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4年圣灵降临期16|新的生活形态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241天前 | 19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年圣灵降临期16|新的生活形态
罗14章




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4年9月1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4年9月1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经文:《罗马书》14(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 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 神的.凡掌权的都是 神所命的。

14:1 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

14:2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

14:3 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 神已经收纳他了。

14:4 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

14:5 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

14:6 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吃的人、是为主吃的、因他感谢 神.不吃的人、是为主不吃的、也感谢 神。


14:7 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

14:8 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

14:9 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为要作死人并活人的主。

14:10 你这个人、为甚么论断弟兄呢.又为甚么轻看弟兄呢.因我们都要站在 神的台前。

14:11 经上写着、『主说、我凭着我的永生起誓、万膝必向我跪拜、万口必向我承认。』

14:12 这样看来、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 神面前说明。

14:13 所以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宁可定意谁也不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

14:14 我凭着主耶稣确知深信、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惟独人以为不洁净的、在他就不洁净了。

14:15 你若因食物叫弟兄忧愁、就不是按着爱人的道理行。基督已经替他死、你不可因你的食物叫他败坏。

14:16 不可叫你的善被人毁谤.

14:17 因为 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

14:18 在这几样上服事基督的、就为 神所喜悦、又为人所称许。

14:19 所以我们务要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

14:20 不可因食物毁坏 神的工程.凡物固然洁净、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就是他的罪了。

14:21 无论是吃肉、是喝酒、是甚么别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作才好。

14:22 你有信心、就当在 神面前守着。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

14:23 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2024圣灵降临期16|新的生活形态

罗14


序言|向下移动


罗马教会有着两个在宗教背景、文化、国籍和民族、饮食习惯、敬拜模式等不同的群体,假如他们在教会中要过和平、公义与喜乐的生活(14:17),就需要效法上帝的恩典和基督的救赎,那种向下移动的特征,具体而言,在群体生活中,规避在礼仪和生活上的冲突。


在生活上,最常碰到的就是吃肉的问题,外邦信徒,他们从市场上买来的肉,基本上都是祭拜过偶像的。有些信徒就会问:这些肉能吃吗?而犹太人一直将食物的洁净与属神子民的身份相连,他们只吃对应于他们身份的食物。食物必然引起犹太基督徒与外邦基督徒之间的相处问题。


因为犹太基督徒很自然地继续保持他们对食物和日子的传统。以往有吃过祭拜偶像之物的外邦信徒,则有可能对吃肉感到良心有愧。保罗称这些人为信心软弱的人(简称为弱者),另外有些人,因着福音的释放,对日子和食物问题不再有困扰,保罗称为信心刚强的人(简称为强者)。


保罗教导双方,都应该抱持“向下移动”的相处之道,积极而言,他们要彼此接纳(1节),抱着为主而活的态度(7节);消极而言,则不可彼此论断(13节),不可让弟兄跌倒(13、15、21节)。


一|提醒弱者(1-12节)


1、食物与身份无关

在保罗时代,爱筵似乎是教会社会生活的中心,如果对这事争论不休,可能会导致教会的分裂。我们从哥林多教会可以看到,食物引起了混乱、引起了分裂。对犹太籍的基督徒而言,食物曾经是他们独特身份的象征,他们只食用与他们身份相应的食物。对有些罗马信徒而言,吃肉就如同已经戒酒的酒徒对于酒一样敏感,因食物与外邦人庙里的宴席有关,所以有些罗马信徒选择素食。那么,仍然习惯于犹太饮食传统的犹太基督徒,和对肉食仍旧会介意的外邦信徒,在与其他信徒一起吃爱筵时,会因某些人带来的食物而不安,这样就影响了他与别人的团契。


保罗认为,如果因食物的缘故,负面地影响了彼此的团契,就失去了它的属灵价值。因为,食物不再能直接与身份挂钩,不再具有身份象征意义。所以,他要求吃的(信心刚强的),不可轻看不吃的(信心软弱的),尤其是不吃某种食物的,更不可论断吃的,因为神并没有因食物的缘故,而收纳人成为祂的儿女。那么,谁有资格说:那些吃偶像庙里买来的肉的人,他是在祭拜偶像呢?那些习惯于吃对应他们原来身份食物的犹太籍信徒,也不能像以前一样:用食物来界定自己属于神的身份了。吃与不吃,都与自己作神的儿女无关。


2、日子也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犹太基督徒或许会习惯于他们传统的节日,认为有些日子特别重要,因为这些日子曾是界定他们作为神百姓身份的方法。外邦人呢,在他们的文化习俗里,曾认为有些日子是幸运的,而有些则不幸运,像中国人说的,吉日与凶日。保罗就提醒他们,不要将原来习惯的日子观念,当作至关重要,因为:


A 守哪个日子,是个人观念,不可强加于他人。


B 要将焦点放在重要的议题上(6-8节),那就是主耶稣的主权才是重点;感谢与顺服神的态度,才是一切行动的重要原则。


C 认定基督徒彼此平等。无论是信心强,比如,信每一日都是一样的人,就属于信心强的人;而信心软弱的,相信这日比那日强,思维还像以前一样的人,他们之间不可为着日子问题而争论。要想到基督都为对方死了!不要因别人与自己某些不重要的观点不同,而高看自己低看别人。


D 相信未来的审判(10-12节)。他倡导基督徒要将审判的权柄交在神手中,不要彼此论断。他并不是否定我们的判断力,他反对否决他人身份的论断。他引用以赛亚书四十五章25节 ,来说明神审判的严肃性。于是,他期望他们在争论之时,要优先考虑神掌握一切的事实。那么,对食物吃与不吃,对日子守与不守,神会这么看重吗?神最关心的是什么呢?如同以赛亚书四十五章所显示的,神通过古列王,让犹太人归回故土。无论是犹太籍的基督徒,还是外邦的基督徒,应成为这样一个器皿,让被掳而四散的犹太人,和原来服在偶像之下的帝国公民(外邦人),可以返回故土——神的家!


二|劝告强者(13-23节)


1至12节,保罗展现了弱者的问题,并作出相关的提醒;在13至23节,他希望信心坚强的,能向下移动,保护弱者。


1、要保护弱者(13-15节)

比较刚强的人,认为凡物都可吃,日日都一样,而弱者对某些食物或日子有禁忌。所以,强者需要保护他们,不要去论断,不要使他们因不吃某些食物,而在良心上有困扰,更不要拒绝他们进入教会的团契。他以自己为例,他认为凡物都可吃,食物不再有身份的象征,洁净与宗教也不再有关联。如果某些人认为吃了偶像之物(比如在市场上卖的肉),会认为自己仍旧在犯拜偶像的罪。那么,就不要吃了,因为吃了使他对自己作为基督徒的身份,产生疑惑。刚强的基督徒,如果碰到这样的基督徒,那就因爱人的缘故,选择不吃。就好像今天对于吃毛血旺,有些基督徒不吃。那时,吃的基督徒就要为着不吃的弟兄而不吃。这样做的原因是,如前所言,基督既为软弱的人而死,也为强者而死,一个人成为神的儿女,与食物毫无关系。过分强化能吃的信心,并不妥当,因为与神的恩情和基督的救赎无关。


2、要专注重要的(16-19节)

强者有信心是好事,因为他能够看到真理:所有的东西都属于上帝,不属于不洁净的偶像,凡物都洁净,他们完全可以毫无困扰地吃各样的食物(16节)。不过,他们需要追求更高的“善”——上帝的国度高过吃喝,不再用吃喝来界定身份。无需过分强调自己对食物的信心,反倒要将眼光专注于公义、和平,并圣灵里的喜乐;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放在适当的位置就可以了。其中要紧的是:服事基督,讨神喜悦,并且为别人的益处、追求彼此的和睦,并建造他人。


3、要建造他人(20-23节)

因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工程,如果强者坚持凡物都能吃这个原则,使弱者产生误解,而跌倒,使他怀疑你的信仰!这样,彼此间就失去了和睦的团契,这就等于毁坏了上帝的工程。教会是上帝的圣殿,神的儿女彼此间的不和睦,等于拆毁了神的工程。那么,强者的自由,就成了罪!


强者要建立他人,而不是使他人跌倒,他有责任保护弱者,他就要向下移动,要同情那些在食物上表现出软弱的肢体。要多想想弱者,他如果看到你吃了市面买来的那些祭过偶像之物,也勉为其难地吃了!吃完之后,却感到良心不安,以为得罪了神,怀疑了自己基督徒身份,这实际上已经破坏了信心生活!


所以,在团契生活里,强者假如要活出耶稣基督俯就卑微的样式,就需要对那些对日子不够自由理解的肢体——比如犹太人;或对食物有疑惑的——比如那些以前吃祭拜偶像的肉,如今还没有得自由的外邦信徒,要接纳和保护他们。



三|抓重点


一个人,或一个教会能抓重点真理,不坚持次要的,与人合一;又能向下移动,迁就扶持软弱的,这个人或教会,必然蒙神喜悦。因为基督徒永远不可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单独的个人,我们是基督里的一部分,也彼此互属于对方。现在的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似乎只认识个人主义。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像那些我只吃……,我只做……, 我认为哪些更重要……。其实这是个人的软弱,与活出神儿女身份的价值不大。保罗要求教会,要看到彼此相属,这是基督徒在生活上表现关怀和公义的根源。


1、弱者:放下软弱

今天的你,假如有类似软弱者一样的“观念”或原因,你能够像保罗在这里所劝勉的:放下自己的软弱,关注“基督里的和睦”吗?


假如你是弱者,曾经被原来的文化所限制,或者曾经在人生经历里,被一些负面经历,甚至不幸的过去,深深影响。但如今,你需要思想的是——你已经被改变了!负面的过去,不再能界定你的身份,神已经给我们力量,使我们能够去关心公义,和平并喜乐的事,在基督里能够摆脱各种阴影。因为我们已经有份于基督的死亡和复活。曾经有过的负面、甚至不幸的经历,不再能决定我们的意义,我们也不能凭这些讨神喜悦。


类如,在婚姻上曾经有过痛苦经历的女人,那深受伤害的经历,是难以忘怀的。不过,这里需要思想的是,是要让那伤口继续流淌着血,让那伤痕影响自己的一生?还是愿意让基督的生命,使伤口完全愈合?又如曾经被人出卖,必然会导致愤世嫉俗,那你坚持再也不信任别人吗?让这个理由一直存在吗?还是可以从其他地方,再为人生的方向定位?到底是罪还是基督决定我们的人生取向?是原来的文化习惯,还是基督的福音,界定了我们的身份?是负面的经历,还是圣灵里的喜乐,来影响你的每一天?


虽然人生难料,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让所发生的事情,对自己产生多大的影响。当然,这不会自然产生,如保罗所说:要回想基督为我、为你死了!我们需将专注力放在这里。假如我们要摆脱负面东西的影响,必须用时间去思想、研读、与其他信徒一起讨论和认识关乎神所带来的改变。


另外,假如我们要改变文化、负面经历等带给我们的影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需要看到别人对我们的价值,而别人就是你所属的教会的肢体。


我们一生之中,总有些时候会感到无所归宿,又被人拒绝和低人一等的感觉,这种感觉导致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极大的冲动,迫使自己要认同某种被视为重要的人物、团体或使命,这种身份的认同,可以使我们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的家庭,就是给予我们这种归属感的基本环境。圣经告诉我们,我们被带进了神的家,给我们有所归属,我们完全属于祂,属于祂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属于一个可见的教会。我们应该经常和神在一起,参与祂所行的事,在神家里的人,也是属于我们的家人,这个家确定我们的身份。也就是说:你越多与神在一起,你越感到身份的真实,你越多与神家的人在一起,你越有归属感,因为这个家确定你的身份。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在教会里,所受到的伤害,这正是我们彼此间需要来学习的,在理论上,我们应该向其他肢体委身,并且学会去支持别人,不做旁观者,教会里不应再有局外人,也不应该总感到不被尊重和接纳,这种自我边缘化的做法,实际也是另外一种自我的表现!而在现实中,假如遭到伤害,我们求神医治我们,或者,我们可以换到另外一个教会重新开始。我们也在一次又一次看似重复的被伤害中成长,也变得更加健康。但每一次这种负面的经历,都在提醒我们,仍然需要寻求主的医治和其他肢体的帮助。


2、强者:向下移动

教会中的强者,作为对真理更加明白的一类人,则需要表现出更多的恩慈和接纳,尤其是对看起来的“弱者”,包括刚来教会、感到诸多不适应的人。需要去关注、看重他们。自负和优越感是不应该有的,在真理上的自由,不应该给人制造出压力。在某事某物上,或许比他人认识得更清晰,也做得更好。当然,我们无需否定这些“美善之事”,但强者需要有所超越!需要学习向下移动,放下自身的时间表,学习忍耐,等候别人尤其是弱者的成长。


现今的社会文化,不断向我们灌输“想做就做”、“立马成功”。这种不想让任何事、任何人拖慢的表现,实际上是另外一种自我中心。对他人,尤其是对弱者缺乏忍耐,反映出自己的心胸狭隘。忍耐代表着宅心仁厚、看重别人的价值,愿意给他们空间和时间,包括在失败的事情上成长和发展。我们需要领会的是:教会生活无需强调效率,也不需要为发展人数而努力;强调效率,必然是一种精英主义的表现。强调数量,则容易把人商品化。


有个教会,多次尝试申办以社会服务的方式来拓展福音事工,好不容易,有个社会服务部门与教会联络,因为他们获政府批准,得到一个提供社区服务的地方,想邀请教会加,希望教会能与他们合作。教会上下当然高兴万分,感激神终于听了我们祷告。兴奋过后,教会的专案小组作出认真研究,发觉情况与教会原先的计划和期望出入颇大,尤其是这个部门提醒教会,不能向服务的对象传福音。专案小组就提出中止计划的建议。


自此,教会从热闹的气氛转至炽热的争论,究竟应该继续这事工?还是断然放弃?认为应该继续这个计划的会友,相信这是神回应了我们的祷告,神开的路,不继续就是辜负了神的心意,是小信。认为应该中止计划的,就像在盖房子前没有算好能不能盖成(参路十四28-3)。教会因此就形成两派阵营,并彼此争论不休。因为这个教会治理模式是按照会友大会议决争执事情的,他们就在会友大会上为此发动投票,投票结果两方的票数非常接近,是中止计划的以极少数的票数获得通过。会议结束之后,坚持继续的就说了一句:“那我们注定要继续在旷野流荡了!”。[1]


从此之后,这个近乎三百多人的教会,在很长时间里,在一个不和睦的状态下。那么究竟继续和中止,究竟谁比较接近神的心意呢?


其实,评价谁更对,意义不大了。毕竟,教会是服务于神,而不是服务于某个阵营、学派、宗派。更何况只是一事工。要知道,“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14:7-8)。


接近神的不是某项决定,而是如何在不同决定的人身上,看到神的恩典和慈爱。我们无论是坚强的人,还是软弱的,都要讨神喜悦,使别人得益处。真正强大的群体,并不是人数多,经济强,更不是强化自己对各种事态的看法,而是学效基督,彼此拥护,使最软弱的人得扶持。就个人而言,真正的智者,是懂得在妥协与坚持中取得平衡的人,而哪些需要妥协?哪些需要坚持?则需要不断揣摩,哪些是重点,哪些则是次要真理。

 



[1] 此实例引自孙宝玲著:《佇候时光——罗马书品读》(香港:德慧文化,2020),页296。笔者因需要作了些删改。


  


代祷事项:


1、 为那些信主了,还认为必须要持守周六安息日聚会才是正统,或者认为信主就不能吃猪肉的群体祷告,求主的圣灵能光照他们,使他们看到我们得救全然因为耶稣基督担当我们的罪,不需要添加我们任何的功劳,求主的真理释放走入误区的人们(愿我们虔心祈祷)。


2、为每位肢体祈求,愿我们都有一颗谦卑的心,刚强的人不以自己的长处骄傲,以致看不起软弱的肢体;软弱的肢体多多祷告依靠主,将自己无法胜过的部分带到主的面前,求主医治释放(愿我们虔心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