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5年8月19日
来源: | 作者: 唯信 | 发布时间: 35天前 | 213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忘了祂的作为
2. 每日旧约 | 撒上11章-扫罗告捷
3. 默想之一 | 为着别人的益处而改变自己
4. 每日新约 | 罗9章-以“死而复生”,重读以色列的历史
5. 默想之二 | 以色列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19日 | 忘了祂的作为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六篇13-18节


13 等不多时,他们就忘了他的作为,

    不仰望他的指教,

14 反倒在旷野大起欲心,

    在荒地试探  神。

15 他将他们所求的赐给他们,

    却使他们的心灵软弱。


16 他们又在营中嫉妒摩西

    和耶和华的圣者亚伦。

17 地裂开吞下大坍,

    掩盖亚比兰一党的人。

18 有火在他们的党中发起,

    有火焰烧毁了恶人。

 

省思:

健忘(13 节)和叛逆(16 节)常相随。

当我们忘了神对我们的护顾与供应,

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自己作主。

只有在一种忘恩负义的气氛中,

我们才会悖逆地想要自我领导。

 

祷告:

恩慈的主,

请让我想起祢的作为,更信靠顺服;

让我的顺服能改善我的记忆,

使我不忘记祢为我所作的一切,

对祢的任何命令没有抱怨。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撒母耳记上 第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撒母耳记上》第11章|扫罗告捷


11章,记载了扫罗正式成为百姓心目中的王的过程——出征打仗,为百姓解决“哭声”,击败亚扪人。


亚扪人的王拿辖,以蛮横的方式要雅比人与他立约(1-2节)。雅比人的长老飞速向以色列呼求救援(3-4节)。


当百姓的哀哭声传到扫罗的耳朵之后,他做出回应,当问明事态原因,同时他被神的灵感动(5-6节),号召众百姓出来跟随他和撒母耳(7节上)。被灵感动,及号召百姓来跟随撒母耳,这两点凸显了他为王的资质。不过他号召百姓的方法很特别——刻意回应士师记19章27至30节的事件:利未人将他的妾的尸体切成12块送到以色列各支派,引起更加罪恶的支派仇杀。而扫罗将利未人的“妾”转换为“牛”[1] ,并且说:“凡不出来跟随扫罗和撒母耳的,也必这样切开他的牛”。结果,百姓惧怕,他们就都出来,33万人如同一人(7-8节)。


这一方面印证扫罗是王,是出自耶和华;另一方面,叙事人用了邪恶的利未人手段(参士19:27-30),来描写扫罗用类似的方法使百姓来认可他,这会是个不祥之兆吗?


雅比人的使者,带着喜讯回到雅比,于是,雅比人以诙谐的方式应对亚扪人——明日必然归顺你们,没想到,第二天却成了亚扪人的周年(9-10节)。


第二天,扫罗带领军队,来到了雅比,兵分三路,选择拂晓出击,这出其不意的战术,在将近正午之时,就将亚们军完全击溃了(11节)。


扫罗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及为百姓分忧的热心。有人为了表达对扫罗的拥戴,要求处死那些曾经质疑扫罗能力的人(参10:26-27节)。而扫罗却有足够的自信,声言不可将任何人处死(13节)。


撒母耳顺势对百姓说:“来,我们到吉甲去,重新立约,来建立王国”。虽然在米斯巴,扫罗曾经被拣选并宣告为王,但他并没有得着所有人的拥戴(10:27)。在吉甲的仪式,可将这些事实更为公开化。如今,不再有人反对了,众百姓都立扫罗为王。


[1] 奥尔特称为典范场景。参奧爾特 (Robert Alter) 著,黃愈軒、譚晴譯:《聖經敘述文的藝術》 (The Art of Biblical Narrative)(香港:天道,2007),頁?。





03

默想之一


如今,百姓成功了!他们所选择的王有效地带领他们,击败了敌人。不过,此时也正是需要对百姓为自身的安危立王的事情,做出评价的时候了。百姓面对难以战胜的敌人而要求立王,情有可原,因这是当时的主流文化所推崇的。像现今一样,要抵挡一个优秀的文化,谈何容易!就算那个文化有明显的罪恶特征,它依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所以教会需要警惕,在对福音越来越不友善的文化里,持守对上帝信实的忠诚。当教会大规模地适应某种文化时,无论这个文化是属于北美的那种优秀的自主式的文化,还是东方某个强权的意识形态,就必然像要求立王的以色列一样,最后会大规模失败。谈谈你所看到的教会妥协于文化的例子。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罗马书 第九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罗马书》第9章 以“死而复生”,重读以色列的历史


9至11章是罗马书的新段落,以弥赛亚耶稣的故事为焦点,来重塑以色列的历史,并以此来说明:以色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其实就是人类历史的缩影。下面从“弥赛亚死而复生的故事原型、以色列的未来与终末论”这三方面来理解,“死而复生”的故事原型,是理解以色列未来的关键。


9章开始有一段哀叹,11章33至36节则以一段颂赞为结束,有点像诗篇74篇和先知的哀歌。保罗说:以色列国难当头,光景可怕,他们的弥赛亚来了,他们竟不相信,不接受保罗和其他使徒所传的弥赛亚福音。其实,神的义已像应许的本质一样:是以撒而不是以实玛利,是雅各而不是以扫,以色列人却听不懂。最后,因着弥赛亚耶稣的忠信,约被更新,也带来了创造的更新。而那些犹太人呢?因着背叛被丢弃,这是在以色列历史中,就如刚才提到的以撒和以实玛利,雅各和以扫,因着神的拣选和丢弃,导致两者之间的区别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外邦人呢?则因着以色列人的被弃,而蒙福了。


当然这里不是说:如果以色列人不被弃,外邦人就不能得到福气。这里的意思是:以色列本来要促使外邦人蒙福,但他们因为犯罪,没有完成这一使命,如今,他们被弃了,这一使命反倒透过弥赛亚耶稣而得以落实了。


不过,只要他们能够像在摩西、以利亚时期的那些拜偶像的百姓,被谴责之后回转;现在,甚至在每一时代,当听到谴责而回转,就能够、也将会“被重新收纳”。他们最后的故事,也要像弥赛亚耶稣“死而复生”一样。因为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持续有效!


弥赛亚“死而复生”的故事原型,是保罗解读“创造与立约”、“神的未来与神的百姓”等等的钥匙。几个关键点:


1)神与亚伯拉罕立约,是为了解决人类崇拜偶像和各样的罪。


2)亚伯拉罕的后代和其他人一样,本来是神形象的持有者,但他们没有活出召命,敬拜独一真神,作世界的光,而且,除了本身的罪外,还加上拜偶像的罪(2、7、10章)。


3)当神借着耶稣的死里复活,并圣灵的恩赐来成就祂的约,来显明祂的守约之义,以及祂对新创造的最终目的时,不但成就起初立约的目的——处理罪和赦免人,又使犹太人和外邦人,成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借着立约来完成,也借着约的更新来完成(结36、耶31、申30章);既没有忽视新创造,又与称义、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等主题契合。


05

默想之二

通过这一章,你能够将以色列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当作是人类的缩影来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