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3月19日 | 祢乐河的水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三十六篇
1 恶人的罪过在他心里说:
“我眼中不怕 神。”
2 他自夸自媚,
以为他的罪孽终不显露,不被恨恶。
3 他口中的言语尽是罪孽诡诈,
他与智慧善行已经断绝。
4 他在床上图谋罪孽,
定意行不善的道,不憎恶恶事。
5 耶和华啊,你的慈爱上及诸天,
你的信实达到穹苍。
6 你的公义好像高山,
你的判断如同深渊。
耶和华啊,人民、牲畜,你都救护。
7 神啊,你的慈爱何其宝贵!
世人投靠在你翅膀的荫下。
8 他们必因你殿里的肥甘得以饱足,
你也必叫他们喝你乐河的水。
9 因为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
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
10 愿你常施慈爱给认识你的人,
常以公义待心里正直的人。
11 不容骄傲人的脚践踏我,
不容凶恶人的手赶逐我。
12 在那里,作孽的人已经仆倒。
他们被推倒,不能再起来。
省思:
作恶的人躺在窄床上酝酿阴谋诡计(4 节),
最终瘫痪于自己的罪中,
不能动弹(12 节)。
神是救主——尊贵崇高,
以荣光充满世界,
将丰盛的生命
分赐给一切前来就祂的人。
祷告:
感谢天父,
让我如今得见祢的荣光照耀
——既暴露了罪的卑鄙可悲,
也彰显出祢在耶稣基督里
爱的恣放与荣美。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出埃及记 第三十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米吉多遗址出土的主前9世纪的四角香坛。类似的香坛在以色列到处都有出土,表明当时献香非常普遍。
《出埃及记》第30章|附记
本章讨论的问题基本是前面一些内容的补充。
1至10节,是对制造香坛的吩咐,香坛的形状类似半截的小壁柱,四面有小型的角。它也是用皂荚木做成,外面包金,镶有环子可以穿杠扛抬(4节)。放在圣所里,有别于立在大院中央的祭坛;因后者与神的所在比较远,因此可以用铜包裹(二十七2)。
祭司要一日两次在小坛上献香,同时打理圣灯的灯心和燃油。这香因独有的成分,禁止他人使用(参34-38节)。第九节提到这坛单单在献香礼时使用,不可做为献燔祭、素祭或其它奠祭,可能要表达献香礼主要是反映与神较为亲密的同在,有别于其它祭物所表达的。
第10节说的为坛赎罪之礼,赎罪日的礼仪,插入在献香礼之后,提醒他们,他们获得与神较为亲密的关系是因为有着较为“负面的”赎罪日的代价所得来的。
11至16节是对人口调查和人头税征收的吩咐。要求每个以色列人,都要把赎价奉给上主。头生子属乎神,因此必须献祭赎回,已经是以色列信奉的原则之一(出十三13)。另一个既已接受的信念则是,以色列整体而言是神的长子,因而属乎祂(出四22),但神也接受了利未支派替代一切长子(民三12),本段是这个“代赎”原则的延伸。以色列可算是神的军队,人口调查后,每个成年男子都得为自己付出“赎价”。
例定的赎价数额不高,每人交半舍客勒(一舍客勒相当于11.25克),并且贫富一律,可见其象征性的本质。价银用作维修会幕(16节),也是典型的以色列作风。“半舍客勒”后来成了每年一次的殿税(太十七24的“丁税”)。
17至21节是对洗濯盆的描述。祭司亲近神之前,必须先行水洗之礼。这就是洗濯盆的功用。这盆显然是铸成的整块实心金属(没有木制支架)。它立在大院中,进入帐幕之前便可使用。祭司洗涤洁净才能进到幕中烧香敬拜,执行牺牲或血礼后的祭司,必然需要洗濯。
22至33节是膏油制作和使用的吩咐,这油有特殊的配方,又罕有又昂贵,严禁作其他用途,违者处死(32、33节)。所用的香料,大多产在阿拉伯,是商旅自远方运来,有些甚至是印度的出产;祭司就职时需要受膏,帐幕和其中一切陈设要受膏,这样做有传递“圣洁”的果效,把它们分别出来供神使用。
03
今日默想
34至38节,再提到在香坛里所烧的香料,这些香料显然又馥郁、又稀有。要将它“用盐调和”,目的或许是为了助长燃烧,亦能保证盟约(盐约)。烧香最先可能是献祭的替代,因为烧香也能产生馨香和烟云,与祭牲一样有“赎罪”的功用。新约教会完全没有烧香的记载,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在圣殿之外烧香是无法想象的。在新约启示录将祷告比喻为“香”,也有赎罪的意思(启八3-4)。看来,祭司在香坛燃烧极其昂贵的香料,其目的是为别人——代求。在你的生活中,有经常付出这“昂贵”的行动吗?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约翰福音 第九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翰福音》第9章 | 摩西的门徒
前面耶稣在否决法利赛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这一章,祂又否决他们是“摩西的门徒”。
起因是由一个瞎眼的人而来!门徒推断眼瞎的原因一定是某人犯了罪,是瞎子本人或他的父母,遭神的惩戒。而耶稣拒绝这种以因果关系来分析的方法。当然,任何行动都会有后果,善行常常带来好的结果,而恶行则往往制造出恶果,比如,杀人偿命。不过,也有例外,也有恶人既富贵又健康,好心得不到好报的。
耶稣说:生来瞎眼的未必表明一定犯了罪,或祖宗犯了罪。你没办法作出更多的分析,因背后有一个更奥秘,也更正面的事情在进行——神要以瞎眼为创造“光明”的原材料。
约翰刻意要我们明白:神的真理与这个世界结合的那一瞬间,要发生令人感到奇异的事情。正如创世记的起头,神面对混沌的世界,没有分析,直接就用光去改变它。今天,面对瞎子,耶稣也不打算去分析,直接说——要显出神的荣光来!
耶稣的创新行动,给法利赛人和瞎子的父母制造了恐惧感,害怕他们的宗教被掺杂,因为耶稣是奉独一神行事的,而祂又屡次触犯安息日。自从第二章开始,耶路撒冷的领袖就感到耶稣是个威胁,在6至8章,这威胁愈发明显了,他们也就愈发恐惧了。恐惧,很自然会产生所谓的看似正面的自保,这也反映在瞎子的父母身上,因为只要有人承认耶稣是弥赛亚,就会面临压力,甚至被赶出会堂,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在那个地方继续生活了。担忧,使他们决定让孩子孤单的去面对犹太人的质问!
本来是一个全新的医治与创造的美事,却成了法利赛人表达愤怒、恐惧的根源,和瞎子双亲担忧的理由。这些恐惧、担忧限制了他们的悟性、信心与爱。
法利赛人再次将瞎子叫来问话,充满讽刺的是,他们无法否定“瞎子已经得到医治”的事实,只得说:“你要将荣耀归给神”,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假如瞎子得医治是出于神,那使瞎子得医治的耶稣,为何是罪人呢?他们的理由就是:耶稣在触犯安息日!
法利赛人将神与弥赛亚分开,结果两者都保不住!他们通过持守安息日,来证明是“摩西的门徒”,却完全不明白律法,因为摩西也论到过弥赛亚(5:45-47),他颁布了律法,也讲述了以色列人的故事,但这是开头,高潮部分则是由耶稣带来。
在以色列人整个故事的末端里,有个但以理书中的人子(35,36节里的“人子”,中文译为“神的儿子”),祂有权柄将世界一分为二,让一部分人看得见,而另外一部分人,看是看见,却不明白,成为“明眼的瞎子”。瞎眼的不是因为罪,而抵挡弥赛亚耶稣的,才是真正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