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5年8月3日
来源: | 作者: 唯信 | 发布时间: 1天前 | 14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祢定了界限
2. 每日旧约 | 士17章-米迦造像
3. 默想之一 | 投入群体生活是保证信仰纯正的基本方法
4. 每日新约 | 徒21章-效法耶稣的道路
5. 默想之二 | 仿效榜样规范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3日 | 祢定了界限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四篇 5~9节


5 将地立在根基上,

使地永不动摇。

6 你用深水遮盖地面,

犹如衣裳,诸水高过山岭。

7 你的斥责一发,水便奔逃;

你的雷声一发,水便奔流。

8 诸山升上,诸谷沉下

(或作“随山上翻,随谷下流”),

归你为它所安定之地。

9 你定了界限,使水不能过去,

不再转回遮盖地面。

 

省思:

人对于创造主的认知,

并未导致无边无际的冥想,

反而意识到界限

(人生存环境的范畴、结构)

和顺服(服从神的指令)。

 

祷告:

全能的神,

创造天地的主,

祢造了我所见到及无法见到的一切。

感谢祢精心创造了这个世界,

使我每日能在其中经历祢的爱和恩典。

在耶稣基督里

将一切颂赞都归给祢。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士师记 第十七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士师记》第17章|米迦造像


17至21章,属于士师记的补续部分,这部分叙事发生于约书亚死后的一段时期。其中十七至十八章成一组,十九至廿一章是另一组。这两个叙事,都有相似的外形和主题——先描述一个以色列人的事迹,然后扩散到一个支派,甚至牵涉到多个支派;两个叙事都描述以色列的各个层面都堕落了,就像是1至16章所记录的众士师的故事一样,每次的结局都令人摇头,仿佛耶和华在这些事例中显得遥远,没有干预,只有审判。在这几章之中,既没有士师,也没有拯救者,也不谈及任何外在的敌人——敌人在这几章全部都是自己(或自己人)。不断重复提及的“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17:6,18:1,19:1,21:25),似乎就是各种灾难产生的原因。不过,叙事人是以反面的方式这么说的。需要等到读完了这几章,才能真相大白。


以米迦的私人神庙开始了这段补续的内容。米迦从她母亲那里偷了银子,因害怕母亲的咒诅,坦言承认了自己的行为,要把银子还给母亲。而他的母亲出于溺爱,认为米迦的行为蒙耶和华的祝福,鼓励米迦铸成一尊偶像(3节)。米迦就制造一尊像放在自己的屋子里(4节)。


这个类似如今个人家庭的佛堂、神龛的神庙,确实令人啼笑皆非。一个人怎可以为自己安顿神堂?以色列被允许在各支派和家中崇拜,但这些行为,都应该围绕中央祭坛和大节期而转。米迦还立儿子为祭司(5节),做儿子的怎能合适做“父”呢?自古以来,以色列已经有上主特别选定的祭司族,祭司是全以色列人的父。


后来,米迦将路过的利未人留下来,聘用这位失业的年轻的利未人,作他家的祭司,令情况更为恶化。利未人难道是为一个家庭服务的?更何况,祭司之职只可以由利未支派亚伦家族的人来承担。


而米迦还说:现在我知道耶和华必善待我,因为有一个利未人作我的祭司(13节)。意思是说,越多神具和“合资格”的祭祀人员,就能得到越多的祝福(当然这是他自己认为的)。这确实令人毛骨耸然。



03

默想之一


我们看到,米迦造像、设神庙、立儿子作祭司,聘用利未少年担任祭司。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违反了摩西律法(申27:15)。而他却说:“现在我知道耶和华必善待我,因为我有一个利未人作我的祭司”(13节)!这反映出他对真正的耶和华及衪的善待何等无知。


米迦的思想和行为,能与今天许多基督徒不参加群体崇拜,却在自己家中自己与神交通,作些联想吗?两者间是否有相似之处呢?假如有,是否提醒我们,尊重两千多年的教会历史,以及竭力地过群体生活,是何等重要。因为积极投入群体生活,是保证信仰纯正的基本方法!你觉得你有哪些需要改变的呢?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使徒行传 第二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考古学家发掘到的圣殿石碑。上面用希腊文刻着:外邦人不得进入围绕圣殿及四周地域的矮栏。违例者处死,咎由自取。)


《使徒行传》第21章 效法耶稣的道路


21章1至16节,记述了保罗在以弗所长老的悲伤中,离开了他们,往耶路撒冷去。路加的记述方式,仿佛是在说,保罗在重复“耶稣往耶路撒冷去的道路”。


返程中,探访了推罗这个不熟悉的教会(4节)——“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受患难而逃散的门徒,(其中有些)走遍各处,一直来到腓尼基(11:9)。


推罗的信徒藉着圣灵,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4节下)。他们离开了推罗后,来到凯撒利亚腓利的家,我们对腓利不陌生,因为他曾在撒玛利亚传福音,曾给埃塞俄比亚太监传福音。如今,他的4个女儿已经继承他的职分。像推罗的信徒一样,亚迦布向保罗预言,将在耶路撒冷遭难。保罗在众人悲伤的劝告下,痛苦地回应——他决意要为福音受捆绑,以此来彰显基督的模样。


17至26节,当保罗到了耶路撒冷之后,受到信徒热情的接待。第二天,见了雅各,他报告了神在外邦人中的工作,雅各他们也重申了耶路撒冷会议对外邦肢体的要求,并一致同意上圣殿去还愿,以示澄清他们并没有践踏律法,以此显明福音与自古以来的信仰之间的延续性。


27至40节,当保罗即将完成有关誓愿的责任时,来自亚细亚的犹太人,看见他在圣殿里,他们较早前看见保罗在城里与特罗非摩在一起(徒20:4),就假设保罗带了外族人到了圣殿,作了污秽的行为。保罗被这群暴民抓住了,就在将要被杀的时候,罗马千夫长带了士兵,来营救了他!因着他会说希腊语,千夫长准许他向百姓说话。

这一章,最起码给我们三方面看见:


1、1至16节,路加如此陈述,是要说明司提反的殉道,和腓利在撒玛利亚的服侍,如今已经大有果效。看来只要福音的种子已经撒下,就会有成果。


2、路加笔下的保罗,是效法耶稣的形象,所走的是要在耶路撒冷受苦的道路。看来,追随耶稣的道路,就是蒙呼召走向死地的道路。


3、耶路撒冷的人因忠诚于自身以为正确的信仰,如同暴民一样对待保罗。看来,他们与忠诚于亚底米女神的以弗所人没有两样,以暴力维持他们自以为的信仰。看来,最高等的宗教,并不能使人变得良善。






05

默想二


保罗的耶路撒冷之旅,仿如耶稣的行程。我们的人生之路,是否也需如此规范呢?当然,不是僵化式的。




本文图片选自:圣经综合解读 (cmcbibleread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