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4圣灵降临期20|敬虔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213天前 | 13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圣灵降临期20|敬虔
腓4:1-9




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4年9月28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4年9月28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经文:《腓立比书》4:1-9(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 我所亲爱所想念的弟兄们,你们就是我的喜乐,我的冠冕。我亲爱的弟兄,你们应当靠主站立得稳。

2 我劝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里同心。

3 我也求你这真实同负一轭的,帮助这两个女人,因为他们在福音上曾与我一同劳苦。还有革利免,并其余和我一同作工的。他们的名字都在生命册上。

4 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

5 当叫众人知道你们谦让的心。主已经近了。

6 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

7 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8 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

9 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的,所领受的,所听见的,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要去行。赐平安的神,就必与你们同在。。





2024圣灵降临期20|敬虔

腓4:1-9


序言|心无杂念


有一个射击运动员,在比赛的第九枪,还是落后于他人,排名第二,而在最后一枪,他却打出10.8环,结果逆转,拿了冠军。比赛完了,记者问在落后别人的时候,他是怎样想的,这位运动员说:“心无杂念。”他道出一个非常有哲理的话——心无杂念!这也正好是他赢得冠军的原因。当然,心无杂念并不是指心无欲念!乃是指除了打枪本身,除了最后一发枪本身,别无它的,连胜负,都不是所关注的,这种专注,是他能逆转拿冠军的关键。


我想用“心无杂念”这种专注的状态,来描述保罗对腓立比的弟兄姐妹关于敬虔操练的勉励(4:2-9),他盼望教会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活出福音,那怎样达到这状态呢?当然要有办法才行,既然基督徒灵命是成长的灵命,并且,灵命的成长除了仰赖神恩之外,也涉及到人自身的操练。保罗提出敬虔的三个专注:喜乐、祷告与感恩!在这三样基础上,保罗也劝他们,要扩展视野,不要将信仰均局限在“自己圈子”,要将眼光放在四周,吸收上帝“普世的恩典”;也要向保罗学习(8-9节)。


一|前提:群体(1-3节)


这三方面的专注,也正是犹太人敬虔操练三大表现,当义人感恩地来到神面前(参诗95:2,100:4),在衪的圣殿中祷告时(参诗61:1-4,84:1-8),他在主里必然欢喜(参诗64:10,97:12)。对于犹太人保罗而言,喜乐、祷告与感恩,这些是圣灵在信徒生命中的工作,尤其是在信徒团体中的作为,就如同对于历世历代的犹太人,“神、圣殿、主里欢喜、群体敬拜、神的平安”,与个人的欢喜,融合在一起。这与如今不少人所说的:个人性的经历神平安喜乐不同。受十八世纪之后理性和科学熏陶的我们,需要留意:当我们离开群体的敬拜,对喜乐的认识与经历,不会得到扩展,甚至容易造成个人生命越来越萎缩的结果。就象一个果园,假如果园周围的树枝,都被砍光,而果园里的果树也将遭受虫害之灾,而濒临枯死。


保罗沿袭祖宗的观念:真敬虔不单是渴慕神的同在,在同在中经历喜乐与平安;真敬虔会有群体的伦理相伴;喜乐、祷告与感恩这些表现,主要与神的子民共同生活相关。比如,祷告不只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在群体中的操练。当然,不是说一个人只能在群体里的时候才能祷告,或在群体里的祷告,才算是祷告,而是说:祷告本身就是关系性的,也是关乎群体益处的。包括感恩这个敬虔的标志,是对神救赎,以及对祂临在时该有的心灵反应;也反应在与弟兄姐妹相交当中,感谢神将祂的儿女,放在我们当中,使我们有个灵命成长的环境。


二|对内:喜乐、祷告与感恩(4-7节)


喜乐、祷告与感恩这三方面不但是敬虔的操练,也是生命成熟的流露。什么意思呢?正如现代人语言习惯,这三样既是形式,又是内容。“喜乐、祷告与感恩”,这三样既是达到敬虔生命的方法和路径,又是敬虔生命的实质。保罗力劝他们努力操练,促使生命成熟。其中第一个要求就是——要靠主喜乐!并且再说一遍:要喜乐!看来“喜乐”对于灵命健康是多么重要,不管他们经历到什么,尤其在罗马殖民下,需要称皇帝为主、为救主这一社会压力之下,还是面临着教会内部二位同工的不和,所带来的危害之下。都要保持一个大前提——喜乐。喜乐与其说是一种感觉,还不如说是心中平静的状态——能够用平常心面对人生的起伏高低,这种充满信心面对人生的态度,源于对耶稣的依靠,因衪是又真又活的主宰。对保罗而言,喜乐乃是对活着的通透,接受人生的阴晴圆缺,不论喜或悲,都能坦然以对。因为喜乐的心,能够在任何景况中透视人生,看到全能主在掌握。


保罗将这种通透的人生状态描述为——明白“主的日子近了”!且慢,我们往往会误解保罗的说辞,以为他在讲主很快就来了!什么事情都不干了,尤其是接下来有“一无挂虑”这句话,更容易使我们产生误解。其实,主已经近了与“祷告、祈求、感恩”相关!尤其是刻意模仿诗篇145篇18节:“凡求告耶和华的……耶和华便与他们相近”。整个句子意思是这样,你们要喜乐,要让人看出谦让的心,这样主就与你相近。


另外,主的日子近了,有三章20至21节里的意境――末世论的味道,当面临里外压力之时,在受到目前罗马社会政治压力――在那些宣告凯撒是主、是救主的地盘上,要过一个称另一个主与救主的生活,可以想象,其中压力有多大!所以,保罗提醒他们,真正的主近了!就如同当腓立比城,在遭到敌人攻打时,紧急向母城罗马呼救,皇帝那君临天下的君威,很快就会来到,他很快就会派遣军队来拯救。当信徒遇见苦难,呼求主耶稣时,衪就临在他们当中!这也就是保罗为什么会说,就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所需要的告诉给神!主与救主必然临在,会带来出人意外的平安!他们的心怀意念,也被保守。


三|对外:思量(8-9节)


保罗教导的精妙在于:平衡又实际。你看,他在前面教导人向神祷告,将难处向神祈求交托,并且相信神必然会临到他们。但他并没有说:交给神,就不用管了!反而,他教导他们在向上仰望的同时,也当环视四周;在自我追求的同时,也当向别人学习。之所谓,敬虔的操练,并不是“闭门造车”,乃是在依靠上帝的同时,也要向社会、向别人学习。


A、环视四周去思量周遭环境中的那些美善之事。很自然的,腓立比教会在遭遇外界环境的逼迫时,会对当时的世界灰心,甚至会变得消极,以致完全以负面的态度,来看待一切!这种极端的思维,不利于灵命成长。所以,保罗教导他们:信心交托的同时,思想并不需要放假;仰望上帝的恩慈、得到主所赐平安的同时,并不需要忽视神在普世所赐下的恩典,反倒要积极主动去思想普世中那些美好之事。基督的福音,并没有消灭文化的价值,祂在赐下救赎这个特殊恩典的同时,对人类并没有撤去普遍的恩典,不信主的世界,仍然是祂的恩情所及之处。各种文明中都会有普遍的良善和公义,以及其它美好的东西。腓立比教会要以开放的心思,去思量希腊、罗马世界中的那些美德,那些真实的、庄重的,公义的、纯洁的、可爱的、名声美好的,以及其它值得赞扬的地方。


身处在这好像充满敌意和邪恶的社会,会令人非常的沮丧,对社会也会产生完全负面的看法;这时候,需要有领悟,尽管世界充斥了邪恶与敌视,但它依然是神的世界的一部分,并且,里面包含着我们可以确认的许多美好事物,对我们也是有帮助的,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可以把它吸收过来。


B、学习保罗。除了向外环视之外,接着,保罗毛遂自荐,要他们向他学习!以他的品行作榜样,找出他身上作为基督徒独特的道德规范,以及他对神忠诚和专注、以基督为至宝的人生哲学。尤其是在面对苦难之时,去聆听他的故事(3:4-14),看他如何身体力行地实践信仰。


这一切教导,都在呼吁、警告、鼓励他们,在教会面临艰难环境时,要站立得稳,并彼此合一,以致体现福音对腓立比社会的影响。


四|落实


保罗所教导的敬虔没法自动来到,甚至他说的喜乐、祷告与感恩,以及向外学习,向他这位属灵前辈学习的这些方法,也不会自然形成。而是需要年长月久的专注于神的操练,才能得来。就好像那个射击冠军,不是一夜之间而成就的,经过艰难、痛苦、已经漫长的专注于枪的操练。下面内容参考了尤金毕德生在《复活的操练》里的建议[1],来思考敬虔操练对我们的价值,其中集中于祷告的点滴建议:


我们在经验中看到,人的注意力往往很短暂,我们刚刚认识神,很快就对祂失去兴趣,满脑子尽为自己打算,自我不断膨胀,导致灵命萎缩。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来评价灵命,也常以健康和工作的好坏,来理解神到底有无眷顾我们。我们要专注于神,确实不易,需要训练。


没错,我们虽然还想着神,甚至也会用一至两句圣经标准,来量度这社会,和身边的人。但是,神已经被我们挤到一旁去晾着,在危急的时候,才会呼求祂帮忙,或是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才祈求祂,希望祂能指点迷津。


我们通常生活很忙,没有太多闲情雅致,来谈论看不见的神的各种话题。我们忙于工作——当然,这是本分之事。但按照基督徒的生活逻辑而言,却不是理所当然。我们已经习惯于没有神的生活,比如,当我们在钻研自己的爱好,处理杂事,阅读,养儿育女,写信、经营投资、看短信、刷短视频、回复微信,准备饭食,出门倒垃圾,等等,我们完全不习惯于求神帮忙,只有当我们讨论创造,和未来生命的归宿之时,上天堂的时候,我们才觉得需要祂,其它的则通通自己搞定。尽管没有神的日子,身体也健康,收入也稳定,诸事顺利。不过,这一切都不是神创造我们的目的,也不是敬虔生命的体现。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无论是喜乐、祷告、感恩,这些都是通过操练而获得。就像获得冠军的殊荣,既是荣誉,更是常年累月过纪律的生活所获得的,毕竟,没有人天生具备敬虔的气质。就好像修养这回事,也不是一天就成就的,哪怕有些人特别喜欢装作敬虔,也只能装一时,不能装一辈子。就好像,我们大家每个人的底子都差不多——罪人胚子!虽然知道需要“一无挂虑”的专注,也知道宇宙的全貌,其中充满着上帝的作为,我们在祂所造的世界里出生成长,并且知道朝着一个完全的目标走去。但我们有个顽疾,不易治愈:我们喜欢掌控自己,就像掌控上帝一样。也就是说,凭着我们的天然秉性,我们无法自然而然地获得敬虔的实质,必须经过操练,在日积月累中慢慢形成。


第二,敬虔是指我们一生能够专注在造我们的源头。如果我们与源头脱了节,或自我主张发展另外的活法,我们永远无法达到敬虔的实质。当我们喜乐、祷告、感恩,祈求的时候,祂则赐下同在与平安!我们必须知道,敬虔的操练,是神竭尽全力完成的。我们不应该轻看自己的一生,以及在其中的平凡生活,我们也不至于鄙视人世间所有的文化现象,而特别提高所谓的“基督教的高档文化”。当然,这里并不否定基督信仰在救赎上的唯一性,而是提醒我们不能因信仰基督,而孤芳自赏地排斥其它文化的价值。正如保罗都建议腓立比人,要来赞赏周遭文化中那些美善的东西,他反对在遭受罗马社会排挤的教会,关起门来信耶稣。


第三、保罗所讲的“喜乐、祷告、感恩”这三样操练,又以祷告作为最基本的方法来落实。毕德生认为,祷告实际是一种语言,一种属于天国的语言,与神交流的“密码”;祷告这个语言,不是为着神圣事物或神国的事情,才有的特殊语言,而是在神的面前,用来回应祂的同在,也与众圣徒一同回应神的呼唤的语言,就好像我们和英国人打交道就必须用英语,回应神就必须用祷告一样。


毕德生认为:我们要活出敬虔的特质,就需要这种语言,把神的同在融进我们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担当的责任,这就是祷告。这样,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练习,才能使用得流畅。在敬虔的操练,不是偷鸡摸狗私下进行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信仰变成个人的事情,尤其是祷告,像个人隐私一样。祷告实际是去参与基督一切的作为,与祂有份,让祂的语言成为我们的语言,成为我们日常的语言,透过这样的语言,我们回应祂、也在其中建立彼此的关系。我们和祂对话就像拉家常,越是久了就越流畅了,成为一种习惯。当我们打开诗篇,在神面前沉思,这是祷告;当我们倒垃圾,也是在祷告;当我们情绪失控,也在祷告,当朋友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们与他一同跪下来,也在祷告,当我们与吹毛求疵的老板在一起,也在祷告,当我们和朋友一起上教会,也在祷告,在闹市区,我们也在祷告。这正是东方教会会用“耶稣祷文”训练修士的原因,每天一至两千遍的“耶稣,求你垂怜我”的祷告训练,目的是训练修士们,能够像呼吸一样简单、自然,不由自主地祷告。


在这里,并不是说——我们所做的每一样事都是祷告,而是说:我们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有可以成为祷告,都可以成为发展敬虔的方法和途径。


历世历代留给教会的祷告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知道并熟悉这些也非常重要。不过,我们想在这些当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则是不切实际的。就好像我们不能让孩子一下子就会说出很多词汇之后,就成为语言大师。


那么,什么是祷告的最重要的方法呢?毕德生提出两大方法:使自己在家庭里成长;使自己在学校里成长。就好像孩子最好学语言的环境,是在家庭里,他学得最好的也是母语;而使他的语言变得规范并具有社会性特征,那则是学校。所以,假如一个基督徒能够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让自己浸泡在圣经与基督里,他需要有个“家庭环境”,教会就是他的家庭。所以,基督徒,需要十分重视家庭生活,他在家中学会生活的需要的语言,与人建立关系的语言,与神打交道的语言。基督徒祷告的学校就是诗篇,长年以诗篇操练祈祷,使他的祷告具有历世历代信徒祷告的模样,也即是天国语言的特性。这样看来,对基督徒而言:母语——圣经、家庭——教会,学校——诗篇,敬虔生命达成缺一不可的。每周如此生活,每天如此生活,日夜思想神的话语,使它环绕在耳边,最后就会自然而然、时刻发出祈祷的言语。



[1] 毕德生(Eugere H.Peterson)著,屈贝琴、黄淑惠译:《复活的操练》(台湾:校园,2012),页87-89。


  


代祷事项:


1、求主赐下智慧,使我们在这个敌对的世界里,不以负面的态度,来看待一切,反而能以属灵的眼光,找出“美好”的事物,并将它吸收过来,作为学习的内容。


2、愿圣灵赐下力量,使我们能专注于“喜乐、祷告与感恩”这三样在群体和个人层面的操练,而使自己的生命不断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