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5年7月10日
来源: | 作者: 唯信 | 发布时间: 23天前 | 197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因为他专心爱我
2. 每日旧约 | 书12-13章
3. 默想之一 | 庆贺的仪式来
4. 每日诗篇 | 诗145篇-世界
5. 默想之二 | 这对你有何启发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10日 | 因为他专心爱我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九十一篇 14~16节


 14  神说:“因为他专心爱我,

      我就要搭救他;

      因为他知道我的名,

      我要把他安置在高处。

 15  他若求告我,我就应允他;

      他在急难中,我要与他同在。

      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贵。

 16  我要使他足享长寿,

      将我的救恩显明给他。”


省思:

我们所求告和信靠的一切,

都在神的作为中获得肯定。

神进入我们的生命,

满足了我们一切的需要。

祝福是藉求告、信靠获取的。


祷告:

神啊!我爱祢,

我需要祢所能为我做的一切:

释放、保护、解救、提升、救赎。

感谢祢在耶稣基督里丰富的应许

和坚定不移的履行。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约书亚记 第十二至十三章


12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13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12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13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书亚记》第12章|

迦南战况的总结


十一章17至22节,叙述了北方联盟诸王的战败,十二章对他们的领土作了一番描述;约旦河以东的地,是在摩西率领之下征服的(1-6);这些当地的王,和他们的百姓及土地,包括首都和地区,一一被摩西征服了。第6节说明了摩西如何将那地分给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支派。


12至24节,描述了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征服了约旦河以西的地,就像摩西是神的仆人,成就大事一样,约书亚顺服摩西所说的一切话,作为接班人的他,也完成了摩西所开始的工作。


摩西与约书亚,一前一后,使以色列在一切战争中都忠于神,得蒙神的帮助,得享神所应许的地业(十三至十九章)。


约旦河东被击杀的王(1-6节)

  

在1至6节的记述中,交代了所征服的约旦河东的王,和他们所控制的地区。与河西的王所控制的不同,河东诸王所控制的是属地,而不是城市。亚嫩谷是亚摩利王西宏的南界,这谷的南边是摩押人之地,黑门山靠北。以色列人一直攻打到这里(书11:17,12:7)。


击败西宏的事同时记载在民数记和申命记中;约书亚记二章10节和九章10节也记载了西宏和噩的事件;民数记和申命记中,也记载了击败噩的事(参民21:3-35),他被称为巴珊[7],控制了西宏以北的地。


约旦河西被击杀的王(7-24节)


7至24节让我们看到,这些城的王被击败,但并非每一座都被毁灭。河西总数共为三十一个王,他们各自独立,又形成一个庞大的联盟。


记载这些城市的王的顺序,是按照第六至十一章中被征服的先后次序:先是耶利哥和艾城,接着是南方联盟最南端的何珥玛和亚拉得;接着转向北方的大城,示剑和多坍,不在其中。


以下十座城是北方之役的摘要,其中有不少大城,是十一章没有提到的。然后回到山地,最后一座城为得撒。


这段经文显明,应许之地绝大多数的地区,都是因以色列人顺服神才征服的。有不少地区并没被提到,记录的只是部分地区。意味着,还有不少“有待征服之地”,需要以色列人去依靠神,顺服祂的旨意而获得。


[7]噩与利乏音人有关,或许和晚铜时期乌加列文献内的拉庇乌有关,这是(1)亚斯他录和以得来的某位统治者,(2)一位过世之王的头衔,(3)一位能使人得胜的神祇。噩也像拉庇乌一样,来自这个地区,他死的时候,正是这份文献写作的时期。在圣经其余地方,利乏音人(Rephaites或Rephaim)是指死去之人(诗88:10;希伯来圣经88:11),或巨人,或大能的战士(创14:5)。利乏音人让人想到十一章所提到的亚衲族人。他们可能是勇猛的战士,大部分人从前都战死了,有些则被以色列人击败。西宏之名成为第2至5节的开头与结尾。参希斯著:《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约书亚记》,页261-262。




03

默想之一

对基督徒而言,我们的争战不再是军事战争,而是属灵的。神曾使以色列人得胜,同样,在每日与罪恶的争战中,因着耶稣基督的死,我们必能得胜。以色列人将他们的得胜记录下来,你也可以尝试将每次靠着主得胜的事例,记录下来,并以庆贺的仪式来纪念。





《约书亚记》第13章|攻取之地


约书亚已经年老,但仍有土地未攻取(1节)。这表明:以色列人是“渐渐”地获得全部的应许之地的,各世代都必须付出他们的一份力量(参士3:1-4)。


其中未得之地是:将要成为非利士的地区,从西曷河(尼罗河)至基色(2-3节)。虽然这地后来由非利士人统治(参11:22;创10:14),但它却是神赐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


迦南人的地界,远至比布罗斯(Byblos)东南面的亚弗和亚摩利人的边界,这大概是在利巴嫩境内的阿慕努王国(Amurtuo)(4节);包括第5节所描述的迦巴勒人的地区,即比布罗斯一带和黑门山下巴力迦得以东,至哈马口的利巴嫩全境,都是未得之地[8]


其它未得之地包括:耶斯列谷的战略性城市中的米吉多、他纳、以伯莲、隐多珥和伯善(17:11-12;参士1:27),还有沿岸平原的亚弗、基色和多珥(4节),耶路撒冷城(15:63;比较士1:21)及基述、玛迦人的地区(13节)。


8至13节,简述了约旦河东之分地的情况。那地是由摩西分配的,与河西构成一个整体。流便支派所获得的土地包括了12个被征服的城镇(17-20节)。


“西宏的全国”要加以界定(21节上),因为这国的一部分土地归给了迦得(27节)。在这里提到亚摩利王西宏被击败时(21下-22节),同时提到米甸首领、术士巴兰被击杀等事(24:9-10;参申23:4-5),是为了强调摩西的贡献,他改变了应许地在政治和属灵上的方向。


24至28节,描述了迦得支派所获得的土地。第25节是一个概述,并限定东面的界线;而第26节则限定南面和北面的界线;第27节则列出在约旦河谷西面所拓展之地。


29至31节对玛拿西半支派所获得的土地作出描述。玛拿西作为雅各家中的长孙,得到了两份产业(雅各对长孙另有选择,参创48章);玛拿西的儿子玛吉的一半子孙所得之地,南面边界是在玛哈念。


思考问题


32至33节,除了总结约旦河以东的地业分配之外,还特别强调利未人被雅威拣选,专门来事奉祂的事实(参出32:26-29)。这里有几点意思:


第一、分配约旦河东地业时提到利未人,是为了提醒众人,无论是河东各支派,还是利未人,都在摩西的领导时,分得了产业。


第二、约旦河两边的地业分配时都提到利未人,表示他们是十二支派的长子。同时,将所有的产业都连结在一起,成为二十一章利未人所得之城的伏笔。


第三、他们对雅威的事奉,为约旦河两岸提供了神学根据。利未人帮助十二支派敬拜神,协助他们献祭。


第四、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将这个敬拜以色列之神的民族,联合在一起。


你可以看出十三章作这种安排,其中的目的吗?


 [8]参希斯著:《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约书亚记》,页272。




04

每日诗篇经文及简释

诗篇 第一四五篇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145篇 世界


人是源于上主的基本经验,就是每日可以靠赖的公平、均衡、慷慨大方的体验。这世界是上主用来赐福我们的方法,我们的年日随四季而转移;人生不同的阶段,每日的需要,神都安排妥当了,使我们活着既安全又自由,这并不需要宗教上的、伟大的真知灼见,乃在于生命就是这样临到我们。


145篇正是基于以上特点,对造物主发出喜乐洋溢、感激和信任的赞美。这首诗形式平静,开头所说的是真实,结尾也一样是真实,给予一系列肯定的事实。认定神所造的宇宙完备精深,有其巧妙的安排,和美好的目的,所以我们要赞美祂。整篇给人感觉一点都不松散、紧张,也没有不调和的气氛。


1至7节,先讲述赞美的人生,由个人的“我”,直到世世代代的整个团体(4节),这样一位与人亲密的上主,威严的君王(1节),祂行伟大、难测、可畏、荣耀的奇事。这些诗句经过精心雕琢,显示是由极有修养的团体所做的。


8至9节里的“雅威有恩惠,有怜悯,不轻易发怒,大有慈爱,善待万民,慈悲地对待一切受造物”,是以色列最古老的神学主张,充分表明上主与所造的整个世界立约,祂白白的、充满热情而无限的舍己。因此,在每一天所接受的赐福中,可以体验到的是一种关系上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事实。祂始终与所造的在一起,这是一种可称颂的信实,不需分析,可以直接从生活中体验到。


10至13节,回到第一节所宣称的题旨——上主是君王,这里三次用“国”,两次用“大能”,两次用“荣耀”,来表达这位信实的主,彰显了君尊的统治和亲临的荣耀。


14节至20节,这一段从“君尊——怜悯”转变,让我们看到神丰富的性情。祂所造的宇宙井然有序,祂不但管理,也让无法获得怜悯的人,得到从祂所领受、别人不愿给的礼物。看来,不单在自然界,当在道德界出现混乱时,祂也出手相助!在15至16节,是为人熟悉的“谢饭祷告”的经文:信仰的宇宙性与每日生活之间联系紧密,反映出神与所造的之间是多么亲密,祂供养、保护,使人满足。


20节形成了一个对比,爱祂的人和恶人(背约之人),这一节在诗篇的庄严声明中,表现出了苛刻而不走极端的涵养,受造之物需要尽上顺服造物主的责任,并在祂的界限内工作,这也是一种均衡的约束。


05

默想之二


145篇视上主的创造为一种均衡、和谐、可靠的模式,这样的人生体验是一种高度的信仰行为。而信仰不可能是:光有神的事而没有自然、日常、社会的事,因为每一处都是神的事,能够从自然、日常、社会上洞见神的君尊和怜悯的人,则能够均衡地活在人间。这对你有何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