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 | 2024年11月30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50天前 | 229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鉴察我,认识我
2. 每日旧约 | 弥5章-出路
3. 默想之一 | 上主的能力
4. 每日新约 | 路14章-大筵席
5. 默想之二 | 门徒之道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1月30日 鉴察我,认识我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三九篇1-6节



1 耶和华啊,你已经鉴察我,认识我。

2 我坐下,我起来,你都晓得,

   你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

3 我行路,我躺卧,你都细察,

   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

4 耶和华啊,我舌头上的话,

   你没有一句不知道的。

5 你在我前后环绕我,

   按手在我身上。

6 这样的知识奇妙,是我不能测的;

   至高,是我不能及的。

 

省思:

每一个真实的心灵故事,

其实都是神寻找人、

而非人寻找神的一番历程。

是神采取主动,祂了解我们的本质,

熟悉我们最内在的生命,

并除去了我们信心中的恐惧、

盼望中的焦虑。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一切言语、行为,

向神颂赞、回应。

 

祷告:

“我寻找神,

后来才发现是祂在找我,

激动我的灵去找祂。

真正的救主啊,不是我寻到祢,

不,乃是我被祢寻见。”

(佚名,“I Sought the Lord”)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弥迦书 第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弥迦书》第5章|出路


基督教的传统,将1至6节当作弥赛亚预言,被引用在基督诞生的故事中(太2:6)。新约作者经常以这类的方法来诠释旧约,当然,经文所产生的新意义,是弥迦自己不能预期的。


对于弥迦而言,经文的现实是反映了耶路撒冷的危机(1,5-6节):亚述正包围圣城(主前701年),希西家王不能有效地抵抗这强大的敌人,亚述的将军西拿基立对他与百姓大行羞辱(1节,参赛36-37章)。


就在耶路撒冷面对威胁时,弥迦宣布了一个神谕:新的统治者将要诞生在伯利恒,在以法他这个地区,也即是大卫的家乡(撒上十七12)。这位王,是牧羊人出身,他要像牧羊人牧养羊一样,照管上主的百姓;他要使处于灾难威胁下的人们,得到平安,甚至他们要在此处居住,直到永远(5-6节)。


7至9节这段经文,将主前701年耶路撒冷所面临的危机,与主前587年之后沦亡巴比伦的现实,作了结合。在亚述的军队侵入犹大时,国家的前途几乎无望;而在耶路撒冷遭到掠夺,许多人被流放到巴比伦之后,希西家王室看来彻底消失。


假如国家要保存亚伯拉罕的传统,使他们的后裔,如同海边的沙那样;并要藉着他们的见证使世界各国蒙福。但如今,这个古老的希望,已如昨夜星辰。北国已在主前722年沦亡,南国犹大也沦亡了,大卫不再有后裔来领导百姓。就在这一切看来徒然的光景中,弥迦向耶路撒冷发出展望未来的信息。


选民必再次好像露水和甘霖,会得到上主的祝福,到世界各国中去,那么,被驱散成为了反向的祝福(7节)。神的百姓在外邦要像以前在埃及时一样,要再次昌盛,要像强壮的狮子,威震列国(8节)。


不过,正在他们因被流放而带给列国祝福,并在外邦日渐强盛的时候,犹大自身,也需要面临雅威的洁净,这正是10至15节信息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真正的未来建立的那日来到之前,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在审判时遭剪除。所以,犹大需要当心,未来他们能兴盛,靠的并不是强大的军队。这些武力的强盛,反倒要被上主毁坏(10节)。包括在犹大中,一直以来的那些虚假的宗教和敬拜偶像的陋习,也将被除灭。他们需要领悟到的是:唯一持续存在的力量和安全的来源,只有上主。


03

默想之一


就当时的经文处境而言,耶路撒冷几乎完全破损了,所能留下的就是悲惨的记忆,而弥迦却毫不含糊地肯定,几乎被灭绝的犹大,仍然会有前途。


这种在众人绝望时,仍然抱着盼望的心思,很值得神的百姓学习,毕竟,人性倾向于一种自怜的心态,教会也常不自觉地自贬。这种消极的思想,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将失败、伤害及其它负面的东西夸大,甚至以这些负面的东西来覆盖一切,使人看不到上主的能力。这其实是歪曲真相的心思在作祟,这种心思甚至是罪恶的。有时,个人与群体之所以会有出路,并不是因为其它的因素,只是因为上主的能力和本性而已,祂喜欢藉着人去工作,去表达祂的旨意和本性。


你有将负面事实夸大的倾向吗?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路加福音 第十四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路加福音》第14章 大筵席

 

14章筵席的比喻,是这样的——一个家主不辞一切劳苦和代价,定意要请到客人赴宴,甚至还到一些不常去的地方,把客人找来。可是,原来邀请的人,自己却不来了,被其他的客人取代。这比喻的要点有两个:


1)、耶稣走遍加利利,召唤原来属于神的百姓,来参加神的筵席。这个“筵席”是以以色列末日的期盼为主轴的,即以色列的神透过耶稣这位弥赛亚,展开了一个大邀请,邀请人进入其同在的祝福中,这正是以色列人一直等待的时刻。但是他们当中的主流人群,都提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参加。而一些贫穷的、弱势的、残疾的,都来参与这个末日的盛筵,与耶稣一同庆贺。


2)对路加而言,有可能具有更特殊的意义,原先出现的客人就是犹太人,他们一直在等那个国度的来临,但当这个国度来了之后,与他们所期盼的完全不同,因为他们被“更迫切的事”——就是与耶稣完全不同的国度方略缠住了。结果,那些在文化、社会、族群和伦理上与他们全然不同的人,却进入了这个国。


对门徒而言,这两点都充满着警告的意涵,这也正是25至34节会有一段听起来非常费解的话——假如你要作门徒,就必须放下会绊倒你,使你无法进入神国的那些原因——比如,一个登山探险队,在开辟一条路,穿越一座高耸险峻的隘口,要把医疗急救物品带给与世隔绝的村民。杰出领队说:“现在开始,我们必须放下身上背的所有包袱!因为前面会很陡!如果我们想活着回来必须这么做!”


看来,跟随耶稣的呼召,是多么严肃,它关乎着自我的生死!也关乎着世界的生死!以色列应成为世上的盐,藉着他们让世界得知神的道路,但他们已经包袱重重,又不愿意放下自身固有的包袱,尽管这个包袱原来对于他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如今,在险要的关头,假如要活着回来,唯有听那位杰出领队的警告!

 

05

默想之二


有个信主不久的弟兄,他的生活仍旧艰难。好不容易应聘上了一个薪金不错的工作。不过,他还是放弃了!就因为他觉得那个工作离教堂太远,而且,礼拜天往往需要上班。他决定放弃,重新找一个离教堂近的,能养活自己就行了,他说:刚刚被神找回来,如果没有更多机会接触的话,损失可大了。信主了,人生就有了方向了,心里也不急了,一般的工作也不难找。你觉得这位初信的弟兄,是不是已经明白了“门徒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