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 | 2025年1月21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99天前 | 241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求你听闻公义
2. 每日旧约 | 创22章-献以撒
3. 今日默想 | 神的引导、纠正
4. 每日新约 | 太21章-新的忠诚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21日 | 求你听闻公义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十七篇1-7节


 

1 耶和华啊,求你听闻公义,

   侧耳听我的呼吁;

   求你留心听我这不出于诡诈嘴唇的祈祷。

2 愿我的判语从你面前发出,

   愿你的眼睛观看公正。

3 你已经试验我的心,

   你在夜间鉴察我,

   你熬炼我,却找不着什么。

   我立志叫我口中没有过失。

4 论到人的行为,我藉着你嘴唇的言语自己谨守,

   不行强暴人的道路。

5 我的脚踏定了你的路径,

   我的两脚未曾滑跌。

 

6 神啊,我曾求告你,因为你必应允我;

   求你向我侧耳,听我的言语。

7 求你显出你奇妙的慈爱来,

   你是那用右手拯救投靠你的,脱离起来攻击他们的人。

 

省思:

我们一定能在祷告中得以见神,

祂会耐心倾听——

我们大可向祂全盘交托出自己的事情,

而不怕被打断、催促,或勒令停止。

 

祷告:

神啊,我需要有人倾听,请听我说。

我需要被人理解,请理解我。

我需要有人替我伸张正义,

请看在耶稣的份上,替我澄清,

我奉祂的名求。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创世记 第二十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创世记》第22章|献以撒


经历了以撒的出生和与亚比米勒这两件事之后,到了被教会大大褒奖的献以撒事件,也被称为是亚伯拉罕信心的高峰,其中的原因是在事后,神再次赐福(10-19节),并对应许作了重申。我们也就以此为根据,将亚伯拉罕所有行为合理化、圣洁化。


那么,当怎样看献以撒的故事呢?神又为什么称赞亚伯拉罕呢?承受神应许的后裔,应当如何回应神呢?神希望人怎样回应衪呢?


首先,献以撒,对亚伯拉罕类如人生阶段的大考


经文一开头就说: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在与神打交道的过程中,亚伯拉罕有几次表现出对神的不太信任,尤其是说他与撒拉会生下以撒的预告里,他与撒拉都不相信神在这一方面的作为。那么,经历了这么大的事件之后,亚伯拉罕对于上主,到底会怎样看呢?


亚伯拉罕听到雅威要求献以撒的吩咐,就以行动回应,如同他刚听到雅威呼召时一样(12:1-4)。尽管他对神的应许的理解也模棱两可,但他对神的态度可嘉!


其次,出于对亚伯拉罕作为“万国之父”这一身份的强化


我们需要看到,亚伯拉罕献以撒为祭之后蒙神祝福的情形,与洪水后挪亚的行为很相似,在创8:21节,当挪亚献完燔祭之后,蒙雅威的悦纳:“雅威闻那馨香之气,就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神顾念挪亚,并赐福与地,尽管祂仍旧说:因为人从小时开始心中所想的都是邪恶的。也就是说,挪亚的献祭,并没有改变人类犯罪的本性(包括挪亚自己及他的家族,很快就因喝醉酒,而咒诅他的儿子),但因着挪亚的献祭,神宽容了人类罪恶的本性,不再以罪恶的缘由来毁灭人类了。


也就是说:神所看中的未必是亚伯拉罕本性的良善,而是他献祭的行动。要知道,雅威的百姓是被严禁献人为祭的,这点就连童子以撒都知道(22:7),而亚伯拉罕对此却没有任何的疑问就采取行动,把以撒当作祭物。


这也给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哪怕一个“不善”的人,当他能采取献祭的行动的时候,或许就将给自己或别人带来转机——事实上,在亚伯拉罕与罗得、亚比米勒的关系中,我们已经看到这一事实,神看重亚伯拉罕为他人所作的代祷/献祭的行动,因为这一行动正是作为万国之父应当有的举措。



03

今日默想

 

人确实是在跟随神的过程中,不断被纠正的。如同亚伯拉罕,他献以撒其实是个“错误的行动”。而因着他的态度可嘉,在面临极大的危机中,他的这一“错误的举措”也被神所纠正。所以,亚伯拉罕献以撒,可以解读为是他一生跟随神的典范写照——他有心跟随神,但经常又犯错误,或想当然地理解神及祂的应许,并因此经常做错事。而神经常以引导、启示,或拦阻等方式,来纠正并继续引导他。在你的信仰过程中,有类似的经历吗?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马太福音 第二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1:(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2:(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马太福音》第21章 新的忠诚

 


谁拥有权柄?


在进入二十一章的讲解之前,先对主前第二世纪中叶的马加比革命作些简要的讲述:


主前164年12月14日,当时祭司马提亚的第三儿子铁锤犹大(马加比犹大),带领同胞,成功地将欺压他们的外邦大军打败,收复了被安提阿古四世占领的耶路撒冷(自主前167年,马提亚带领众子开始抗击安提阿古四世),然后,他进入圣城耶路撒冷。那时,百姓们挥动棕榈枝,夹道欢迎铁锤犹大。


当耶稣骑驴“荣入圣城”之时,百姓也夹道欢迎,并挥动棕榈枝。这仿佛是一百多年前欢迎“犹大马加比”得胜外邦的场景。犹大马加比,进入圣城之后,洁净被外邦军污秽的圣殿。耶稣在这里,也洁净了圣殿(12-13节),似乎也在刻意回应犹大马加比的做法。


之后,耶稣进了殿,正教训人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问他说:“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23节)。本来,洁净圣殿这事情,应该是由祭司或君王来做的(犹大马加比王朝,长期担任祭司长之责,引起当时犹太群体的强烈反对),圣殿的治理权柄,就在君王和祭司长之间来回权衡。希律家族在当时是“犹太人的王”,他继承马加比家族,兴建圣殿,以示对圣殿所拥有的权柄。但犹太人不认同希律是他们的王,这不但是因希律血统的问题,还因为他与罗马人结盟,欺压犹太人。罗马在巴勒斯坦地的利益,主要就是靠希律来获得。希律不但对百姓残暴,对他的家人也很残暴,当时有句来自罗马皇帝的谚语,广为流传——“宁可做希律的猪,也不要做他的家人”。所以,犹太民间组织,特别盼望类如马加比王朝一样的弥赛亚出现。


不过,假如希律来洁净圣殿,祭司长即便是不同意,也只能敢怒不敢言,更何况现在的圣殿是他们家族重建的。可想而知,耶稣在圣殿中,赶出殿里一切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12-13节),在圣殿中教训人,这些做法,很容易被理解为是在公开挑衅祭司长的权柄。


怎样的为王方式?


耶稣骑着驴驹进城,用当时人的眼光来看,这不是近东王者得胜归来常有的样式。与王匹配的,应该是战车和战马。驴驹让人想起在撒迦利亚书所说的:“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亚9:9)。


耶稣的做法,似乎想告诉当时的人们:“我就是你们所期盼的,类如犹大马加比家族那个为王的人,但是,我又与他不同”。


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的和散那”(9节)。这种欢呼和散那的声音,是在高呼得胜——耶稣的行动被称呼为“奉主名来的”。这里令人感到困扰的是,这种崇高的欢呼,与驴驹子的卑微,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位和散那(被称颂的),却是以卑微的方式出现。耶稣似乎在刻意打造有别于当时流行的王室形象,呈现出“另外一种为王的方式”。


耶稣在圣殿里推倒了桌子和凳子,这行动是在否定圣殿所进行的事物的合法性。在祂的眼中,这里的权力部门,已经把它变成暴力的地方。本来,圣殿是以色列人赎罪、祷告和敬拜上主的地方,如今,反倒变成贼寇运用武力的地方。


这也正是祭司之所以可以坐稳这个位置的原因,他们依靠罗马人的权势,运用暴力,欺压和剥削百姓,变得很有钱。他们不希望革命,“维稳”是他们一直所期望的。而民间组织,没有多大实权的法利赛人,则期待革命,希望尽快结束祭司和罗马的殖民统治,将半调子的希律王室推翻掉。


耶稣在这复杂的意识形态之下,进入了耶路撒冷,并在圣殿进行“洁净工作”,否决现今圣殿一切运作的合法性,与祭司针锋相对,彼此间开始了生死之战


祂在殿里医治“瞎子与瘸子”,也以此作为洁净的模式(14节),这其实也是在挑战圣殿那群管理者。约翰福音里面说的,要把瞎子或瘸子之类的病人,扔到毕士大池里,这样做或许有机会被医治(约5:7),这意味着圣殿具有洁净的功能,而耶稣没有采用类如这种“洁净”的模式,而是用命令的方式,就把他们治好了,这作法实际上是在取代圣殿的功用。


也就是说,耶稣在这里医治他们,以此取代圣殿的功能,导致祭司长和文士对祂行为目的的质疑。耶稣与圣殿,已经构成权力的张力!当祭司长和文士看见耶稣所行的奇事,又见小孩子在圣殿里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就甚恼怒(15节)。


耶稣看清这个形势,对他们说:“是的。经上说:‘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你们没有念过吗?”(16节)。话中意思:祂在圣殿里所做的弥赛亚行动,成全了婴孩和吃奶者赞美神的事实。祭司们大受刺激——耶稣原来在否定他们!看来,懂得弥赛亚作为的,就是这些无用的人(婴孩),而不是他们这些属神的代表!


18至22节这段,记述了耶稣看似非常无理的行为——咒诅无花果树。这与前面否定圣殿的功用,有着同样的意思。圣殿那么大,却不能成为祷告的殿;无花果树有很多叶子,却不能结果子。两者都是徒有其表,毫无用途。


门徒看见了,便希奇说:“无花果树怎么立刻就枯干了呢?”他们的问话,是比较中性的。耶稣引导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21节)。


耶稣似乎答非所问:门徒关心无花果树为何会死掉?耶稣却说你们也可以成就这事,甚至可以将整座山都挪移!其实,耶稣要他们将无花果树枯干的现实,与最近发生的事作关联,尤其是要与“圣殿的事”作关联!


这里所提到的“山”,就是圣殿的山,在耶稣的眼中,这一座圣殿山,象征医治(瞎子可得光明)、以及可作万民祷告的地方,这些功效都已作废了。祂对门徒所说的话,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假如你们知道祭司和法利赛人所倡导的神国意识形态,是错误的;假如你们能听明白我所讲的神国,是怎么样的;具备了像我这样的神国思维,你们就会有翻天覆地的能力,将这座代表上主的圣山移掉——言下之意,就可以将耶路撒冷现今的功用(贼窝)作废。



谁拥有圣殿?


我们很容易把福音理解成温婉的、儒雅的,与世界处境不太相干,尤其是与政治关系不大。而耶稣与祭司和法利赛人,他们之间明显有很大的冲突,他们之间对峙、冲突是在政治上——该用什么方式复国?采用耶稣的牺牲模式?还是法利赛人的武装革命?抑或祭司党们依仗罗马的权力?他们之间,很多是关乎国家应该怎么治理的问题,不只是在说我们所理解的信仰,而是在说怎么复国、治国的问题。有一本书叫《耶路撒冷3000年》,里面所陈述的第二圣殿时期以色列的信仰景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耶稣当代的背景,充满着政治和军事、民族和各种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耶稣备受质疑的是:祂的复国方案可靠吗?祂攻击圣殿,不与当时的主流合作,一起来抗衡罗马人和希律。甚至,祂还被钉死在罗马人手下,祂的做法可靠吗?一个人如果想拥有民众的话,去挑战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很危险的,比如在安息日干活、不洗手吃东西等等,耶稣这么做,其实会失去人心;包括医治瘸子和瞎子,不去结交名流......耶稣在走一条在世人眼里看来是不切实际、乌托邦的路。他的复国方略可靠吗?


而耶稣的弥赛亚行动,既冒险又具有挑战性。祂在圣殿的各样奇怪、出格的行动,激怒了祭司们。大祭司质问祂:你的权柄是从哪里来(23节)?言下之意:你真的认识弥赛亚吗?或你真的是弥赛亚吗?像你这样!真的像是弥赛亚吗?


如同本章开头所说的,在耶稣出生前的160年左右,当时的祭司马提亚(马加比家族)的三儿子铁锤犹大,骁勇善战,驱赶了希腊人,带领百姓脱离了外族的统治。他广得人心,在主前164年,他进入了圣城,大家夹道欢迎。随后,他洁净被希腊人污秽的圣殿,大家拥护他作王。他死后,他的哥哥们后来取了祭司的身份,这却引出很大的争议——到底是王拥有圣殿,还是祭司掌管圣殿?马加比家族刻意模仿大卫的传统——王室有权柄掌管圣殿。但不是所有以色列人都会认可他们家族的做法,有些人则反对王拥有这个权力。


大祭司与希律家族相互牵制,大希律娶了哈尼斯王朝(马加比家族建立的)的公主米利暗一世为妻【1】,取得了名义上合法的犹太君王身份,他兴建圣殿,表明他拥有圣殿的权柄。而祭司则认为必须是撒督家族才是拥有圣殿权柄的合法者。


所以,当耶稣在圣殿行事时,在祭司们看来,祂似乎在重复马加比家族的动作,耶稣在圣殿推倒桌子,赶走那些做买卖的人,意味着祂对这个圣殿拥有权力,而且,祂还说:你们把圣殿当作贼寇的窝了!他们之间产生了对峙。祭司长和长老质问祂:是谁给你这个权力行事与说话?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耶稣并没有按照他们的逻辑回应他们。如果祂说,祂的权柄是来自上主的话,他们会认为耶稣已经公开承认——祂就是哈尼斯王朝式的王,那很显然的,祂是来推翻罗马政府的,那耶稣不就是公然打算建立另外一个暴力政权吗?


耶稣反问他们:你们认为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25节)?祭司们都知道,约翰是百姓公认的先知,他呼召百姓悔改,迎接他所预告的弥赛亚和祂国度的到来,这些都是百姓认同的。所以,祭司们不作正面回答,他们不敢否定约翰所说的神国的正确性。如果说不是,百姓就会造他们的反;他们也不愿意说:约翰的洗礼,是从神而来的。如果这样说,表明他们必须接受约翰所说的弥赛亚——那不就在承认耶稣就是弥赛亚吗?这不就等于接受耶稣对圣殿的权柄。出于权宜之计,他们说:不知道!耶稣将计就计,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事”!意思就是:我也不说我是不是真的弥赛亚。


这一段对话的重点是:到底谁对圣殿拥有合法的权柄。祭司?还是耶稣?


怎样的忠诚方式?


在28至32节中的两个儿子的比喻,重点是说:谁才是上主的真正的儿子?谁才是真正忠诚于上主的人呢?


故事中的大儿子,表面不顺从,但内心顺从;小儿子表面看起来顺从,内心却不顺从。这显然就像是耶稣和大祭司身份的比喻,约翰和耶稣,他们所倡导的是关于神的国的事,大祭司所坚持的也是关于神国的事。他们之间所对峙的是:到底谁更正确呢?谁才是上主忠心的代言人呢?耶稣说:那看起来忠心的,却不忠心;看起来不忠心的,实际上才是上主真正的代言人。


如果说“两个儿子的比喻”,还算温和的话,那么下面“凶恶佃户”的比喻,就显得非常犀利了。


耶稣在这里作了一个转换,前面故事的大儿子,在这里就是凶恶佃户的主人的儿子,而小儿子就类比于凶恶的佃户,他们杀害园主的儿子,成为与神作对的人。


故事之后,耶稣对此作了结论性的描述:“经上写着:‘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稀奇’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42节)。祂再一次回到圣殿的话题中——这里所说的石头,是指建造圣殿的材料;在这些材料中,有一块是被建圣殿的匠人丢弃的。可是,这块被丢弃的石头,却成为“另外一个房子的房角石”!这比喻太令人触目惊心了!意味着新的圣殿要被建起来,而这个殿却是被当时号称是上主的代言人——祭司们所丢弃的。那么,到底谁抵抗了上主,谁才是神的真儿子,则是显而易见了!


所以,耶稣说:“我告诉你们,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43节)。甚至,祂还说:谁掉在这石头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44节)。


这话更令祭司和法利赛人极不舒服。因为在他们熟悉的但以理书中讲到,在异教国度里,神将兴起一个大石头,要把兽像砸碎,这个比喻是说:神要兴起一个“大石头”,要把强大的、像兽一样的国度,打个稀烂,为被欺压的以色列人申冤(参但2:31-35)。耶稣把祭司和法利赛人当成兽的国度了!本来他们是想质问耶稣权柄的合法性,没想到耶稣反倒说他们不合法!祭司和法利赛人,觉得非得把耶稣捉拿(46节),他们之间成了你死我活的局面。但他们又不敢马上下手,因为众人都认他是先知,他们暂时不想打草惊蛇,惹祸上身。


 【1】米利暗一世被母亲于公元前41年定亲给大希律王(当时罗马帝国在犹太行省耶路撒冷的代理王),并于四年后在撒玛利亚成婚。米利暗一世给大希律王生了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儿子:亚历山德罗斯和阿里斯托·布鲁斯(都于公元前7年被杀),两个女儿:Salampsio 和Cypros。参https://baike.so.com/doc/912814-964833.html下载于202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