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4月1日 | 我知己的朋友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四十一篇4-13节
4 我曾说:“耶和华啊,求你怜恤我,医治我,
因为我得罪了你。”
5 我的仇敌用恶言议论我说:
“他几时死,他的名才灭亡呢?”
6 他来看我就说假话,
他心存奸恶,走到外边才说出来。
7 一切恨我的,都交头接耳地议论我,
他们设计要害我。
8 他们说:“有怪病贴在他身上,
他已躺卧,必不能再起来。”
9 连我知己的朋友,
我所倚靠吃过我饭的,也用脚踢我。
10 耶和华啊,求你怜恤我,
使我起来,好报复他们。
11 因我的仇敌不得向我夸胜,
我从此便知道你喜爱我。
12 你因我纯正就扶持我,
使我永远站在你的面前。
13 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是应当称颂的,
从亘古直到永远。阿们,阿们!
省思:
本诗篇描述一个人在最需要支持时,
却遭到(所谓)好友的背弃,
但他的神却不是这样。
他所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之谈。
对于我们来说也很宝贵。
祷告:
神啊,我对祢的深刻认识
并非得自书本或课堂;
而是当我倚靠祢的恩慈,
经历到——祢在耶稣基督里
以大能提升了我。
颂赞你伟大的名!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利未记 第四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中东常见的肥尾羊(Awassi),硕大的尾巴可重达12-30公斤,里面储藏了大量脂肪,自古就是中东各民族的美味。
《利未记》第4章|赎罪祭
四章1节至五章13节,记载了一个最为详细的祭——赎罪祭,这个祭是为无心之失或没尽应尽之义务而设的。其它献上祭牲的祭,都将祭牲的血洒在坛的四周,象征把生命之液――血,归回生命之源上主,但赎罪祭的血,用途则表达是犯罪者自身的罪。
罪基本的意义是“未击中目标”,未达到其存在的真正目的,未能活出一个顺服神的命令的生命,并且在生活中要圣洁。而抹血在主祭坛和约柜上的目的是:罪的污渍虽看不见,但会玷污会幕,导致神不愿意住在里面,这严重的问题,需用血来洗净,让上主与以色列得以继续相交。这样,罪人真就得到赦免了。大多数段落都以“他就蒙赦免”这句话作结(参4:20,4:26,31,35;5:10,13)。
以一个习惯性语言“若有人”开始,表明神所关注的事由得着安宁转移至偶然的过犯,假如出现这些事,当如何做才能够赎罪(1-2节)。
这类人也包括大祭司(3-12节),身为全国唯一受膏者的大祭司,若犯了什么罪都将波及到全国上下。因此,经文说他使百姓陷在罪里(3节),他的罪将会亵渎至圣所。大祭司一方面为他自己赎罪,平息了神的愤怒;另一方面也要洁净那敬拜的场所,使之归耶和华为圣(参:亚十四20),使得神能够再次降临在祂的百姓中间。
献祭的方式按前述献祭的形式而进行,犯罪者将动物带到会幕门口,把自己视为与祭物同为一体,并将它宰于耶和华面前(4节)。但关于大祭司的洁净,不同之处是,需要取些祭牲的血带到会幕,将血弹向圣所的幔子,并洁净香坛(6-7节)。
一旦献祭的血处理完毕后,所有的脂肪组织将被取下,并烧在燔祭的坛上,与平安祭在公牛身上所取的一样。其它剩余的一切,也就是公牛的皮、肉和内脏等,必须搬到营外洁净之地处理,以此表明洁净之彻底(8-12节)。
全会众有可能因着大祭司错误的指引或教导而犯罪,所以需要处理(13-21节)。正如后来在以色列历史上动乱时期所发生的事一般。因此,为了全会众自己所犯下的罪的献祭之礼仪,就类似于前述为大祭司献上赎罪祭之礼仪规定。同样地,为二者所献上祭牲的肉都被搬至营外倒灰之处烧尽。
22至26节,记述了假如以色列官长犯了无心之过,当如何献祭的要求,献祭模式与前面一致,与大祭司或全会众所献上的有所不同,他献上的是一只没有残疾的公山羊,而不是公牛(23节)。
会众中一般的成员假如误犯了罪,所献上的供物,一般乃是依循前述官长的献祭形式而行(27-35节)。
03
默想之一
在这里或是五经中其他地方,完全没有提到,有任何礼仪能够遮盖那些有计划性的和故意违抗神的罪,譬如﹕通奸、偶像崇拜、谋杀或是亵渎等行为,因这些罪是不被赦免的。然而,在新约,因着基督的血,连这些罪都能得到赦免。此时的你,会为主耶稣所付出的极大代价而感恩吗?
04
诗篇经文及简释
诗篇 第1-2篇
读经音频1:诗篇第3篇(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读经音频2:诗篇第4篇(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1-2章 | 有福了!
诗篇第一篇,先声夺人:有福的人生基于严肃的选择!“计谋、道路、座位” 这些生活型态的错误,与雅威的律法成为对比。而保全“思想、道路与座位”,其正确的做法是“热爱”妥拉,并为之思想(针对计谋),因为妥拉的基本意思就是方向与指示。
3与4节分别是两幅动人的画面,例证式的来形容1节与2节里相反的人生收成。“果实累累”与“被风吹散”是这两种人的不同结果。5节分别是用法庭的意象来看两种人的不同结局,恶人——站立不住,义人——则要审判恶人。
6节说,归根结底,人生的这种善终与恶果,在乎雅威“知道”!与祂的关系决定义人的人生充满福分;恶人的人生,却要受审而灭亡。
本诗篇与最后一篇构成呼应,第一篇:邀请在律法上生活,最后一篇是赞美的人生。第一篇至第一百五十篇,这一整个过程告诉我们,无论人生遭遇什么,沧海桑田,而活在律法中会是怎么样的结果——一个赞美的人生。
第一篇以“有福了”开头,第二篇以“有福了”结尾!第一篇是对个人的劝告——要蒙福,就需严谨选择;第二篇则是对邦国的劝告——要蒙福就当认真听雅威的话,看看雅威的作为。因为在现实中,哪个君王不嚣张,依靠暴力呢?其所靠的无非就是军事的实力;而且他们有一种共同的习性——喜欢抵挡真理,将神当作不存在!然而,说穿了,这根本就是自不量力!没看看,到底谁在天上?
那些懂得“以嘴亲子”,注重和解(这方法与体现军事实力相反,因为,弱者才愿意和解);以及知道“雅威的怒气”,不敢如此嚣张的,因为知道有一个比他们还强大的,在天上监控他们。这种注重和平与约束自身实力的国家,才是有福的。
第一篇意象平整,第二首也意象整齐—“外邦”对应“天上的主”;“受膏者”对应“世上的君王”,最后以“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来结尾。
05
默想之一
第一篇与最后一篇构成呼应,第一篇:邀请在律法上生活,最后一篇是赞美的人生。第一篇至第一百五十篇,这一整个过程告诉我们,活在律法中会是怎么样的结果——一个赞美的人生。对你有什么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