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5年7月28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7天前 | 198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将来出生的百姓要赞美
2. 每日旧约 | 士11章-基列之战
3. 默想之一 | 耶弗他的故事
4. 每日新约 | 徒15章-开明的众领袖
5. 默想之二 | 领袖的身上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28日 将来出生的百姓要赞美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百零二篇18-22节


18 这必为后代的人记下,

   将来受造的民要赞美耶和华,

19 因为他从至高的圣所垂看。

   耶和华从天向地观察,

20 要垂听被囚之人的叹息,

   要释放将要死的人;

21 使人在锡安传扬耶和华的名,

   在耶路撒冷传扬赞美他的话,

22 就是在万民和列国聚会侍奉耶和华的时候。

 

省思:

约伯记五章7 节中的沮丧说法:

“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

被以下这句光明的话语所抵消:

“将来受造的民要赞美耶和华。”

若在世上一定会有痛苦、悲伤,

颂赞与救恩更是必然。

若罪有不可避免的后果,

恩典所带来的结果则更无法逆转。

 

祷告:

我主我的神,

我环顾自己周遭的废墟——

背弃的诺言、阴谋诡计、受挫的爱,

我感到消沉低落。

于是我重温那来自信心的盼望——

圣灵的降临、基督的救赎、

被赎之民的赞美敬拜——

我又振作起来。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士师记 第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士师记》第11章|基列之战


在亚扪人的危机中,以色列继续争取军事胜利(10:17-18),所以,他们需要寻求一位能救赎他们的领袖,于是,耶弗他成为了他们的领袖。


在这里,故事用倒述的方式去追溯这位新英雄的背景(11:1-3)。他与亚比米勒一样,都不是嫡系所出,且与嫡生兄弟不和。他常年与匪徒厮混,这点与日后的大卫相似。我们在大卫对抗亚扪人的那段经文中,再次看到陀伯这个地名,那是耶弗他逃亡之地(撒上10:6-8)。


耶弗他应邀回去协助基列的时候所说的话,正是耶和华要说的。他说:”从前你们不是恨我,赶逐我出离父家吗?现在你们遭遇急难为何到我这里来呢?”(11:7)


基列的长老坦诚地承认,他们是有急难才来求助他的。耶弗他答应依照他们的安排去做,要他们答应事成后立他做领袖,双方在米斯巴立约。耶弗他很小心地在神圣的地方──米斯巴——将自己的一切话陈明在耶和华面前,可以看出,他如同基甸刚开始见到神的时候一样谦卑(11节)。基甸后来变得冷血及放任,那耶弗他会重蹈覆辙吗?


耶弗他去见亚扪王,像前面与基列长老进行冗长的讨价还价一样,叙事人用了十四节经文来记录他的辩论,里头也不乏真知灼见(14-29节),他将以色列自从出埃及进入迦南的一路行程扼要地阐述,证明亚扪人的王所说的——占据了摩押和亚扪人的地,此说法是虚假的,他希望亚扪王能够尊重历史事实,不再侵犯以色列,并求神来判断此事。


然而,亚扪人根本不买耶弗他的账。耶弗他就在此时,得到圣灵的加力,他重复先前的路径——来到米斯巴,再从米斯巴到亚扪人那里。并求神加力,使他成功地击败亚扪人,并向神许愿。




03

默想之一


经文14至27节可视为耶弗他在亚扪王面前的演讲,当然,是通过使者传话而进行的。叙事人这般记载,与29至33节中的许愿起到相同效果。在这里,我们看到耶弗他极力希望耶和华站在他这一边,就像前面要求基列的长老要站在他这一边一样。他盼望打败亚扪人的意图是什么呢?他为何要向耶和华许愿?你能看到他性格上的缺陷吗?他为何要把儿女献祭(39节)?从中可以看到,他对律法、对献祭等事宜到底有多少理解呢?当然,耶弗他到底有无将女儿杀了献上为祭物,还是仅仅将她送到那个“侍奉神的”地方,作女的拿细耳人,终生不出嫁[1],我们难以明白。不过,无论是哪一种,叙事人的观点好像较悲观。因为他的女儿是独一的孩子;耶弗他此举,表明从此血脉已断。对以色列而言,断了血脉,视为被咒诅。


看来,当时的以色列人,多么沉迷于迦南异教崇拜。就连他们的领袖耶弗他,对耶和华也似懂非懂。耶弗他的故事引发出你哪些思考?



[1] 39节的经文最后提及耶弗他女儿终身为处女,迫使我们对耶弗他的还愿行为作出多重解释。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使徒行传 第十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使徒行传》第15章 开明的众领袖


15章可以观察到彼得、雅各和保罗这三个领袖的样貌:


1、彼得(1-11节)


彼得所面临的问题(参11:2),保罗也遇见了:有人从犹太下到安提阿,要这些外邦人受割礼,他们说,如果外邦人要加入神的家,割礼就是他们可以与犹太人彼此相交的条件(16:1)!保罗与巴拿巴因此受托,来到耶路撒冷,与教会领袖见面。


彼得以他自身的经历来说明:外邦人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得到了圣灵里的新造,圣灵赐下恩典,并不分犹太、外邦(10节)。于是,他谴责:让外邦人受割礼的主张,实质上是犯了试探神的罪恶。因连犹太人的祖宗,也没有藉着妥拉(律法),而得到“弥赛亚的救恩”,迎来“新的纪元”。如今,犹太人得到救赎,是藉着主耶稣所赐下的救恩,“和他们(外邦人)一样”。如今,犹太人靠着割礼,不再有任何特权了。那么,让外邦人受割礼才能得救,并通过此条件才能彼此相交,这种要求是何等的荒谬!


2、雅各(12-21节)


雅各,这位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非常开明!他认可彼得的说法,并根据自己对阿摩司先知的了解(摩9:11-12),来诠释这些事情,认为教会是一个包括犹太人与外邦人的新圣殿(大卫的帐幕,参15节)。他因此提议:要以友好的态度对待外邦人,只是需要以信件来告知属于新圣殿成员的他们,要尊重犹太肢体,以示彼此在新圣殿里的合一:


1、弃绝偶像,对于外邦人而言,因拜偶像是习以为常的。作为弥赛亚的新群体,需要弃绝这些令犹太人厌恶的事。


2、不可犯奸淫,外邦人在性道德上也无所拘束,尤其是当时的罗马社会,这是司空见惯也不具有道德压力的事情,这也是犹太社会一直所厌恶的。而作为弥赛亚的新群体,要以创造主的心意来看待性。


3、因犹太人非常看重饮食与团契的关系,要求外邦人不要吃勒死的动物和血,以示体恤犹太弟兄敏感的心灵。


于是,开明的耶路撒冷领袖,带给了外邦教会极大的欢喜,福音果然跨越了律法的限制。


3、保罗(22-41节)


保罗的第二次宣教旅程,是以不愉快开始的,因他与巴拿巴对马可的看法不同,起了争议,彼此分开了。但路加对此未作任何评价,我们不宜臆测过多。我更愿意这样理解:哪怕是最伟大的保罗和巴拿巴,也不可避免彼此间的冲突,而圣灵的工作,不会因此而受拦阻。


05

默想之二


从三个领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