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4年10月27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4年10月27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经文:《约翰一书》5:1-12(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约壹5:1 凡信耶稣是基督的,都是从 神而生。凡爱生他之神的,也必爱从 神生的。
约壹5:2 我们若爱 神,又遵守他的诫命,从此就知道我们爱 神的儿女。
约壹5:3 我们遵守 神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并且他的诫命不是难守的。
约壹5:4 因为凡从 神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
约壹5:5 胜过世界的是谁呢?不是那信耶稣是 神儿子的吗?
约壹5:6 这藉着水和血而来的,就是耶稣基督;不是单用水,乃是用水又用血,
约壹5:7 并且有圣灵作见证,因为圣灵就是真理。
约壹5:8 作见证的原来有三:就是圣灵、水与血,这三样也都归于一。
约壹5:9 我们既领受人的见证, 神的见证更该领受了(“该领受”原文作“大”),因 神的见证是为他儿子作的。
约壹5:10 信 神儿子的,就有这见证在他心里;不信 神的,就是将 神当作说谎的,因不信 神为他儿子作的见证。
约壹5:11 这见证就是 神赐给我们永生,这永生也是在他儿子里面。
约壹5:12 人有了 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 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
2024圣灵降临期24|见证
约一5:1-12
序言|相爱的理由
在现实世界里,每个社群会以自身的利益,文化特征来标志自己,与别的群体划清界限,而国家与民族之间,也以各自利益和世界观,呈现出彼此竞争的关系,严重的,则兵戎相见,斗得你死我活。约翰的教会信徒,他们所面临的正是一个分崩离析的世道,在教会里,因着弥赛亚耶稣,身为犹太人和身为外邦人,要成为一个和睦相爱的群体。这种和睦相爱的理由是什么呢?可靠吗?
约翰反复地讲:这种和睦共处的理由是因为大家都是属神的儿女,与神的本性相属之故。神就是通过祂的爱,来对应、来克制、来医治、来挽回这个冤仇的世界。在起初,祂通过拣选以色列,成为祂形象和旨意的代表,其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世界因仇恨而带来的死亡等问题,如今,他们的弥赛亚耶稣,使这一使命得以成就。这大致就是五章1至4节的意思了,在5至12节,具体地讲了三重见证,见证了耶稣所成就的救恩的可靠性,因此来说明——他们在教会里活出与世界不同的形态——异族人之间相爱的理由是充足的。
这三重见证分别是“血与水”,“圣灵”、和父神,三者都指向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就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关于道成肉身更多的含义,在上一周已经作了详述),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件,复活后成为人与神相遇的居所(圣殿)。
一|水和血的见证(1-6节)
我们先来看第一重“水与血”的见证。约翰在前面给我们看到,上帝落实废除冤仇的爱,是由祂的儿子所成就的。所以在这里,他会说“这藉着水和血而来的,就是耶稣基督;不是单用水,乃是用水又用血。”这应该是指约翰福音十九章34节的记载,当耶稣在十架上,有人拿枪扎他的肋旁,随即有“血和水”流出来。他的意思是:十架乃是耶稣生平中重大的拯救事件。约翰在这里,是希望人能将耶稣的十字架事件,联想到圣殿里的祭坛。在逾越节期间,祭司会宰杀很多的羔羊在圣殿献祭,他们必然会用很多的水冲洗圣殿的地板,就会有很多与血混合的水,从圣殿山流到汲仑谷。所以,以色列人认为血与水是圣殿的标志,也是被饶恕,得生命的证据。
在约翰看来,耶稣的身体就是新的圣殿,祂也实现了自身的预言:有活水的江河,从祂心中涌流出来(约7:37-38)。在圣经的起头,伊甸园就是第一个圣殿,在园中有生命树栽在生命河边;现在各各他山上,耶稣的身体就是最后的圣殿,生命树就是十字架,生命河的水,就是从耶稣肋旁流出的血和水。传统的犹太人,需要接受圣殿的水礼和羔羊流血的见证,才能得到饶恕和得到生命。因此约翰便说,作为最后圣殿的耶稣,祂所见证的,不单藉着洗礼的水而来,更是藉着十字架上所流的血而来。
二|圣灵的见证(7-8节)
约翰在作见证的名单内,“水和血”之外加上圣灵(8节上):“并且有圣灵作见证,因为圣灵就是真理”(7节)。在8节下半节又说这三样的见证都是一致的,他要说的是什么呢?
在“圣灵作见证”一语中,“作见证”这动词,是用现在时态,意味着这是圣灵在人心里持续不断的见证,以此来说明,圣灵所见证的事件和对象的重要性。约翰福音十五章26节,论到圣灵要为耶稣作见证,而且,在七章37至38节里说,在信祂的人的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翰特别提到,耶稣说这话,是指着信祂的人要受圣灵说的。意思就是——信祂的人,要为基督作见证:耶稣就是会流出赦罪及生命之血水的“圣殿”,信祂的人作见证的整个行为,就显出是圣灵的工作。因此,约翰是说:出于圣灵的教导,是不会忽视那在十架下所见证的历史性的救赎事件,这个事件是上帝对人类爱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祂与人相遇的最后的、最佳的方法,并在信祂儿子的人身上得到印证,而这个印证,则是圣灵的作为(这点可以参考约翰福音十四章的内容)。
三|父神的见证(9-12节)
第三重是来自父神的见证,无论是“水和血”、还是圣灵的见证,其背后,正是神属天的权柄,叫人信服耶稣就是弥赛亚的。神的看法经从耶稣历史性的一生表达出来,又藉着圣灵在教会所作的见证,维持其有效性。神的见证完全是关乎祂儿子的(第10节,也参约17:1-5),耶稣在祷告中求父神荣耀祂,正如祂荣耀了父。父与子彼此间互相荣耀、互相作见证。假如我们领受了神的见证,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接受了耶稣就是神的摄政王。犹太人自古以来,都将神当作他们的君王。那么,约翰所说的父神的见证就是——耶稣就是神的摄政王,这就是祂是神儿子的意思。
看来,我们必须认同使徒的目击见证,假如我们拒绝有关耶稣就是以色列弥赛亚这一事实,拒绝这“水和血”就是新的圣殿,便是与神为敌,与祂的见证相抵触了。毕竟,神的见证是与生命,即是与永生息息相关的(11-12节)。在以色列传统里,圣殿所流出来与血相溶的水,就是生命河的水,异象中的以西结,被耶和华上帝领到新的殿里门口。既然永远的生命,是藉着圣子的死亡,而临到我们,那么,倘若我们抗拒“那血”、不认十架就是新的生命树,我们能否得救便大有问题了。
四|我们的见证
1、智慧
在一个像我们现在所处的多元文化、讲究医治、讲究自我提升的社会,我们该见证哪一种智慧,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呢?约翰说的那“水与血”、那十字架,是以色列盼望的成就和结论,是冤仇和死亡的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由始至终是我们作见证的中心。基督不仅是神向世人启示祂属天智慧的一个例子,而且是人世间包括所有的君王唯一的智慧,在古代社会,智者往往属于君王,君王的智慧,往往表现出来就是牺牲别人的利益。然而,神的智慧则通过祂儿子的牺牲而彰显出来了。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一至四章,为十字架的“愚拙”作出辩护:“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林前一23-24)。保罗在这里给神的智慧定位:神翻转死亡权势的奥秘,藏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的残酷事件里。我们今天会像保罗、会像约翰一样,看重十字架的“智慧”吗?假如我们想在人前见证主,就必须真的以“那血”,“那十字架”为智慧。我们应该效法约翰,他在书信中,自始至终都做着同一件事,将信徒指向那“从起初原有的”,为我们的信仰赋予犹太传统的内涵。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旧约及犹太传统,只是为了预表基督而已。而是让我们看到,基督信仰与犹太信仰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基督信仰就像是一棵花繁叶茂的果树,假如亚当是这个树的种子,那么,亚伯拉罕就是这棵种子发的芽,等到摩西时期,则已经长成了一个树苗。到了耶稣时期,这个树已经长大,开花结果了,自使徒时期,则是向外不断繁殖了。
这就表示,现今圣灵工作最重要的一个途径,无疑就在教会里;教会藉着它的认信和传统,藉着它历世历代教会的见证,并在每次的崇拜中,奠定了根基。这种智慧,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但如今的教会,是否能够秉持传统呢?并认为这是智慧之举吗?我们会看重犹太传统,以及历世历代的教会的传承吗?奥登(Thomas Oden)用一个寓意清晰的故事,来刻画今天西方教会的危机:
有一个塑料管道装置业的大亨,从他那斯拉夫族(Slavic)的叔叔那里,承受了一顶珍奇而古老、镶满宝石的王冠。此物光彩夺目,又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他受托要小心保管它,但对它真正的价值却一无所知,也懒得去保护它。他把它当作「古老废物而已」,并将它搁在壁炉架的羊角上。他不时会得意地拿它来在空中打转,在宴请员工时取出来炫耀把弄一番,以博取客人的欢笑。据说,当他有几次未能清偿债项时,便挖出一粒宝石作为抵押。
我们现代人与传统基督教的关系,何尝不是如此呢?作为现代人,我们觉得自己比基督教所留给我们的遗产优越得多。纵使我们仍然乐意将它放在左右,它对我们却没有多大实用价值。我们若将它全部丢掉便会感到过意不去,但对我们来说,它比起壁炉上的装饰,或很久以前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之旅的纪念品,不过是略胜一筹而已[1]。
2、分离
约翰的教会,显然因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产生了分离,分离也将产生一种属灵的自义。就今天的教会,或许没有这种因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而产生的分离。但分离的现实,也一样存在。比如,在基督里较为成熟的肢体,或者是享受与主圣洁美好的相交的小组,又或是我们个人在圣灵里得到了各种祝福。这些,会使我们与其他基督徒分别出来吗?这些美好的祝福,会使我们觉得高人一等吗?
有个老师讲过他的一个真实的经历,当他在神学院做研究生时,认识了一位很可爱的教师/牧者,这位老师也是新约研究的博士生,他们彼此间成为了好朋友。这位老师也知道他的这位朋友是属于基督教会的一个分支。有一天,这位老师发觉他的基督徒朋友不能一起领受圣餐,甚至还被自己所属的教会,禁止参与任何的教会,每个主日,他必须驾车几个小时去一个地方,与一小群气味相投的人会合。这些人的神学思想认为,他们才是唯一的、真正的基督身体,他们这种唯我独尊的团契,对浸信会或长老宗,及其他教会,嗤之以鼻。
这是一个可悲的例子,将每主日在我们各教会内不由自主所发生的事情,突显了出来。属灵精英主义,对教会经常造成威胁,将自己与自己有类似经验的人,组成小圈子,从别的圈子里分别出来。按道理,教会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团体,毕竟,彼此间所涉及的利益,并不会太多。然而,在教会内的纷争,并不少,甚至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引起冲突。产生这种纷争的原因很多,不过,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会制造出一种“圈子的文化”。有时候,是一个带来新信息的活泼领袖,他们的身份很快被他塑造了,也就很快形成一个“圈子”;有时,是一些爱好合群的年青夫妇,为了增进团契,忽视了较广阔的社群,而组成自己的派系。有时候,是一些自以为很了解基督教信仰的人,过分自信而小看了一些信仰看起来较为粗浅的人。甚至一群格外追求生命成长的人,也有可能形成一种“圈子”,而排斥了其他人。
这种不自觉的“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分法,久而久之,或有可能会发展为分裂的因子。所以,我们当中成熟的人,要看到,若不是神的恩情,我们也会一样不成熟。一个教会若真的是在恩典中成长,便会充满怜悯与宽容,而不是形成一种“优胜者”的圈子。
有位在圣灵里颇有恩赐的信徒,向一位牧者吐露他的属灵经验,和他对他的教会领导方式轻蔑。这位很有属灵恩赐的信徒说,他有一项使命,让他有机会帮助牧者发现神的大能,并帮助那些不幸的人认识圣灵;他招聚了一些灵性长进的人,组成一个小圈子,他们称之为“查经班”,并在教会的小组以外运作。
这人和他的同伴最令人感到不安的,就是他们极不受教。他们自认为已经拥有圣灵,所以,自己的属灵权威,是不容过问的。甚至他们说,教会若不循着他们的意思去改变,便扬言要离开。
以上各种问题,其实都不同程度的与基督救恩真理相违背,被自义蒙蔽了眼睛,而破坏基督里的团契。或者是因为他们在社会上的成功,或者他们的声望地位,令他们觉得自己会强过别人。这其实是拦阻了自己朝着更卓越的生命方向发展,毕竟没有一个人不需要别人,而单单依靠圣灵就会成长。而且,一个灵命成长的人,一定经历了上帝的爱,并且能够在分离的世界和教会现实中,表现出爱。
[1] 此故事来源于,白基著,张群娣译:《国际释经应用系列62、63、64之约翰一二三书》(香港:汉语圣经,2008),页196。
代祷事项:
1、为每位肢体祈求,求主将属天的智慧赐下,使我们能从心里看见神在十字架上的智慧,并不以此为耻,而是以十字架受苦为我们的荣耀,并追随我们主的脚踪,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主。
2、求主赦免我们喜欢拉小圈子,将教会肢体分门别类的习惯。愿我们能与自己不同的肢体接触,并操练关心与自己不熟的人,学习成为别人的肢体,更好地彼此联络成为神的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