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绿色文字打开链接收听录音)
经文:《马可福音》8:27-9:1(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8:27 耶稣和门徒出去,往凯撒利亚腓立比的村庄去。在路上问门徒说:“ 人说我是谁?”
8:28 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先知里的一位。”
8:29 又问他们说:“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
8:30 耶稣就禁戒他们,不要告诉人。
8:31 从此,他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过三天复活。”
8:32 耶稣明明地说这话,彼得就拉着他劝他。
8:33 耶稣转过来,看着门徒,就责备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 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8:34 于是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8:35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注:或作“灵魂”。下同)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8:36 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8:37 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8:38 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9:1 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 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
序言:打磨
手艺人在设计、制作工艺品时,为了使作品趋于精美,会有一个精心打磨的过程,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马可福音自开头,以极快的速度,一口气到了第八章,如今,进入了一半,也即进入了其内容的核心部分,从现在开始,他放缓了速度,开始慢慢雕琢他的主题,在八章27至九章1节这段,耶稣对自己的未来所作的预告,正是马可的“精细打磨之作”,他以4方面来精心描写耶稣与门徒之间不愉快的互动,目的就是想让人能够认识到他细致描述的耶稣,是一位受苦、钉十字架,胜过死亡,然后复活的弥赛亚。
1、耶稣以自身受苦受死的召命,来雕琢门徒的思想,要他们效法祂,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这样行,就会得到胜过死亡的生命(9:1)。
2、效法祂,就是背十字架跟随祂,这是作门徒的条件。十字架不但是耶稣背的,也是门徒需要背的;舍己不但是耶稣的生活方式,也是门徒的生活方式。
3、耶稣走出了一条与世界不同的路,这条路也是门徒需要走的。所以门徒需要警惕自己的思想是否受了世界影响。
4、在这段记述里,暴露出门徒与耶稣之间巨大的差距,每次耶稣说祂自己要受难、受死和复活之时,门徒就完全不能理解,他们就好像前面的瞎子,需要耶稣的医治,才能看清,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祂不死、不复活,就不是弥赛亚。
看来,耶稣教导他们有三年多的时间,如今要进入刻意改变、雕琢门徒思想的时候了,下面打算从两方面来看这段经文。
一|耶稣的自我设定(8:27-33)
我们先来看这段叙事的地点,是在凯撒利亚•腓立比。这是犹大地与外邦地的交叉处,崇拜外邦神明潘(Pan)的地方,属于大希律的儿子希律•腓力(Herod Philip)的管辖区。大希律为了讨好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在这里建了一个宏伟的神庙,他的儿子则为这个城市重新命名为“凯撒利亚•腓立比”,其意思就是:腓力献给凯撒的地方。
耶稣在这具有希律、罗马色彩的地方,与以彼得为代表的门徒之间,展开了关于弥赛亚身份的对话。
1. 耶稣与彼得互动
其中第一个刨根问底的问题是:人们说我是谁(27节)?
门徒给出了民意调查的答案:说耶稣的口碑不错,大部分人都会把祂放在大先知的行列,有人直接说祂是施洗约翰或以利亚,希律就是这么说的(6:14-15)。
第二个问题是:你们说我是谁(29节)?
显然,耶稣是带着目的的,就好像我们到了华盛顿,问别人:你说我是谁?别人说:你是总统,那其中的意思显然令人留心。彼得抢先回答成功,“你是基督”,意思是——你是君王,你比凯撒都大,你要推翻希律和罗马。或许,彼得是从耶稣把他们带到这个具有希律、罗马色彩的凯撒利亚•腓立比,而获得了灵感。他一语中的!
门徒与耶稣相处有一点时间了,但耶稣的所作所为,很难让他们看出与推翻罗马和希律的统治,有什么关联。祂只是医治人,比如在八章22至26节记载的,他给人吃东西(比如8:1-11)。但行这些并不能与强敌罗马对抗,就连希律,耶稣也没有跟他作正面冲突。彼得有这等领悟,看来真的不错。
2. 彼得的问题
然而,他也是受到当时犹太人的影响。第一世纪的犹太人,他们相信基督是一位君王,神要赋予他能力,拯救以色列,祂要勇如大卫,智如所罗门。
彼得抱着的就是这样的想法——耶稣将是一位推翻罗马,使他们脱离希律统治的君王,祂要建立一个荣耀的国度,而他对耶稣将要透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个国度,却一无所知。
耶稣的确是人们所期待的君王,但祂出现的方式与获得国度的方法,却与人们所期待的完全不同。截止至今,我们或许会认为彼得的答案100分。看来,这些门徒终于开窍了,终于明白耶稣的身份了,耶稣三年来的苦心没白费。
但我们却看到耶稣相反的态度,祂叫彼得住口(禁戒的翻译算是客气的了),不要公开这个秘密!因为他们对弥赛亚的理解并不正确,需要被纠正。31节正是耶稣费力打磨门徒思想的记录,祂告诉他们,因为祂在权力上斗不过那些犹大的长老和圣殿的祭司长、还有就是那些律法师。故此,祂将要成为失败者,要受尽他们的苦,被他们凌辱,被他们杀,然后复活。
没想到,祂的这些讲述,又把他们弄得稀里糊涂。
彼得认为他第一次讲对了,会继续对下去。他竟然劝起耶稣来,意思是:耶稣说的实在太离谱了,弥赛亚是不会失败的。祂怎么会死去呢?死了怎么做弥赛亚呢?看来,他的“基督论”,充满了权力的诱惑及人性的自私,他以为基督会推翻罗马政权,建立一个大卫式的王国,这无疑将凯撒与希律投射在耶稣身上。
3. 耶稣弥赛亚的特征
耶稣确实是一位君王,是一位得胜、荣耀的君王。但祂的能力是表现在驱赶魔鬼、平静风浪、医治病人,带来神的怜悯、化解民族之间的冤仇,赦免人的罪,胜过死亡等等,而不是像希律、像凯撒那样,靠征服、暴力、杀戮、政治手腕,靠把人钉在十字架上,靠诸般的恐吓等方式。这正是彼得无法明白的。
所以,彼得与其他门徒的功课就是:他们如何克服对十字架的反感呢?因为这样才能对神的能力,对弥赛亚的身份有正确的认识。如不接受耶稣受苦、受死,就无法明白祂的身份。若不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与耶稣的命运相连在一起,就不配作耶稣的门徒。这正是为什么耶稣会转过身来直呼彼得为“撒旦”!彼得不知道自己已经站在撒旦这一边,来抵挡神的旨意和计划了(33节)。
看来,只知道耶稣的名号,是远远不够的,那只不过是跟随耶稣的第一步,明白耶稣关于自我的设定,才是关键。
二|耶稣对门徒的设定(8:34-9:1)
接着,耶稣对门徒提出三个要求,以此来设定他们的身份(8:34-37);并对他们发出一个警告(8:38),和一个应许(9:1)。
1. 三个关于身份性的要求
第一,舍己。耶稣要求门徒,假如要跟随祂,就必须舍己,这是作为门徒的基本人设。舍己,并不是要求门徒要在物质上一无所有,尽管有时会因跟随耶稣而心甘情愿地变得一无所有,就好像历史上的圣法兰西斯。在这里主要是针对他们的野心而言的,他们必须放下自我的野心,要将耶稣当做他们人生的主角,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服侍中,耶稣都不是配角。
第二,背十字架。耶稣要求门徒背起十字架跟随祂,这可不是好玩的,十字架在当时罗马,是十分令人讨厌的刑罚,罗马军兵会命令罪犯(基本上都是反叛者或奴隶),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到刑场,然后给他们施刑。
耶稣要他们不可选择类如其他人那种起义的模式,不可用武力,却要接受被当做叛乱者的身份,要将背十字架当做是人生的主旋律。这简直难以接受,更何况这是一个令人感到羞辱的方案,而祂却要求门徒加入这个行列,并以此为荣。这意味着,门徒需要颠倒自身的价值观,以基督的荣耀为荣耀。
第三,放弃主权。耶稣要求门徒不要走自己设定的路,要来走耶稣所走的路。这就等于放弃了自主权。在35至37节,耶稣说出这样要求门徒的理由:祂说,这是从人类的基本求生欲中得来的。祂判断人类的求生欲(或生存模式)是有问题的。人类信以为真的生存规则,其实是灭亡、丧失生命的方法,而跟随祂,看似是放弃了主权,甚至舍弃了生命,却要得到生命——即从神而来的生命。
2. 一个警告(8:38)
耶稣警告他们,不要因祂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感到可耻,他们必须站在耶稣这一边,否则,当荣耀的世界来临,也即是耶稣对这个邪恶、淫乱的世界作出审判的时候,他们就与耶稣无缘了(其中有一个人不正是如此吗?)。
看来,他们对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态度,将决定他们的命运。所以,门徒需要特别小心,如果觉得与耶稣同行是可耻的,看到耶稣被钉十字架而感到羞耻,这就意味着,他们与这个世界同流合污了。终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而且还会要他们的命。
3. 一个应许(9:1)
最后,耶稣也给门徒一个肯定的应许,他们不一定非要进入所警告的灾难中,甚至有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成果。因为耶稣所受的苦难,终有一天会终止,祂会以王者的身份出现在这个世界,而且,这个时刻不是遥遥无期的。在九章2至4节中,他们就提前看到耶稣复活后荣耀的身体。一星期后,祂死了,在坟墓中复活了,那时,祂那不再被死亡所伤害的身体,就完全显现了。而这些跟随祂的人,因为信祂的缘故,也要得到与耶稣一样的复活的生命,不再被死亡伤害,这崭新的生命,已经闯入门徒的生命中,他们并不需要经历死亡(未尝死亡的味道),就可以得到。在圣灵降临的五旬节,使他们真实地经历了这种超越死亡的生命。
回应|作门徒是什么意思?
我们以作门徒是什么意思?来作些反思:
1. 接受被边缘化的勇气
罗马人的十字架把人界定为外人、背叛者与罪犯。耶稣对门徒的要求——背起十字架来跟随祂,接纳这种不被社会接纳,甚至被视为是社会的破坏者的身份。按照今天的社会而言,就是接受自己被社会边缘化的现实——这是因为跟随耶稣所导致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走的路,是与这个世界的制度背道而驰的。凯撒设立十字架,以此来控制整个国家,而耶稣却大胆的在以奥古斯都命名的地方,挑战凯撒,意味着门徒要走一条在罗马制度之下被剿灭的路。也就是说,十字架的道路,就是顺服上帝,反对属世国度的价值观的道路。罗马人用来排除异己的工具,耶稣却用来拥抱每一个人。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当我们因着福音被边缘化的时候,神就会使用我们成为别人的朋友。
2. 不可向虚假屈服
耶稣必须抗衡一群最亲密的门徒那种一厢情愿的期望,祂必须打消取悦人的想法。对今天的教会牧者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提醒。因为现今的教牧也面临一样的压力,别人总期望教会的牧者,他的言行能使人愉快。这些方面,我不得不说,牧师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因为教会里很多人都按照自己的期望来看待牧师,要求他把自己搬上属灵的顶峰,如果不是这样的人物,则觉得这个牧师不怎么样。或者把牧师当做是一家公司的股东,会不断贡献才智或其他能力,给教会带来成功,座无虚席。或者又期盼牧者是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能够解开人心灵的枷锁。甚至期望牧师能够支持会友的一些政治上的偏见,当自己的政治观点得不到传道人的认同时,则认为牧师不懂政治,只懂空洞的属灵教条。
所以,传道人不向这些“虚假”屈服,很难!他既不能过分地合群,因为这样很容易缺乏判断力;但又不能过分地落落寡欢,这样会变得孤芳自赏。
我经常想,耶稣是怎样做到的——在众叛亲离之下,仍旧保持对上帝的忠诚,和对人的爱,在孤单的路上一直不折不挠地信任神。这样看来,不可向虚假屈服,不但是牧者需要警惕的,也是每个教会的成员需要谨守的。我们是否按照自我的期望,来作耶稣的门徒呢?
3. 渴望终极的东西
今天许多人以消费的态度来看信仰:信耶稣对我有什么用处,认真追求信仰会得到什么好处?他们看信仰的态度与方法,与在其它社会范畴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所要的教会,首先是对他有益处的教会,他们要一间服务全备的教会,有合自己心意的崇拜,良好的青年节目、服务周到的儿童事工,先进的各样设施,令人感到满意的牧养关怀,温馨的团契生活,当然,还需要过得去的讲台信息。教会生活,对他而言,就像是在餐厅点菜一样,每道菜都要可口。但一旦要求他顺服,要求他付出,要求他舍己,他肯定不见踪影。
耶稣对门徒的应许——有人未尝死味就要看见神的国降临,也应该是给我们的应许,那我们的教会生活的重点是——渴望祂的国降临。如今,你的渴望是什么?
4. 背十字架
在今天,耶稣说作门徒,就需要背十字架跟随祂,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因着受了一些苦难,就说自己为主背十字架。而耶稣所说的背十字架,指的并不是一般患病,或发生一些不开心的事,而是因为跟随主、活出国度的样式,所遭到的羞辱和逼迫。有的时候,在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或者在向人传讲福音的时候,我们表达不当,而惹了麻烦,遭到别人拒绝,我们以为是背了十字架。其实,耶稣所说的是,因为努力按照国度的价值观,却得不到美好的结果。卡缪(A lbert Camus)的小说《异乡人》,里面有一位牧师,他试图向人传福音,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银色的十字架,在他面前挥舞,以此来加强自己的说服力。然而,耶稣要我们背十字架,而不是挥舞十字架。
5. 丧掉生命
耶稣并没有叫人刻意不要命,如同极端伊斯兰分子以自杀式炸弹,来伤害自己和别人。耶稣的意思是,如果跟随祂,真有可能要被这个世界的强权者置于死地,但不是刻意求死。如果死了,就不需要教导背十字架的功课了。同样,我们也不是自讨苦吃,或给别人制造苦难。受基要主义影响的教会,最喜欢作的就是给传道人苦吃,因为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像耶稣。他们认为传道人越穷、经历越多苦难,他的生命就会受到更好的造就。其实违背了耶稣的教导,耶稣不也穿细麻衣吗?祂并不是以一个丐帮帮主的形象出现。丧掉生命的教导,要求我们放弃自己的所有主权,过一个仰赖主的生活。
6. 死亡不是最后的结局
耶稣虽然提醒门徒:假如要跟随祂,去传福音,按照天国的价值模式而生活,在这个反对福音、反对祂的世界里,必定会遭受逼迫,但这不是结局。耶稣表示,祂自己的结局就是从死里复活。那些跟随祂的人呢?则要在未尝死味之前,就看到胜过死亡、永恒的世界降临。也就是说:上帝的国度不会因这个世界的敌对,而被消灭;信徒的生命也不会因被逼迫、被处死而消灭。反而,因为跟随了耶稣,要得到永活的生命。
正文内所选插图为英国画家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作品。
代祷事项:
1.为中国家庭教会祷告,求主帮助教会能接纳被边缘化的状况,不是努力追求被社会认可,而是追求讨神喜悦,哪怕按主的心意生活会遭受苦难,仍然愿意背起十字架来跟随主。
2.为每个肢体祈求,求主怜悯我们,不将主当成满足我们各样需要的偶像,不渴望祂对我们有求必应,而是渴望我们越来越顺服主,使神的旨意能通行在我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