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5年8月4日
来源: | 作者: 唯信 | 发布时间: -2天前 | 27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地就丰足
2. 每日经文 | 士18章-耶弗他出场前奏
3. 今日默想 | 若不除掉偶像终要遭到审判
4. 每日加量 | 徒22章-孤单的辩护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4日 | 地就丰足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零四篇10-13 节

 

10 耶和华使泉源涌在山谷,

   流在山间,

11 使野地的走兽有水喝,

   野驴得解其渴。

12 天上的飞鸟在水旁住宿,

   在树枝上啼叫。

13 他从楼阁中浇灌山岭,

   因他作为的功效,地就丰足。

 

省思:

我们所在的环境本身即显示了

神对我们基本需要的预备――

造化的基本结构中即蕴含了供应。

神既是创造的主,

也是满足需要的主。

 

祷告:

神啊,

我将自己所有的不满足都交给祢。

每有缺乏就促使我去找祢。

我知道祢有办法处理我每一项需求,

使我活得圆满,不致缺乏;

赞美,而不抱怨。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士师记 第十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士师记》第10章|耶弗他出场前奏


对陀拉与睚珥作清单式交代后(1-5节),进入耶弗他这一详单,他的事迹跨幅两章经文(11:1-12:15)。


先有一段较长的序曲(10:6-18),来介绍以色列当时的光景,为耶弗他出场作铺垫。这段序曲仍然是士师记的公式:以色列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侍奉迦南诸神,不侍奉耶和华。或许这些偶像崇拜较为直观而有着吸引力,迦南崇拜所带来的感官满足,并所推崇的物质主义,以色列人一旦沾染上,就很难抗拒。


这样,以色列人的境况也就越来越糟糕,拜偶像与受压迫成为他们的主调。导致他们需要面临两重敌人:耶和华与迦南众族。当以色列深受压迫之苦,就哀求耶和华(10节);耶和华就救赎以色列人,将他们从迦南诸族的压迫中救赎出来,而以色列人却忘恩负义。耶和华为此耿耿于怀,不无讽刺地对他们说:“我不再救你们了,你们去哀求所选择的神,你在遭遇急难的时候,让他救你们吧!”(11-14节)。


以色列人深感懊悔,愿意担当神的审判(15节),悔改自己的行为,将各样偶像除去,并下决心,专一侍奉耶和华(16节上)。耶和华面对他们的苦难,就心中担忧。如同他们的列祖在旷野时期,因着悖逆而遭到上主的惩戒,而当他们哀求之后,耶和华又回心转意,决定搭救他们。


当亚扪人压境基列,以色列人安营在米斯巴,对峙之时,以色列尚无领袖可以带领他们来对抗亚扪。当然,各支派都有领袖,但他们起不到作用,无法领导百姓。我们从士师记整体状态看来,根本原因可能是这些领袖的属灵状态太糟糕,无法被神使用。


于是,耶弗他登场了。




03

今日默想


神对以色列公然背弃真道的报复就是离弃他们,让他们遭到外邦人的压迫。在祂眼中,对祂的拯救不存感恩的以色列,不再有资格向祂呼求(13节)。不过,对祂子民之呼求的置若罔闻的回应,实际上也是一种考验!通过这种变相审判的方式,来使他们看到——到底谁才能真正救赎他们,好使他们真心悔改。始终神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祂也不轻易发怒,当祂面对以色列人有限的回应,依然会出手相救。虽然知道百姓的敬虔不会持久,以前的恶性循环仍然会再次发生。


当我们因以色列人心中的愚顽而责备他们之时,也必须承认自己能够存活到今,乃是因为神的长久忍耐。不过,就以色列人来说,若是不悔改专心寻求神,不除掉那不能拯救他们、无法使他们满足的偶像,始终都要遭到耶和华神的审判。你可以尝试用以色列人这种信仰的轨迹,来描述你的信仰状况吗?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使徒行传 第二十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安东尼亚营楼位于圣殿的西北角,是罗马兵营。

《使徒行传》第22章 孤单的辩护


得到千夫长的允许,保罗在耶路撒冷百姓面前,讲述他如何被洗净罪的经历,这可以理解为他的自我辩护,有几个重点:


1、从头到尾,他都是忠心的犹太人(3、12、14节)


保罗讲述了他的正统出身:生于大城市,受教名师下,严守妥拉,侍奉上主。如今的他,虽然跟随了众人不认可的耶稣,但从他在大马色路上忽遇大光,和在圣殿里祷告,魂游象外这些典型的“犹太先知式”的遇见神的经历中,可以看到,没有丝毫的痕迹,显示出他是在反犹太信仰。


2、他自己所忠诚的信仰,没有使他变得良善(4-5、8、16、19-20节)


保罗说:他以前如此忠心的持守犹太信仰,但他锁拿信耶稣的人,并让他们受刑,在会堂鞭打他们,以及他在司提反受刑时,表现极其麻木。其实与造物主的律法要求,相去甚远,并且朝着恶一路走去,并无悔意。


3、耶稣使他们祖宗的信仰得以落实(14、17、21节)


保罗的言下之意:他的罪并没有因他原先的信仰而除去,幸好,蒙耶稣的主动相遇,才使他蒙赦免!并且,律法里所要求的——使外邦人蒙福的责任,也委托给了他。这两项,本来就是他们祖宗的神所要成就的——有一天,神要洗净他们的罪,并要他们去成就的——使外邦人得到救恩(赛49:6)。


然而,保罗的听众完全不接纳他的话,在混乱中,把他当作异端分子!千夫长为了提防引起更大的混乱,将保罗带进营楼,并叫人拷问他。但当他得知保罗的罗马人身份时,害怕了!因为罗马的法律不容许他这么对待具有罗马公民身份的人。


在这里,我们看到,自视为最公义的罗马法庭,对该不该定罪眼前的犯人,完全与犯人是否犯罪无关。而一旦知道对方的罗马人身份,就另当别论了。


05

默想之二


一个最高等宗教素养的犹太人,完全不在乎信仰的内涵,所关心的是他们所理解的民族主义;而一个最公义的罗马法庭,则不在乎有无犯法,只在乎他是不是罗马人!你觉得这些与今天的世界有无相似性呢?就此,你会觉得:作为上主的百姓,要活出福音的真实,为耶稣作见证,会与世界的宗教与权力机构,产生冲突吗?这冲突,核心的问题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