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5年1月22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98天前 | 249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眼中的瞳仁
2. 每日旧约 | 创23章-墓地
3. 今日默想 | 过程痛苦漫长
4. 每日新约 | 太22章-新的诫命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22日 | 眼中的瞳仁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十七篇8-15节


 

8  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

    将我隐藏在你翅膀的荫下;

9  使我脱离那欺压我的恶人,

    就是围困我要害我命的仇敌。

10他们的心被脂油包裹,

    他们用口说骄傲的话。

11他们围困了我们的脚步,

    他们瞪着眼,要把我们推倒在地。

12他像狮子急要抓食,

    又像少壮狮子蹲伏在暗处。


13耶和华啊,求你起来,前去迎敌,

    将他打倒,用你的刀救护我命脱离恶人。

14耶和华啊,求你用手救我脱离世人,

    脱离那只在今生有福分的世人。

    你把你的财宝充满他们的肚腹;

    他们因有儿女就心满意足,

    将其余的财物留给他们的婴孩。

15至于我,我必在义中见你的面;

    我醒了的时候,得见你的形像

   (“见”或作“着”),就心满意足了。

 

省思:

神看每一个人,

绝非只是一个数字。

世界上的人口膨胀不会将我们淹没。

每一个人都是祂呵护、珍爱的宝贝。

祂承认我们,

使我们最终能承认祂。

 

祷告:

满有恩典的神,

我永将难以明白——

在千万人群中的我,

怎么竟然被选召、享有祢的爱?

但我也不需要明白,

只要接受就是了!

奉耶稣的名。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创世记 第二十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麦比拉洞(Cave of Machpelah),又名列祖之洞(Cave of the Patriarchs),位于希律王时代的犹太建筑改建而成的易卜拉欣清真寺下方,在希伯仑旧城中心。圣经和古兰经都提到,该洞及周围是亚伯拉罕所购买的一块家族坟地(创二十三17-19)。


《创世记》第23章|墓地


以撒死里逃生之后,交代了亚伯拉罕的兄弟的家族(22:20-24),这段插入的叙述为24章以撒娶亲作铺垫。接着,叙述了撒拉的离世,其重点是,如同前面一般——因死亡而获得应许!亚伯拉罕年纪老迈,撒拉已经衰败,这些类似“死亡”的现实,却获得了应许的“儿子”;如今,因着撒拉的死亡,获得了应许的“土地”——赫人以弗仑田间的麦比拉洞,哪怕那只是一块安葬死人的墓穴。


亚伯拉罕花了400舍客勒,相当于3.3公斤的银子。从旧约其它地方所叙述的来看,价格极其昂贵。暗利花了6000舍客勒银子买了建立撒玛利亚的城址(王上16:24);大卫用了600舍客勒的金子买了建圣殿的地方(代上21:25),其中的禾场与牛也只售50舍客勒银子(撒下24:24);耶利米用了17舍客勒银子买了一块售价大跌的土地(耶32:9)。400舍客勒,等于当时人40年的工钱。


亚伯拉罕并没有讨价还价,可能是为了规避有可能会遇见的纠纷——假如打折、或过分便宜的话,赫人的后代有可能会收回这地。这块墓地是通过合法、有人作见证的方式(在城门出入的人面前)得到的,也是为了避免纠纷。可看出亚伯拉罕作为寄居者,如何谨慎地与周围人相处。


买下这块地方作墓地,也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理解上帝关于土地的应许——对他而言,上帝的应许和他个人的谋划经常处于互动的状态。



03

今日默想

到如今,亚伯拉罕得到了以撒这一应许的儿子,土地的应许,也见端倪。这一路而来,迂回曲折,他也多次落入信仰危机。在十二至二十五章,大部分情节中,都明显带出一个目的,亚伯拉罕是他后代的典范,他毫不犹豫地顺服上帝(参十二章,十七章,二十二章);但他的一些行为也令人不敢恭维,两次转让撒拉,又为了得到后裔同意与婢女结合(十六章),还把他们赶走;当上帝向他保证他必得大赏赐时,他回应上帝说:到如今一个应许也没有实现,他连一个儿子也没有,更休说得到迦南了(十五章)。如今,借着撒拉的去世,他从赫人以弗仑的手里买下了田间的麦比拉洞,等于得到了关于土地的部分应许。


叙事人是想告诉我们:应许正在一步一步地应验,但过程却痛苦漫长。并且,在这过程中,承受应许的人,也经常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促成”应许。有时,他的做法是合理的,也符合上帝的想法;而有时又是陷入自作主张、不合道德操守,甚至带来相应的危机……


尽管如此,神始终在整个事件上占主导地位,使应许朝着既定的目标走去。“应许正在一步一步地应验,但过程却痛苦漫长”,这种模式带给你怎样的启发呢?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马太福音 第二十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马太福音》第22章 新的诫命


 大筵席的邀请

上一章,耶稣借着石头的比喻来谈论圣殿,因为圣殿是以色列的核心。二十二章,耶稣依然用“比喻”与“故事”来讲天国的特色。这就是1至14节里的“喜宴的比喻”;15至22节“纳税给凯撒”的故事;23至33节“复活的话题”(复活也是关于以色列复国的问题);41至46节“基督与大卫”这些比喻或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如果二十一章33至46节的“凶恶园户的故事”,是关于圣殿被毁的阐述。那么,二十二章1至14节的“喜宴的比喻”,针对的就是“末世的到来”这一信息的宣讲。就以色列的传统故事而言,末世,就像一位王在邀请大家来参加的盛宴。耶稣的这个喜宴比喻,就用了这样的语码:里面的王,为他的儿子摆设宴席,而大家都不肯来参加(8-9节)。于是王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这个语境仿佛像是祂从加利利出来,家乡人不欢迎祂;来到耶路撒冷,这里的人也不喜欢祂。


耶稣藉这个故事,来比喻祂所带来的“崭新的天国”——就是以色列人久已期盼的末世。故事里的王,比喻上主!王的儿子,比喻祂自己,那些不肯来参与宴席的,就是耶稣的家乡人和耶路撒冷的那些人。那么召来的是哪些人呢?就是前面所讲的,被定位为“罪人”的“税吏和娼妓”等。祂带来天国,并呼召那些本来属于祂的百姓,可是,他们却不进去。结果,故事里的那个灾难要落到他们头上——王要发兵剿杀他们!


故事还没有完!“当王进来观看宾客,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就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那人无言可答。于是,王对使唤的人说:‘捆起他的手脚来,把他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11-13节)。


这一段看起来不讲情理的故事,实际是在呼召那些被邀请进入天国的人,生命要有个改变——如果仍然停在“恶的”上面——将参与王的盛宴这事当作平常,不愿意将“善的”衣服穿上——不把它当作是一个重大而且蒙恩的事实,最终要遭遇被弃绝的光景。这样反过来加深前面所说的效果——以色列被邀请进入神的大筵席里,可是这些进去的人,却不愿意改变自己,现在他们不是正中了耶稣这里所说的吗?他们的弥赛亚来了,邀请了他们,他们当中有些人,却有着各种借口,不愿意进去,有些即使进去了,也不愿意改变!


这个故事衔接了前面凶恶仆人的比喻的意思——神国来了,不进来的,要毁灭;而进来的,却不警醒,也要被对付。

上图:罗马帝国铸造的银币得拿利乌Denarius有许多种款式,都有凯撒奥古斯都皇帝的头像和名号。上图款式一面是头像和名号,另一面是野猪图案。


纳税给凯撒

15至22节所记述的“纳税给凯撒”的问题,常被拿来当作政教分离的证据。其实,是耶稣因着祭司的陷害,而引出的一段话,也使自己脱险的回应。


法利赛人打发他们的门徒和希律党的人去陷害耶稣。这两个派系本来水火不容,但为了要抓耶稣,他们联合在一起,问耶稣纳税给凯撒如何。


耶稣要他们拿一个上税的钱币过来,这钱币,就是当时流通的货币,一面写着神圣的大祭司神的儿子,另一面是凯撒的头像。


这其实是一个阴谋!在犹太洁净礼仪中,认为触摸带有偶像之物是不洁净的,罗马的钱币有着凯撒的像,就犹太人而言,这是不洁净的。祭司们为了保持礼仪的洁净,在圣殿里,提供了一种圣殿币给人,可以兑换带有罗马皇帝称号的钱币,以免触犯不洁的律法。


法利赛人在问耶稣的这话,绵里藏针,如果耶稣说可以纳税给凯撒,耶稣就自投罗网了!说明耶稣是站在凯撒那一边的,会引起群众的愤怒;如果耶稣说,不用纳税给凯撒,那就等于公开造凯撒的反,这自然会引来杀身之祸。


耶稣的回应,说:“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祂的意思是:你们的口袋里装着凯撒的钱币,这本身就是不洁净的。可是,这些被你们视为不洁之物,你们每个人口袋里都拥有!你们想脱离凯撒的统治,但你们每个人都想拥有像凯撒一样的能力!


事实上就是如此,罗马人好战,必须有大量的财力来维持高昂的军费;希律为了讨好罗马人,经常运用罗马的武力镇压犹太地,想办法收税;撒都该人也是维持他们的地位,常常讨好罗马人;法利赛人呢?他们是民间压力组织,尽管他们不是主流人群,但他们比较得人心,撒都该人都惧怕他们三分。


那么,耶稣的意思就是:你们要放弃像凯撒一样的复国思维。真正神的弥赛亚国度,靠的不是武力与势力!祂的弥赛亚国度运动,不是靠镇压与造反,而是为了促使犹太人与罗马人的和解。祂自身也给出了具体方法,就是以将自己牺牲的方式,实现犹太人与罗马的和解。


复活的争论

23至33节,是关于复活的问题,如同“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一样,也具有政治性的色彩。


对犹太人来讲,关于复活的主题讲得最多的是两卷书,一卷是以西结书,关于枯骨复苏的异象(结37:1-14);第二卷是但以理书,在十二章,对义人要复活的阐述,篇幅不多,但交代得很清晰。


这两卷谈复活,都是在展望以色列国的复兴。撒都该人说没有复活,言下之意,撒都该人认为以色列,并不会按以西结书和但以理书里面说的方式复兴,因为他们并不认同先知书和著作,只认同五经具有正典的权威。但最多关于复活的讲论,是在先知书和著作里,五经几乎没有复活的话题,也鲜少谈到被掳归回、重建以色列国度的内容。从这点看来,撒都该人不相信复活是很正常的。因复活的思想镶嵌在复国的思想之下,往往带有革命的倾向,撒都该了为了自身的利益,自然对复活的思想有排斥,他们亲罗马,不希望革命,如果赶走了罗马人,他们的利益直接受损;而法利赛人是民间组织,没有真实的社会地位,他们主张革命,期望将罗马人赶走。


撒都该人用五经来与耶稣对话,说:“夫子,摩西说:‘人若死了,没有孩子,他兄弟当娶他的妻,为哥哥生子立后。’从前,在我们这里有兄弟七人,第一个娶了妻,死了,没有孩子,撇下妻子给兄弟。第二个、第三,直到第七个,都是如此。末后,妇人也死了。这样,当复活的时候,她是七人中哪一个人的妻子呢?因为他们都娶过她。”


耶稣回答说:“你们错了;因为不明白圣经,也不晓得神的大能。当复活的时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祂所说的“天上的使者”,让我们想起但以理书里“睡在尘埃中,必有多人复醒......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也就是说,耶稣赞成在异教下受害的人必将复活陈另外一个类如天上使者搬到生命形态的复活观。这点也是法利赛人所主张的。所以,当法利赛人听见耶稣堵住了撒都该人的口,他们就聚集——他们似乎感到耶稣与他们站在同一战线上(34节)。


耶稣对撒都该人说:复活以后的世界,是不需要像现在这个世界一样,以嫁娶来维持。祂的这番话带出更深远的意义:因为只要有嫁娶,就意味着有种族、血缘,和因这些所引出的尊卑关系。祂的意思是:复活所带来的新世界,将废除以嫁娶为主要特征、有地位卑贱差别和民族歧视的旧世界,而这些正好是撒都该人拥有的思维。


祂对撒都该人说:“我(耶和华上主)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32节)。耶稣以撒都该人所熟悉的五经里所记载的亚伯拉罕与神交往的故事,来提醒他们,神兴起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目的就是为了“复活”——克制人类因着罪所带来的死亡和种族之间的藩篱!不过,这需要在“复活”的全新的世界里才会得于实现。


这就是“神是使人死里复活的神”这句话所意味着的:原先那种靠着“血缘、种族、尊卑”等来对抗死亡、将生命延续下去的做法,如今,被废除了!上主以复活的模式,实现亚伯拉罕所展望的 “复活”的未来,不但带来以色列的复兴,也带来对万国的祝福。


所以,耶稣说他们不懂圣经——天天读亚伯拉罕的故事,却不知道神与亚伯拉罕立约的目的。


最大的诫命

34至46节,法利赛人听见耶稣堵住了撒都该人的口,他们就聚集。内中有一位是律法师,要试探耶稣,就问他说:“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34至40节这一段话,是以色列人的“示玛”,他们每天都用的祷词。我们需要将这一段与后面的41至46节连在一起,才能明白他们在争论什么。


41至46节,记述了法利赛人来问耶稣,怎样来实现“爱神和爱人”的诫命?耶稣就用当时大家都关心的“弥赛亚”(希腊译名:基督)这个例子,与他们辩论。

耶稣问他们:“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呢?他是谁的子孙呢?”(42节)。


法利赛人对这种话题,不会陌生,因他们一直在等候一位大卫王室的后裔,认为他是耶和华上主给他们的应许,将带来以色列复兴的弥赛亚。当瞎子称呼耶稣是“大卫的子孙”的时候,耶稣并没有否认,祂承认了。从某种内涵而言,耶稣就是法利赛人所期盼的。


在这里,耶稣抛出的问题:弥赛亚是大卫的子孙吗?还是大卫的主呢?或者,两者都是呢?


神和大卫有约,以此来实现“爱神与爱人”的诫命,不过,这位文韬武略的大卫,并没有实现申命记里对王的要求(参申17:14-20)。比如,说王为自己多立嫔妃,可是,大卫多有嫔妃,还因此犯下奸淫、杀人的罪,他也不喜悦瞎子、瘸子进入他的国度里(耶路撒冷城)。


耶稣的话就显而易见了——如果你们要大卫式的弥赛亚(基督),你们就没有办法实现这最大的诫命(示码)!


所以,真正的弥赛亚,必须是双重身份,既是大卫的子孙,又是大卫的主,必须是与法利赛人所期盼的不同——哪怕祂是来自大卫,但必须是内涵不同。祂也必须要拥有比凯撒这样“神的儿子”更全备的身份,才能拯救以色列,将亚伯拉罕的应许实现;祂也必须是大卫的主,才能胜过死亡和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