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5年3月30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5年3月30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经文:可12:1-12(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 耶稣就用比喻对他们说,有人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就往外国去了。
2 到了时候,打发一个仆人到园户那里,要从园户收葡萄园的果子。
3 园户拿住他,打了他,叫他空手回去。
4 再打发一个仆人到他们那里。他们打伤他的头,并且凌辱他。
5 又打发一个仆人去。他们就杀了他。后又打发好些仆人去。有被他们打的,有被他们杀的。
6 园主还有一位,是他的爱子,末后又打发他去,意思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
7 不料,那些园户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产业就归我们了。
8 于是拿住他,杀了他,把他丢在园外。
9 这样,葡萄园的主人要怎样办呢?他要来除灭那些园户,将葡萄园转给别人。
10 经上写着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11 这是主所作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
12 他们看出这比喻是指着他们说的,就想要捉拿他,只是惧怕百姓。于是离开他走了。
2025预苦期4|敌对
可12:1-12
序言|梦
在耶稣时期,流行一本书,那时候的人,把那本书当做是密码一样,用它来解读他们民族的命运与世界的结局。我们先来讲讲这本书里面的一些关键性的内容。
在古代,有一个王,做了一个梦,醒来后老想不起来。我们也经常这个样子,刚才所作的是恶梦、还是好梦,似乎能记得,但梦内容到底是怎样,总想不起来。这位王就叫了不少仁人智士,希望这些智士们,能帮他想起梦来,但都无济于事,“你的梦忘了,还让我们猜出来了,真没办法”!那时,有一个叫但以理的年轻人,被要求必须讲出王的梦来,他请同伴祷告后,得了智慧,不但把王所做梦的内容讲了出来,也将梦的谜底猜中了(但2:31-45)。
梦是这样子的:王啊,你梦见一个大像,头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腰是铜的,腿是铁的,脚是半铁半泥的。后来,有一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打在这像半铁半泥的脚上,把脚砸碎;于是,金、银、铜、铁、泥,都一同被砸得粉碎,成如夏天禾场上的糠秕,被风吹散,无处可寻。而打碎这像的石头,却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
然后,但以理对梦作了讲解,说这像就是人类历史上曾经有的,或将来会出现的帝国,然而,这些看似强大无比的帝国,最终不堪一击。要被来自人类之外的世界的力量所取代。 这就是古代以色列人直到耶稣时代,对这梦的理解,这深印在他们群体记忆中的梦,是关于人间国度与神的国度的事情:头是金的,代表了极其荣耀的国度,那时是指尼布甲尼撒所统治的巴比伦帝国;胸膛是银的,是指继巴比伦之后的帝国,不及巴比伦的荣耀;第三个更不及第二个了,第四个是铁与泥结合,代表着易碎的国家。忽然间出现了一个大石头,这大石头把第四个国砸得稀巴烂。犹太人把它解读为:从巴比伦到波斯,到希腊,再到罗马,可以用这座雕像来形容,而如今正是罗马的时候,那个石头要出现了。他们通常认为那就是“弥赛亚”。当祂出现时,要将人间的国度砸得粉碎,弥赛亚要建立祂的国度,并不断扩张。这就是以色列人的梦!下面来看耶稣,如何地运用他们熟悉的故事,作了自己的解读:
一|被弃的园主与被弃的石头
耶稣是这样解读的——祂将以色列人所熟悉的“葡萄园主与葡萄园户”的故事,与这“石头的梦”联系起来,祂引用诗篇一百一十八篇22至23节里的:“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石头指的是匠人在建造房屋时,哪里都用不上废料,最终被匠人扔掉了的那种石头,却成为另一座大厦建设所用的房角石(基石)。
耶稣将这两个比喻放在一起,一个是葡萄园主人的儿子被园户所杀的比喻,一个是石头被匠人丢弃的比喻。按照他们习惯的“语码”——石头是胜过人间任何帝国的神国度的比喻,它要击碎人间所有的权势,并且,那块被匠人所弃的石头,被安放在另外一个房屋的根基上,成为房屋的奠基石。另外,在这里还玩了文字游戏,就希伯来语而言,“儿子”这个词,与“石头”的词也很象。那么,在这里的葡萄园主人的儿子,是被园户所弃所杀的,就像是建筑圣殿时被匠人丢弃的石头,后来成为了另外一座建筑物的奠基石。
于是,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个园主被弃的故事,与石头被弃的故事,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是耶稣被以色列的权贵和大众抛弃的故事。然而,这个被弃的故事,对那些园户而言,则是灾难的起头,因为,当将但以理书的故事,加了进来之后(第一世纪的犹太人必然会这么作),意思就显然明了了。当耶稣在讲园主、儿子与园户的故事时,他们一定能听懂,耶稣是在控诉那些反对祂的人,说他们就像是但以理书中的那些兽的国度一样,他们是园主的敌人,也就是上帝及祂儿子的敌人,最后的结局就是,上主将要审判丢弃祂儿子的人。 就像但以理书中讲的那个像要被打得粉碎一般。
二|自以为是的百姓与被审判的百姓!
毕竟,在以色列的文化习惯里,他们完全知道,耶稣所说的园户和园主指的是谁。比如,在以赛亚书的第五章,是一首以葡萄园与主人之间的比喻,用来讲述神与以色列的故事。葡萄园指的是以色列,而其中的树就是犹大(参赛5:7)。这里不结果子的葡萄园,被耶和华丢弃的故事,因为,比喻的园子,是指离弃了耶和华,任意妄为的以色列和犹大,尤其是那些民众中的权贵(赛5:8-23)。
耶稣按照以赛亚书的葡萄园故事的模式来讲,并作了些延伸,将重点放在葡萄园的园户上面。这些园户,就是民中的领袖,他们正带领百姓走迷了路,他们就像故事中的园户,虽然像园户受托于园主管理葡萄园一样,来治理这个国家,以此来反应上帝的性情——就像园中的果树要结果子提供给主人一般。可悲的是,以色列的领袖,却像那些霸占主人财产的园户,把园主人的儿子杀了!可想而知,他们将遭遇怎样的后果。
这个遭遇百姓弃绝的耶稣,祂就等于但以理先知预言那象征着神的国的石头,祂要像那个含冤的葡萄园主人的儿子一样,被弃被杀。如前所言,我们知道,园主指的就是神,恶园户就是指以色列百姓,而仆人就是指众先知,最后的一位就是施洗约翰,儿子就是耶稣。神有一天要铲除这些管理葡萄园的园户,也即是以色列百姓。
这故事听起来非常让人伤感,神差派祂的儿子来到祂的百姓中间,要使他们从被掳中归回,使他们成为起初神召他们的样子,成为万国的光。他们的责任就是悔改,而他们却似园户一样与祂作对,最后还要把祂杀了!这就是福音书里的那些祭司长与民间长老们所联合的势力,但这种恶行所形成的能力,终有一天要被神的国审判,就象那半泥半铁的脚,被那石头砸碎一样。在耶稣看来,更有可能指的是希律与祭司长联合的,本来就不甚牢靠的势力。而今,这势力要遭受审判的脚步已经近了。不过,耶稣先要被他们杀掉。
这群听祂讲故事的人,果然猜中了这谜语——他们看到耶稣是在指他们,只可惜他们仍然顽梗,并愤愤地打算将耶稣杀了!
这样看来,凶恶园户的比喻,可以看作是耶稣与以色列命运的概述,上帝呼召以色列作祂的葡萄园,祂用妥拉(律法)和圣殿,来保护他们;当他们偏离道路,上帝就差遣先知呼吁他们要转头,要对上帝忠心,但百姓却常用石头来打先知、甚至杀害先知。最后,上帝差遣祂的独生子,并且以为,百姓会因尊重祂的缘故,而尊重祂的儿子,但没想到,百姓连祂的儿子都拒绝、都敌对。甚至,邪恶已经完全侵蚀了他们,他们竟然杀害了上帝的儿子。他们这样做的后果,将导致上帝的审判来临,祂将国度从他们中间夺去。百姓呢?则像被石头绊倒的人,被上帝击打,就像是被石头砸得粉碎的兽像。以色列这个属于神的百姓,如今成为了但以理书中那些兽,被审判。民中的代表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彻底成为了拒绝、敌对神的人。可悲的是,当他们听了这些话之后,仍不悔改,反倒生出更大恶念,想捉拿耶稣,只是碍于百姓,才暂时没有下手。
三|受苦的主与忠诚的教会
耶稣已将世间的真相,与神国的真相向当时的人们全部揭开。令人担心和伤感的一幕也油然而生——祂却遭遇向来属于神百姓的敌对,神的百姓却成为神的敌人。那些权贵为了权势与名利,处心积虑地要处死耶稣。
当我们听到这故事,可以联想到的就是,这个世界对于耶稣及祂的跟随者,不但不能理解,不喜欢,甚至常常抵挡。毕竟,这世界在本性上而言是邪恶的,甚至充满了肆无忌惮的暴力,就像故事中的佃户的行为一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是一个是非不分的时代,神的百姓如果要坚持按神的心意生活,必然备受压力,甚至受打击,这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世界,神的百姓如果不想随波逐流,必然要受苦,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过,假如我们在履行主的使命而受苦之时,主的灵也与我们同在,到最后,我们必然不至于失望。身为基督徒,我们不能保证活得顺利,反而,会因信仰的缘故,而遭受不同层面的压力。但神应许不会改变,就像被匠人所弃的石头,成为另外一个圣殿的基石,在世界不受欢迎的我们,必然在主里成为宝贵。以下三点,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加坚定地跟随我们的主。
1、作为上帝的教会,唯有忠于耶稣,才能使别人看到上帝。不幸的是,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人们仍旧一次又一次地拒绝耶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会有时会像祭司阶层或法利赛人,选择与强权结合,而造成耶稣基督的特性消失,教会也就不再是教会,尽管,名字存在,其实就好像祭司阶层和法利赛人,虽然口口声声的说为上帝!而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上帝的敌人。
美国神学家侯活士认为,教会只有看清自己在这个世界,是属于侨民的身份,才能对这个世界产生真正的爱!以一种寄居者的角色,与这个世界互动,并将基督王国的特性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忠诚地跟随耶稣,上帝的作为才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地出现在我们的身上和我们所服侍的地上。那么,教会之所以是教会,是怎样的形象呢?是一个软弱的形象,站在弱者的一边,并且与世界软弱者同行,为受冤屈者伸冤。尽管,很多时候,我们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但只要我们带着这样的思维,来理解教会及基督徒的生命,我们对这世界的眼光和态度,就不一样,也能观察到不一样的东西,关于基督徒的服侍,也会有另外一个服侍。
2、另外,教会需受苦,才能让人看到耶稣。我们需要看到,基督徒也容易被引诱——因为以为自己拥有真理,一个不需要受苦,就可以得到的普世真理。像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骄傲地认为:他们要对传统负责,但没有想到,他们却成为上帝的敌人,自己反倒成为像他们反对的兽一般的角色。福音书作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自己的人生主张和行事日历,而选择放弃追随基督、过那种普通、甚至要付代价(在生活、工作和生意场,甚至在教会服侍领域)的生活,我们就无法明白真理,也不能认识耶稣。我们成为神的百姓,确实需要与受苦的耶稣相连。或许我们人生有很多不如意,我们不能象别人一样发达,有时是因为信仰的缘故而遭遇贫穷,有时我们是在病痛中,但愿我们能想起基督的苦难而得以安慰、并在其中满足。
莎士比亚有部作品叫做《威尼斯的商人》,犹太商人夏洛克,一开始被刻画成是一个恶棍,那时的欧洲人都仇视犹太人。在故事的最后,夏洛克迫于无奈,改信了基督教。莎翁的高明之处在剧作的最后,表达得淋漓尽致。一群人所组织的欢乐的派对仍旧继续着,并在这种看似大喜剧中结束。也就是说,作品是在一群看不出有任何基督徒实际品格的人的欢乐声中结束了!这个看似喜剧的作品,却带着一个深刻的悲伤,毕竟,莎翁是根据当时欧洲社会的现实而写的。在当年,很多非基督徒,包括犹太人、阿拉伯人,还有其他的异教徒,在欧洲社会是很难生活的,除非你成为基督徒。但基督徒对不信主的人,采用的方式,往往就像莎士比亚作品所描述的一样,以这样的方式让人改信,对教会是祝福还是灾祸,是喜剧还是悲剧?
当然,今天的世界很难回到欧洲那时的状态——基督教一统天下,以此让人产生错觉——以为上帝的国度已经降临,或者以为基督的王国就是如此。但基督徒,或教会,有可能不被这种强权的思维影响或左右吗?美国神学家侯活士认为是不可能的,他认为美国的教会,虽然完全不可能与君士坦丁皇帝之后的教会同题并论,但他认为美国教会走了一条背离耶稣旨意的道路——他们一直喜欢抱权贵的大腿,也希望透过美国式的强权思维来认识“耶稣的国度”。他认为这是君士坦丁的借尸还魂。
耶稣的道路,这种思维,如何帮助我们在现实中,活出基督徒的品格呢?我想,假如你在家中,可能需要学习的就是——学习为家人受苦,尤其是那些不信的家人!另外,关于服侍,尽量要离开自己的安适圈,去向社会上边缘人群靠拢,而不是主流社群。
代祷事项:
1、为普天下教会祈祷,愿教会能看到自己作为侨居者的身份,我们能以天国使者的态度活在这世界上。既有着超脱的特性,又看到需要参与的责任.
2、愿我们以爱及受苦的心态,来面对周遭的环境,求主的灵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