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2主显期5 |主的训练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178天前 | 329 次浏览 | 分享到:
路加福音6:32-45


讲道音频:(请点击下面的绿色文字播放)

2022年2月6日主日讲道


经文:《路加福音》第6章32-45节(和合本)


32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

33 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是这样行。

34 你们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要如数收回。

35 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

36 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


37 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饶恕”原文作“释放”)。

38 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39 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瞎子岂能领瞎子,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

40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41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42 你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43 “因为,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

44 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它来。人不是从荆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

45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2022主显期5|主的训练

路6:32-45

 

序言:信念


在今天社会里,你如果要在任何一个领域有所成就,其中有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你需要树立某种坚定的信念。


耶稣在带领门徒的时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树立他们天国的信念!门徒们跟随耶稣,不太像是我们今天学校里的博士生导师,带领学生来钻研某些重要课题,掌握其中的资讯。祂更像是一位未来国家的君王,带领以十二位心腹为主的群体,勾画未来国家的蓝图,进行组阁行动,从中来训练他们,使他们能在信念上,为人等方面逐渐与祂的理想相吻合。


路加福音六章32至45节这一段,这是耶稣训练门徒的记载。耶稣通过言传身教,盼望十二个门徒,能把握住祂与当时世界很不一样的信念:在对待敌人时,应该以爱相待(32-36节);对待弟兄时,应该以宽容对待(37-45节)。


|要爱仇敌(32-36节)


在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形势非常紧张,民族之间的冲突白热化,罗马人欺压犹太人。犹太人各个团体之间相互攻击。犹太人在街上,在法庭、在军队面前,毫无地位。包括在商业上,犹太的领袖根本没有办法给民众提供保护,有时他们连基本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


当他们受到伤害,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之时,都想反击。所以,暴力反抗、报仇是当时非常热门的话题。甚至,有些犹太的领袖组织民众反抗罗马,为受欺压的人报仇,他们想通过反抗运动,来讨回公道。


在耶稣的门徒中,有部分也是属于这一类型——跟随耶稣这位未来的君王,是为了打击罗马人,袭击那些与罗马人勾结的希律家族和祭司党;他们想通过起义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家。而耶稣在这里却提出在“被占便宜”、“被欺负”、“被伤害”、“被冒犯”之时,不但不要去“讨回公道”,不要去报仇雪恨。反而,祂教导门徒要去爱、去善待、去服侍敌人,甚至把这些行为当做是服侍上帝。


耶稣所说的这些话,对当时被欺压的人而言,是十分震撼人心的,要不祂就是痴人说梦,要不祂自己确实有这等能力。每一个社群和民族都有爱、都有恨、都有善待的对象。如同耶稣所说的:罪人也爱那些爱他们的人,那些被犹太人称为道德败坏、没有独一神信仰的人,也会用他们所认可的方式,来爱他们自己的人。


而耶稣却提出,与这个世界完全不同的待人方式,祂要求跟随祂的人,要树立与这个世界完全不同的信念,要相信这个世界不是靠仇恨和暴力改变的,而是靠爱仇敌而改变的。有这样的信念,也会把财物分给别人或借贷给有需要的人;有时,这个有需要的人,可能并没有能力偿还。但因着这种爱的信念,在别人没有能力偿还的时候,也愿意借贷给别人。


这种爱仇敌的信念可分为三方面的内容:

1、耶稣的门徒没有仇敌(34节)。他们应该像上帝一样,不会按照人类的方法,把人划分,神超越人类的界限,祂爱所有的人。耶稣门徒应该效法上帝,因为神所造的一切生灵都配得我们去爱,除了自己范围内的人值得去爱之外,还要把这种爱,延伸到神所造的每一个人身上。这个思想是人道主义的基础,比如国际红十字会,在国际性或非国际性的武装冲突和内乱中,以中立者的身份,开展保护和救助在战争和冲突中的受害者的人道主义活动。


2、耶稣的门徒寻求更高的回报与赏赐(35节)。这世界上有一些友善相待的规则,是为了建造一个使彼此都能共处、互惠的环境,其中的每个社群,都会关心自己群里的成员,都会问候、善待及赞助和支持自己人。而耶稣要求祂的门徒,要把这个群体扩大,扩大至仇视自己的人身上。祂说:这是天父上帝的心意和计划。如果门徒这么作,一定会得到上帝的赏赐——一最大的赏赐就是:上帝必将他收养为神的儿子。


3、耶稣的门徒是按神的慈爱来生活(36节)。成为神的儿女,不但是一种关系的改变,罪被赦免,更是进入一种领域,进入一种爱的世界、新造的世界。从此,门徒不再按照这个世界标准来生活、来行事为人,乃是按照天父的慈爱来作为人生的标准,并反映祂的慈爱,作为行事为人的目标。




二|要宽容别人(37-45节)


我们有了崇高的理想:落实上帝的计划和旨意,将整个世界改变为一个没有仇敌,友爱的环境。在对外落实这等信念的时候,需要警惕的是仇恨的试探,这是32至36节的教导。


那么,在信徒群体里(教会里),我们容易掉进的试探就是——高估自己的德行(包括对神的敬虔态度),而落入论断别人的境况中。所以,耶稣要求群体相处中要宽容别人。如前面所述,这宽容的要求,也是信念(信仰)的内容。


与宽容相反的论断这个词的意思,要看上下文,意思可以是:一般的评价、估算,对工作的评估、奖赏,或法庭的诉讼、判罪,甚至可以是判断一个人终极的命运;既可以从道德层面,又可以从信仰的角度,或从人的能力上等等来看,具体意思要从上下文来看。


耶稣在这里所说的:不要论断!主要是指对别人“罪状”及终极命运的判断,一种将自己置于别人之上的态度,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判断或较为客观的评价。当然,有时刚开始评价一个人时,是比较客观的,说着说着,就容易变得不客观了。耶稣要求门徒之间相处——不要高估自己!当看到别人罪的问题,要作出裁决之前,需要小心自己——我会犯上更严重的罪,而遭受上帝的评判吗?当我判断别人的时候,能够在这标准上过关吗?我会犯同样的罪吗?所以,在评判别人的罪责之前,需要反省自己。


耶稣要求祂的群体,不要让判断别人成为我们生活的惯常模式,要对自己有适当的怀疑——或许我与别人是一样的!若看自己的做法和意见为绝对,这等于僭越了神的位置,因为只有神才有这个标准。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养成了这种责难的习惯,在与其他肢体生活时,就容易把爱挤掉!在心中容易产生埋怨与恨。要小心,当以这种方法来评价人之时,我们也要被同一标准评价,神更是一视同仁地对待我们。这其实也表明我们并不认识神的爱,甚至我们未经历神的怜悯与饶恕。反而,当我们以更大的视野——神的怜悯和饶恕来看待别人之时(甚至是犯错的人),所经历的祝福就必然大,甚至超越了自己所能想象的。你看,我们纵然不好,都能蒙到上帝饶恕及怜悯的恩典;假如我们变得好一点,饶恕侵犯我们的人,那我们所领受的福分是何等的大呢。


所以,耶稣教导他们,要跟随正确的老师,如果你跟随教导“爱敌人、不高估自己而评判别人”的老师,表明你走在正确的路上。相反,假如你跟随的是与这教导相反的老师,就如同瞎子跟随了瞎子,结果可想而知。因一个人没有办法超过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水平如何,他的水平也就是如何。


接着,耶稣用了十分夸张的比喻——说我们眼中有大的梁木,却看不见,反而,别人眼中的一根小刺都能发现。在现实中,我们正是如此,我们是病态的!吹毛求疵,忽略大局,苛待别人,缺乏自知。当我们评价别人的是非功过之时,总是缺乏公允,因我们的眼睛容易被东西遮挡,失去了自知之明,我们总是能发现别人的小问题,却对自己的大问题视若不见。


所以,我们要小心,自己会不会落到这等伪善(假冒为善)的试探中——其实我们与别人一样不完全,尽管我们在某些方面比别人高,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综合素质而言,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并不是非常大。


当然,门徒之间的相处之道,不是和稀泥!而是先检查自己,后评判别人,先除去自己的自义、爱评判的梁木,然后再帮助别人拔刺。先反省自我、评价自我,然后再批评别人,先正己,再正人。这样的话,彼此的关系,就会以“蒙救赎”的特色,更加有凝聚力,并且不会因彼此的责难,产生更大的疏离。


在43至45节,耶稣用以色利人熟悉的无花果与葡萄树来作比喻。在生活常识中,无花果是不可能从荆棘里结出来的,葡萄也不会由蒺藜树上产出。上帝的国度,不会从仇恨中建立,必须从饶恕、爱与宽容中建立。如果门徒们依然抱持冤仇、缺乏宽容,需要小心,自己心里有无得到救赎?生命有无被改变?假如没有改变,更不可能彰显与这个世界完全不同的国度。


葡萄树与蒺藜树图示


回应|以信念为基础的反省


这段经文的处境是在遭逼迫,在彼此之间充满冲突之下,对“理想国度”及“理想国民”的展望。我们看到,这果然在耶稣自身的行动中,以及第一世纪的门徒生活(对外与对内)中,得到了实现。这成为历世历代教会在地上的实践——将与这个世界完全不同的福音展现出来,使这个无望、充满着竞争、仇恨、异己的世界中得到出路。


就今天而言,要在充满敌意的世界里(我们的周遭确实如此),去落实爱心、去饶恕,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必须具有超越一般的视野,建立坚定不移的信念。因为这个世界崇尚权力、效益或公平,我们却要抱持单纯,去寻求从上帝而来的奖赏,去爱仇敌,要在排挤我们的世界里,不抱持太多的防卫的心理,确实是不容易的。但耶稣真的是这样教导我们的,祂自己就成为让我们效法的老师,祂也通过祂的灵改变了我们的生命——祂已经将我们这棵树改变了,哪怕我们曾经是荆棘和蒺藜,但如今祂已经把我们改变为会结果子的葡萄树,或无花果树。保罗在罗马书不是有这么一个比喻吗?我们这野橄榄枝接在了会结果子的橄榄树上了(参罗11:24),使我们结出新世界、新生命的果子。假如我们要对耶稣的教导作回应,以下两点十分重要:


1、信念的建立是关键

当代属灵导师魏乐德(DallasWillard)认为建立信念,是对基督徒生命改变的关键,他说,现在的许多教会(或神学院)的教导和带领最大的弱点,就是花太多时间,尝试让人们去作他们应该做的事,却没有改变他们真正的信念。



确实如此,如果我们要活出这种充满爱的生命——对排挤我们的世界以爱回报,在冲突的教会群体生活里,以宽容来相处,信念的建立是关键。

魏乐德认为,对我们所接触、服侍的人,我们需要改变他们的想法,他的行为就会随着改变,他说耶稣正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们需要大大减少花在管别人做什么的时间,特别是对年轻人,重点是建立他们的信念。



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没有活出他的信仰,那问题在哪里呢?其实是他的行为正好暴露出他自己的真实信念,如同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一个人不相信邪能压正,他就不会在罪恶面前妥协,哪怕他的坚持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切实际,他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行动。如果我们对人有仇恨,因为我们并不相信,耶稣的福音与仇恨是多么的背道而驰,一个人行为不端,他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信念的问题。我们在某些不当的事情上意志薄弱,因为我们缺乏坚定的信念。


所以,我们真正要去做的,就是诚实面对我们和其他人真正相信什么。就好比,耶稣所说的——爱能胜过武力和强权,宽容是天国的伦理,祂的国度是靠祂的自我牺牲而来。又比如,我们不愿意花代价来聚会,因为我们并不相信,聚会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也是讨神喜悦的基础,和我们蒙恩的管道。我们不愿意按圣徒体统而生活,因为我们不是真的相信圣经说的。所以,信心的大小,核心是信念的问题。


信念是核心,不但反映在信仰上,就在婚姻、教育儿童、生意场中也一样。一个人最终会怎么样,其实也是信念的问题。有些人对婚姻不忠,疏忽对孩子的教育,生意场上的诡诈,其实都是自己真实的信念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必须教导信念的本质(也就是信仰的本质),假如我们要帮助朋友或教会的弟兄姐妹,必须研究他们真正相信什么,帮助他们诚实面对自己信念上的问题或缺陷。


我们不能逃避严肃的议题,必须正视耶稣的教导对我们的挑战——也就是说:假如,我们没有认真对待信仰,我们就无法作耶稣的门徒。这样看来,持之以恒以圣经塑造我们的思想,仍旧是基本的操练,有着坚定信念的人,仍然是最值得我们效法的人。


2、从行为来判断信念的两点说明

我们可以按照一个人的行为来衡量一个人的属灵状况(信念的情况)吗?他爱仇敌到底要到什么程度才合格?他不论断人到底要到怎样的程度,才算生命被改变了?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


第一、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是一种生命的形态。也就是与当时的世界所流行的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对门徒而言,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当时所流行的,以武力、报复的“复国的策略”。就个人而言,这是一种强烈的信念。不过,我们得承认,这里所检视的不是一个人一个阶段,或某个时刻的生命状态,而是与神同行的整个人生所反映出来的样式。这比如一个人他曾在某个阶段陷入罪中,他那个阶段所结的坏的果子,使他不能自称为认识神。后来,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这等信念,深深刺痛了他,他为自身的错失而深深懊悔。所以,我们不适合将这一段经文,过分应用在某一件罪行上,这样容易造成失误。


第二、虽然果子不一定是特定的指标,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没改变,假如一个人声称自己信了耶稣,但他的行为却长期与信徒体统不相称,我们还是应该怀疑这个人到底有无真正拥有从圣灵而生的生命。因为蒙圣灵重生的人,一定能结出不同程度(或类型)的果子,如果他完全没有果子,尤其爱的果子(相反就是仍然保持仇恨),我们可以判断他是否蒙神赦免。就如同一颗有生命的种子,它将发芽成长。尽管成长的程度会因人而已,也与教会的环境有关系。


所以,假如一个重生的基督徒,却仍然按照“世人的样子”生活(参林前三1-3),我们则需要想办法教导、责备他,帮助他诚实面对自己到底相信什么,他内心深处真的相信耶稣的教导吗?







附:代祷事项


1. 为国内教会讲台祷告,求主兴起更多敬畏主,认真钻研圣经的仆人,使他们以祈祷传道为念,愿主的群羊都被牧养,被真道建立,世界观、价值观都被信仰所重塑,有坚定的信念,真能相信神并活出祂的话语。

2. 为每个弟兄姊妹祷告,愿主光照我们每个人,使我们看见自己眼中的梁木,常常反省并改正行动作为,在地上用饶恕、宽容与爱来建立神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