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2将临期4|弥赛亚与我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227天前 | 257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2将临期4|弥赛亚与我


讲道:(请点击绿色文字打开链接收听录音)

2022将临期第四主日


经文:《启示录》22:8-21(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这些事是我约翰所听见所看见的。我既听见看见了。就在指示我的天使脚前俯伏要拜他。
他对我说,千万不可。我与你,和你的弟兄众先知,并那些守这书上言语的人,同是作仆人的。你要敬拜神。
10 他又对我说,不可封了这书上的预言。因为日期近了。
11 不义的,叫他仍旧不义。污秽的,叫他仍旧污秽。为义的,叫他仍旧为义。圣洁的,叫他仍旧圣洁。
12 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
13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
14 那些洗净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可得权柄能到生命树那里,也能从门进城。
15 城外有那些犬类,行邪术的,淫乱的,杀人的,拜偶像的,并一切喜好说谎言编造虚谎的。
16 我耶稣差遣我的使者为众教会将这些事向你们证明。我是大卫的根,又是他的后裔。我是明亮的晨星。
17 圣灵和新妇都说来。听见的人也该说来。口渴的人也当来。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
18 我向一切听见这书上预言的作见证,若有人在这预言上加添什么,神必将写在这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
19 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什么,神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城,删去他的分。
20 证明这事的说,是了。我必快来。阿们。主耶稣阿,我愿你来。
21 愿主耶稣的恩惠,常与众圣徒同在。阿们。



2022年将临期4|弥赛亚与我


序言:该抱持怎样的态度?


在过去将临期三周的主日里,我们分别以以赛亚、施洗约翰和马利亚作为思想的对象,来思想他们各自与弥赛亚的关系,看看上帝如何介入他们的生命,从中来反省我们对神的态度。


今天是将临期的最后一个主日,依然以上帝如何介入我们的生命作为反省的目的。用约翰的启示录二十二章8至21节这段,也就是整本圣经最后部分作为范本,来思想在等候基督第二次来临这阶段,该抱持怎样的态度,使我们与弥赛亚(基督)之间有个合宜的关系。


一|该知道:敬拜谁(8-9节)


首先,我们看到,这段经文带来的挑战是:该敬拜谁?


约翰在这个荒无人烟的拔摩岛,领受了一系列庄严肃穆、气势恢宏、令人陶醉的一个接一个的异象。如今到了尾声,他怀着无比崇敬之心情,五体投地的匍匐在天使的面前。没想到,被天使斥责:千万不可再重复这种错误的敬拜(参19:10)。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信主五年了、十年了,二十年了,甚至到临终前,都要学习——当敬拜神!就像雅各临终前,扶着拐杖在床头敬拜神。相对于敬拜这位不可见的神而言,沉醉在令人陶醉的属灵经历里,更为容易;享受美好的灵里相交比顺服更容易。就好像约翰沉醉在拔摩岛的异象里,要比将这些要叫人顺服、要人听命的话传到小亚细亚的教会容易多了——这就是他被吩咐吃下小书卷时的感受:吃在嘴里是甜的,而吞到肚里却是苦的(10:9-10)。是的,在拔摩岛领受异象是美好的,与神相交是美好的,但要回到千疮百孔的七个教会,却是苦的,在上帝的面前是美好的,回到残暴的罗马世界去侍奉却是苦的。我们在教会里是甜的(有时候也不是甜的),回到工作岗位、回到家的厨房、客厅则是苦的。



确实如此,追逐超自然经历,比回到各个侍奉岗位容易多了。许多属灵经验令人着迷,基督徒也喜欢神迹奇事过于一切,天使的临在所带来的美好气氛,令我们忘乎所以。连约翰也两次犯了同样的错误,搞错了敬拜的对象。然而,这种错误必须当机立断阻止!因为天使,众先知,众圣徒,站在同一个维度,俯伏敬拜神,没有谁因为更接近神就不要敬拜,也没有谁更低而够不上敬拜的资格,需要别人疏通关系,走走后门,才能瞻仰上帝,好像瞻仰某些伟人的遗体一样。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地被要求敬拜神!


今天有不少的基督徒,很多时候与约翰一样,景仰其他人物、事物过于神!你看许多人在阅读、在讲解启示录的时候,忘乎所以。不知道启示录的重点,不领会万花筒般的异象其目的是要你来敬拜这位神!很多人对启示录兴趣盎然,一讲再讲,却对上帝的兴趣不大。他们沉迷在各种符号数字里头,为了到底是前千(基督在千年国度来临后降临)、还是后千(基督在千年国度来临前降临,然后建立千禧年国度),与无千(没有千禧年这一概念)而争论不休。他们一度揣摩基督什么时候再临,并结合世界的局势,及气候,天灾等现象。似乎证据确凿地警告这个不敬虔的世界——末世来临了!就在什么什么时候。尽管耶稣严严禁止不准他们猜测祂什么时候回来(参徒1:7),可惜的是,仍然有许多基督徒,甚至传道人不听警告!他们尽管有知识,又敬虔,但却令人失望。就像敬拜天使一样,与搞错对象的约翰一样。他们在讲解启示录的时候,着迷在这些数字与符号上,不及重点。因为启示录,“显然是关乎这位永在的神,掌权的基督,它的重点不是世界末日,不是敌基督的身份,也不是历史时间表[1]”。


从头到尾,约翰都在告诉我们,神是谁?基督是怎样的一位基督?假如我们不打算明白祂,就不可能明白启示录。这也正是我们当中,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觉得启示录那么难懂的原因,为什么一听到有人用启示录来预测基督什么时候回来,听到天灾怎样被启示录预言说中了,就兴致勃勃,对能够把握神秘的事情充满兴趣,却对上帝兴趣不大。


二|该知道:就在现在(10-21节)


约翰被天使命令:要将启示录从头到尾的话传播出去,他不能够独占奥秘,反而要将异象公诸于世。天使的理由是:日期近了(10节),在12节加了解释——说基督再临的时刻,施展审判那些不义的人,及赏赐给那些洗净衣服的人福气的时刻很快就要来临了。



这猛一看,还以为约翰在自打嘴巴!你不是说,不容许对数字、对时间,对基督什么时候来临作猜测吗?为何又说“日期近了”?包括基督也自己说:我必快来!那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话的目的是要人保持警觉与专注,等候基督的来临,他的落脚点不是“日期”。研究圣经时间观点的学者伯曼(Thorleif Boman)说:同在就是现在,就在现场的意思[2]。这样看来,天使所说的“日期近了”和耶稣所说的“我必快来”所要强调的并不是“未来”,而是现在,要你关注的并不是未来,而是叫你要活在当下!


在我们的习惯里(其实主流文化也如此),会把时间作空间性的划分——划成三段:过去、现在与未来。而约翰的时间观,则是与错失时机或把握时机相关。我们看14至15节的描述,当基督要人关注祂的来临之时,与一些人遭受审判,另外一些人蒙受祝福连在一起。显然的,他将时间等同于机会,与是会错失还是会得到相提并论。


现代英国神学家托伦斯(T.F.Torrance)对时间的解释与约翰的相接近。在传统的神学里,把时间当做是容器(也就是空间),其实这是受了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时空观的影响,这样会造成,神及基督的不在!也就是历史的某一阶段,或某一个场所,神被排除在外。而托伦斯认为,时间是神所制造的一种可经验的形式——使我们可感到神的临在,使我们经历祂的一切作为,不是可划分的阶段或容器。所以,神说:祂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1:4,8)。意思是:按照我们所理解的观念,祂完全充满在各个“阶段”!


将“日期近了”和“我必快来”当作是基督同在的时刻,而现在则是不同在的时段,这与约翰的意思不同,他的意思是指基督与我们会面的那个充满荣耀的机会,其实祂的到来已经展开,即使还没有完全完成。



如果我们认为基督以后才临在,我们对现今的生活就会抱怨连连、焦虑万分,也会拼足现在所有的劲,榨干今天。因为觉得今天不再有了!这其实是现在人活着的模式,你看许多人行色匆匆,总想跑在时间的前头,争取时间,抢占先机,打时间差,赚第一桶金。


假如我们将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当做是“现在”——即基督临在的形式,我们的生活态度会是如何呢?我们就不容易错失良机,就不会像15节所描述的那些被丢弃,被审判的人一样,他们总以为还有未来,而现在不着急行善,不急着帮助穷乏人,不急着崇拜,不急着反省自己的德行。久而久之就慢慢以为自己可掌握时间,最后发展为自己可掌握命运,尽管自己不敢这么说,行动上已证明这全然属实。其实,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我们都不知道,更别说是未来了。所以时间是神给我们的时机,让我们领受他的恩典,活出恩典的生活。


毕德生很有创见的说:“敌基督拙劣地模仿神与基督的名字:‘先前有、如今没有、以后再有’(17:7-8)。敌基督被过去和未来所定义,但它没有现在。它可以鼓吹过去,或高谈阔论展望未来。但从不处理现在”[3]。这种思想不时进入“教会的大脑”中。教会历史上,出现不少的悲剧,从启示录中预测基督来临的时间,而造成信徒在某一个地方集体自杀,没有自杀的,也卖光财产,去迎接主在某一时刻的再来。


这样的例子,曾在台湾教会出现过。在1992年底,美国回来的余姓传道人,自称上帝给他启示,说上帝憎恶台湾的社会混乱,公义荡然无存,说要审判台湾。在1995年,会让ZG攻打台湾以作为惩罚。他在台湾各地宣讲他所看到的。这种灾难性预言,使越来越多人相信,也造成台湾教会界的分裂。后来,说上帝为台湾的基督徒预备了“流奶与蜜之地”,就在南美洲的贝里斯。结果,许多基督徒,都逃到贝里斯去了。


然而,对约翰而言,基督的来临就在现在,即使没有完满,但已经开始。对祂而言,神在过去所成就的就是现在、未来要成就的就是现在。如同奥古斯丁说的:神的永在就在今日。对神而言,“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持续不断地影响现在”[4]。



所以,约翰带着热切的期盼说:来!听见的人也该说:来!口渴的也当来;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17节)。在最后,他再度加强这样的期盼:阿们,主耶稣啊,我愿你来!(20节),并带着基督临在的祝福,来祝福当时的教会(21节)。


今天,也愿我们,在面对未来的时候,不再被时间、年代的问题所纠缠,对现在也不再焦灼不安,因为现在正是“来”的时候,正是蒙恩的机会。


回应|临在与渴望


在过去三周,我们强调了弥赛亚在以色列历史中的来临(以赛亚的预告,施洗约翰的预备、马利亚的顺从),今天强调祂在我们生命中的临在,以及祂的终极性的临到。下面从两方面来默想弥赛亚第二次的来临,以作为回应。


1、默想基督的临在

我们今天所看的启示录的经文,让我们看到,世界要在上帝及基督的手里得到挽回,邪恶最终要完全瓦解。


我们在浏览网页,关注各种媒体,其中的报道,有许多关于谋杀、暴力、战争、天灾等等内容,会令我们十分沮丧。这两年没完没了的疫情,时时带给我们恐慌及无奈,加上经济萧条,还有国与国之间的军备竞争,不人道的政治及经济的压迫,包括在信仰上的不自由等等,使我们产生许多负面的看法,甚至使我们的人际交往,也变得不那么单纯与快乐。


当我们到医院看望临终病人,或服侍一些精神失常的人,或者看到一些在经济上一蹶不振的亲人或教会的肢体;哪怕他们在信仰上极其敬虔,却看到他们多年毫无起色,甚至还疾病连连。当我们看多了这些,会对这个世界产生许多悲观的看法,使我们经常看不到神及基督的作为。



主再来/临在的真理,使我们产生坚定的信念,这个世界的邪恶,一定会被除灭,如启示录二十二章15节所说的,那些邪恶要被对付。甚至有些不需要等到以后,更不需要等到终极,就被消灭,因为基督一直临在这个世界当中,祂并不是坐视不管,而是有祂自己的管理逻辑与方法。


2、默想对基督的渴望

约翰在二十二章17、20节所表达的渴望,也应该是我们的渴望。我们可以渴望什么呢?在这个等候基督再临那个时机来临的时期里,我们可以渴望脱离一些压在我们身上的重担,这些重担,可能是常年的疾病、债务、坏习惯、不想有的关系、没有回报的工作,也可以是侍奉上的重压、不良的嗜好、坏脾气、嫉妒的心思、错误的价值观、信仰的懒惰等等。无论那是什么,你都可以求主帮助你摆脱;你都可将它交给这位临在的主,求祂临在你的生命当中,解救你脱离各样难题。


不过,交托的操练,需要你主动性的参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必须从内心和意志下决定。除了渴望主帮助或拯救我们脱离各样的有形无形,外在与内在,个人或社会,教会内或社会等等重压之外,我们应该有着更大的渴望,就是期望基督临在我们生命当中掌权。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指生命的归属,离开以前活在基督之外的那种完全自主的——有时甚至是邪恶之下的生命形态,过活在圣灵力量下的新生活。真正的归信,是从一种生命形态迁移到另外一种生命形态,将我们的生命和死亡都归入基督的身上。


假如我们要得到这等归入的生命,需要的操练就是——顺服。说起顺服,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有时在片刻之中可经历,更多的是需要一生之久来学习,来经历的。因为信靠基督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乃是一个持续的状态。


也就是说:活得像耶稣的经历,对许多人而言,并不会自动产生,需要我们主动的操练,比如,每一天,或每一周,需要刻意地安静下来,问问自己:我真的相信基督的临在吗?我的人生盼望真的是在祂身上吗?我是透过蒙耶稣的救赎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及将来吗?在我内心深处,在我的职场里、在我的家庭里,我真的渴望基督临在其中吗?



当然,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回答的问题,要求我们通过安静、通过默想、刻意地要求自己的意志作出坚定的委身。但,假如我们想脱离冷淡的属灵状况,想经历基督同在的喜悦,我们就必须作出这类的操练,渴望神及基督介入我们的生命。这正是我们在将临期崇拜的真正意义。


最后推荐给大家一本书——《心灵的渴望——满足人心的饥渴》(侯士庭著,上海三联,2016)。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他先从现代人扭曲的渴望开始分析,从中帮助我们认识到:偶像崇拜、各种成瘾、浪漫之爱和理性主义,这些使现代人深陷其中的渴望,是多么的虚空,不能真正地满足我们心灵的需要。接着,他从奥古斯丁的思想出发,告诉我们,人心真正的渴望是永恒,唯有与这位永恒主建立正常的关系,心灵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满足。第二部分,他提供了几种思想操练的方向,以基督的复活为基础,重塑我们的渴望,从此走向一条有别于世间的朝圣之路,在其中最重要的实践就是——体会作上帝儿女的圆满。





注释:

[1] 毕德生(EugeneH.Pererson)著,屈贝琴、黄淑惠译:《天启的雷声:毕德生陪你读启示录》(台湾:校园,2017),页231。

[2] 转引自毕德生:《天启的雷声:毕德生陪你读启示录》,页236。

[3]同上,页238。

[4]同上。


正文内所选插图为美国画家 亨利·奥萨瓦·坦纳【Henry Ossawa Tanner 1859-1937]作品。


代祷事项:


1. 为教会祷告,建立正确的末日观。因基督徒容易关注一些不重要的事,比如:主几时回来?求主帮助教会更关注神临在现今世界的事实,更看重教会在世的见证,更好地活在当下。


2. 为每个弟兄姊妹祈求,求主怜悯每个人,使我们渴望生命更像耶稣,并实际操练顺服基督的生活,将主权交在主的手里,祈求主介入我们在生命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