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1基督君王日|永在的君王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255天前 | 479 次浏览 | 分享到:
关键词:启示 神学 诗歌


讲道:(请点击绿色文字打开链接收听录音)

2021基督君王日


经文:《启示录》1:1-8(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1 耶稣基督的启示,就是 神赐给他,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他就差遣使者晓谕他的仆人约翰。
1:2 约翰便将 神的道和耶稣基督的见证,凡自己所看见的都证明出来。
1:3 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因为日期近了。
1:4 约翰写信给亚西亚的七个教会。但愿从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和他宝座前的七灵,
1:5 并那诚实作见证的,从死里首先复活,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稣基督,有恩惠、平安归与你们!他爱我们,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注:“脱离”有古卷作“洗去”),
1:6 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 神的祭司。但愿荣耀、权能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1:7 看哪!他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他,连刺他的人也要看见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他哀哭。这话是真实的。阿们!
1:8 主 神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注:“阿拉法”、“俄梅戛”乃希腊字母首末二字),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

2021基督君王日

永在的君王

《启示录》1:1-8

关键词:启示  神学  诗歌


序言:何以见得?


基督的神为永在的君王?何以见得(8节)?被流放到罗马的荒岛的囚徒、一个失败者,凭什么说被罗马帝国处死的耶稣的神,是永世的君王?祂都没有能力救耶稣脱离罗马皇帝的手,难道凯撒不是更有永世君王的真实吗?


为了表达这一意见,约翰将旧约圣经中许多作品,比如:但以理书,撒迦利亚书、以赛亚书、以西结书、出埃及记等等,关于世界、关于人类的过去、今天与未来,关于上主、关于以色列的未来,尤其是他们的神将统管世界的各种主题,结合在一起。他如同旧约中的那些苦苦寻求上帝旨意的先见,将他自己所领会的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法,被称为是——启示!也就是第一节出现的那个字,成为本卷书的名称。


一|启示的性质(1节)


首先,需要知道,这个词的原意与今天我们习惯所理解的不太一样,我们往往把它与末世事件联系在一起,比如,2001年的911事件,2004年的印尼海啸,2008年的汶川地震,这两年的疫情(有人认为这是瘟疫)。


其实,启示这个概念是根据古老的犹太信仰,比如出埃及记中所描述的,在西奈山、在旷野时,以色列的上主与百姓同在的时刻;他们之间没有分隔,没有距离;两者之间沟通无阻。在后来,犹太人认为上主与他们互动最多、最完全就是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这个地方成为“知天”之地,也成为“知地”之天,天与地在这里互通。这正是以色列所认为的“启示”的意思。


初代教会相信,耶稣已经成为天地相遇的所在,成为神启示的中心。他们通过默想耶稣的死,祂的复活、掌权,来领会上帝的旨意,因为上主已经通过耶稣,启示了祂是怎样的一位主,也通过祂,显明了祂所造的世界是怎样的,包括最终会是怎么样。



看来,启示就好像你到朋友家,一进入他家的门,就闻到厨房里炖的肉香味,但你不知道,到底放了什么材料,使这个肉会那么香。你和几个朋友一起猜,有人猜放了八角、有人说还放了桂皮,七嘴八舌。当他们打开锅盖,就知道了放了哪些材料。


不过,这样来说明启示的意思,并不是说:他们已经完全明白了一切,比如,他们会想,这位永在的君王,为何容许跟随祂的人,遭受当局及犹太会堂的逼迫?他们也不是很清楚,在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该采用怎样的方式,才算合适?比如该怎样去对抗罗马的皇帝崇拜?是表面作个礼仪性的回应,在别人对着皇帝的塑像鞠躬的时候,也草草地鞠个躬,实际上心里不接受,仍然相信自己的耶稣?就好像我们今天有人这样教导的:“当单位叫你填写信仰的那一项时,你直接写无!这样,可避免许多麻烦,但心里却信自己的主”。这种看似机智的做法,是初代基督徒会作的选择吗?还有,该如何去面对犹太人的复国主义的行为?因他们当中不少是犹太人,假如不参加,本族人会怎么看他们?参加了,教会里不少弟兄姐妹却是罗马人,会伤害到他们外族的肢体吗?这类的问题,对他们而言,都是十分现实的。


毕竟,在古代的土耳其,基督徒大部分都是穷人,他们没有形成对当地社会有影响力的阶层,他们没有自己的地方,除了在信徒家里聚会,有时也会去会堂崇拜,因此他们经常遭受犹太人的排挤。而压倒性的罗马公民,更是敌视他们,称他们是一群无神论者——罗马公民认为基督徒的信仰脱胎于犹太教,不崇拜偶像,因此称他们为无神论者。更甚的是,各地被殖民的官方或民间,为了表示他们对罗马的忠诚,到处大兴土木,为凯撒造像,并为他及他的家人建造庙宇或行宫。



基督徒如何在这个不受欢迎,备受歧视和打压的世界里安身立命?这是他们急需知道的,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得到启示,以明白神的旨意。


二|启示的内容(2-3,7-8节)


约翰写启示录,就是要将神的启示显明,他好像把锅盖揭开,使客人知道,他到底放了哪些材料,使炖的肉为什么会那么香。他要教会知道神的掌权,而他们则要对这个排挤压迫他们的世界说“不”!他用了“他亲自面见耶稣,得到新的启示”,来作为最大的证据之外,还罗列了五方面内容来作证据[1]


第一点,约翰说,他所领受的启示,有四个阶段。先从上主对耶稣的启示(1节),然后是耶稣藉着天使给约翰的启示;再接着,是约翰传达给教会众仆人。上主——耶稣——约翰——众仆人(教会),这是本书的基本框架,目的是要表达这些启示内容是确凿、可信的。


第二点,他的启示录,其实是一封长信。里面包括了写给七个教会的短信(二至三章);四至二十二章,成为给七个教会的共同的信。这种有着清楚对象的信,是收信人需要密切留心的。


第三点,启示属于预言。我们需要留意,别一听到预言就以为是类如占卜算命、天气预报一样的东西,预言其实是跟古以色列先知所说的话一样,均来自圣经传统!约翰也是,他是预言家,但不是算命先生,圣经禁止我们交鬼、占卜、算命。还是有不少人甚至有些传道人,还把圣经的预言当作是预测的文字,尽管预言会涉及到过去与未来,但它主要还是落脚于现在,某些预言也有预测的成分,但它的目的还是为了辅助人了解目前的处境。


约翰信手拈来,用那些传统的内容——关乎上主并祂的旨意,只是用一种新的方式呈现,让人眼前一亮!就像是古代先知(如耶利米、以西结、撒迦利亚、以赛亚等),他们立足于摩西,对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百姓——有时是对当权者作出一番规劝与指责,要他们来忠诚于上主。启示录有404节,间接与直接引用了稍早的经文518处,如果我们不熟悉在它之前的经文,是绝对无法明白启示录的。


第四点,约翰所领受的启示,具有见证(2节)的作用。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两层:1)信中的内容像是证词,对于最后的审判,起到证据的作用。2)既然是见证,就意味着要为这些证词付代价——受苦甚至丧命。这正是约翰自己遭遇的写照。



第五点,也正是最重要的一点,如同前面所讲,一切都是源自于耶稣这位中心人物身上,而最终的根源则是那位今在、昔在、来临中的父神自己(4、8节)。这也正是约翰的启示录令人佩服的地方,在开头的三言两语中,就流露出他对父神、对耶稣极其丰富的信念,父神是全能者,是始、是终。尽管这世界的君王都喜欢给自己这样的称呼——类如中国的皇帝,称自己为万岁!但也活不到过百。现在也有人称某些组织为万岁,但它们不会超过千岁。


三|启示的目的(4-6节)


在4至6节里,约翰追述了耶稣过去的作为——死里复活,以此来展开对人类世界的更新及再造,祂自己就是这新世界的第一人,也称为长子。当然,这一称呼具有以色列的信念,以色列被称为是人类世界的长子——如今长子一切的内涵,通过死里复活、掌权的耶稣而落实了!


另外,这种称呼,也是针对皇帝而言的,罗马皇帝自诩为世界的“一哥”,他也自夸他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时代。


包括恩惠与平安这两个词,也具有帝国的意识形态——通过他的军事和强权,及文化而征服别的民族和国家;他所带来的统一,给别人带来恩惠和平安!而耶稣作为永世君王的儿子,祂带来平安,所凭的是自我的牺牲,祂赐下的恩惠,是带着爱。


那么对于教会而言,需要更多领会,耶稣的牺牲和付出所赢来的,是完全有别于现今世界的新世界;教会被呼召忠诚于这位永生的神,就当效法他的长子主耶稣的行为。这正是在整卷书所呈现所教导的,假如要把世界带到神的面前,教会也就必须殉道,这种主题会在11章得到升华(11:7-13),这里不需多言。


回应|神学与诗歌


我们怎样才能读懂这卷永在君王的启示呢?毕德生(Eugene H.Peterson)对使徒约翰的神学家与诗人身份的解说[2],可以成为我们的启发:


需要把它当做神学作品来读


在第四世纪,有人在抄写启示录的时候,写下使徒约翰,神学家,再加上启示录这个名字。赋予约翰神学家身份,是当之无愧的,他全心浸泡在其中,全心思索神。哪怕那时的帝国关于皇帝、关于时局的各种声音,嘈杂纷乱,基督信仰的声音被弄得销声匿迹。如同文革时期,十字架与教堂被拆掉,基督徒被杀,聚会被迫停止;有,只得偷偷摸摸。然而,约翰却从眼前现实中看到更大的现实——一位永在的君王在宇宙中掌权。他化眼为耳,听到了天启的雷声;他又化耳为眼,将听到的雷声,运用想象力,化作一幅又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使那些胆怯、失去信心的教会重燃信心、爱心和热情,再次产生对神丰富的认识。



基督徒在面对压力之时,会将神简化,就好像约伯,经历眼前的灾难,将神简缩为打击他的神;就好像耶稣的十二个门徒,看到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对神的信心完全丧失,对神的想象力,完全枯竭;我们会把神降格,将祂当做成有罪必罚,有善必赏的法官,尽管很多时候神会这么作,但祂却有意外行事的规则。


神不能被解释为可使用、可感知、可控制的东西,假如是这样看待神,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枯燥、沮丧、刻薄。圣经也不是一份又一份的解释清单、或道德手册、或经济合约、或政治策略,假如这样阅读,基督徒的生命,也必然会像水培植物一般,不会长大。


约翰的启示录是神学作品,这就意味着,它不是以人间成就为核心,尽管神会欣赏人的作品,比如,启示录最后告诉我们,新世界的模式是一座新的城市,不同于创世记里的伊甸园。神所造的世界以伊甸园开始,最后以一座城而臻于完美。其中的成就不乏来自人类的才智。将人类的努力和贡献当做粪土的,都是异端,但也不会鼓吹人类的作为和成就。上帝欣赏人类的贡献的同时,祂依然要求人类要看重祂的恩典、救赎,祂的审判和祂的成全,一句话——要以祂及祂的旨意为中心。


神学家,乃是在邪恶混乱的时局中,让人听到神的启示——祂才是永世君王。或用作品,或用生命的见证,帮助人持续思想神,而不是随意猜测,使人可以在人生最糟糕的境况中,依然敬拜神。


教会需要像约翰一样的神学家,我们需要常常阅读他们的作品,好使我们真知道神!尤其在艰难处境中,我们需要听这些神学家的声音。神学家不是讲一些别人听不懂的东西,专供一些专业人士膜拜,神学家积极投入人群,投入他那四面楚歌的教会。约翰在拔摩岛这个囚禁犯人的地方,无论躺卧、或跑或跪,都在思想神,将他的思考、默想传递给软弱、无力抗衡霸权的世界;又如历史上的亚他那修,他对抗当时的世界,五次遭受三位皇帝的逼迫,流亡。奥古斯丁在罗马道德及政府腐败,而日趋没落的时候牧养信徒。阿奎那发挥他过人的才智,驳斥异端,将教会从错误的地方挽回;加尔文在日内瓦费尽心血建立耶稣基督的社群;巴特反抗纳粹的意识形态,不但写下千古绝唱——巴门宣言,他自己也进入监狱去讲道;潘霍华带领人反对纳粹,最后殉道。索尔仁尼琴反对斯大林政权,被发配到古拉格群岛,他写下这段记录,成为那时代先知的声音;在上一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教会,不少基督徒看到大统一的意识形态,对教会毁灭性的打击,他们决定以生命来捍卫福音,有些人被杀害、有些人被流放、被关进监狱。然而,他们的鲜血将福音种子撒在这块土地上,促使他们之后的三十年,福音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这些人的声音,如同启示录里的天上的雷声,响彻寰宇。



我们阅读这些神学家的作品,就必须放下仓促的现代人那种自我为中心,追求效率、品质、准确的习性。安静下来,像约翰一样,对神认真,把祂当主体,而非客体,竭力追求明白神,顺服神;放下自己的偏见、自己的私心。像约翰一样,匍匐在地,敬拜神。最好的灵修导师,都是神学家,而最好的神学家都是敬拜神的人,就好像奥古斯丁,他的忏悔录,实际就是祷文。他用祷告来写作,他的写作就是祷告。


这如何挑战着我们呢?我们常将神与我们隔开,将工作与信仰分离。一个成熟的人,他不会生活在两个极端,他不会围绕一边打转。可惜的是,我们要不变成信仰的狂热者,将神局限在信仰的范围内;要不变成工作狂,神在我们的工作中插不上手。


我们需要把它当做是诗歌来读


毕德生说,如果不把启示录当做是一首诗来读,是根本读不懂的。历世历代以来,许多人为何会一错再错地阅读和解释启示录,是因为不懂启示录其实是一首长诗,并拒绝约翰是诗人的身份。


诗人是创造者,他的作品是充满想象的,他所表达的意象,不是要我们去检视发生了什么事,而是邀请我们全然投入在诗情祷语当中。既然启示录是神学作品,又是诗歌,我们就不能把它当做黄历来读,推算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也不能当做编年史来读,用来猜测看已经发生了哪些事。


就好像圣经的开头(创世记的第一章)是一首诗歌,可惜的是许多人把它当做是上帝的工程报告,结果一错再错,离题万丈。启示录也是一首长诗,也唯有诗歌的语言,才能表达这位永在的君王无法言表,极其丰富的本质。


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神的时候,变得极度谨慎,每句话都得解释、每个词都要定义,唯恐说过了头,无法用逻辑验证,甚至以此来表达接受过良好的训练,因为我们不愿意背上胡说八道的骂名。有时,我们又担心在谈论神、谈论神学的时候,很容易变得高大上,被人说成是不讲实际,所以,就变得过度实际——把圣经的每一样真理,都变成道德律例,都要带出实际的应用。然而,诗人向来大胆直率,他轻视宗教哲学家的过分小心,也鄙视道德家的过分认真。



启示录是诗歌,目的是要我们建立与神的关系,让我们义无反顾地信靠神,哪怕在外受逼迫、内受煎熬的时候。其实进入神国的人,正是这一类的人——不计代价地信靠,不求回报的追随。


约翰的诗歌以音律、以仪式、以图像、抑扬顿挫,别出心裁的铺陈,目的是唤醒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对神及祂所掌管的现在、过去、及未来以想象力的方式来思考,使我们充满热情地为这位永在的君王作见证。



注释:


[1] 以下五方面的内容来自赖特(N.T.wright)的说法。参赖特(N.T.wright)著,陈恩明译:《赖特说启示录》(香港:宣道,2019),页5-6。


[2] 毕德生(Eugene H.Peterson)著,屈贝琴、黄淑惠译:《天启的雷声:毕德生陪你读启示录》(台湾,校园,2017),页12-20。    




正文内所选插图为佛兰德斯画家 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作品。



代祷事项:


1、为中国家庭教会祷告,求主怜悯保守教会,在宗教政策不友好的情况下,赐教会能忠于主,在逼迫中不至退缩,不至害怕,而是勇于见证主,为信仰付代价。


2、为教会讲台祷告,求主在这个世代兴起敬畏神、认真研读圣经的神学人,使教会在真理上有全备的知识,不至偏颇,使信徒的生命建造在主的话语上,建立稳固根基,不至被异端邪说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