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 | 2025年7月19日
来源: | 作者: 唯信 | 发布时间: 14天前 | 177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争闹与试探
2. 每日旧约 | 士2章-整体背道的时期
3. 默想之一 | 重塑对神的信心
4. 每日新约 | 徒6章-新群体的危机
5. 默想之二 | 教会面临的问题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19日 | 争闹与试探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九十五篇6-11节


 

6 来啊,我们要屈身敬拜,

   在造我们的耶和华面前跪下。

7 因为他是我们的 神,

   我们是他草场的羊,是他手下的民。


   惟愿你们今天听他的话。

8 你们不可硬着心,像当日在米利巴,

    就是在旷野的玛撒。

9 那时,你们的祖宗试我探我,

   并且观看我的作为。

10 四十年之久,我厌烦那世代,

     说:“这是心里迷糊的百姓,

     竟不晓得我的作为。”

11 所以我在怒中起誓说:

    “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省思:

“敬拜”的反面即是“流浪”。

我们在“屈身敬拜”中,

专注于神的爱和引导;

要不然,

便是争闹(米利巴)、试探(玛撒),

在渺无人迹的旷野,

盲目地为自己筹措,胡乱地抓取。

 

祷告:

天父,

我要专一敬拜祢,

听从祢的真理和引导;

不再胡乱摸索自己的路――

徒增我在罪之旷野流浪的年日。

奉耶稣的名。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士师记 第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士师记》第2章|整体背道的时期


2章6节至3章6节,主要描述了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整体背道的情形,这正与约书亚记23至24章的用语和主题相反:以色列人所做的事,是约书亚不要他们做的(2:1-3)。


在约书亚记24章28至31节:“这些事以后,雅威的仆人嫩的儿子约书亚正一百一十岁就死了。以色列人将他葬在他的地业的境内,就是以法莲山的亭拿西拉,在迦实山的北边,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知道雅威为以色列人所行诸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以色列人事奉雅威。”


本章6至9节,几乎重写了这段经文,而第10至13节则说:


“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雅威,也不知道雅威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这个世代,被称为是别的世代,不知道雅威的世代,也不知道雅威为以色列所作所为的世代。总的而言,是一个背道的世代。叙事人以一种故事的循环来形容他们的光景:他们背道,遭受外族人的欺压,他们就哀求雅威,雅威就回应他们的苦难,兴起士师,救他们脱离仇敌,他们又不听从士师,又去拜别神,结果又落入更大的苦难,雅威又兴起士师……(2:11-12)。


只是,神所兴起的这些士师,属于支派性的领袖,他们不像约书亚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言下之意,他们的敬虔和领导能力,无法与约书亚相比。这样,就来到一个被称为士师的时代。极其诡异的是——那些赶不走的迦南人,原来是为试验以色列人,雅威将他们特意留下的,看看他们是否肯听从雅威藉摩西吩咐他们列祖的诫命(2:22-3:4)。


士师记就这样开始:雅威跟以色列的关系似乎破裂了,但好像又还没完全破裂。


03

默想之一


以下的经文是我们常会读到的:“以色列人行雅威眼中看为恶的事”:“把他们交在抢夺他们的人手中”(11节);“雅威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14节)。这既强调以色列的背道,也在述说上主的自由,及其在救赎行动中所担任的角色。


在士师记中记述以色列人得以回转,除了他们“甚觉窘迫”,立刻且真诚地向雅威求救认罪(10:10);有时也在表达,在百姓没有求助的情况下,雅威主动兴起士师,来拯救他们(2:16)。二章18节也有类似的记载,百姓并没有向雅威发出任何请求,而雅威因看见他们受苦、听见他们受欺压的哀声便怜悯他们。如同出埃及记在开始部分的记载:“我也听见以色列人被埃及人苦待的哀声”(出6:5)。看来,解决问题的原动力在于雅威!


“都不怎么呼求神的人,却蒙上主主动的拯救”,当你的灵命消沉时,这等情况如何激励你重塑对神的信心?你有相关的经验或见证吗?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使徒行传 第六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使徒行传》第6章 新群体的危机(二)


6章1至7节,记载了教会内部发生的另外一个问题——有好些说希腊话的寡妇遭到了忽略,她们在饭食上有缺欠。后来,教会领袖让希腊化的“外来人士”,处理这问题。这所涉及的不只是“处理饭食”,乃是具有领导意味的事奉,意味着耶稣的新群体,由“犹太特性”向“希腊化”宣教的图画,越来越清晰了!犹太人与希利尼人一同成为神的儿女这一实际,也越来越明确了!


在一章8节,耶稣指令祂的跟随者要在耶京、犹大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开展神的国度。如今,他们尚未到耶京的四周,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祂的跟随者,尚未被这种神圣的普世意义所打动。


具有希腊特色的司提反,他在公共场合所作的见证,有较长的记载(6:8-8:3),也十分重要,因这为教会迫切开展从耶京出发的宣教,提供了种子及因果上的基础。司提反具有教会领袖的特质,说话有圣灵的能力;他解释以色列的圣经,具有过人的天分,他如天使般的面貌,像使徒一样,“展现了耶稣的形象”。


不过,从耶路撒冷的主流人士来看,他的见证,仍是具有争议性的——他最后被冠以亵渎上主的罪名,被处死了,这点也像耶稣的“再版”。


司提反的宣讲,首先重构了以色列历史的模式,显示了以色列这个民族,怎样拒绝上主——从约瑟、摩西,从先知到耶稣,及司提反本人都是如此。他指控以色列人不明白上主的目的,那些耶路撒冷的领袖误解圣经,将圣殿变作偶像崇拜的地方;他用以西结书20章的内容,来批评他们的叛逆,而这种叛逆的后果,必遭上主审判,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他们引以为荣,并当作是权力中心的圣殿,要被摧毁,上主不再把它作为祂临在的中心。


或许,司提反没有讲完,就被打死了,死时的形象像耶稣,更看出早期教会的实践,而耶城的领袖,则拒绝福音,正好印证他们被弃了!



05

默想之二


我们从1章1节至6章7节,所看到的早期教会面临了三个挑战:


第一、教会中有些人被忽略(食物上);


第二、教会遭受地方政府逼迫;


第三、多样化的教会意味着需要多样化的管理!


这些问题,或许在今天的教会生活中会重演,你从第一世纪的领袖处理这些危机的方法上,可以吸收到哪些精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