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3月31日| 眷顾贫穷的有福了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四十一篇1-3 节
1 眷顾贫穷的有福了,
他遭难的日子,耶和华必搭救他。
2 耶和华必保全他,
使他存活;他必在地上享福。
求你不要把他交给仇敌,遂其所愿。
3 他病重在榻,耶和华必扶持他;
他在病中,你必给他铺床。
省思:
贫穷者往往遭人厌弃蔑视,
圣经中却对之多加怜恤。
属神的人从而明白,
我们对待贫穷者的态度
正反映了我们爱神的实质。
“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
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二十五40)。
祷告:
“我们的生命逐日由软弱变为刚强,
辛苦、阴暗的道路
在歌声中变得亮堂,
行了一些善事,赢得一些心灵归向祢,
亲爱主,亲爱主,为了祢。”
(Edwin P.Parker “ Master, No Offering”)
阿们!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利未记 第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古代中东人用来烤饼的泥炉(Tannur)。
《利未记》第2章释经| 素祭
二章1至16节,讨论的是素祭。假如燔祭的对象重点是自己和救赎主上主,利未记第二重要的祭就是素祭——为着穷人和祭司的祭物。这两群人是以色列社会需要关心的,穷人属于不那么幸运的人群,而祭司大致是一群没有产业和收成的人。
以动物献祭,对于穷人而言,是一笔不菲的付出,会造成穷人的重担,作为以色列恩典及怜悯之律法,设计了用素祭来代替燔祭。在现实中,献燔祭的人一般也同时献素祭。不过,假如无力献燔祭,则完全可以用素祭(不需要流血的祭物)代替,因为所献的祭是礼物,礼物的重点是表达对神的“尊重、感谢和效忠”,这等动机仍然是最主要的考虑点。与燔祭不同的是,素祭只需要将部分的供物献上,其余的留给祭司,因这是祭司主要的生活来源之一。
古代近东人民在烘焙的时候,常用橄榄油作为使饼松脆的蓬松剂,橄榄油也成为粗糙榖类面粉搓揉成面团时的添加物。乳香乃是从一些特殊灌木上所取得之芳香性树脂,有圣洁和祈祷的象征(1-2节)。
4至7节所吩咐的做无酵饼的方法,是一个最穷困的百姓人家都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拿自家做的细面饼或薄饼片作为祭物献给神。8至10节交代了捐献者将祭物交给祭司,然后祭司将它带到坛前,并将纪念性的那部分取出烧在坛前,使得这供物成为一份馨香的火祭献给主。剩余部分,都归祭司们所有,可以看到对祭司的关注。
11至13节,要求所献的素祭都不可以有酵,对于古代常用作糖剂的蜂蜜也被限制。或许是因为蜂蜜是一些异教神明所喜爱的食物,因此以色列人必须相当留意,任何与献给异教神明相关之物品,以免任何暧昧不明的事物混入希伯来人的敬拜中,使他们去随从那些异于西奈山圣约的宗教成分。
看来,敬拜者真诚地将劳力所得的结果,存一颗敞开、朴素的心将农作物首批收成献上,是蒙神悦纳的。另外,凡献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盐调和,这矿物质不变的防腐性和收敛性,象征着永久不变和纯正;正如在「盐约」中所提的(民十八19;代下十三5)。
14至16节再次提到以初熟之物为素祭献上之供物,就是那些烘了的禾穗子。经过烘焙之后,这榖物被研磨成粗粉,抹上油,加上乳香后成为可献上的供物(参2节)。榖物和油乃是古代希伯来人日常饮食里三种基本成分中的两种,表达了人将其日常的饮食献给造物主的象征意义——神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
默想之一
穷人可以用素祭取代燔祭,你觉得这一方案,对于今天教会生活有些什么样的贡献或提醒?
利未记 第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中东常见的肥尾羊(Awassi),硕大的尾巴可重达12-30公斤,里面储藏了大量脂肪,自古就是中东各民族的美味。
《利未记》第3章|平安祭
利未记第三个献祭的重点,就是第三章1至7节所记述的“平安祭”,意思是凡献祭者所缺乏的都将得到医治或改善,这一献祭的目的是为了感恩神垂听祈求而献的,其形式与燔祭非常接近,有时也为了社交性的目的,与朋友相聚而吃肉,只有这个祭,献祭者才有部分的祭肉吃。先要将一部分肉烧了,余下的归给献祭者一家和朋友(三3-4,七31-35)。这类祭主要为庆祝,不为赎罪,是在喜庆的场合献上的。
不过,从第2节所呈现的,犹如燔祭一般,平安祭──也就是为得着安宁所献上的祭,献祭者要将手按在无瑕疵的供物的头上,祭司将血洒在坛的四周,意味着洁净,含有相当显著的替代要素在其中,意思是能获得安宁或复兴,因为有付出和牺牲。
3至5节,让我们看到,平安祭的礼仪脱离了燔祭的进行方式,重点介绍当作火祭献上的东西是那些特别选出的某些部分,这些部分包括了覆盖内脏的脂油以及其他保护、滋养体内重要器官的脂肪组织。祭牲的脂油和内脏被烧在坛上,为的是要促使敬拜者与神相交的生命能够得着复兴。
6至11节,再次强调已经订下的献祭供物标准,只有那些从牛群和羊群中特选出来的动物能够献与神。在这礼仪的程式里,脂油再次被烧尽,作为归雅威的份,他们献上一只属于巴勒斯坦地首要品种的东方肥尾羊为祭,它整个尾巴被取下焚烧。在成年的羊羔身上,这肥尾巴重达二十二至三十三公斤,自古以来被视为是一道极美味的佳肴。这里重点想表达的是:与神和好,与人的团契和交流有着极大的价值。
若有人献上山羊为祭,其献祭方式与献上羊羔完全相同,这就是12至16节再次重复整个规则的原因。脂油的部分被取下在坛上焚烧,至于是否与燔祭同时献上一事,并未记载下来。馨香的火祭这记载(5、16节),并不是说:神需要人滋养!类如邻邦的异教风俗。
17节“这要成为你们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这一措辞,在利未记中共出现了十七次之多,意图明显:只要献祭制度存在的一天,禁食脂油和血的条规都要被遵守。
默想之二
平安祭的目的是感恩和团契,不过这个献祭的形式与燔祭的非常接近,意味着:能获得平安,一定有着某项牺牲与付出。对比今天,我们能在神面前获得平安,也能与人重建和睦,是因为基督耶稣为我们所付出的牺牲的代价。当你阅读到这里,请暂停手上的工作,安静一下自己的心,发出一至两点感恩基督的内容。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约翰福音 第二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翰福音》第21章释经 | 重新委任的呼召
门徒们去加利利打鱼,耶稣向他们显现,以他们最熟悉的口吻问他们:有什么吃的没有?并以他们最熟悉的“捕鱼的神迹”,来向他们显明祂的作为。但他们未能认出祂来。
有一个不知名的、被称为“主所爱的门徒”却认得“是主!”(7节)。耶稣的门徒享用了一顿“奇特”的早餐,在这个早餐里,耶稣用了他们所捕的鱼,和他们的炭火来烤鱼。这里并不是要增添故事的情趣,这乃是约翰一直的用意,之所谓基督信仰的服侍的双重特性:我们的事工绝对不是我们自己独自完成的,乃是在主的指挥下而成就的;另外,耶稣并不需要从我们而来的东西,但,祂并没有这样做!祂乃是从我们手中接过东西,祂看重我们的工作和我们所递给祂的东西。
对彼得的呼召,充满了温情。彼得需要被重新认可——因为他曾否认过主。彼得被再次启用,成为牧养群羊的牧者,这是在旧约里犹如君王般的责任,已经落到他的肩上。不过,彼得仍然需要学习——要忠于自己的职守,别多管闲事(22-23节)!这是要说,纵使他们曾见过复活的主,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认出祂来。
假如对这一章作个总结的话:不妨说是“重新委任的呼召”!当这些耶稣跟随者一旦认出复活的祂,就被呼召跟随,像是一开头呼召腓力(1:43),呼召彼得跟随祂一样。然后,耶稣就给他们应许——“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要看见天开了,上主的使者在人子身上,上去下来(1:51)”。
不断跟从,也就成了门徒的生活方式,哪怕是复活后,也需要时刻带着谦卑、受教的心志才行。
24至25节,被称为是整个福音书的撮要,到这里,约翰的目的已完成,他已引导读者认出和承认——耶稣就是弥赛亚,道成肉身的上主之子;祂的门徒们,也已认出祂就是“复活的主”,也跟随了祂。看来,真的没什么再需要交代的了。
然后,约翰说:祂还有许多话要说,耶稣仍然有许多的事迹/记号!世界上没有一本书(包括福音书),能够完全掌握道成肉身的身份。显然,目的很清楚了,讲了再多,或者,你想考察再多,假如不信的话,那意义也就没有了!
默想之三
在21章,包括对彼得的恢复和委任,对于整本福音书“作门徒”这一主题有什么意义?对今天我们作“耶稣的门徒”的失败,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