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5年8月21日
来源: | 作者: 唯信 | 发布时间: 32天前 | 175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巴力毗珥
2. 每日旧约 | 撒上13章-扫罗的战事
3. 默想之一 | 扫罗献祭被罚
4. 每日新约 | 罗11章-以色列在基督、圣灵之外没有出路
5. 默想之二 | 信耶稣的以色列人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21日 | 巴力毗珥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六篇 28~31


28 他们又与巴力毗珥连合,

    且吃了祭死神(或作“人”)的物。

29 他们这样行,惹耶和华发怒,

     便有瘟疫流行在他们中间。

30 那时非尼哈站起,刑罚恶人,

     瘟疫这才止息。

31 那就算为他的义,

     世世代代直到永远。


省思:

与巴力毗珥连合的罪(参民二十五)

是一种邪恶的宗教狂欢活动,

其中包括膜拜和献祭,

乃混杂了先祖的信仰与迦南异教。

成熟的信仰不是各种物拼凑,

而是在人生的各个方面认定真神。


祷告:

神啊,祢已赐我选择的能力,

现在请坚定我的心志,

认定祢为主。

赐我能鉴别的头脑,

以便在各种

诱人的选择中辩认祢的道路,

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撒母耳记上 第十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撒母耳记上》第13章|扫罗的战事

 

十二章交代了扫罗的出场和撒母耳的淡出。扫罗出场,充满了张力和暗昧不明,君王的命运,是祸是福好像不太明朗,他能够和撒母耳配合,听从撒母耳的警告——尊雅威为圣吗?他会成功地带领以色列人打胜仗吗?十三至十四这两章,透过扫罗的战事和宗教态度,展现出他的信仰和为王的作风。


扫罗第一次出征,情况不好(1-7节),兵力悬殊太大,非利士有车三万辆,马兵六千,步兵像海边的沙那样多(5节);而以色列人只有三千人,还分作两队,二千由扫罗带领,一千由约拿单带领(2节),而且以色列人,除了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没有一个手里有刀有枪的(22节)。


百姓在大敌当前,极其害怕,危急之际,就藏在山洞、丛林、石穴、隐密处和坑中;有些人甚至过了约旦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没有逃走的,都战战兢兢地跟随扫罗(6-7节)。


带领这群如丧家之犬般的军队,扫罗能经受住宗教和战事的考验吗?8至15节这一段,我们看到,极其窘迫的扫罗,又因撒母耳没有按约定的时间来到吉甲;为了稳住军心,擅自献祭,结果被撒母耳宣判为王位不保。扫罗究竟犯了什么罪,以致受到重罚呢?


他是在献祭的事上不遵守神的命令吗? 当扫罗被撒母耳重责之后,极力辩解,提出勉强献祭的三个实际的理由(他并没有说谎):1、 百姓离开他散去(11节a);2、 而撒母耳不照所定的日期来(11节b);3、 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要下吉甲攻击他(11节c)。


扫罗的处境,确实不易﹐百姓在敌我悬殊下奔逃﹐他等了七日,祭司撒母耳也未出现,非利士又大军压境,他只得勉强献祭出战,一来可以祷告雅威的帮助﹐二来可以安定军心﹐早出迎战或可突围而出。在情急之下﹐算不上有什么大罪。


而撒母耳听后,直接责备他,1、给他定罪,说他做了糊涂事;2、并宣布上主的刑罚:已经寻着一个合祂心意的人代替他(13-14节)。那结论性的话语重复了两次——没有遵守雅威的命令。



03

默想之一


在传统上,对扫罗献祭被罚的三个可能性的解释:


1) 因为制度问题:君王不能取代祭司而献祭﹐特别扫罗是以色列首任君王﹐所以越权的刑罚很重。但大卫 (撒下24:25) 与所罗门 (王上 8:62/66) 也曾献祭﹐他们没有遭非议。


2) 出自撒母耳的嫉妒:撒母耳不悦百姓立王的要求﹐所以有意迟到(撒上 8:6) 。不过,撒母耳为扫罗伤心,证明他并无此意(撒上 15:35)。


3) 神的主权:神预定以色列君王是从犹大支派而出,而便雅悯的扫罗一定会被取代 (创 49:10  得4:18/22)。然而,他的王位是神给的,假如扫罗没有错,神这么做,岂不出尔反尔?


以上的三个解释既然不可能﹐那扫罗到底犯了什么罪呢? 战事才开始﹐我们需继续留意他一连串宗教性的行动(13-14章)﹐或许才能了解他的问题在哪里。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罗马书 第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罗马书》第11章 

以色列在基督、圣灵之外没有出路

 

9至11章,还需要处理两个问题:


1、保罗为何会对同胞如此痛心呢?


有可能是以色列国难当头,类如马太福音24章里的灾难(主后70年耶路撒冷再次被毁),所以他迫切地传福音给犹太同胞——“已临终末论”支持他这么做。他盼望同胞们接受他的信息,接受耶稣就是他们所期盼的弥赛亚,这样,他们就不会去掀起对抗罗马人的革命,这样不但与弥赛亚的主旨相符,也保全了民族。


当然,基要主义式的“末日论”——邪恶的世界要被遗留下来,圣徒则被提上天,在贵宾台看哈米吉多顿大战,这个终末论的看法匪夷所思,完全与这里的犹太式的已临终末论相违背。


那些听到福音的群体,要像亚伯拉罕、出埃及、在律法下受教,和众先知的责备下受教一样,作光明的儿女,在这黑暗的世界里作见证。然而,这些本属于神儿女的群体,他们的响应令人担忧!如今,众先知宣告的那个更新的末世,已由耶稣弥赛亚带来,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尚未进入耶稣弥赛亚里,就等于仍在被掳中。甚至,耶路撒冷很快将遭受空前浩劫,而且就保罗的看法而言,这等于以色列再次被掳,如同公元前587年被掳去巴比伦一样。这等现实,保罗怎能不痛心呢?


2、以色列全家得救的问题当如何理解?


很多人认为,以色列在基督、圣灵之外有其他出路。其实,9至11章大量重述圣经叙事的重点是:以色列一直以来,从亚伯拉罕、摩西、到先知的时期,他们所遭遇的,都是出于神的心意。因为本来他们是解决世界拜偶像的问题的媒介,可他们反成了问题(10:1-4)。


在10章14至18节这段,保罗陈述了他的宣教策略,来解决按肉体生的以色列人的问题!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被禁止回到这被更新的家,因这家本来就是他们的,他们因不信而被隔离,今天,这家唯独用信心——即是信靠耶稣基督才能进入。


事实上,当他说:“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26节)之时,是响应10:13节“凡求告主名的就必然得救”,正好回答以色列人得救的问题:只要他们不是长久不信,就可以被接上! 事实如此:每一个时代都有以色列人归向基督。造物主这样的作为,保罗怎能不颂赞呢? 




05

默想之二


“外邦人数目添满”与“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意思刚好是彼此对称,为了要说明神旨意之完全,以色列全家是指:蒙拣选的、而现在尚未蒙耶稣基督恩的人,他们不是指民族性的以色列。保罗在前面早就说过,外面受割礼的不是真以色列人(参2:28),他们(信耶稣的以色列人)与外邦人一同组成属于弥赛亚和圣灵的大家庭。这响应10章13节:“凡求告主名的就必然得救”的呼召,没有必要以数量来解读。这种解读,你能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