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5年7月14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9天前 | 190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耶和华作王
2. 每日旧约 | 书20-21章-逃城
3. 默想之一 | 过犯与罪孽被移除
4. 每日新约| 徒1章-新国度的预备
5. 默想之二|要将福音传到地极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14日耶和华作王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九十三篇


1 耶和华作王,

  他以威严为衣穿上。

  耶和华以能力为衣,以能力束腰,

  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

2 你的宝座从太初立定,

  你从亘古就有。


3 耶和华啊,大水扬起,

  大水发声,波浪澎湃。

4 耶和华在高处大有能力,

  胜过诸水的响声,洋海的大浪。

5 耶和华啊,你的法度最的确,

  你的殿永称为圣,是合宜的。

 

省思:

神的权能所向无敌。

古时以色列民最害怕的怒海狂潮,

都不能侵其威严。

我们若确知祂的权能稳若磐石,

也会对祂的法度满有把握。

祂所说的,

就如祂所是的一样确实。

 

祷告:

“主我的神,永远为王,

祂以自己的荣光为衣,

以大能束腰,已经掌权。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神在深渊和高天作王!

祂是深渊和高天的王!”

(John Keble,”God, the Lord, a King Remaineth”)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约书亚记 第二十~二十一章


第二十章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第二十一章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书亚记》第20~21章|逃城

 

1、设立逃城(20:1-9)


设立逃城的要求,在出埃及记二十一章12至14节已经提过,民数记三十五章、申命记第四章、十九章都有重申。出埃及记第二十一章,逃城的律法,是放在死刑律法的最前端;民数记三十五章9至15节,则将逃城律法具象化,定出了六座逃城,其中三座在约旦河以东,另外三座在约旦河以西;利未人必须保证那些非故意杀人者,在逃城里被保护。


在这里,雅威向约书亚重提在申命记十九章1至10节对摩西的吩咐,要在约旦河东已经指定的三座城之外,增加三座(2节)。设立逃城的目的是:要将事先计划的有意谋杀,和无心误杀作区分(3节)。前者必须处以死刑,或是由社会执行,或是由报血仇者亲自动手。无心的误杀则不能受死刑,但报血仇者必须要追索赔偿。在这种状况下,不可将误杀人者处死,免得流了无辜人之血,以致污秽了地。为防止这点,律法便设立了逃城。


不过,误杀人者必须站在城门口,将他的事情说给城内的长老们听,然后长老要把他收进城里。他的安全受到保障,直到他在自己家乡的会众前听审判(4-6节,参民35:22-28)。为了逃避危险,他要一直住在逃城,直等到当届大祭司死了。因为大祭司的死,象征着误杀者所造成之罪的结束。


2、利未人的城邑(21:1-41)


严格而言,利未人就是以色列所有会众的“逃城”!他们负责处理许多关于人在神面前的事务,重点是教导律法,和处理关于罪恶与死亡的问题。他们的城邑和土地,要安插在每一个支派里面,这样使十二个支派都能得到教导和保护。


利未人在以色列人的地业中所得的城,共四十八座(41-42节)。犹大(连西缅)给了九座,便雅悯四座,以法莲四座,但四座,玛拿西四座,以萨迦四座,亚设四座,拿弗他利三座,西布伦四座,流便四座,迦得四座。


这些城四围都有属城的郊野(42节),将城邑给利未人,是让他们可以居住;而将城邑的郊野给他们,是为了使他们可以牧养牲畜和安置财物。


当利未人的城邑和郊野都安排好了,意味着一切都妥当了,每个支派也都能够安居乐业了。看来,雅威应许赐福以色列家的话都已经成就了(43-45节)。



03

默想之一


逃城的设立与大祭司关系密切,都是为处理伤害别人的罪而设立的。对基督徒而言,预表了耶稣基督的牺牲,祂的死将过犯与罪孽一次而永远地移除了(来9:11—10:18)。基督所提供的赦免,每个人都可取用,无论背景如何(参加5:6)。你在其中可以看出新旧约之间的关联吗?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使徒行传 第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使徒行传》第1章 新国度的预备


使徒行传是唯一记载耶稣死而复活第一次显现后,祂的跟随者的遭遇的书卷。路加把他的福音书作为第一卷,这两卷书,将耶稣的故事与早期教会的故事作了关联。耶稣在巴勒斯坦发起的教会,在使徒行传中发展成为一群信徒,并遍及了帝国。


另外,路加说自己是“忠实”的,但不一定按着历史的真确性去衡量,而是需要看他是否反映出上主的观点。但这也并不是说他违背历史,而是说他把焦点转移,在重述事件时,加入自己的筛选和诠释,目的是透过报道“发生”在他们中间,上主所成就的事,来反映上主的神圣观点:


A) 拿撒勒人耶稣就是被高举的上主;


B) 耶稣的信息和早期教会的信息有延续性;


C) 早期教会的宣教运动,福音如何逐步在外邦城市中生根并发展。


在开头的一句话(徒1:8),是耶稣对门徒提问的回应:以一个宣教计划,代替了门徒对末日事件作时间及内容上的臆测,一个与他们不同的以色列国度。因门徒们对以色列重返荣耀的着迷与执着,等到耶稣死里复活之后,依然没有减退。他们依然期盼复活后的耶稣,可以将耶路撒冷从罗马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耶稣却给这些取代犹太民族的代表一个神秘的启示:要他们回到耶路撒冷,等待圣灵的膏抹,好使他们能成祂的代言人,把焦点从耶路撒冷,转向犹太全地,甚至转向临近国家(撒玛利亚),一直到地极!祂的启示,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前进方向,铺开了使徒行传2-8章的发展,并且展现了向四围散去的宣教姿态,这点与“末日情景:都以万民归向以色列,归向圣殿的图画”,是明显相悖的,也打破了深深根植于以色列自我身份中的监牢。也就是说,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所谈论的,祂的羊除了以色列人之外,还有其他的(参约10:1-16)。那么,如今,将这些羊领进圣灵所建立的新国度的任务,就落在了这些跟随者的身上。


05

默想之二


使徒行传所呈现的,耶稣对以色列国的进路: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与地极,与最近几十年的强蛮的以色列国家主义有区别吗?也就是说:耶稣支持现今许多以色列人和部分基督徒所鼓吹的以色列国家主义吗?


另外,假如我们将使徒行传当作一卷宣教手册的话,你可以在第一章看出端倪:耶稣认为,今天的教会作为祂的国度子民,宣教需要的基本思维是什么?你可以列出2-3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