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9月15日 | 大山踊跃,如公羊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百一十四篇
114:1 以色列出了埃及,
雅各家离开说异言之民。
114:2 那时犹大为主的圣所,
以色列为他所治理的国度。
114:3 沧海看见就奔逃,
约旦河也倒流。
114:4 大山踊跃如公羊,
小山跳舞如羊羔。
114:5 沧海啊,你为何奔逃?
约旦哪,你为何倒流?
114:6 大山哪,你为何踊跃如公羊?
小山哪,你为何跳舞如羊羔?
114:7 大地啊,你因见主的面,
就是雅各 神的面,便要震动。
114:8 他叫磐石变为水池,
叫坚石变为泉源。
省思:
原无动于衷的山峦踊跃起舞,
平静的大海竟要奔走躲避,
阴郁的岩石则涌出泉源,
整个世界
都欣喜若狂地回应神
在救赎中所显示的大爱。
祷告:
神,
我不断遇见
一件又一件真正奇妙的事。
我简直不明白祢令人慑服的伟大作为,
我几乎不能领会祢无比恩慈的旨意。
藉着耶稣基督,
我敬拜、爱慕祢。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以西结书 第十八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以西结书》第18章|父亲与儿子
十八章以一家三代人所遇见的不同结局,比喻性地表达以西结在开头和结尾的观点:“犯罪的,就会死亡”(4、20节)。
首先,他引用犹太人的俗语:“父亲吃酸葡萄,儿子的牙齿酸倒了”(1-2节)。这意思是说:父亲的罪恶会牵连到儿子。这句话好像与十诫的第二诫相符(出20:5;申5:9),但是,十诫的这一诫,前面加上了“恨我的”作为条件,意思是说:上主追讨这个家族的罪,是因为犯罪人的后代,复制了其前辈的罪恶,尤其是拜偶像的罪[1]。
因此,以西结挑战这流行的俗语,他不认为一个人被雅威审判,是受他父亲的罪的牵连,而自己则是清白的。这样的话,他们就会产生一个疑问:雅威是否公平(25、29节)。以西结不认为上一代人的行为,会预定下一代人的结果。
他认为,每个人被审判是因为自己的恶行,他说:“儿子必不担当父亲的罪孽,父亲也不担当儿子的罪孽,义人的善果必归自己,恶人的恶报也必归自己”(20节)。雅威看重每一个人的善行,也裁定每一个人的恶行,如果一个犯罪遭雅威报应的人,他的儿子看见这一切,但是决定不跟随他父亲的所作所为,他必然不被惩戒,反而要得到雅威的眷顾(19节)。
甚至,如果一个恶人,转离他的恶行,从而遵守雅威的律法,作正直的事,他也要得到雅威的赦免(21-23节)。反而,如果一个曾经行义的人,却堕落作恶,他则要因恶行被雅威报应,他曾经有过的义行,也不被纪念(24节)。
雅威提出:每个人都要在祂面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实际上这是对他们的控诉,人人都不是因为别人的恶而受到连累,而是因着自己的罪,连父子之间都不存在牵连,更何况是别人呢?
祂似乎说:“你看你们,今天被掳,谁能在前面所列举的恶上无份呢?又在所列举的善上有份呢?”(参6-18节)谁曾顺从雅威的律例典章呢?
那他们还有希望吗?既然每一个人都是污秽的,他们能够抛弃一切罪行吗?雅威认为,唯有“自做一个新心和新灵”(31节),才能解决问题,这才是被掳之民的明天。
03
默想之一
改革宗神学对人性完全堕落的描述确实是对的,在这一章所记述的关于雅威对以色列的控诉,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真相。当然,完全堕落的意思并不是说,人性当中没有一丝良善,人的行为举止是完全邪恶的。完全堕落的教义是针对——一个人对创造主的救恩,完全没有主动寻求和回应的能力;而人性的改变,是因为神主动施与的恩典,也就是说,神的救恩把人的心灵唤醒或更新后,人才有能力寻求或回应神,如同以西结所说:唯有自造一颗新心和新灵(31节)。
试谈谈,你信主前后对神的救恩的态度有何不同。你认同改革宗关于人性完全堕落的教义吗?
[1] 相关观点参考Joseph Blenkinsopp著,张洵宜译:《解经讲道注释丛书:以西结书》(台湾:教会公报社,2010),页96。
04
诗篇经文及简释
诗篇 第六十二 六十三篇
62篇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63篇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62-63篇 | 等候
面对时下的处境,做出对神救恩的默想,这是自古以来灵性操练的方法之一。祷告者在面对穷凶极恶的现实时,却看见更“现实”的现实——雅威的救恩,如磐石般的可靠,祂的拯救如同高台一样稳固。而恶人呢?他们一贯:
1)对弱者绝不放过:聚众攻击一人,将他一举推倒成歪斜的墙,将倒之壁。
2)对强者也不松手:满心嫉妒、彼此商议,要把他从尊位上推下来。
3)尽逞欺骗的伎俩:说谎,口蜜腹剑成为他们的人生哲理(4节下)。
经过这番挣扎与控诉之后,祷告者转换了语气(在1-2节基础上,5-7节作了三个变化):
首先,祷告者要求自己,要继续如第1节的静默:“我的心哪,你当默默无声”;第二个改变是:用盼望代替救恩;第三个改变是:将不很动摇改为“我必不动摇”(就中文翻译而言)。他肯定地说:神是“我的拯救、我的荣耀、我的磐石、我的避难所”(2,5节)。他将一切的源头都归于神,其余的都毫无价值。
祷告者也将此经验分享给众人,他也期望他的经验,可以成为别人的祝福!这也就是他会呼召别人来依靠上主,在祂面前倾心吐意的原因了。因为神是避难所!这是一切的价值所在(7节)!
他同时也看出“那些上流人、下流人”,他们的生命比空气还轻,毫无价值(8节)。纵然他们可以仗势欺人,看重那些钱财,但这些都是无定、虚空的,而我们的能力、慈爱都属于神。他看重神,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一切的能力是属于神的(11节)。
63篇大概是大卫在犹大旷野逃难中(应该是逃避押沙龙,参8节),流露对神热情渴想的祷告。他环视四周的凶险,对神的渴想,如同干渴之地对水的渴望:
他说:神的慈爱比我的生命更好!他期望能敬拜神,并认为:
1、活着的目的就是称颂祂,人生的意义就是高举祂的名;
2、他愿能将此刻的敬拜转化成彻夜冥想的内容;促使与神的关系,也能得以深化;其间也期望神的敌人,遭到审判。
05
默想之二
祷告既能带出心灵的沉思,也使人能看到世界的真相;并可以将得到的人生感悟,分享给别人;更是可以看到上主与这世界的关系。总之,祷告使自我更靠近实情。你有无相类似的体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