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5将临期3|预备日子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36天前 | 10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将临期3|预备日子
玛3:16-4:6




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4年12月15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4年12月15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经文:玛3:16-4:6(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3:16. 那时,敬畏耶和华的彼此谈论。耶和华侧耳而听,且有纪念册在他面前,记录那敬畏耶和华,思念他名的人。

3:17. 万军之耶和华说,在我所定的日子,他们必属我,特特归我,我必怜恤他们,如同人怜恤服事自己的儿子。

3:18. 那时,你们必归回,将善人和恶人。事奉神的和不事奉神的,分别出来。


4:1. 万军之耶和华说,那日临近,势如烧着的火炉。凡狂傲的和行恶的必如碎秸。在那日必被烧尽,根本枝条一无存留。

4:2. 但向你们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义的日头出现。其光线有医治之能(光线原文作翅膀)。你们必出来跳跃,如圈里的肥犊。

4:3. 你们必践踏恶人。在我所定的日子,他们必如灰尘在你们脚掌之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4:4. 你们当记念我仆人摩西的律法,就是我在何烈山,为以色列众人所吩咐他的律例典章。

4:5. 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

4:6. 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





2025将临期3|预备日子

3:16-4:6



序言|主的日子


将临期的第四主日其主要的主题,是让我们来迎接宇宙性最伟大的日子,回应以色列的先知传统,将等候“耶和华的日子”,转化为基督信仰的“主耶稣的日子”,也就是在基督教会所说的最伟大的时刻——耶稣基督成为救赎他们脱离罪恶和违背律法所带来的被审判的后果。在这个时期就是预备我们的心,等候基督的日子终极的来临,每天实践“主的临在”。


我们今天以玛拉基书第三章16节至四章6节,这段审判与祝福的信息,来反省我们对主的所信所行,是否合适。


玛拉基书属于波斯时期的作品,与哈该、撒迦利亚书同一时代,反映了被掳归回后的犹太人,忽略了祭祀与爱邻舍这些基本的责任!耶路撒冷已经不再适合耶和华居住了!


第三章的经文,是在一至二章的控告基础下,进入了一段对耶和华日子的描述,即耶和华审判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玛拉基要求他们悔改。在3章16至18节,这种呼召,产生了果效,有一群忠心的人,得到耶和华的宽恕。


第四章,延续了前三章关于耶和华日子的主题,在这日子里,有两种人,得到了两种的结果,即恶人遭灭亡,义人得祝福!这种基调,是来自摩西申命记的传统。下面从两方面来看这章经文,来思想在那关键的日子里,神的所行,以及人当尽的职责。


一|神的祝福与审判(4:1-2)


如同今天,恶人事业发达昌盛,令我们困扰。对玛拉基时代而言,这也是老问题。这种现实时常会令人失去信心,对神的治理和善意,会觉得遥不可及,甚至有不少人,会因此对神的能力,冷嘲热讽(参二17)。


1、神将审判背叛者

在三章末尾,耶和华亲自说话,祂说,祂必按公义施行审判与祝福,而且会在特定的时间里进行。四章继续了这样的主题,在1节,玛拉基沿用三章2节火的异象,现在,他将炼尽的火,转化为“审判”的火。他说,在那个令人害怕的耶和华的日子里,干燥的田园成为大火炉,甚至,植物的根,都被烧成灰烬。这种恐惧的审判,是针对那些对上帝狂傲,和道德上行恶的人。看来神并不是不在意人间的罪恶,不公义的社会,会导致神的愤怒。


2、神要医治受苦者

四章2节,则将这种审判的意象,完全倒转过来。这位令人可惧的上帝,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祂像是烈日,同一个日头,对于那些狂傲之徒而言,是审判的火炉,而对于敬畏祂的人而言,却带来健康与医治[1]。他们成为充满活力与自由的一群人,如同羊圈的肥犊。


而且,这些因行公义而痛苦的人,与前面那些狂傲与行恶的人,他们之间的命运倒转了过来,那些恶人烟消云散,他们从狂傲的名声中,落到如脚底的灰尘般低贱。


小结:耶和华将行公义


为了表达“为义受苦的人蒙福;而恶人却遭到神的审判”这种坚定性的结论。先知加上了一句: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以示在那个日子里,这位天上的天军和地上的万族的主宰耶和华,必按公义行事。看来,神在人间,对公义的要求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对公义的渴望,必然导致祂采取行动。这对于神的百姓而言需要有共识的,但毕竟神有自己的时间和计划,落在困苦中的我们除了恳求祂在苦难世界里与我们同在同行之外,也需要忍耐地活着,等待神公义的彰显。


二|人的记念与回转(4:3-6)


那么,当耶和华的日子来到之前,在艰难时期的百姓,该如何作,才是正确的回应呢?


1、记念摩西律法(4节)

4章4节,回顾摩西的律法,作为最终审判的基础。律法有着生与死的决定因素,这是所有的以色列人应当尽的立约之责。



2、回应先知的呼吁(5-6节)

在讲述过去的命令之后,先知就来瞻望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在以色列传统里,以利亚成为一个标志,当北国以色列落入全国的背叛,国王亚哈与他的妻子耶洗别,带着全国人一起来敬拜西顿的偶像巴力,遭到神的愤怒,以利亚戏剧性地改变了同胞的态度,影响了全国的命运。


5-6节,玛拉基回顾了以利亚先知的传统,在这传统中,他们说,以利亚没有死,他还会回到世上(他们那里)。这也意味着,神的公义要求一定会再次得以实现。



小结:律法与先知,承前启后


a、以色列圣经以盼望作结束

4节的律法传统,与5至6节的先知传统,结合起来,因此形成了律法与先知。这两者构成了以色列信仰的顺服和盼望。也就是说,以色列最后的圣经,是以盼望来结束的,而这盼望是在波斯时期,他们被掳的时候发出的,这个盼望成为圣殿,圣城和圣民复兴的基础!


b、这是守信的延续

因为这是耶和华守信的结果,对于基督徒而言,这个守信的话语,关系重大!因为这是整部旧约正典结束的话语,意味着与耶稣及其先驱施洗约翰有关联(一位与以利亚连接的先驱作出联结,见可1:2-8节),另外,四章5至6节,被路加采用(路1:16-17),路加将施洗约翰的工作,与以利亚的再来作了清楚地联系!这意味着以利亚再来的盼望,与耶稣的工作相联系。


c、新的延续的方式

第三点,在福音书中(太17:1-13,可9:2-8,路9:28-36),摩西与以利亚显现,与耶稣在一起。摩西被承认是律法的承载者(玛4:4),以利亚作为先知传统的代表(玛4:5-6),这两位是律法和先知的代表,而作为律法与先知的盼望,最后,是以肉体的方式——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得以成就的。


于是,我们看到,以色列传统和耶稣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结。这一点十分重要!在新约里,耶稣被理解为以色列长远盼望的实现,祂的故事作为以色列故事的高潮。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耶稣基督成就了先知与律法的应许,并且这个应许的实现,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它并不以律法和先知的模式而成就,而是以道成肉身的方式成就。


三|公义的践行


为着神终极公义的要求,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1、公义行动的呼召

从先知对以色列社会的责备中我们看到,信仰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就我们而言,福音包括这些社会公义与善行,不仅仅只有个人心灵(或宗教)方面。不过,必须有心理准备,当我们采取微小的行动,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将要面临社会阻力。包括在美国也都一样,华盛顿有些团体,就曾迫使政府关闭一家教会开设的免费食物供应站,他们的理由就是:该项工作会吸引一些“不适合”该社区的人。当教会在法庭上反驳之时,法院竟然判定——教会没有对穷人发放食物的使命。今天世界上最少有十亿以上的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7元人民币,这情况不断在恶化。小孩子两岁时,其脑部发育已经完成80%,而今天最少有一亿五千万的孩童,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导致脑部发育不良变得终生低能。粮农组织报告:全球7.33亿人面临饥饿,消除饥饿步伐不进反退(新京报2024-07-25)。“2023年,全球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在情况最严重的非洲,每5人中就有1人处在饥饿之中。”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报告警告,到2030年全球零饥饿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或将难以实现,全球消除饥饿的步伐不进反退,食物不足水平倒退了15年,相当于2008年到2009年间的水平。



这些会促使我们有些什么想法呢?疫情前,我在一个地方分享我们教会在车站的服侍时,有几个姊妹问我两个问题:第一,你们做了将近十年了,有什么效果,有多少人信主?第二、那些要你们食物的人有不少是不是有手有脚?假如有,为什么不自食其力。


我的回答是:我们只是活得比较幸运而已!当我们在某些方面较有成就,在财富上较宽裕,或者因出生于较富裕的家庭,比别人更有机会。这些并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功劳,或我们理所当然该拥有这些,乃是因为神所给的恩典(常人而言就是命运比较好)。那么,按照基督徒的世界观和伦理,我们应当将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或财富,去与那些不那么幸运的人分享。


另外一个社会能够有公义的特征,最佳的方案是让那个更多的人接受基督信仰,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完全否定其它文化与信仰对人类的贡献,其实中国的历代朝廷都很在意赈灾与扶贫,并视为一个合乎天运的朝代,必然风调雨顺。皇帝的使命,其中一个就是为受灾时的百姓祈祷,并发放食物。中华帝国几千年能维持,除了地缘之外,与她自身所秉持的儒家核心价值体系有关。不过,就对文化与行动能起到更深远的影响,还是要更看重基督信仰的价值。以下以山东潍县韩氏家族为见证,来讲述基督信仰在建造一个公义社会的价值。


2、山东潍县韩氏家族见证[2]

韩氏家族是山东潍县最早入基督教的家族,是最早到山东的美国传教士狄乐播亲自施洗的中国基督徒之一。家中二子韩立民、三子韩叔信均因信教、受现代教育而走上了与传统中国人完全不同的道路,因此也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他们的子女也基本都从事了因西方进入中国后而产生的新型职业:英文教师、口腔科医生、护士、地质学、眼科医生、英美文学、物理学教师、工程师、工商业管理等最具西方特色的职业。下面主要来看二子韩立民(1896年阴历3月17日生)。父亲是个细活木匠,做了件当时许多人都不愿意、却比较挣钱的活——帮助传教士修建教堂。他因此受传教士的影响,也有机会送二儿子和三儿子去不收钱的教会学校——广文中学读书[3]。

其中二子韩立民,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 1919年),随即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922年,被基督教会送到英国留学,于1924年获得剑桥大学公共卫生博士学位,和伦敦大学热带病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被齐鲁大学医学院聘为公共卫生学教授。1931年12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济南支会。1934年,离开山东到西北,被任命为甘肃省卫生实验处处长。1935年12月,在兰州成立了甘肃省第一家、也是西北第一家省立医院。1937年,通过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的关系,以甘肃省政府的名义,将地方系统的兰州中山医院与甘肃省立医院合并,引起地方人士大为不满,群起攻击。1938年,甘肃省政府下通缉令,韩立民被迫去了重庆[4]。


1946年1月,韩立民曾到山东解放区发放救济衣物,得到共产党领导陈毅的接见,被称为“开明人士”。1947年底,赴香港,在国际难民组织远东局任医生。1948-1952年在菲律宾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1952-1956年在德国慕尼黑、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1956年,受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邀请,协助埃塞俄比亚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在皇帝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国性卫生组织。退休后,他开了最大的、有30张餐桌的中餐馆。


1978年,因埃塞俄比亚发生排外政变。韩立民离开埃塞俄比亚,去美国与子女一起生活。1981年8月病逝于美国加州,享年85岁,两年后,妻子高静去世。


韩立民作为山东地区最早信仰基督教的人,成为最早接受西方教育的人。他的人生经历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他的家庭命运的改变。他的8个子女均接受了大学教育,大女儿毕业于北京大学,眼科医生;二女儿毕业于之江大学,英文教师;三女儿毕业于华西大学,口腔科医生;四女儿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教师;五女儿毕业于美国,政府职员,曾任美国内政部助理部长。大儿子毕业于天津大学,工程师;二儿子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府职员;三儿子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公司职员。


3、见证的云彩

类如韩氏家族的例子还有许多,但因政治和社会原因,至今还不为广大社会所知晓和认同。如史学大师陈垣、作家老舍、冰心、茅盾、教育家张伯苓、医生林巧稚、抗日名将张治中、人口学家马寅初,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基督徒。如平民教育家陶行知、晏阳初、徐仁寿,作家许地山,几乎没有人关注和讨论基督教对他们人生和事业的影响。


过去大量基督教研究论著都是以著名的传教士、传道人、牧师为对象,他们的确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这些论著将基督教有意无意中限定到了某一个范围或圈子里,社会认识也觉得基督教就只有传教士、传道人、牧师,基督教缺乏对整个社会的历史认识的影响和建构。其实,基督教界并不仅只有宗教职业者,还有更多的从事某种现代新型专业的信徒。缺乏对那些对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平信徒的介绍,其结果是社会都非常承认他们的专业成绩、社会作用,却忘记、或许不知道这些成绩后面,是有基督信仰产生的巨大作用。


只有让社会更多的人,认识到历史上或现在社会中,有许多非常熟悉的专业和社会领军人物都是基督徒,社会才能更多的承认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作用,认识到基督教的传播与社会的现代化之间并不是对立的。


有人在研究潘光旦多年,别人在问他是否关心潘光旦是基督徒。研究者说他并不认为信仰基督教对潘光旦曾起到过什么作用。别人问他,如果一个人信仰共产主义,是否对他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观念等有影响呢?如果回答是的话,那么,宗教信仰也必然会影响一个人。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些基督徒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人,是最早具有国际性和现代性的人,国际的教育、国际的视野、国际的语言、国际的旅行,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走向国际、走向世界的历史,是不可能缺少这些最早走向世界,和国际历史的中国基督徒的。


因此,从事基督宗教研究的学者需要更多的挖掘,更多的向社会作介绍,这样才能在社会中建立这样一种历史认识,一种社会的共识。基督宗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部分,在传统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近代社会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基督宗教起过很大作用。


你身边有基督徒的故事吗?可以写写他们家族的故事,写写他的故事,有时,宣扬福音不需要,也不能那么直接,讲讲基督徒及他家族的故事吧,让更多的人知道基督如何改变他们的生命,让更多人知道他对社会的价值,哪怕是一点一滴的价值。



 


[1] 在近东,太阳神往往与公义相关,将日头所发的光线,比喻为医治的翅膀。看来,先知也是借用了当时众人熟悉的异象。参华尔顿、麦修斯、夏瓦拉斯著,李永明、徐成德、黄枫皓译:《旧约圣经背景注释》(台湾:校园,2006),页1129。


[2] 以下资料来自李灵、曾庆豹主编:《中国现代视野下的教会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页192-201。


[3] 1883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乐播(Robert M.Mateer,1853-1921)在城东李家庄购地创建了乐道院,并附设“文华馆”。辛亥革命后,先后改名文华书院、文华学校、文华中学,1928年将文华、文美、培基合并为广文中学,即现在潍坊市二中。


[4] 在这期间(1939年8月31日),与丈夫断了联系的李玉珍,在泰安县美以美会大院里去世,留下可怜的六个孩子,当时最大的十几岁,最小的只有五岁。之后,韩立民还在云南腾冲、昆明的医院里做过医生。1939年回到公共卫生本业,任滇缅公路卫生处长。1940年,韩立民与高静结婚,生有1子1女,现均在美国。



代祷事项:


1、求主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看到神对普世公义的心意,能观察到神在我们的历史与身边的作为,以致我们能够看重自己带着信仰的反思所从事的事务.


2、求主给我们一个感恩的心,经常记念我们的信仰前辈,他们当年在社会上、各行各业中做出贡献;也愿我们效法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见证服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