此时此刻,他们毫不顾念这三年之久的同窗之情,不顾念在过去三年一同的经历和成长,只是因着个人的利益或欲望可能会被占去,而向对方恼怒生气。门徒们宁愿背负彼此仇恨的包袱,也不愿背负十字架,他们个个野心勃勃,他们的思维都是停留在自我抬高及权位追逐上,他们的心眼还是被自己的私欲蒙蔽,一心只想到自己的荣耀,而不是神的荣耀。
亲爱的弟兄姐妹,你们是否会笑话这些门徒?其实今日的教会群体并不比这些门徒好,甚至教会的领袖、同工,也会陷入这样的陷阱之中,将神的福音等同于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期盼藉此带来富贵荣华,事事顺利……。
我们是否思想:我们到底要什么?是和门徒们一样吗?我们是否可以回应主的挑战:我喝的杯你们能喝吗?我受的洗,你们能受吗?
三、 谁愿为首 必做仆人(42-45节)
1. 颠覆传统的教导(42-44节)
门徒们错误的思维和观念促使耶稣最后一次给他们教导——作门徒真正的意义。引导他们将「为大」的欲望转化为「谦卑」的服事。
在这个针对门徒的教导中,主耶稣把外邦人中的君王、大臣这些管理者或者领袖与门徒们作对比,从而突显他们的不同,他们完全在不同的体系之下,也必须以不同的规则运作。
这个世界的掌权者使用他们的权柄、地位去管理、统治属于他们的子民,以在上者的高姿态来要求在下的子民臣服,以统管者自身利益和荣耀为他们主要事奉的动机或规条。这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这个规条在门徒们的世代和今天的世代都是一样,我们熟悉的俗语:官大一级压死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这充分体现了世界掌权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也因着这个理念促使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荣耀和尊严不断努力,拼命的争夺高位。
但耶稣对门徒的教导颠覆了这个理念和模式,「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你们中间在这里出现三次,表达这个新的理念和模式是适合或者属于他们这个新的群体,是相对于上文的外邦人,或者信主之外的群体。
首先,耶稣肯定表达门徒们绝对不同于外邦世界。其次主耶稣以对称重复的语句表达一个新的模式:神的国度中的伦理,却不要彼此争竞、自我争取、操弄权势的方法,而是要为别人的好处着想,成为别人的帮助,关心别人的需要,要有作用人、仆人应具有的服事人的心态,这样才是群体中最大的。
在当时的社会中,奴仆是完全属于主人的财产,并没有自主权,而且所有低下的工作,都得为主人做,也是在当时社会中人们最不愿意成为的阶级。但耶稣却更进一步要求门徒成为所有人的奴仆,若能这样谦卑自己,就是为首的。这完全颠覆了门徒的传统理念,他们必须被更新才能真正的跟随主,得着主为他们预备的最终的荣耀。
2. 身先士卒的榜样(45节)
耶稣不只是用言语教导门徒,祂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祂的道,为门徒立下标杆,正如祂在约翰福音所表达的:「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约十三14)
主耶稣在这里教导门徒,尊为神子的耶稣,却道成肉身来到地上,为要作仆人。从这里的文脉来看,来作众人的奴仆乃是为着别人能得生命和神国的祝福来服事人。保罗在腓立比书二章5-8说:「你们当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去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这样一位与神同等的耶稣,祂不同于这地上位高权重的人,祂完全反其道而行之,设立一个崭新的规条——不要人服事,乃是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祂如此的自我牺牲和谦卑自己,完全是为了使别人得到神国的福气,和享有天父拯救的爱。
主耶稣的举动不但彻底与人间哲人的动机颠倒(他们是为了国家的荣耀),也与地上君王的动机及方式相左(他们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掌控、权柄、威望及喜乐)。然而,耶稣仆人式的领导,却是祂的门徒在教会、神国中的重要伦理,更是作为教会、神国中领袖该有的仆人样式,同样也是每一个跟随主的人所应操练的生命质素。
主耶稣身先士卒,为我们留下属于神国度群体的榜样:透过牺牲彰显神的大能,经历复活的生命,得享天父所预留的永远的荣耀。
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若真的知道自己是耶稣的门徒,是天父的儿女,我们要反思我们的生命如今是按照哪个样本、哪个规则追求和生活?服事还是享受?牺牲自己为他人,还是牺牲他人为自己?
总结
1. 更新内在的价值——信主事主之根
约翰和雅各这两个主耶稣所爱的门徒,他们所要求的并不是与耶稣同钉十字架的光荣,他们真正期望的是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度,一个他们能把自己的喜恶加诸他人的地方。他们希望取代残民自肥的罗马政权,自己却是一样自利专权,除了外在的名称改变,内在没有任何的改变,依旧是想要打倒别人往上爬的世俗野心支配一切。
我们不知会否笑话门徒们,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内在的价值观念,不让神国度的新规范代替我们旧有的规范,我们展现的生命也绝对不会超越他们当下的生命。我们信主事主的根本就是从内更新改变。就如诗篇诗人的祷告:「主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诗五十一10)
盼望我们可以来到神的面前,请祂的灵光照我们,鉴察我们,曝露我们内在的黑暗的思维和价值,请求祂更新改变我们。让我们懂得信主的真价值是什么,盼望以后不要总是让我为你祷告多赚些钱,而是为你祷告愿意为主奉献更多……。
2. 甘走牺牲的道路——爱主爱人之本
仆人就是完全顺服主人,且是要把顺服至死的观念放在生命中。一般的君王会命令人民为他死,正如「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甚至位阶高的,会命令位阶低的为他卖命。有一句这样的话:「一将功成,万骨枯」。但耶稣不是这样,祂是先把自己的生命献上,叫众人可以因祂而活。
主耶稣身先士卒给我们留下的榜样,就是教导我们走这条甘愿牺牲的道路,这是我们爱主爱人之本,我们要得享得胜的荣耀,要获取天父的赏赐,我们不是靠牺牲他人攫取得来,而是愿意牺牲自己成就他人。我们就可以经历牺牲、大能和复活的生命。
我们今天不要说为别人成就多大的事,我们是否可以为了爱人的缘故,为他们牺牲一点点的时间去探访关心他们,或者真的抽时间为他们祷告;是否愿意牺牲一点点自己的享乐,把省下的金钱用来帮助有难处的人;是否愿意牺牲一点点自己做事的方式,为的是让别人感受到被尊重;是否愿意牺牲自己的一点自由,为了别人可以享受自由……。
代祷事项:
1. 求主更新各处教会的领袖、同工和众服事肢体的内在价值,我们没有人在基督里可以打造自己的王国,满足自己的私欲,愿主为众人造清洁的心和正直的灵。
2. 愿主帮助我们众人,不是一味的求主赐福我们,解决我们生命的各种困境,满足我们的欲望,更是愿意跟随主,效法主的脚踪,甘愿走牺牲的道路,建立他人,成全神的旨意。(愿我们虔心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