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5年7月30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4天前 | 207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不可忘记祂的一切恩惠
2. 每日旧约 | 士13章-参孙出生
3. 默想之一 | 参孙的问题
4. 每日新约 | 徒17章-在文化帝国的收获
5. 默想之二 | 你我的石头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30日 不可忘记祂的一切恩惠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百零三篇1-5 节


1 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

  凡在我里面的,也要称颂他的圣名!

2 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

  不可忘记他的一切恩惠。

3 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

  医治你的一切疾病。

4 他救赎你的命脱离死亡,

  以仁爱和慈悲为你的冠冕。

5 他用美物使你所愿的得以知足,

  以致你如鹰返老还童。

 

省思:

健忘导致颂赞功能的萎缩。

回忆则深化恩典的历史,

使颂赞有力,

变为祝福,

令我们能心意更新,

面向自己的环境。

 

祷告:

我蒙受过何等的福分!

得到过何等的益处!

我要数算自己一天中所有的美事,

神啊,为每一件事向祢感恩。

请搅动我的记忆,赐我伶俐的口舌,

奉耶 稣的名。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士师记 第十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非利士五城(迦萨、亚实基伦、亚实突、迦特、以革伦),以及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人争战的主要地点。以色列人称非利士人为「帕利士丁 P’lishtim」,他们的地为「帕勒斯坦 Pelesheth」。主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开始用「巴勒斯坦 Palaistinē」来称呼这个地区。「Palaistinē」的词根是「palaistes」,意思是「摔跤者」,而「以色列」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与神摔跤的人」。因此,「巴勒斯坦」很可能是「以色列」的希腊文意译。「非利士人之地 Pelesheth」只限于以色列的西南沿海平原,但亚里士多德说巴勒斯坦有个人不会沉下去的盐湖,显然并不限于西南沿海。希罗多德又说到巴勒斯坦的人行割礼,但非利士人并不行割礼,所以显然是指以色列之地、而不是非利士之地。主后135年,罗马帝国赶走犹太人,把犹太省改名为「叙利亚巴勒斯坦 Syria Palaestina」,后来被称为「巴勒斯坦 Palestine」,一直到1948年以色列复国。今天的巴勒斯坦人是二世纪以后陆续迁入的各民族混杂形成的,他们在七世纪之前大都是希腊化的基督徒,七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后仍然是基督徒,一直到1187年被萨拉丁(Saladin)征服后,才逐渐伊斯兰化。


《士师记》第13章|参孙出生

 

严格来讲,士师至参孙为结束,后面的17至21章的内容:米迦、但支派、利未人等属于补增部分。不过,这些补增的内容,正好与士师的事迹起到相互解释的作用,甚至让人看到以色列的宗教、道德与社会结构,是怎样的江河日下,越滑越深。


以色列人又因背道,遭受上主的审判。上主把他们交给非利士人四十年。参孙就在这背景下出生了,他的父亲是叫玛挪亚的但族人,他的母亲好像撒拉、哈拿及以利沙伯一样,不能生育,也好像撒拉及新约的以利沙伯之遭遇一样,由耶和华的使者宣告将有儿子诞生。这个儿子将从一出母胎便作拿细耳人,意为“分别出来”。玛挪亚之妻既然要生出这么特别的一个儿子,她也必须一同遵守拿细耳人之规则,不准吃喝由葡萄制成的清酒,由其他的果子、蜂蜜及谷类制成浓酒,以及有关食物的律法所规定的不洁食物(1-5节)。


玛挪亚相信这位访客为一位神人,亦即启示神旨意的一位先知,因此他祷告愿他第二次造访,使他们可以为将要承担的父母责任做好准备(8节)。神应允了他的祷告,当他第二次到访时,妇人将她的丈夫找来。玛挪亚在使者面前表达:希望身为父母的他们,可以完满达成任务(12节)。使者复述了先前已经单独传达给妇人的指示(13-14节)。


玛挪亚请求使者留下来用膳,令我们想起亚伯拉罕(创18:3-8)及基甸(士6:17-23)那大同小异的热情待客。使者却建议他将这些礼物献给耶和华。玛挪亚并没有立即遵行使者的建议,他反而求问使者的大名[2] 


当玛挪亚将山羊羔及素祭献上的时候,一件奇妙的事发生了——使者随着祭坛的火焰上升了。玛挪亚及其妻立即如梦初醒,俯伏于地,内心极其害怕,他回想起当时通行的信念,认为人若见到神必定会死(参出33:20;士6:22、23)。他的妻子却似有所悟,因为她曾与这位使者相遇,并没有死,她说,主既然接纳了他们的礼物,又告诉他们这么奇特的事情,他们就不会死(23节)。


本章最后的24至25节,简短描写了参孙藉耶和华的灵和膏抹,而得到神所赐的恩典,使他拥有异乎寻常的力量,预备成就大事。


[1]非利士人在以色列人进居迦南后约一百年(约前1200年)大量涌入,定居在海岸平原。这危机一直延续到士师时期的末了,甚至王国早期大卫统治的时代(撒下5:17-25)。非利士人的入侵不像摩押人、迦南人、米甸人或亚扪人,他们不是借着残酷的进攻,而是通过通婚及贸易,和平渗透入以色列的社会。他们对以色列人统治的初期似乎并不可怕,他们的入侵只影响到犹大人(及但支派)。而犹大人却不赞赏参孙的功绩,反倒乐意接受非利士人的轭(15:11)。

[2]古代近东,人的名字代表一个人的特性。参昆达、莫里斯:《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士师记、路得记》,页151。他可能想等到预言应验了,好来尊敬他。但是他的请求也未获准。



03

默想之一


参孙的出身与耶弗他完全相反,使读者充满希望。可惜的是,这个如同充满盼望的约书亚时期一样,到了士师时期,却呈现出一片混乱与黑暗。正统家庭出身的参孙,结果没有做出一件正确的事情,最后他也将自己的命葬送于大衮的庙里。你觉得他的问题主要出在哪里?



04

每日加量 

使徒行传 第十七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尼亚坡里(现名Kavalla)附近的古罗马伊格那提亚大道(Via Egnatia)遗址。这条大道从爱琴海的尼亚坡里开始,向西横穿巴尔干半岛,到达亚得里亚海的都拉基乌姆(Dyrrachium),从那里再渡海到意大利半岛。腓立比、暗妃坡里、亚波罗尼亚、帖撒罗尼迦都在这条路上。


《使徒行传》第17章 | 在文化帝国的收获



1至9节,保罗走访了希腊的第一个城市:帖撒罗尼迦。他走访了犹太会堂,一连三个安息日,向犹太人传讲,告诉这些侨民,他所听说的耶稣,就是他们这些属于神的子民一直所期盼的“弥赛亚!”。他的这些宣讲,带来的果效就是——尊贵的妇人和希腊人归信了基督。不过,与腓立比的遭遇相似,犹太人教唆市井地痞与官府,指控保罗,说他传播造反帝国的谣言(7节),这点与耶稣被定罪的罪名相似,这是非常严重的控告。他们因此被官府捉拿,因着耶孙的保释,他们被释放后离开了。


10至15节,他们来到庇里亚,在这个地方收获颇丰:他们来到和帖撒罗尼迦一样的地方——犹太会堂,这里的人群,也和帖撒罗尼迦的人一样——希腊尊贵的妇人、犹太人,但他们都贤于此道,天天查考圣经,愿意明白与接受保罗所传的信息。


16至33节,保罗到了雅典,这个著名的人类灵魂的城市,在他眼中无非是充满偶像之地。一个文化首都,养着一群又一群愚昧与迷信的人。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并雅典那些喜爱哲学的人们,他们完全错解保罗的信息,以为他在讲新的一位神(18节),只是把保罗的演讲当作“拾人牙慧”的花边新闻;对保罗所讲的复活,仍然有着自己的想法,以为是尸体复生。因此,他们拒绝了保罗,这些自以为是,有些玩世不恭的文化人,把他视作化外人,并讥笑他。


但保罗在这里的收获也不少,亚略巴古的议员,和叫戴马里的女子,还有其他在一起的人,他们“都信了主”!



05

默想之二


16世纪的天主教神父范礼安,当他到了日本,看到日本人如此崇尚中国文化,欣喜若狂,想急迫进入中央帝国,传播福音。他认为,如此文明的帝国,应该很快就会接受优秀的基督信仰。


当他多次想进入帝国,却被拒在国门之外,之后,发现这个具有最高等文化的帝国,却养了一群又一群愚昧与迷信的人。他发出悲叹:石头啊,石头啊,什么时候向我的主开门?


今天的你我,在骨子里,有无不愿改变,尤其是因着所谓的高等教育、优越感、自信等等而产生的优势,成了迷信或偶像化的东西呢?


本文图片选自圣经综合解读备份网站 (cmcbibleread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