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2年3月2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154天前 | 279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要爱祂!
2. 每日经文 | 伯31章-约伯的咒诅
3. 每日默想 | 自由且热烈地爱我们的主
4. 每日加量 | 林后1章-保罗的申诉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3月2要爱祂!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三十一篇23-24节


23 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都要爱他!

    耶和华保护诚实人,

    足足报应行事骄傲的人。

24 凡仰望耶和华的人,

    你们都要壮胆,坚固你们的心。


省思:

基督徒发现,每逢自己向神呼求,

就确实获得帮助— — 神信实可靠。

心中逐年积多了这样的经历,

自然要发出欢呼:

“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都要爱祂!”


祷告:

是的,神,我愿意去爱!祢已经爱我,

而且每逢我向祢求助,

祢就证实了祢对我的爱。

请在主耶稣里教导我,

以祢的灵装备我——

去爱祢,并向周围的人分享祢的爱,

奉耶稣的名求。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约伯记 第三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主前1250年的古埃及纸莎草纸《死者之书 book of the dead》(或译为亡灵书、死亡之书)的一部分。《死者之书》是图文并茂的卷轴,放在棺材中,内容因人而异。目的都是教导死者在前往阴间的路上保护自己,并回答42位神明的审问,以证明自己无罪,甚至不惜用咒语愚弄神明。)


 《约伯记》第31章释经约伯的咒诅


三十一章这份誓言,像是遗嘱般起誓,“若有罪,必遭诅咒!”这其实是模仿申命记二十七章的格式,我们看到约伯的话再次升华——纵使他完全按照圣约来生活,也得不到安慰!


所罗列的罪名的格式,按“我若作了……愿……发生在我身上”!这种用诗歌的体裁,表达了他的激情愤慨!他大致罗列了有可能犯的十样罪,而他都说,假如犯了这些罪,他愿意承担报应,最后画押,几乎绝望地表明他愿意伏法的态度。


第一个提到的是,好色的报应,他愿意灾害临到他身(1-4节);第二项是不诚实的报应,他愿意承担所种的被别人所吃,田所产的被人拔出,使他一无所有(5-8节);第三项是奸淫的报应,他愿意遭受自己的老婆成为别人的性奴隶的后果(9-12节);第四项是压迫别人的报应,假如他曾做过此事,他自己也愿意成为一样的身份(13-15节);第五项是不慷慨的报应,假如他如此不慷慨,他愿意遭受肩头脱落,膀臂折断的悲剧(16-23节);第六项是贪婪的报应(24-25节);第七项是拜偶像的报应,他愿意因此而被审判(26-28节);第八项是怀恨的罪(29-30节);第九项是吝啬的罪(31-32节);第十项是假冒伪善的罪(33-34节);假如犯了这些,他愿意被追讨——因为在上主面前,绝无不被定罪的可能(35-37节)。


故此,约伯不但不感到羞愧,反倒要争辩到底,热切地想要定案,他充满信心,这10项状词,像是冠冕一般,不但不能控告他,反而成了奖赏!他完全反驳朋友们所持的传统假设——认为他受苦是因为他的罪行。“他大胆地坚持己见,否定自己的罪行和坚持自己正义” 。


约伯发出这份咒诅之语,是为了表明他是无辜的!本章就以他竭力为自己辩护——一个敬畏神、远离恶事的人,遭受冤屈,上诉于至高者,却得不到安慰作结束。那么,作为被告和审判官的上主,会作如何回应呢?


 



03

每日默想


约伯向我们流露了他性格中的优点——无论他遭遇什么,他都没有离开神,哪怕他认为所受的苦难是出于神,而他依然没有去别的地方寻求帮助和安慰。哪怕他经历极大的艰难,依然一无所获,他依然来寻求神。


这就戳穿了撒旦的谎言,撒旦说,只要神将恩赐从约伯身上挪开,约伯必然会弃绝神!


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我们必须自由地爱上主,哪怕遭到不测,甚至认为这灾难是出于神的时候。当然,这样的选择是痛苦的,但我们必须选择上主,而不是美好的前途或感受。神要我们像约伯一样忠诚于祂,自由地爱祂,这是祂极其看重的。即使我们在看似完全有理由离开祂的条件下,以此来表明我们跟随祂不是因为赏赐,哪怕失去了所有的赏赐,我们仍然要像约伯一样寻求主。





04

每日加量

哥林多后书 第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罗马帝国的商业印章,上面的希腊文是「喝好的葡萄酒」,用来盖在葡萄酒桶上。罗马帝国时代的 「印」非常重要,用来代表拥有者或制造者,艺术家或制造商都在他们的产品上盖印。)


《哥林多后书》第1章释经 | 保罗的申诉


“林前”与“林后”期间,保罗与哥林多信徒的关系日益恶劣。他说要在以弗所多留点时间,因在那里看到美好的前景(林前16:8-9)。他却万万没想到,竟然出了乱子(1:8-9上):他与银匠发生磨擦,在离去前发生了动乱(徒19:23-20:1)。而混进哥林多教会的一些假教师,也就是保罗的那些敌人,说他随意更改计划,开出他不可靠的凭据(15-17)。哥林多教会有些人受了影响,他于是痛苦万分(1-5节)。


他离开哥林多后,让提多送去一封严厉的信(林后2:4, 7:8),可惜,这封信已经遗失了。林后应该是第三封信,我们从中看到他对哥林多人感情至深,他也被这情感深深伤害:无论他在特罗亚多么成功(2:12节),仍然不得安慰,除非他得悉,哥林多人收到他的信后,有何反应(13节)。


于是,他前往马其顿,盼望能从提多那里得知哥林多人的态度有无转变。提多告诉他,哥林多人改变了(14节)!他获悉他那严厉的信,得到了预期的效果,那些斗胆挑战保罗的人,受到了教会的纪律处分(2:6),他与哥林多人的关系缓和了(7:6-13,另参2:14)。


他于是写了这封信,陈述他的使徒身份,因为这个身份常常被他的对手毁谤。他们毁谤他:说他常常夸口自己有做使徒的资格,却为什么会拒绝哥林多人的捐献?一个如此崇高地位的人,为什么不敢收学生的钱(在初代,老师收学生的钱,不但是天经地义的事,更是表明自己是合格的老师)?保罗又为什么要为耶路撒冷凑钱呢?是不是表明他自己的心虚,因为自己的权柄,比不上耶路撒冷的那些使徒们?或者,他是借此捞一笔?这些不是暴露了他那令人怀疑的私心吗?那么,他作为使徒的身份可靠吗?还有,他不断受尽苦难及遭遇逼迫,一位得胜的神,怎能容许这样的事,发生在祂称为真正使徒的人身上呢?


为此,保罗在向他们问安后(1-11节),就为所经历的患难而感恩,因为这些经历反倒对他的身份是个明证:


1、反映出神的怜悯,和彰显与基督一同受苦的福音特色(1:3-5);


2、使哥林多信徒得安慰(1:6-7节);


3、彰显耶稣死里复活的福音(8-11节)。


我们看到,他并没有因自己的苦难,而对神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哪怕在哥林多人身上,依然看到福音所带来的安慰,这正是“苦难彰显耶稣基督死里复活”的模式。他也相信哥林多人会以他为荣,不会听信那些毁谤者,正如他以哥林多人为荣一样(12-14节)。这也正是他改变行程,不立刻去哥林多的原因,是为了宽容他们(1:23),给他们自主悔改的时间,也不想过分管辖他们的信心(24节)。他绝对不是“忽是忽非”的人,他的整个人生、工作都是基督的表彰(1:17-22)。



思考问题


保罗对自我身份的辩护,他的焦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