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2年1月1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214天前 | 33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诗情祷语|这人便为有福
二、每日经文|以斯拉记1章--重新的开始
三、今日默想|传统的持守
四、每日加量|使徒行传1章--新国度的预备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1日 |这人便为有福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篇


1 不从恶人的计谋,

  不站罪人的道路,

  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2 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

  昼夜思想,

  这人便为有福。

3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

  按时候结果子,

  叶子也不枯干。

  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4 恶人并不是这样,

  乃像糠秕被风吹散。

5 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

  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

6 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

  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省思:

凡像“树”者,

将根深扎于神的道中,

就喜爱祂的律法,并不断思想。

凡像“糠秕”者,

则不甘困于土中,

或许会说:“那样太受限了。”

 

祷告:

神啊,感谢祢的提醒和应许。

恶人的道路前景暗淡,毫无可夸;

循着祢命定的道路奔跑,

却喜乐有福。

请让我坚定踏上这样一条路,

奉耶稣的名。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以斯拉记第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以斯拉记一章释经|重新的开始

接历代志下三十六章22至23节,以斯拉记展开了被掳归回后的重建,以圣殿重建为中心,从恢复被掳子民的敬拜生活,然后到全民族的婚姻重建,以这些来与雅威更新盟约。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在希伯来圣经合成一卷书【1】,构成相同的主题,尼希米从重建城市开始,具体的做法就是修建被破坏的城墙,作为城市安全的基础,以此来恢复社会秩序;然后到祭司与利未人婚姻的重建,表明作为上主子民新的生活的恢复。这两卷书有着不少的平行状态,比如:在重建的过程中,也都受到外因的阻挠,后来都有祷告,又加上波斯王的御令,使工程最终得以平顺进行。两卷书都强化——归回群体应该在敬拜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上齐头并进的重建!

 

这两卷书在结构上也有着相似性:

1、以斯拉记一章1节至三章3节,叙述犹大人的被掳归回,着手重建圣殿;重现尼希米记一章1节至三章32节的内容,犹大人被掳归回,开始重建城墙;

2、以斯拉记拉四章1至24节,描述重建圣殿工作被阻挠;可对应尼希米记四章4节至六章14节,尼希米在重建工作过程中,被敌人讥笑。

3、在以斯拉记五章1节至六章22节,因为大利乌王的御令,使圣殿重建工作恢复 ;可对应于尼希米记六章15节至七章3节的内容,尼希米修复城墙工作完毕。

4、圣殿修复完毕,是时候恢复具体生活了,以斯拉呼吁百姓来遵从律法,具体的落实就是讨论利未人的生计,及安息日等问题;重现在尼希米记七章4节:尼希米恢复律法,处理杂婚,处理异族通婚问题。


以斯拉记一章1至4节,重复历代志的结语(代下36:22-23),并加以扩充。在主前539年,波斯王推翻巴比伦王拿波尼度,取而代之成为近东的霸主。波斯对被征服的异族人的宗教及其它政策,有别于巴比伦,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在主前597年~主前586年,将被掳的犹大人放逐,而古列王却容许他们归回故乡,恢复他们自身传统,并归还尼布甲尼撒所掠夺的圣殿财物(1:5-11),又下令重建圣殿。从以斯拉记作者的角度看,古列的诏命应验了先知耶利米的预言(1:1),耶利米曾预言,威慑四方的巴比伦会败在另一强权之下(耶50:9)。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犹大与便雅悯的族长,和祭司及利未人,作整个被掳归回的百姓的领袖,这也恰好与历代志的重心相同。




03

今日默想

 

我们今天大致可以了解到,以斯拉记的叙事人,强化传统的重要性——这群已经在外邦居住了几十年的犹太人,假如要恢复身份,那么,那古老的记忆极为关键!因这是塑造他们与古老的应许子民血脉相连的办法。比如圣殿的重建、婚姻排他性等措施,目的也在于此。说的简单一点,为了追寻自我身份,作了对传统的追寻。这点对基督徒而言,一点也不陌生。


你觉得在基督信仰里,有哪些象征基督徒身份的传统,是今天仍旧持守的?



【1】 尼希米得到波斯官方许可,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城墙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444年,以斯拉则应该是在公元前458年。




04

每日加量

使徒行传 第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耶稣升天节


使徒行传 一章 | 新国度的预备

 

使徒行传是唯一记载耶稣死而复活第一次显现后,祂的跟随者的遭遇的书卷。路加把他的福音书作为第一卷,这两卷书,将耶稣的故事与早期教会的故事作了关联。耶稣在巴勒斯坦发起的教会,在使徒行传中发展成为一群信徒,并遍及了帝国。


另外,路加说自己是“忠实”的,但不一定按着历史的真确性去衡量,而是需要看他是否反映出上主的观点。但这也并不是说他违背历史,而是说他把焦点转移,在重述事件时,加入自己的筛选和诠释,目的是透过报道“发生”在他们中间,上主所成就的事,来反映上主的神圣观点:


A) 拿撒勒人耶稣就是被高举的上主;


B) 耶稣的信息和早期教会的信息有延续性;


C) 早期教会的宣教运动,福音如何逐步在外邦城市中生根并发展。


在开头的一句话(徒1:8),是耶稣对门徒提问的回应:以一个宣教计划,代替了门徒对末日事件作时间及内容上的臆测,一个与他们不同的以色列国度。因门徒们对以色列重返荣耀的着迷与执着,等到耶稣死里复活之后,依然没有减退。他们依然期盼复活后的耶稣,可以将耶路撒冷从罗马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耶稣却给这些取代犹太民族的代表一个神秘的启示:要他们回到耶路撒冷,等待圣灵的膏抹,好使他们能成为祂的代言人,把焦点从耶路撒冷,转向犹太全地,甚至转向临近国家(撒玛利亚),一直到地极!祂的启示,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前进方向,铺开了使徒行传2-8章的发展,并且展现了向四围散去的宣教姿态,这点与“末日情景:都以万民归向以色列,归向圣殿的图画”,是明显相悖的,也打破了深深根植于以色列自我身份中的监牢。也就是说,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所谈论的,祂的羊除了以色列人之外,还有其他的(参约10:1-16)。那么,如今,将这些羊领进圣灵所建立的新国度的任务,就落在了这些跟随者的身上。


思考问题


使徒行传所呈现的,耶稣对以色列国的进路: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与地极,与最近几十年的强蛮的以色列国家主义有区别吗?也就是说:耶稣支持现今许多以色列人和部分基督徒所鼓吹的以色列国家主义吗?


另外,假如我们将使徒行传当作一卷宣教手册的话,你可以在第一章看出端倪:耶稣认为,今天的教会作为祂的国度子民,宣教需要的基本思维是什么?你可以列出2-3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