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02月18日 | 就得帮助,心中欢乐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二十八篇
1 耶和华啊,我要求告你;
我的磐石啊,不要向我缄默;
倘若你向我闭口,
我就如将死的人一样。
2 我呼求你,向你至圣所举手的时候,
求你垂听我恳求的声音。
3 不要把我和恶人并作孽的一同除掉,
他们与邻舍说和平话,心里却是奸恶。
4 愿你按着他们所作的,
并他们所行的恶事待他们。
愿你照着他们手所作的待他们,
将他们所应得的报应加给他们。
5 他们既然不留心耶和华所行的和他手所作的,
他就必毁坏他们,不建立他们。
6 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
因为他听了我恳求的声音。
7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
我心里倚靠他,就得帮助;所以我心中欢乐,
我必用诗歌颂赞他。
8 耶和华是他百姓的力量,
又是他受膏者得救的保障。
9 求你拯救你的百姓,赐福给你的产业,
牧养他们,扶持他们,直到永远。
省思:
本诗篇,如许多祷告,
自有一种心律搏动:
首先——因有需求而收紧压缩(1-5 节),
之后——在祝福中舒展伸张(6—9 节)。
诗人的心先吸足了神的恩典,
然后喷涌出赞美。
祷告:
天父,愿祢的圣灵住在我里面,
使我能欣然以赞美的行动、
欢乐的言语,
分享祢的爱——
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阿门。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约伯记 第十八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伯记》第18章释经 | 比勒达再次发言
先前发言的比勒达,再次出场,他更加率真地责骂约伯,劝约伯自己了断吧,即使如此,大地也将丝毫无损,岩石也屹立不摇,意思是一切都将保持原状。言下之意,约伯如今的遭遇,肯定是因为他自己做错了什么。比勒达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认为约伯已经到了冥顽不灵的地步,还骂三个朋友为畜生(2-4节),他的情感大受伤害。
比勒达认为圣约报应的规律,是颠扑不破的,就像大地与山岭一样屹立不摇,恶人的灭亡也一样,是根据这种严密的规律。约伯如今的处境正符合恶人的特征:他的灯要熄灭,意思是家室将彻底败亡(5-6节);他尽管曾看似高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陷入自己所设的计谋里(7-10节);结果,恐惧像恶魔一样追赶他,饥荒如阴魂般附着他,他也将疾病连连,最后被死亡吞吃(11-13节);哪怕不死,他也要被连根拔出,所有的希望都葬送在冥王府(14-15节)[1];子孙后代都要断绝,连名字也很快被人忘记,从此不被世人记念(16-19节)。当邻里街坊,各处的人谈起他的时候,都大受震惊(20节)。
这,就是不认识神的下场。
比勒达所描述的恶人的光景,正是约伯的遭遇,他既使不是直接说,约伯就是这等人,也在含沙射影地劝告约伯,目的是叫他当机立断,离开自身的恶行。
03
今日默想
或许你不会像比勒达看约伯一样看你朋友的遭遇,但圣约的报应神学深入我们的骨髓(当然,在这里不是说报应神学是错的,乃是说报应神学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我们也会按照这样的方法来看待教会。
澳洲全国教会生命调查中心(NCSL Research Australia)给成功或健康的教会制定一个测量表,其中有九项指标:
1、活泼增长的信心;2、生机勃勃、能滋养会众的敬拜;3、强烈及不断增长的归属感;4、清晰及被认同的异象;5、能启发人、赋予众人权力的领导;6、有创意与弹性的创意能力;7、切合实际与多元化的服务;8、自动自觉及有成效的信仰分享;9、刻意的与亲善的包容[2]。
黄德光认为,如果用这种指标来考核耶稣[3],耶稣也通不过。我们来看几节经文(约6:66-7:12)。
“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6:66);
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6:67);
耶稣说:“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6:70);
“世人不能恨你们,却是恨我,因为我指证他们所做的事是恶的”(7:7);
“这事以后,耶稣在加利利游行,不愿在犹太游行,因为犹太人想要杀他”(7:1);
“因为连他的弟兄说这话,是因为不信他”(7:5);
“众人为他纷纷议论,有的说:‘他是好人。’有的说:‘不然,他是迷惑众人的。’”(7:12)
主耶稣在加利利讲道大致有二万人,最后剩下门徒十二人。你觉得,耶稣的群体有活泼的信心吗?祂能启发人吗?能赋予门徒权柄吗?如果是这样,跟随祂的人为何会四散呢?他看到别人心里的恶,就揭发出来,祂是否具有“有创意与弹性的创造力”?祂传福音,最后连门徒都要卖祂,兄弟也不信,祂的工作有成效吗?祂的态度是否具有刻意的包容,使人容易投入祂的事工?祂有无提供切合实际与多元化的服务?那祂为何最后被钉十字架?
[1] 惊吓的王,是指巴比伦/迦南神话的冥王,意思是说,约伯的希望要彻底被消灭。冯象译本,见氏著:《冯象译注:智慧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页37。
[2] NCSL Research,Measuring Church Vitality,http://www.ncls.org.au/default.aspx?sitemapid=6940.
[3] 参黄德光著:《道成了肉身:约翰福音犹太背景注释(一)》(香港:夏达华研道中心,2018),页184-186。
04
每日加量
哥林多前书 第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为哥林多古城遗址,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以道德败坏著称。远处的巨石上是哥林多卫城Acrocorinth,顶峰是爱神阿芙洛狄蒂(Aphrodite)庙,庙中有上千称为Hetaira的庙妓,山下的哥林多城里也有许多公开揽客的妓女。哥林多庙妓非常有名,是哥林多城重要的收入来源,船长、商人和士兵们在此挥霍金钱
《哥林多前书》5章 | 什么是真自由?
五至六章,是书信第二部分内容,是关于革来氏家里的人,向他讲了哥林多人因误解自由而产生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年青人与后母同居,这种罪恶大大伤害了教会(1-13节)。
在犹太传统中,昄依的非犹太人,就好像新生的婴孩(或者可以以我们文化中的收养关系来做类比),从此之后,任何先前的世俗关系,都已废除(这点在印度出家人的现况中也可以看到),如今,因他们信了弥赛亚耶稣,就等同于已完全属于犹太人群体,属于神的儿女了。如同一个再生的人一样,不再隶属于原来的任何人。
这点可以与保罗说的相类似——一个人成了基督徒后,旧我已死,就好像一个法定的身份,完全改变了!一切重新开始,与世界的隶属关系,已经完全隔断了(林后5:11,参林前6:9-11)。
保罗在哥林多呆了一年多,一定曾给他们讲过这一类的思想,但他们好像极端误解了保罗的讲法。他们或许认为,当一个人成了基督徒后,既然身份改变了,那旧的伦常关系已不复再有了,可以活得像新生的婴孩,完全自由,可随自己的意思,按自己的喜好,再建新的伦常关系。
从某些哥林多信徒,不以这些发生在他们中间的行为感到可耻的现象,就能得知,他们当中有些人,甚至娶了自己的继母,这作法在罗马世界不以为然,但在崇尚独一神信仰,注重婚姻道德的犹太人而言,却是不齿及罪恶的(6节)。
对于弥赛亚的新群体的导师保罗,绝不认同他们的行径,命令教会要将行这事的人,从教会里赶出去,甚至把他交给撒旦,让其被折磨,经过审判后,可以在基督里被挽回(林前5:2下半句,5:12下半句)。
并且说,这已经在前封信里告诫他们了(9节),因为教会具有这种权柄,他们有负起洁净教会的责任,免得教会被腐蚀(7节)。更何况,基督已经为了他们被当作祭物而献上了,他们本属于洁净的了,如今为何又容许一些害群之马来腐蚀他们呢?所以,教会必须行动,将这类人赶走(8-13节)?
思考问题
假如你一个人犯罪了,你会认为这只是一个人的事吗?与教会有无关系呢?另外,我们在信主前所有的伦常关系,你认为对我们现今还有意义吗?这往往会涉及到基督徒的责任的问题。你有思考过这些话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