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4圣灵降临期14|建立憧憬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255天前 | 18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圣灵降临期14 | 建立憧憬
罗12:9-21






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4年8月18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4年8月18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4年8月18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罗马书》12:9—21(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2:9 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

12:10 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

12:11 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事主。

12:12 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

12:13 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的款待。

12:14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12:15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12:16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为聪明。

12:17 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

12:18 若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12:19 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或作让人发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12:20 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

12:21 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2024圣灵降临期13|建造圣殿

罗12:9-21


序言|生活的智慧


保罗在十二章1至8节,以新圣殿来形容基督耶稣的新社群(犹太人和外邦人合一的群体),接下来的9至21节,保罗从两方面教导他们:在9至13节,15、16节,是在教会内如何相处的教导;14节,17至20节,则教导如何对待外人或是敌对自己的人。


不过,我们需要留意,保罗的这段教导,重点不是伦理性的指向,而是描述一个新世界的理想与憧憬。什么意思?保罗希望罗马教会活得有智慧,懂得该怎样对待“自己人”和外人,甚至是敌对自己的人。这些话语都不是道德上的硬性指标,而是与世界不同、别开生面的智慧之言。


就像以色列传统的智慧书,他们将伦理道德的劝告,当作生活的智慧,比如大卫叫约押数点百姓的人数,后悔自己的行为,在神面前称自己是愚昧人。当暗嫩想奸污他玛时,他玛劝告他不要做以色列中的愚昧人(撒下13:13)。显然,他玛是将伦理行为与智慧或愚昧相连。箴言、诗篇、传道书与其它的智慧书有很多这类的话,比如在箴言七章6至27节描述了一位被淫妇勾引,而被杀害的愚昧的少年人,就将伦理与智慧联系在一起。保罗希望罗马教会能被塑造成一个有智慧的群体,不被世界的主流观念或行为约束,教会不与世界同流合污,以前瞻性的思维,有创造性地活出新生命的特征。


一|对内(9-13、15-16节)


保罗劝导他们这个被称为爱的群体,需要有分辨力,能知善恶。他的话是这样的——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他所讲的爱,并不是情感上的满足和情绪的抒发,而是一种智慧性的态度。因为我们所信的神是诚信真实,虚伪和虚假与祂完全无关!祂的儿女也应当表现出这样的特性,不与世界的洪流同流合污,不与虚伪和虚假为伍,这样才能与神同行。


试想一种不分青红皂白、是非不分的爱,就是纵容和娇惯,就是愚昧的溺爱。而属于神的群体,要有清晰的善恶感,及疾恶如仇的理想。假如上帝没有这种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假如祂不想建立一个公平公义、完美至善的世界,祂的救赎与审判的行动,就毫无意义。所以,一个有上帝同在的教会,也是一个能知善恶、有着是非标准的群体。


接着,保罗说,要善待弟兄,视对方为手足,应当把别的姓氏、别的地方、别的国家,别的种族的人,当作家里的弟兄姐妹。因为这些人被神一同收纳成为儿女。没有任何的标签可以将他们从神的家里隔离出去。那弟兄姐妹如何相处呢?


要尊重礼让他人:礼让就是不存在其他目的,就因他是神的儿女,而尊重他。对他人一旦失去尊重,人就很难客观地看待一个人,而且分歧很容易出现。一切的矛盾,出自于利益之争,一切的轻视,必然会制造出彼此的矛盾。保罗的“有分辨力的爱”,是平衡的,真诚而不至于冷酷,相互尊重,而不至于没有真理的光照。


当然,如同我前面所讲,这是对在现实生活中的信徒作理想性的教导。无论对人的谦让,还是亲热的教导,都是智慧的启迪,而不是道德的要求。假如一个弟兄横蛮无理,甚至在群体中自私自利地干一些事情,也要一味地,无止境地谦让吗?对这样的人也要“热脸去贴冷屁股吗”?显然,这与不虚假的爱相违背的,也是十分愚昧的,对自己和对群体都是十分有害的。


用现在的话来讲:信仰应该帮我们能够看清世界更多的真相,以及人性的复杂,要接受人性中除了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面。假如我们不能变得更有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也不知道善恶的标准是什么,那肯定是愚昧至极。


一个智慧的群体,也是一个能够互相服事的群体,没有彼此的服侍,何谈爱的真实?信仰就成为空架子,这类的信徒,给人留下的是能够“头头是道”,却没有践行的力量!就好像有些人光有书本知识,却不能把所学的东西,用来建立与神与人的关系,和换取生存的需要。那么,他就是读死书,并没有学到真本领。


在11节,保罗提倡:无论是教会群体,还是信徒个人,要勤快,工作要殷勤,侍奉要火热。这类的劝导正如箴言里所说的:蚂蚁是无力之类,却在夏天预备粮食; 沙番是软弱之类,却在磐石中造房(箴30:25-26)。又如同俗话所说:勤能补拙。这也不是道德的要求,而是颇有见地的指导性言语。这种殷勤也好,火热也好,常常服事也好,是主动性的描述。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罗马教会信徒都成为智者,因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会时常留心,处处寻找机会服事主,并以此为喜乐。就像一个生意人,时时留意商机一般。


当然,服事并不会一帆风顺,聪明人的服侍,不是三分钟热度,不是一碰到挫折或人事张力,就妥协,就放弃。反而,带着忍耐与盼望(12节)!盼望与忍耐相连,因为现实常常使我们受挫!那以未来来定义今天所遭遇的患难,则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今日的患难,就是明日的盼望。如同1900年庚子教难中,在义和团手下受难的宣教士,给中国教会带来丰硕的收成。


在这里仍旧要提醒:这些话仍然是劝导性的言语,不是道德性的要求。试想,假如一个一直服侍教会的牧者,结果却被杀害,当他的妻子落入极大的痛苦,而十分失落,甚至对服侍神也十分灰心的时候,旁边有个人,对她说:姊妹,你不能这样消沉,因为圣经说:要心里火热,常常侍奉主,在指望中要有喜乐。当你听到他这样引用圣经时,你会觉得不但不合时宜,甚至是误解了圣经。这样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不能把这里的劝导,当作是金科玉律般的道德命令,而是应该把它当作是切合时宜的指引之言。


信徒在落入患难和痛苦中,无论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社会性的遭遇,都是不容易面对和渡过的。有时候。适当地将眼光转移,从关注自身的困境中转移出来,去祷告,去看看别人,有时能得到安慰和医治。所以,这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提倡在他们中间,要更多地关注在经济上有缺乏之人的需要,并要热情好客。如前所言,这些并不是伦理的命令,而是挚人挚语,保罗希望能给落入困境的人一些指点,也希望教会能给这些困境中人一些实际的援助,使在困境中的人,走出困境。


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15节),不是心理学上讲的“同理心”,也不是信徒行为准则的教导。试想一下,在革老丢皇帝下“逐犹令”之前,犹太基督徒在教会中占领袖位置,而在尼禄的“宽犹令”之时的罗马教会,已经是外邦基督徒占领导地位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那该谁喜乐?谁哀哭?


又比如,今天高考发榜,张弟兄的儿子,考得了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一家人自然喜乐无比;而李姊妹的女儿,却再次名落孙山,要知道,她的孩子已经连考三年了。如果这时候,叫李姊妹和她的女儿,要与张弟兄一起喜乐,那是多么不合时宜和残忍的事情。反过来,叫张弟兄和他孩子去安慰李姊妹和她的女儿,也容易显得虚假。


我就曾经碰到这样的一个例子,在一场丧礼上,母亲因为痛失一个孩子(孩子才十七岁),而嚎啕大哭。当时主持追思礼拜的传道人,走到这位悲伤的母亲面前,问她:你是基督徒吗?你孩子是基督徒吗?如果是,就不要哭!你要常常喜乐!你要不住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参帖前5:16-18)。所以,这样以命令式理解圣经,不分场合地使用,让不知情者(尤其是还没有信主的人),误解信仰和我们的神,是残酷无情的,也会误伤别人。


这类的教导,实际是教导人,在很多时候,可以从另外的视野和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以及周遭的环境。像是“随遇而安”般的启迪——保罗希望罗马信徒,尤其是那些在尼禄的宽赦令而回到罗马的犹太基督徒,虽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要尽快融进当下的环境,与人建立关系。这种积极的态度,才是改变现实的办法。也劝导那些外邦信徒,不要心高气傲,反而要俯就卑微,与人打成一片。


这其实是人生的智慧,也是信徒该有的能力。帝国竞争文化不应该在教会中发展,教会信仰不是向上攀爬的表现,而是应该向困苦者伸出援手的示范。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和谐的环境,而和谐的环境,有利于信徒生命的成长和对外的见证。


二|对外(14、17-20节)


学者们大致认为,罗马书写于主后57至58年。我们来回忆下那个时段的一些事件,在49年,罗马第四任皇帝革老丢(通译克劳狄(Claudius,公元41-54年在位),下达驱逐犹太人的命令,在罗马的犹太人,包括犹太基督徒,也被驱赶离开教会(参徒18:1-4)。在54年之时,尼禄撤销这个命令,犹太人又可以返回罗马。但他们肯定心有余悸,对尼禄的“仁慈”,可能仍旧小心翼翼。保罗所说的“为逼迫你们的祝福,以及不要以恶报恶”的劝告,在当时环境下是既实际,又十分有智慧的指引。


结合十三章劝导他们“顺从在上掌权者”,我们可以看到,保罗这种务实的态度。同样这里不是命令,而是指引。社会动荡、在上掌权阶层不稳定,对教会的生存和发展,肯定弊大于利。这也正是为什么保罗会劝导提摩太要为众人、为君王,为一切在高位的,祈求、祷告、代求、感谢,好让我们可以平静安稳的生活(参提前二1-2,罗十三3)。


保罗劝导罗马信徒,尤其是那些刚刚从外地归回的犹太基督徒,不要对掌权者怀恨在心,不要咒诅他们,反而要为他们祝福。当掌权者蒙造物主的福气,施行善政,底层的人民才能活得平安!所以,这里不是一道命令,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处境或局势,都实用的金科玉律,而是“生活的智慧”。


在圣经中,有不少咒诅的例子,诗篇与先知书都有咒诅敌人的话(诗35、55、58、69、83、109,赛13:1-22,结30:1-19等)。耶稣也曾咒诅无花果(祂其实是触景生情,以咒诅无花果,来表达祂对抵挡祂的人的咒诅,参可 11:12-14),祂也咒骂法利赛人(太二十三章)。


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些当作金句般,不分场合地使用。假如我们不知道这些话的意思,也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讲,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讲,反倒乱用圣经,就会制造许多错谬。


接着,保罗继续教导他们,群体应该怎样在充满敌意的社会,有智慧的生活。他说,不要以恶报恶,要追求众人以为美的事。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我们不能作世界上被定义为恶的事情,反要努力去作在社会上被定义为“美好的事情”。


不过,保罗并没有告诉我们“众人以为美的事”,指的是什么。或许保罗在劝导他们,不要与社会同流合污,要从善如流,因基督信仰具有公共性特征,我们既不能毫无立场,也不能孤芳自赏,自说自话,愤世嫉俗与不问世事,都不是信徒的处世之道,要有限度地追求与周遭环境和平共处,更不要惹是生非,主动地引起纷争和冲突。


这样的教导,十分务实,假如教会能发挥“正能量”,被社会接纳,也就能更有效的见证主,我们要洁身自好,也要融入社会,而闭门造车,肯定行不通的。当然,保持这等张力是很不容易的。而能够在各种张力保持平衡的人,就是智者。比如:信仰如果只强调出世,那就很好办,我们完全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相反,假如信仰只强调融入世界,那也好办!只要人云亦云、和稀泥、不冲突就行了!但我们的信仰,确实有别于主流社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难就难在这里!这需要我们反复琢磨,不断寻求。甚至在多次失败的总结中,慢慢掌握一些方法和悟到一些东西。


不过,这种退让的生存逻辑,不是总能成功的,无论是与人为善也好,也无论是洁身自好也好,有时也会遭到不白之冤,比如,无论是在教会内还是在教会外,与人产生冲突,你想主动与人和解,而对方却不愿意接受,那么,就需要将冤情交给主(19节),面对所受的委屈,不需要耿耿于怀,需要更有信心去面对:不主动伸冤!因为有一位伸冤的上帝,祂会对行不公义的人发怒,也将报应加在他身上,给受屈者清白!


将公义的主权交给上帝——因为无论是正直、善恶的标准,还是处理恶事的权柄,都在神手上。甚至要有一种心态:可能你会遇到“忘恩负义”的人,好人不得好报,甚至被人恩将仇报的情况。这就是保罗为何会引用箴言里的话(箴25:21-22)。世界往往是有仇必报,针尖对麦芒,我们则无需制造更多的恶,反倒应该去“以善胜恶”。故此,在这个罪恶的世界里,基督徒应该有更高的理想:我们完全有能力以善胜恶!应该有更大的信心:世界将在上帝的公义,和我们的实践中得以恢复。


总结|聪明人


以下,我试图以平实的语言来理解这段经文:


聪明的人,能够分清是非,能知善恶,并爱憎分明。聪明的人,懂得谦让;聪明的人很勤劳;聪明的人,心甘情愿的服侍主(笨蛋才不好好服侍上帝)。聪明的人,不容易被现实摧垮,永远抱着盼望;聪明的人,知道未见之事的真实,他不会被眼前的挫折所挫败,他对主永远有信心,所以,他以祈祷为生。聪明的人不短视,他慷慨待客,因为他知道,善待别人,犹如善待上主,尤其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他相信圣经说的: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箴19:17)。


聪明的人,能够看清世界的真相,及人生的无常,他没有受害者情结,因他能领悟到,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不是永远的定论,所以,他以平常心待之,更不会因得福,而忘乎所以,因遇祸就痛不欲生。当他自身蒙福时,为人低调;当看到别人遭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聪明人的人生哲理是:无论在家里、单位、还是教会,团结就是智慧的选择,个人立身安命则要未雨绸缪!


聪明的人,绝不愤世嫉俗!反倒在混乱世界中寻找美好之事,就像在沙漠里寻找绿洲那么执着。哪怕他遭遇被排挤、被伤害,仍然抱持追求良善的初衷。因为他相信,有一位至高的上主,将裁定人间的一切是非曲直。这不是说:他过分天真幼稚,而是说,他相信良善终究要胜过邪恶,正如白天始终比黑夜更多一样。所以,他准备着被恩将仇报,也盼望着自己所行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正午(参箴言4:18)。

  


代祷事项:

代祷:

1、 求主赐下智慧,使我们不轻易把圣经当作金科玉律般来解释,毕竟它是智慧之言,目的教导我们在现世中,活出智慧的人生。我们更应该认真、勤恳地阅读,多多默想。避免生搬硬套地使用(愿我们虔心祈祷)。


2、 求主赐恩典,使我们成为聪明的人,在信靠主上,坚定不移;在了解世界上,能客观真实。在建造教会上,不遗余力;在生活上能脚踏实地、又不失去理想和追求(愿我们虔心祈祷)。


Message: "Romans 罗马书1:18-32" from David Sheath - The Lakes Chu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