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 | 2024年10月4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207天前 | 230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直奔
2. 每日旧约 | 结37章-巴比伦的灭亡
3. 默想之一 | 你如何理解枯骨复苏的记述?
4. 诗 篇 | 诗87-88篇-悲喜
5. 默想之二 | 欢庆与哀求连接的祷告人生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0月4日 直奔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一九篇32节


32 你开广我心的时候,

     我就往你命令的道上直奔。

 

省思:

神给人的诫命

并非一条须匍匐爬行的崎岖路,

也不是一条墨守成规的窄道,

而是一条可供奔跑的宽广路:

“在每日升起的太阳下,

我坦然地纵情奔跑”

(Dylan Thomas,“Fern Hill”)。

 

祷告:

神啊!

真是太好了!

我发现祢的命令

并不压制、规限、束缚,

反而让我在基督里

那种轻省、开放的生活中

获得自由,

我奉祂的名感谢你。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以西结书 第三十七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以西结书》第37章|异象之谷


以西结接着前面关于以色列复兴的信息,进入更为彻底、更为深入的拯救行动。


雅威把以西结带到一个死亡之谷,就是耶路撒冷旁边的那个欣嫩子谷,阴间之谷、污秽之谷。那里曾经有悲壮的战争场面,曾经是千千万万的骸骨堆积之处,有的是战死的,有的是饥饿而死的,有的是被父母杀了,用来献给他们的神明的,有的是被当作动物炖成肉泥的。总之,他们是被咒诅的,不得正当埋葬。他们在阳光下爆晒,已经发白,被风吹雨淋,早就没有了形状。


令以西结感到惊讶的是,雅威命令他向这些骸骨说预言(4-6节)!以西结从中看到神奇的事情在眼前发生:当他说了预言之后,果然,看到眼前的景象如雅威所说,在枯骨堆处,发出了大响声,地也在震动,那些枯骨长出了经络、肌肉、连皮肤也在身体上面(7-8节)。


雅威命令以西结向四方的风发预言,奉雅威的命令,让四方的风都刮来,吹在这些已长出肌肉的骸骨上。当以西结奉命如此作的时候,果然风从四面八方而来,吹在这些枯骨上,进入他们身体里,他们活了!原先被杀的枯骨,成为了大军。


这段极富想象力的异象,带给我们几点思考:


1、气息进入身体,使人想起创世记二章7节所记述的第一个人类的被造。三十六章16至37节这一大段,可以理解为对应创世记第一章,宏观的创造;而三十七章,则是对应创世记第二章,微观的对人的重造。


2、这里的重点是——尽管以色列犯罪,不可救药,但神仍然有办法拯救和复兴他们。既能审判,也能救赎,神既曾创造,也能再创造!


3、这个异象并不是一个对复活教义的陈述,而是对以色列的未来作极富想象力的、异象、图画式的描述。


4、这气势恢宏、天马行空的异象,是对三十四至三十六章的总结,也是四十至四十八章的序曲。在本章15至28节里说,被分裂为南国犹大和北国以法莲的以色列,要再次统一,就好像两个木杖合二为一一样(15节);他们会再住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同一位的君王(大卫王)的统治;雅威也要再次作他们的神,以色列也要再次作雅威的子民;他们的人丁也要再次繁盛。圣殿也会再一次在他们中间(28节),这样,引出了四十至四十八章的主题。





03

默想一


骸骨之谷变成异象之谷,用来阐述以色列被审判、被分裂、被肢解,让我们不得不说先知具有超凡的想象力。这点与雅威恢弘的创造力相契合,当然,这不必然成为新约“死人复活”教义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的是,在阅读圣经及思考上主的作为,包括创造及救赎时,我们需要带着想象力。因为我们一直被教导,要带着科学性的思维阅读圣经,以科学与理性思维阅读是必须的。但科学与理性的阅读并不与想象力相冲突!过度的理性和科学的方式,容易使我们陷入极端字面主义当中。


试谈谈,在过往的阅读习惯里,对这段在异象之谷所发生的枯骨复苏的记述,你是如何理解的?





04

每日加量 

诗篇 第八十七至八十八篇


读经音频87篇:(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读经音频88篇:(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87-88篇 悲喜


87篇这一首的场景,是诗人在耶路撒冷敬拜的时候,所看见的情形,他看见一个又一个不配的人,在这里成为了神的百姓,他们从这里“被生产”——“一个又一个的生在那里”!这称为荣耀之事,不但是万国归顺的异象,同时自己也经历了荣耀的事。有什么事情,比生命的被造更为奥秘和神圣呢?


故此,我们看到,以色列的敬拜,大大逆转了人间宗教的死亡气息,它不是“死的形式”,反而看见属天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在这个崇拜的场景中出现。这也完全不同于所谓的“宗教盛事”,这乃是一个“创造”与“生产”的“经历”。在这里,拉哈伯人,巴比伦人、非利士人、推罗和古实人,都在这里,得到了生命!


看来,以色列的祷告,并不是纯粹属于以色列的,也包括了列国。这首诗歌如实(或者展望)了,以色列的使命得到落实的情景:那些外邦人,那些拜偶像的民族,那些原来属于以色列仇敌的人,一同来到锡安这个大卫的城,也是雅威的居所,他们在这里,化干戈为玉帛,得到属天的生命,彼此和解,成为一家人。


祷告者由87篇的喜乐之歌,转入了88篇的哀歌,悲欢离合,构成人生交响曲。祷告,也将这人生的实情反映了出来。


诗人说:“我昼夜都在你面前哀求”,可谓悲痛欲绝,无处可诉,唯雅威能作为他的聆听者(1-2节)。


然后,他向神陈明他的问题:因着疾病与灵性的痛苦,他生不如死。人生看来已经到了尽头,哪里是码头呢?只有聆听痛苦者,能领人归航,赐下平安(3-5节)。


接着,祷告者的情绪越发极端,发出了对神的埋怨:自己会有如今下场的原因,都是神在报复,是祂在寻仇,并向他这位无辜者发怒。这种无理及粗鲁的语言,看来只能对神说了。人的心大不过神的心,也只有比天际更宽阔的神的爱,才能容纳极端的抱怨(6-9、14-18节)。


看来,解决痛苦的方案,仍然是哀求(1-2、9、13--14节)!因为解铃还需系铃人!


 


05

默想二


悲喜交加的经历,组成人生的乐章,祷告的人生也如是,欢庆与哀求经常彼此连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这双重的特点,有无加深你对祷告的认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