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5年7月2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32天前 | 174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我们的居所
2. 每日经文 | 书4章-立石为记
3. 默想之一 | 秩序
4. 每日诗篇 | 诗129-131篇-从深处
5. 默想之二 | 心灵深处的罪恶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2日 | 我们的居所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九十篇1-2节


1 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

2 诸山未曾生出,

   地与世界你未曾造成,

   从亘古到永远,你是 神!

 

省思:

第2节的创造比喻

是借用有关分娩的语言。

神之于古老的诸山,

就如父亲之于子女。

在这样一位神里面所获得的庇护,

并非临时的安定,乃永恒的居所。

 

祷告:

“山川尚未立定之前,大地尚未形成,

远自太初祢便是神,从亘古直到永远。

真神是我千古保障,是我将来的希望,

作我今生的保护者,作我永远的居所。”

(Isaac Watts,“O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约书亚记 第四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1935年2月耶利哥附近艾伦比桥(Allenby Bridge)的约旦河宽阔河面,水面已经接近艾伦比桥面,印证了「约旦河水在收割的日子涨过两岸」(书三15)。由于两岸的过度抽取,现代约旦河的河面已经大大变窄。根据2010年耶路撒冷邮报的报道,约旦河的年水量只有100年前的3%:20世纪初的年流量是13亿立方米,现在的年流量只有3千万立方米。


《约书亚记》第4章|立石为记


第四章1至5节,描述了一件事——为了记念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完全从约旦河东过来了,进入了迦南地,他们立石为记,表达了三个重点:


(1) 约书亚为摩西的接班人,遵从神的指示(4节),拣选了十二个代表(2节);他重申要将约旦河里的石头,带到约旦河西的命令,他的这个做法与摩西相仿,当年过红海之后,摩西写歌作纪念,(出15),并且说明为何要这样作。


(2) 十二支派全部都过了约旦河。第3节和第8节都说,那十二位代表要把石头从河中带过去,放在指定的地方,石头变成了以色列人渡约旦河的象征。


(3) 设立永远的记念石,让后代牢记这件过河的“奇事”。对他们而言,过约旦河代表进入神应许的“新世界”(3:5)。


6至7节留下一段纪念文字,这些石头也是一种纪念,让未来的世代知道:他们的神乃是行大奇事的神;以色列是属于祂的国家。石头还是一个记号,为要教育后代,使他们明白过去的传承,认识他们的神。过约旦河也有祭典意义,是吉甲的伏笔,石头将要立在那里,是一个上主行事的记号,对早期以色列人的宗教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8至9节经文似乎暗示,约书亚在约旦河当中又立了十二块石头,成为第二回的纪念,是在前面所提的十二块石头之外的。不过,应该这样理解,约书亚不是又立十二块石头,而是将原来在约旦河的十二块石头立了起来。接着,提到祭司站在水中,并且说,这都是照摩西所吩咐约书亚的一切话而行的。这里的重点是将行动的终极责任,归于神所拣选的领导人约书亚。这使约书亚与摩西彼此平行:摩西怎样顺服神,约书亚也怎样顺服摩西;众百姓从前怎样尊重摩西,现在也同样尊重约书亚。



03

默想之一


以色列人出埃及时过红海,进入迦南则过约旦河,两者平行,因此,文中很多引用出埃及事件,如“耶和华你们的神在你们面前使约旦河的水干了,好像耶和华你们的上主从前对红海所行的。”不同之处是,过红海的群体是乌合之众,而今天却是军容整齐,井然有序,已经是准备好打仗的大军了(4:12-13)。


耶和华透过这事件,高举约书亚,百姓也像尊重摩西一样尊重他(3:7,4:14);约书亚也尊耶和华为大。过约旦河像过红海一样,是出于耶和华的能力(3:9-13,4:5-7,21-24);约柜的记载,也同样具有象征性,约柜先于百姓下约旦河,后于百姓出约旦河,过河的壮丽全赖于耶和华的保护。


这种有秩序的顺服,你觉得可以用在教会的治理上吗?另外,假如教会能形成如此有秩序的治理,将如何彰显神的荣耀呢?



04

每日诗篇及简释 

诗篇 第一二九至一三一篇


第129篇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第130篇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第131篇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乌克兰的犹太人在赎罪日举行Tashlich仪式,把象征罪的面包投入水中,表示求神「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弥七19)。仪式上会诵读诗篇第130篇。


《诗篇》第129-131 | 从深处

 

129首 受逼迫的锡安


前面刚说完“愿平安归于以色列,锡安与以色列的福祉与个人密切相连”,129首,就关注以色列或个人曾经遭遇的苦难,以及神把他们从这些困境中救出来的经历。诗人从往事得着勇气,向神心存感恩,向敌人则大胆夸胜。


主领人宣告的话,会众复述一次,他们默想这民族“幼年”曾经历的艰难,形容自己是被鞭笞的人,背上的鞭痕,是犁耕过的田沟,想起来都心有余悸(1-3节)。


雅威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命运(5-8节)!祂像砍断恶人的绳索一样,逆转了以色列被压迫的境况,祂的救赎也记忆犹新。因此,他们生出一个又一个报复的愿望,在他们看来,咒诅锡安的,必定枯干(6,7节),选择的是一条毁灭之路——与神为敌等于自寻死路。诗人也用敛收来对比126:5-6的丰收,用咒诅来对应128:5-6节的祷告。看来,祷告,除了有美好的事,也有咒诅与愤懑。


130首 从深处


129篇,因为想起过去被欺压而产生的愤懑与咒诅,会不会太过分了?会不会成为另一个苦毒的传染源?他似有所悟(130:1-4):敌人有仇恨,那自己的内心呢?他从内心深处来默想,甚至哀求神的赦免。也就是说,自己与敌人在本质上基本相同,看来唯一的不同是“在深处的呼求”,知道雅威有赦免之恩,这赦免之恩抵消了所有的可能。因此,他的心灵深处产生了一个深深的需要,企盼神能够解决他所哀求的——心灵深处的罪孽!


于是,在7至8节,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全会众,并作见证:自己因苦毒咒诅而带来的罪咎,并因此向神发出了哀求,等候祂的慈爱赐下来,得以逃脱了一切的罪孽。要不,说不定咒诅仇敌的份,就会落在自己身上了。


131首 像孩子般的心


130首从反省自己的罪到求赦免,由与神疏离到与神同在,最后得到了平安。131首,则是描述在雅威面前真正的满足。是的,关于谁会遭受羞辱,谁又要被咒诅之类的判断,最好说得收敛一点,因为这样的事太重大!一旦放弃了这样的“狂傲”、“平静安稳”就恢复了;就会像断过奶的小孩一般,只企盼回到母亲怀中,享受同在的满足。故此,他又有了向全以色列的见证,个人的经历也成为了全体的祝福。



05

默想之二

祷告,有咒诅与愤懑,然后还有反省和求神赦免,你觉得这样能不能医治你我心灵深处的罪恶呢?


本篇文章图片选自圣经综合解读备份网站 (cmcbibleread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