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9月4日 | 我们倚靠神才得施展大能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八篇 10~13节
10 谁能领我进坚固城?
谁能引我到以东地?
11 神啊,你不是丢弃了我们吗?
神啊,你不和我们的军兵同去吗?
12 求你帮助我们攻击敌人,
因为人的帮助是枉然的。
13 我们倚靠神,
才得施展大能,
因为践踏我们敌人的就是他。
省思:
以东的首都建在地势险要的山崖上,
素称“固若金汤”难以攻破。
于信仰生活中,
这成了罪恶势力的象征——
我们对之束手无策,
神却总是在基督里将之征服。
祷告:
神啊,
谢谢祢救我
脱离那总是“无能为力”的生活,
进入一种充满机会的生活形态中。
我将不再慑于敌人,胆怯地过活;
而是坚定勇敢地信靠
那位得胜的耶稣基督。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撒母耳记上 第二十八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撒母耳记上》第28章|扫罗交鬼
与大卫在非利士人中平行的经文二十八章3节至28章25节,是扫罗的叙事。扫罗因遇非利士人入侵,在绝望中去找交鬼妇人,招魂撒母耳[18],抱住一线生存希望,结果被宣判死亡的结局。
荷兰旧约学者福尔克曼在分析撒上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及撒下一章的经文时,用时间元素的对比,非常有见地的解释了大卫的兴起与扫罗的没落的原因:[19]
叙事人运用错乱时序来叙述,二十八章是加插的情节,是扫罗离世前一个晚上,也即是他和三个儿子,以及成千上万的士兵,被非利士人屠杀的前一个晚上。二十八章和三十一章所发生的事情刚好是一天。
而另外四章却是大卫的故事,他投靠了非利士人,取得了亚吉的信任,并打败了亚玛力等其他族的人。要知道亚玛力人,正是导致扫罗王位不保的肇因——扫罗留下了亚玛力王和上好的牛羊,被撒母耳责备,宣布王位不保。而大卫却除灭亚玛力人(27:8-9),在三十章记载大卫继续铲除亚玛力人。
从文本来看,二十八章是插入的,并且,在二十九章记载的大卫的事情,要比二十八章那个晚上所记载的事情早几天,二十八章5节记叙扫罗看见非利士大军,而二十九章1节记载,非利士才到达沿海平原亚弗。
叙事人记载扫罗去世前,安排了两章经文来叙述大卫的故事。目的就是要突出大卫的兴起,扫罗的没落。大卫在与亚玛力人的敌对中得胜,而扫罗却在与非利士人的敌对中失败;扫罗所失败的,大卫都赢回来了。
03
默想之一
我们可以从扫罗身上学到什么?扫罗有忧郁气质,强烈地嫉妒对手。我们来思考的是——他的命运是受他的气质左右吗?还是他那顽梗不悔改的心呢?他和先知撒母耳失和,也越来越孤单,情绪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狂躁。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情绪会导致我们失败吗?
扫罗的失败是必须的吗?是上主在遗弃他吗?他的失败能否挽回?他在人前或许比大卫更简单明了,但是他经常与神作对,违背诫命的第一条:拜偶像!他也因此被定罪。
那么,我们省察自己的时候,可能更多需要问的是:我们会在意神自己的态度吗?扫罗被定罪,说是夺神之物。在我们身上有类似的例子吗?
[18]关于交鬼妇人所招的撒母耳是否是撒母耳本人,争议非常多。不过,较为可靠的结论的获得应该来看叙事人的观点,在二十八章15、16节是叙事人的话,他肯定了交鬼妇人和扫罗的看法——招上来宣判扫罗死刑的是撒母耳本人。
[19]福尔克曼(J.P.Fokkelman)著,胡玉藩、伍美诗、陈宝婵译:《圣经叙事文体导读》(香港:天道,2005),页44-45。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哥林多前书 第九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哥林多前书》第9章 | 什么是真自由
接着前面强者要体谅弱者这一方面的教导,第九章保罗就“身为基督徒的自由”,作了以身作则的讲解:
作为哥林多教会的创办人,他本身有让哥林多人提供钱财供应的权利(9:3-12)。但他顾及哥林多教会信徒的软弱,他自己承担了本来不该承担的重担——自食其力;他也有娶妻的权利,但为了使自己更好地、毫无挂虑地使更多的人得到福音的好处,他放弃了这些权利(9:13-23节)。
故此,他用了一段来解释,这好像体育竞赛:“自己自由”与“顾及别人态度”互相竞赛!我们享受自由吗?是!但自由是让我们可以成为别人的仆人(19-23节),这个价值远远大过一切,言下之意,保罗期盼哥林多教会活出福音的真髓——为了他人的益处而舍己!
福音派解经学者卡森(D. A. Carson)说:“教会并非支薪给她的侍奉者,而是为他们提供资源,让他们侍奉时无后顾之忧”。意思是:信徒无论在个人或群体层面,如果受益于全职侍奉者的服侍,就需要细心聆听保罗在9章1至12节的呼吁,不要让侍奉者常为生活需要而挂心,使他经常捉襟见肘。不过,会众不要把给他们的供给视为酬金,以致落入试探——要求侍奉者满足会众那种自私的需要,要知道侍奉者不是会众的雇工,他乃是上主的仆人。
另外,侍奉者则应常常思想9至18节,当他接受薪金,而导致必须迁就会众的需要,妨碍对主侍奉的忠诚时,则需要选择“支搭帐篷”。在这种教会生态下,选择带职的好处是:不受他人的牵制,也不会造成别的信徒在经济上的负担,免得在金钱上被指控。也就是说:传道者此时需要有骨气!
另一方面,当他不接受教会所给的薪金,而导致自己无法专心侍奉,以致教会在神话语上荒凉,则应该考虑全职,教会也需承担相关的责任。不过,全职的工人除了恩赐以及公共性的品格无争议之外,其中有个关键点就是——他对教会有迫切感吗?侍奉有喜乐吗?还是因侍奉而倍感压力?或只是为解决家庭或个人的需要,而选择全职?
05
默想之二
对今天国内教会整体的荒凉,我们愿意聆听保罗的劝告吗?他鼓励或不鼓励侍奉者接受酬金的建议,对今天物质至上的世界之下的教会(尤其是国内华人 教会),我们愿意听多少?负起哪些责任呢?教会经常讲恩典,但对传道人、神 学教师是不是就缺乏恩典呢?尤其是在金钱上,你们会不会以恩典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