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3月22日 | 义人恩待人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三十七篇 14-22节
14 恶人已经弓上弦,刀出鞘,
要打倒困苦穷乏的人,
要杀害行动正直的人。
15 他们的刀必刺入自己的心,
他们的弓必被折断。
16 一个义人所有的虽少,
强过许多恶人的富余。
17 因为恶人的膀臂必被折断,
但耶和华是扶持义人。
18 耶和华知道完全人的日子,
他们的产业要存到永远。
19 他们在急难的时候不至羞愧,
在饥荒的日子必得饱足。
20 恶人却要灭亡。
耶和华的仇敌要像羊羔的脂油(或作“像草地的华美”),
他们要消灭,要如烟消灭。
21 恶人借贷而不偿还;
义人却恩待人,并且施舍。
22 蒙耶和华赐福的,必承受地土;
被他咒诅的,必被剪除。
省思:
恶者向内敛聚,
所积之财日久成了霉烂无用之物。
义者向外敞开,松展己手,
不争夺攫取,反而四下分送,
感谢、轻柔地接过财物,
又将之传递出去。
祷告:
主啊,帮助我不陷入那样的罪——
把祢创造的世界,当作可攫取的掠物。
我愿成为那样的一种人——
以感谢与赞美之心,藉着耶稣基督,
令他人能欣赏,享有祢所造的一切。
阿们!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出埃及记 第三十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出埃及记》第33章|背影
三十三章的叙事是从三十二章30节开始的,因为金牛犊的事件,摩西在神面前,为百姓恳求神,他的论点就是:请让我代替他们吧!“在生命册上涂抹我的名”不等于要求被判承受永远的刑罚,而是表明原因,为以色列的罪而承担受死的后果。然而,神让摩西继续上路,并且答应摩西,祂的使者会在前面引导(32:34),不过,对百姓的罪,不会置之不理。这样,摩西和上主之间达成某种协议——神会继续与他们同在,不会取他们的性命,但神仍然保留稍后惩罚他们的权利(32:34),因为祂还是会介意百姓拜金牛犊的事。
不过,尽管如此,神会继续持守承诺,将对以色列祖宗的应许实现(33:1-2),但祂不会亲自与百姓一同上迦南,祂说厌烦硬着颈项的百姓,神担心在路上忍不住,要灭绝他们(33:3)。看来,上主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恢复!
这也正是为什么会有7至11节里的行动了——上主不愿意与百姓同在,祂要与百姓保持一段距离,只在附近一个简陋的帐棚(称为会幕)里与摩西交往。百姓显然进步了,他们在帐棚门口看着摩西进到会幕里(33:8),并知道在各自帐棚门口向上主下拜(33:10)。而摩西与上主的关系亲密程度非同小可,他与上主可以面对面,如朋友一般(33:11),他们之间展开了非常著名的对话:
摩西问上主:“我知道你要我担任带领的角色,但哪些人会与我同去呢?”他的意思就是说:“我知道我在你面前蒙恩,但我想问的是——以色列中,还有哪些人你会留下,你不会动怒杀他们,使他们可以到达目的地呢?”他不认为他一个人进入迦南是个殊荣,所以他提醒上主:这民族原来是你的百姓(33:13节)。
上主婉言谢绝摩西,祂说:我必亲自前往,让你能够安歇(33:14),祂已经决定,弃绝百姓,与摩西单独同在(参32:10,33:5),带他进入安息之地(应许的迦南地)。
摩西却不同意上主这个决定,他恳求神,要按原计划行动,亲自与他们同在(33:15-17)。他的论据是16节的内容——神要重视自己在万民中的名声,假如祂不与百姓一同上去的话,没有人知道摩西和百姓与众不同之处,也显不出神真的恩待了他和百姓,那么,神轰轰烈烈地出埃及的事件不就毫无意义了吗?
这场争论,最终以神答应摩西的恳求告终(33:17),上主是因为摩西的缘故再次答应与百姓同在。
默想之一
18至23节,讲述了摩西请求神证明祂刚才所说的话,让神显出荣耀来。神的回应——让摩西看祂的背影,以此来证明祂的诚信。神说:祂的本性美善,意味着祂将坚守约定,尽管经过金牛犊事件的刺激,但祂因着摩西的代求,彼此可以重新立约!因此祂会有怜悯的行动,既往不咎,再次将恩典赐下来恩待那些不配得的百姓(33:18-19)。
于是,神向摩西显出怜悯的证据——祂做出让步,要摩西藏在洞里,等祂走过后,可看祂的荣耀,不过,那是背影的荣耀。
从摩西与上主的这段交往,你如何理解神的性情呢?又如何理解摩西作为中保的角色?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约翰福音 第十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翰福音》第12章 | 膏主的女人
拉撒路的复活,预示着耶稣的死亡与复活;同样,在伯大尼这个穷人的地方,有一个女人将她的所有,为耶稣付出,把那价值三十两银子的哪哒香膏,抹在耶稣的脚上,用她的头发去擦,耶稣将这行为当作是为祂安葬而准备的。
接着,约翰讲述了耶稣的死因,有下面几点:
1)被黑暗入侵的加略人犹大出卖(4节);
2)因为拉撒路复活的缘故,确实引来百姓的跟从(18节),祭司长打算连拉撒路一同杀了(9-11节),他们的担心果然出现了(参十一章48节)。
3)因为祂骑驴进京,有许多百姓拿着棕榈枝,去迎接祂,把祂当作是“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的王”(13,15节)。
在20至50节,约翰以耶稣回应寻访祂的希腊人的话,来说明耶稣为王(得荣耀)的方式。
1)祂是以怎样的方式,来作包含希腊人在内的世界的君王呢?祂要像那粒作为种子的麦子,被埋在土里,等到时候到了,祂要换来大规模的新的一代——像麦子成熟一样,却换来新的、更多的、成熟的麦粒。假如希腊人想要认识耶稣,就是在常人看来是失丧生命的,却是要得到真正生命的;假如他们要认识以色列的神,就必须具有这种颠倒性的思维,才是真正服侍祂。(20-26节)。
2)耶稣将希腊人慕名而来,解释为:是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也就是他死亡的时刻,祂因此表达出“忧愁与情愿”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并对神发出祷告(27节)。神以打雷声来答应祂的祷告:在耶稣充满怜悯的公开的侍奉中,神已经荣耀了祂自己的名,而那些践踏弱者的强权世界,要被审判(31节)!祂,则要以全地的君王的身份,率领万民。不过,祂靠的不是刀剑,将圣殿旁的罗马驻军消灭;反而,祂要在木头上被“高举”(32节)——像摩西在旷野所举的铜蛇一样(32节)。
对于这样的信息,祂的听众向来的反应就是——你讲你的,我们忙我们的,不理会耶稣。如同以赛亚时期的百姓,明目张胆悖逆神、拜偶像。他们也不信耶稣的“神迹”(37-43节),哪怕耶稣一直以来,都在挑战他们——祂自己就是父的代言人,就是那光,如今,光已经来到了世界,照亮了黑暗,要拯救在黑暗中的人。弃绝祂的,必要遭到审判(44-50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