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5年6月18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45天前 | 226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当为贫寒的人伸冤
2. 每日旧约 | 申23章-洁净在常态中
3. 默想之一 | 洁净律法
4. 每日诗篇 | 诗112-113篇-哈利路亚
5. 默想之二 | 祷告方式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6月18日 | 当为贫寒的人伸冤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八十二篇


1 神站在有权力者的会中,

   在诸神中行审判,

2 说:“你们审判不秉公义,

   徇恶人的情面,要到几时呢?〔细拉〕

3 你们当为贫寒的人和孤儿伸冤,

   当为困苦和穷乏的人施行公义。

4 当保护贫寒和穷乏的人,

   救他们脱离恶人的手。”

5 你们仍不知道,也不明白,

   在黑暗中走来走去,

   地的根基都摇动了。

6 我曾说:“你们是神,

   都是至高者的儿子;

7 然而你们要死,与世人一样、

   要仆倒,像王子中的一位。”

8 神啊,求你起来审判世界,

   因为你要得万邦为业。

 

省思:

神作为全地的审判者,

授人以审判的权柄,

人却不时滥用之。

那些未从公义之神

学会法治的判官们,

非但不保护穷乏者,反而践踏之,

非但不救助他们,反而剥削之。

 

祷告:

“王侯、教士、奴仆全系于一条活绳上,

大家的生命拴在一起,

我们一起被破碎、拯救,

在义愤、狂喜中燃起信心,

一群永生的国民被释放、提升,

乃上主独一无二的宝剑。”

(G.K. Chesterton,“O God of Earth and Altar”)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申命记 第二十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圣马可科普特教堂(Coptic Saint Mark’s Church)。科普特教会是马可建立的,其教宗以马可的继承人自居,犹如天主教的教宗以彼得的继承人自视。「科普特」一词原意是「埃及人」,随着大部分埃及居民皈依伊斯兰教,该词现在专指埃及的基督徒。埃及的科普特人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基督教族群,人口约占埃及8千多万总人口的10–15%,他们敬拜时仍使用由古埃及语演变而来的科普特语。现代最有名的科普特人是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他曾担任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


《申命记》第23章|先知


作为上主的群体,要定期召开会议,包括关于战争的议题,及一年一度的节期会议,其中崇拜是重要的一项(4:10,9:10,10:4,18:16等)。那么,有必要对参与的成员做些限制。活在他们当中的亚扪人和摩押人要被摒除;生殖器官受毁伤的男性也不能参与(1节),这或许是因为迦南崇拜的圣所人员,有些是必须接受阉割的(参17、18节),而作太监在以色列家是邪恶的。私生子(mamzer)也同样被摒除(2节),其范围或许包括两类人:犹太人乱伦婚姻所生的子女,或是与非利士人(亚9:6)、亚扪或摩押人(尼13:23)结婚所生的混血子女。[1] 


为何会摒除亚扪和摩押人呢?经文追溯旷野流浪的经历(4-6节),那时亚扪和摩押,不但拒绝以色列人在他们境内通行,摩押人更聘请了巴兰来咒诅他们(民22-24)。 而以东人和埃及人,在以色列寄居三代以后,子孙就可以加入以色列的会了(7-8节),因以东是以色列的弟兄(参创25:30、36:1、8、19),虽然他们多次发生不愉快事件,但他们仍然属于血亲(申2:4)。以色列同样也不可憎恶埃及人,虽然他们曾在埃及受欺压,但他们也曾在埃及寄居,并发展为一个大族。


9至14节,谈论到需要维持洁净的另外一个范围:在圣战时,要除尽一切不洁之物,保证雅威不会离营而去。本段举出两个例子:梦遗会使人不洁,这人必须留在营外直到晚上,洗过澡后方可入营;粪便也会使人不洁,必须到营外指定的地方,掘一个洞来掩盖。


洁净的范围也包括如下一些实例:


对待那些从外邦逃来的奴隶,需尽人道主义精神,保障他们不会受到剥削,不可再度把他们卖作奴隶(15-16节)。


以色列需要格外留心,免受邻邦那些习以为常的庙妓文化的影响(17-18节),在他们的伊施他尔/亚舍拉[2](Ishtar-Astarte)的崇拜中,往往就会用上这些男妓(娈童,以色列人将他们称为狗)和女妓。上主的子民,必须严禁这些行为。


在古代近东,贷款的利率十分高。例如主前十五世纪亚述北部的努斯(Nuzi),就有利率高达百分之五十的合同[3]。以色列人严禁向同胞取利(19节,参利25:35及下),但可以向外邦人收取利息(20节)。


任何人都有向神许愿的自由(21-23节),他也有自由不许,不选择许愿并没有罪;但自愿说出的话,都必须执行。


以色列要保持好客的习惯,所以,容许访客在葡萄园或农田之中饱餐一顿,但不能带走,因这样做就是利用别人的劳动,抢夺他的财物(24-25节)。


 [1]参汤普森:《丁道尔圣经注释:申命记》,页263。

 [2]这是同一女神的巴比伦及迦南名字。同上,页266。

 [3]同上。



03

默想之一


本章关于洁净律法的解读,与你以前所理解的相同吗?



04

每日诗篇经文及简释 

诗篇 第一一二至一一三篇


112篇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113篇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意大利画家尼科洛·佩德罗·吉利尼(Niccolo’ di Pietro Gerini)于1390-1399年在意大利普拉托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Church of San Francesco, Prato)创作的《圣马太的生活场景 Calling of St Matthew the Evangelist, scenes from the Life of St Matthew》。使徒马太在中世纪被当作银行家和会计师的守护圣人。


《诗篇》第112-113篇 | 哈利路亚

 

112首在111首第10节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是对雅威美善的作为,而产生的尊崇,尊崇是敬畏的态度,是信仰的根基,是一切福气的源头。


诗人以惯常的“哈利路亚”开始,呼召众人加入到这敬拜的队伍,因为这样的人是有福的——他们将:后代强盛(2节);家庭殷实(3节上);品行高尚(3节上-4节);乐捐好施(5节);体恤穷人(9节b),甚至多次被攻击却越来越坚固(7-8节,10节)。


敬虔的人所带来的好处,反照恶人的幻灭(10节上)。世间不是没有公理之别、没有善恶之分,人的善行与恶行都有结果。因此,我们看到,神的美善与人的敬虔,在这里成为美轮美奂的花环,交织在111与112这两首诗中。诗人因此呼吁人来加入到颂赞这位惩恶扬善的上主的行列当中。


从113首至118首,是每年逾越节所用的诗歌,被称“出埃及赞美诗”,其中主题分别为:113首——抬举被践踏者;114首——出埃及;115首——呼召所有人都来赞美;116首——个人感恩从死亡中获得的拯救;117首——普世异象;118首——节期游行。这些主题,一同构成从出埃及,然后遍及普天下的感恩主题。113-114首,是逾越节晚餐之前所吟唱的,其余四篇则是饭后唱的。


113首,一开始就是“哈利路亚”!赞美之呼召,如同礼炮般多次响起。仆人与雅威,形成极大的反差,但又相形相契!一个出自情愿,另一个则出自恩慈(神的名),日出日落,无处不遍及祂的荣耀,也无处不遍及祂仆人的赞美。因着祂的荣耀高过一切,这一切的颂赞都是合宜的(1-4节)。


就正常理解而言,“荣耀”与“力量”都是充满权能的意思,而在这里,却与“卑微”连在一起。诗人是要表达:雅威祂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反而大大降卑自己,与灰尘中的人同行,又提拔粪堆中的人,使断后绝育的妇人,成为快乐的母亲。哈利路亚!如此充满权能,却又眷顾卑微人的神,谁能与祂相比呢?……(5-9节)



05

默想之二


113首既能大气磅礴地颂赞神,又能如数家珍般地数算祂那无微不至的关心。诗歌虽然短小,而它所表达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格式上,却不简单。按这样的方式祷告,你认为有无收获呢?


图片选自圣经综合解读备份网站 (cmcbibleread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