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5预苦期6|钉死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6天前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预苦期6|钉死
约19:17-30





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5年4月13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5年4月13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经文:约19:17-30(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7. 他们就把耶稣带了去。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希伯来话叫各各他。

18. 他们就在那里钉他在十字架上,还有两个人和他一同钉着,一边一个,耶稣在中间。

19. 彼拉多又用牌子写了一个名号,安在十字架上。写的是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

20. 有许多犹太人念这名号。因为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与城相近,并且是用希伯来,罗马,希利尼,三样文字写的。

21. 犹太人的祭司长,就对彼拉多说,不要写犹太人的王。要写他自己说我是犹太人的王。

22. 彼拉多说,我所写的,我已经写上了。

23. 兵丁既然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就拿他的衣服分为四分,每兵一分。又拿他的里衣。这件里衣,原来没有缝儿,是上下一片织成的。

24. 他们就彼此说,我们不要撕开,只要拈阄,看谁得着。这要应验经上的话说,他们分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兵丁果然作了这事。

25. 站在耶稣十字架旁边的,有他母亲,与他母亲的姊妹,并革罗吧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

26. 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原文作妇人),看你的儿子。

27. 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28. 这事以后,耶稣知道各样的事已经成了,为要使经上的话应验,就说,我渴了。

29. 有一个器皿盛满了醋,放在那里。他们就拿海绒蘸满了醋,绑在牛膝草上,送到他口。

30. 耶稣尝(原文作受)了那醋,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神了。






2025预苦期6|钉死

约19:17-30


序言



东汉时,鲜卑族进犯,辽西太守赵苞率兵迎敌。不料,他的母亲被对方劫持为人质,并以此逼迫赵苞退兵。在战场上,赵苞强忍悲痛对母亲说:“儿子乃国之官员,守土有责,不敢因私恩而废大义。”一面哭,一面下令进攻。赵苞是把“忠”置于首位,而他的母亲却惨遭杀害。


后人把这段故事,称作“赵苞弃母”。鲜卑军队被击溃后,赵苞含泪将母亲安葬。他对父老乡亲说:“吃着朝廷的俸禄而逃避灾难,不是忠臣;杀了自己的母亲而保全忠义,不是孝子。如此,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他每日郁郁寡欢。


最终吐血而死。他是夹在“忠”“孝”两难抉择中间的牺牲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忠孝两难全,舍小家而保大家。其实,也是人的无助和无奈。


今天我们再次在这预苦期思想主耶稣十字架的受死的一幕幕场景,让我们惊异的发现,耶稣虽经历被弃,但祂却呈现了「忠孝」两全,对天父完全的顺服和忠心,也对亲人全然的眷顾,和对天父世界真诚的爱。真正的爱包含了忠诚、牺牲和责任。


一.甘愿牺牲自己一尽神子之职



1、成就代罪的使命17-18

「他们就把耶稣带了去。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希伯来话叫各各他。他们就在那里钉祂在十字架上,还有两个人和祂一同钉着,一边一个,耶稣在中间。」17-18


背景:

约翰福音十八章到十九章16节,以及符类福音有关耶稣的受难叙述中,耶稣被祂的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而被交在祭司、文士的手里,在公会中整夜的被审判,即便他们寻找假见证控告耶稣,总得不着实据,最后他们竟然以耶稣承认自己是神的儿子,而以祂说僭妄的话宣布祂该死;随后祂被带到彼拉多面前受审,但彼拉多多次表明:他查不出耶稣有什么罪,甚至彼拉多把耶稣交给希律王,他依旧无法找出罪证。


最后彼拉多在祭司长和长老挑唆的众人的呼喊声中屈服了,纵然无法定耶稣有罪,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和既得利益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于是耶稣就被要求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前往刑场。


罗马政治家兼哲学家西塞罗说:十字架的刑罚是最残酷和羞耻的一种刑罚,愿它永不会加诸罗马公民身上;不,甚至不要让他们想起、看到或听到。这足以让人体会到十字架刑罚是何等的残酷。所以十字架的刑罚在罗马只是针对最下等的罪犯而设,尤其是煽动叛乱的人,耶稣虽然无罪,却要承受如此的刑罚。


约翰陈述,「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罪犯背负十字架是当时的惯例,我们在所有图片或者影视剧看到耶稣背负的就是十字架,但根据当时历史记载,大部分时候,所背负的是十字架的横梁。由于十字架在当时是颇为普遍的刑罚,因此很可能十字架的那根纵立的柱子,是固定在行刑场地,横梁会像牛轭一样放在受刑者的颈上,双臂会被拉向后抱着横梁一端。符类福音记载罗马兵丁强迫古利奈人替耶稣背负那沉重的十字架。合理的解释是因为耶稣在前面的受审中受到兵丁残忍无情的鞭打,由于痛苦、失血、虚弱不堪在尽一切一量背负十字架前行到中途跌倒,如果继续强行背负,可能耽延时间,甚至可能无法走到行刑场地,所以士兵就强迫西门为祂背负十字架。


我们需要反思,约翰在这里为什么只是强调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而其他福音书中却记载西门被强迫帮助耶稣背负十字架。不同的福音书的作者到底要强调的中心目的是什么?


首先约翰虽然在耶稣受苦的经历中也会提及耶稣所经历的苦难,但在约翰福音中约翰更是强调天父至高无上的主权计划和耶稣这位神的爱子的顺服,所以约翰会特别的报导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突显祂对父神全然的顺服。


其次,其它符类福音却报导兵丁要西门帮助耶稣背负十字架,当然不可否认是因为耶稣的衰弱拖延了队伍的前进,而那些犹太人希望尽快了结,好让他们来得及庆祝逾越节的安息日。但更为肯定的是按照惯例,罪犯必须背负自己的十字架,因为背负十字架是有罪的记号,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无论公会的审判,还是彼拉多或者希律的审判都无法判定耶稣有罪,耶稣最终没有背负十字架也是在宣告祂是无罪的。


耶稣以无罪被钉十字架是为了顺服天父的旨意,成就代罪的使命,祂不以与父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


约翰虽然没有报导西门为耶稣背负十字架,但他同样以「他们就在那里钉他在十字架上,还有两个人和他一同钉着,一边一个,耶稣在中间。」来表达同样的概念。


这里虽然没有如同其他地方明确的表示这是应验经上的话,但是我们知道耶稣在这里和两个罪犯同钉在十字架上,这个画面让我们回想到先知以赛亚的话语:「祂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于干地。祂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祂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祂。祂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祂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祂。祂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祂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哪知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祂身上。祂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祂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祂也是这样不开口。因受欺压和审判祂被夺去。至于祂同世的人,谁想祂受鞭打,从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过呢?……因为祂将命倾倒,以致于死。祂也被列在罪犯之中。祂却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赛五十三2-12)。


反思:

耶稣被钉十字架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们应该如何回应这位十字架的主?


正如先知以赛亚和保罗所言,祂虽然以无罪代替人的罪,死的时候被列在罪犯之中,但是神却将祂升为至高,虽然这是耶稣复活之后的荣耀形象,但是使徒约翰在耶稣十字架上已经刻画了这一幕荣美景象。


2、重登宝座的君王

「彼拉多又用牌子写了一个名号,安在十字架上。写的是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有许多犹太人念这名号。因为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与城相近,并且是用希伯来,罗马,希利尼,三样文字写的。犹太人的祭司长,就对彼拉多说,不要写犹太人的王。要写祂自己说我是犹太人的王。彼拉多说,我所写的,我已经写上了。」19-22




罗马人习惯上会把罪犯的名字和罪行写在一块公开的告示牌上,在他走向十字架的刑场途中,这告示牌在他面前举起,或者挂在他的颈项上。福音书中记载的唯一一个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宣告,就是彼拉多所写的: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那些祭司长反对这个头衔,但彼拉多拒绝更改。彼拉多曾经一度表现的软弱,面对犹太人的宗教领袖和群众似乎没有任何的威严,但是这次却表现的十分强硬。也许一方面这是他对犹太宗教体制的最后攻击,他从一开始就知道那些祭司和长老是因为嫉妒耶稣,才想杀害祂。彼拉多所写的罪状牌目的是叫犹太宗教领袖羞耻和尴尬,是最后以鄙视的方式对他们的报复,因为耶稣倘若就是他们的王,那对他们的国家而言,其意义又是如何?


尽管彼拉多是那么的奸诈,动机是如此邪恶,他写在十字架上的名号,竟然非常吊诡地成了历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预告,这是因为后来发生在耶稣身上的事,正好证实了祂确实是王,耶稣不只是犹太人的王,也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约翰特别给我们看到彼拉多在牌子上用三种语言书写,希伯来、罗马和希利尼的文字。希伯来文是宗教的文字,希利尼(希腊文)是哲学或文化的文字,罗马(拉丁文)是法律的文字,宗教、文化和政府或法律融汇在一起,把神的儿子钉在十字架上,希伯来的宗教弃绝耶稣、希腊的文化轻视祂,罗马的法律钉死祂,耶稣被钉死在的罪跪在历世历代所有人身上。


但耶稣在十字架上做的事,都是为了全人类!约翰透过这样的方式强调基督工作的规模是普世性的,彼拉多意想不到,他写下的这个头衔实质上一份福音传单,最好的例子就是耶稣身边的一个强盗发现耶稣是王,请求进入祂的国度。


十字架虽然在人看来是羞辱的刑罚,但在耶稣里面却被翻转,它成为高举耶稣的记号,藉着彼拉多所写的罪状,更是显明了祂王者的身份。正如耶稣在十二32「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


反思:

我们作为基督徒,我们会开口称颂赞美,尊祂为王,但我们心里是否真实的尊祂为王?我们是否愿意让祂在我们里面登上王的宝座?

《主啊,我邀请你》


3、 恢复荣耀的国度

「兵丁既然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就拿祂的衣服分为四分,每兵一分。又拿祂的里衣。这件里衣,原来没有缝儿,是上下一片织成的。他们就彼此说,我们不要撕开,只要拈阄,看谁得着。这要应验经上的话说,他们分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兵丁果然作了这事。」23-24



第三幕,按照罗马的惯例,被处死的罪犯的衣服,是死刑执行者的额外津贴。耶稣被钉十字架的行刑小组由四个士兵组成。约翰告诉我们他们把耶稣的衣服分成四分,其中包括腰带、鞋子、盖头和外袍,每个士兵各得一分,最后剩下长达膝盖的短袖束腰外衣,他们决定为它抽签,免得把它分割,因为这件衣服没有缝儿,是上下一片织成的。


首先,虽然士兵们的这个举动在古代行刑是习惯的做法,但约翰在这里表达士兵们这样的行为是要应验经上的话,「他们分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约翰在这里关注的是要将这位弥赛亚的苦难与神的旨意连接起来,目的是要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可以明白福音的意义。


这里所应验的经文是诗篇二十二篇18节,这首诗篇被认为是耶稣的祖先大卫王所写的,它描述大卫王在各种境遇中的苦难经历以及他向耶和华神的哀求,诗篇的结尾是大卫对神拯救的颂赞。耶稣是大卫的后裔,也是神所应许最终要坐在大卫宝座上的那一位弥赛亚君王。约翰把描述大卫处境的诗篇,看作是在耶稣身上的一个应验,不只是告诉我们新约如何应验了旧约,更是透过这个应验让我们看到在十字架上经受苦难的耶稣最终要如同大卫经历神的拯救,重归国位,耶稣同样最终要被父神高升,恢复自己国度的荣耀。


其次,「不要撕开,只要拈阄」。在旧约圣经中记载衣服被撕裂的几个事件都与君王的国位有紧密的关联。


第一个事件就是以色列的第一任国王扫罗,撒母耳记上十五章记载撒母耳谴责扫罗违背神的命令后转身准备离开,扫罗就扯住他的外袍的衣襟,衣襟就断了。于是撒母耳对扫罗说:如此,今日耶和华使以色列国与你断绝,将这国赐与比你更好的人。(撒上十五23-29)


第二件事,大卫在隐基底的一个山洞里,撕下扫罗外袍衣襟的情形,预示了扫罗即将失去王权,以及大卫将取得王权。(撒上二十四)


第三个事件是以色列的第三任王所罗门时期,所罗门晚年时 ,他的心偏离向他两次显现的耶和华以色列的神,神就兴起仇敌攻击他,最后又藉着先知亚希雅传递神的信息。亚希雅在旷野遇见所罗门的仇敌耶罗波安,就将自己身上穿的新衣撕成十二片,十片让耶罗波安拿走。藉此宣告,神要把以色列的十个支派赐给他,因大卫的缘故,仍给所罗门留一个支派。所罗门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以色列就如此分裂成南北两国。


在神的吊轨中,耶稣藉着这个动作得了荣耀,虽然祂在地上最后的所有都被人夺走,祂仍然是在父神至高无上的主权的眷顾之下,甚至连祂那件无缝的里衣都没有被人撕裂,以此表明没有人可以从祂的手中夺走父神所赐给祂的国度,虽经忧患,但最终却要恢复祂荣耀的国度。


总之,约翰透过不同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主耶稣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天父的旨意,祂不以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完全的忠于天父,顺服至死,甘愿牺牲自己,尽神子的责任,让神的荣耀得以彰显。


耶稣除了忠于天父,尽神子的职分,祂同样也尽人子的责任。


二.不在乎己痛苦一尽人子之责


1、连接人人的关系

「站在耶稣十字架旁边的,有祂母亲,与祂母亲的姊妹,并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见母亲和祂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祂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25-27)



在刚才一幕幕残酷的剧情上演之时,约翰的镜头暂时转离,让我们看到一件温情的事件。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和别的妇女,还有耶稣所爱的那门徒站在十字架旁,虽然众人都离祂而去,甚至连门徒们在祂被捉拿时也都四散,但依旧有这一群人他们一直跟随,围绕在祂的十字架周围,怀着悲痛的心情见证他们所爱之人无辜的死。虽然他们当时对于自己所爱、所跟随的这一位的死,仍然只能将之理解为一场悲剧,但他们却对祂不离不弃。


在这一幅充满深情的画面中,耶稣俯视祂的母亲,祂没有显得无奈或举手无措,祂也没有痛苦的无法顾恤自己的母亲。祂向母亲指着约翰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约翰说:看你的母亲。这样简单明了,充满力量的言语,耶稣把祂在地上最亲近的人交给祂所爱的门徒看顾。有个传统说,耶稣的母亲后来同约翰去了以弗所,在那里寿终而死。


无论怎么样,约翰在这里让我们看到耶稣虽然即将在十字架上死去,暂时与祂所爱的,包括生祂养祂的骨肉至亲分离,但是祂在此时此刻完全不在乎自己身体那难以忍受的伤痛,也不在乎自己内心那种被弃绝的孤独,在极端痛苦的那一刻祂反而尽自己最后的一点力气,充满爱和恩情的尽自己人子的责任;正当祂肩负全世界人类的救赎之时,祂仍然有时间向自己的母亲,以及祂所爱的门徒表达出祂那份个人性的关爱,让自己的母亲可以老有所依,心里满的安慰。


Barclay:「我们在这里看见一个非常动人的事,那位正在十字架受苦的耶稣,正当全世界的拯救面临千钧一发之际,竟然还会顾念母亲今后那孤苦伶仃的日子。」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2、 连接人神的关系

「这事以后,耶稣知道各样的事已经成了,为要使经上的话应验,就说,我渴了。有一个器皿盛满了醋,放在那里。他们就拿海绒蘸满了醋,绑在牛膝草上,送到祂口。耶稣尝了那醋,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神了。」(28-30)


约翰没有像其它福音书的作者描述耶稣被钉十字架长达六个小时,也没有描述耶稣死之时的那幕惊天动地、黑暗笼罩大地、耶稣悲惨的呼喊。而是以一幅极为安静的布景叙述耶稣死时的情景。


耶稣在十字架上忍受长时间的煎熬,因流血和出汗而失去体内的液体,在最初被钉十字架时,祂不肯喝那种药性的酒,宁可清醒的承受各样的痛苦。如今当祂知道所有事情都已经成了。


成了在这里出现两次,耶稣知道各样的事已经成了,和祂十架最后一句话:成了。这个希腊动词代表一种永久的状态,本身的意思是将一件事情达到预期的结局或目标。同时,这个词还有两种含义:耶稣呼喊成了,祂所用的这字的动词形态,是把账单划为已付的意思,也就是神应许救赎的账单已经支付了。另外,这个词指当父亲把一件事托付给儿子,除非儿子完成使命,他便不要回去,或说直到你给我完成这件事。天父差遣耶稣要完成救赎的使命,如今子说:成了。耶稣以顺服天父的旨意,成就了天父对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的救赎。


耶稣说了这话,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神了。交付这个词贯穿整个受难的故事:犹大出卖耶稣,这个卖原文与交付相同;耶稣被交付给亚那、该亚法与彼拉多,藉着彼拉多把耶稣交付给士兵;最后耶稣把祂的灵魂交付给神。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耶稣是甘心如此的,如同祂说:没有人能夺走我的生命,是我自愿牺牲的。」(约十18)


在这最后一幕,耶稣仍然让所有事件按照经上所预言的那样发生,无论祂经历怎样的痛苦,祂都没有一丝顾恤自己,但是最后祂却要以「渴了」的需求应验经上的话。这里的经文出自诗篇六十九篇21节「我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喝。」诗篇六十九篇整首诗描述一个受苦义人,耶稣最后以这个受苦的义人指向自己,耶稣的死并不是一宗意外,而是神所命定的,祂不是被杀,而是自愿为我们付上生命,祂的死亡是一种补偿,为我们的罪向父神还清一切债务,祂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赎的工作。藉着十字架的死拆毁了人和神之间隔断的墙,藉着人的信,把人呈献与天父,祂在十字架的死成就了人与神连接的桥。


反思:

今日我们生活在各样的繁忙之中,被各样的事情占满了我们的所有空间和时间,我们是否可以像耶稣一样,即便自己受苦也要竭力尽人子的责任,愿意牺牲自己彰显天父的爱。


总结:对神尽忠,对人尽责的生命


一、 甘愿牺牲自己一尽神子之职

二、 不在乎己痛苦一尽人子之责






代祷事项:


1、为神的儿女祷告,愿我们常常思念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之恩,愿我们像耶稣基督一样,愿意把自己呈献与神,让祂在我们的生命中完成祂自己的旨意。


2、为委身的儿女祷告,无论我们生命中有多忙碌,有多艰难,我们愿意效法主,尽我们作为人该尽的责任,无论是对父母、儿女、亲人和邻舍,都愿意以主的爱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