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2024圣灵降临期13|建造圣殿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261天前 | 26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圣灵降临期13 | 建造圣殿
罗12:1-8






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4年8月11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4年8月11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2024年8月11日主日讲道(第三部分)


经文:《罗马书》12:1—8(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12:1 所以弟兄们、我以 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 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12:2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 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12:3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 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12:4 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
12:5 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
12:6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
12:7 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
12:8 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






2024圣灵降临期13|建造圣殿

罗12:1-8


序言|身体


罗马书一至八章,保罗以全人类的过去与现在,来讨论神的义,九至十一章,则以以色列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来讨论神的义 。什么意思呢?无论是有律法的以色列人,还是具有最优越帝国文化的罗马人,他们都不能建立一个公义的世界,获得被神“接纳与认可”的生命形态。只有透过以色列的弥赛亚耶稣牺牲的爱,才能使人类世界获得真正的公义。很显然的,保罗的公义的概念,具有全球复和与万物复兴的特性。


在十二至十六章,保罗要求教会要活出“造物主的公义”,毕竟,教会是新世界的示范基地。1至2节,是以下五章经文内容的摘要,提出作为新人类公义的议题:我们该成为怎样的人呢?而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社群,又是怎样的?


保罗将这一议题,仍然放在人与神的关系上来讲,以一至十一章对神性情结论性的词——“慈悲”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当教会这个新的人类社群,要来示范“造物主公义”的样式之时,必须以神的慈悲作为基础,离开神的慈悲,就不能了解到神的“公义”;如果教会没有经历神的慈悲,也就不能体现造物主的公义。


1至8节,保罗以一个男性的身体,这个有机、不可分割、充满活力的形象,来形容这一圣殿。对于圣殿这形象,无论是具有犹太背景的基督徒,还是罗马文化语境下的外邦人,都不陌生;毕竟在耶路撒冷有造物主的圣殿,罗马各处都有女神庙宇,包括皇帝的宫殿。而保罗以“身体”为殿,有别于常识中用石头及各种建筑材料所建造的殿。这一比喻,来自于耶稣基督对自己身体的比喻,祂把自己的身体比作圣殿;初代教会,延伸基督耶稣的比喻,把圣徒群体所组成的教会,称之为一个大的圣殿,以基督为首,众教会为身,形成一个移动的、活跃的、充满活力的、彼此不可分割的圣殿。这种以身体为殿的比喻,不但体现出对上帝创造次序的赞美——人高于万物,也体现出上帝与人合二为一的意象,有别于异教世界对物与人的崇拜。下面来看保罗要求他们要如何来建造这个以身体为比喻的圣殿。


一|忠诚(1-2节)


1、献己身

在1至2节,保罗先提出建殿的前提:每一个属于这殿的成员,须有一个基本的态度——献祭!这个行动,是一种牺牲的态度。无论是具有犹太背景,还是有帝国文化背景的人,都是熟悉的。这种态度延伸出来就是“忠诚”的意思,他以四种方式来描述这种祭!


活的:首先这个祭是活的。有别于以色列在耶路撒冷所献的祭[1],或罗马人献给女神的祭物。自基督将自己当作是祭物之后,信徒不再需要在耶路撒冷的圣殿献各种祭物。信徒可以作类如赞美等行为来回应神,以此来表明“献祭”。


圣洁的:以色列人,在圣殿献上分别之物,来表达所献的自己,意思是:我这个人就是“分别为圣”的祭物。保罗采用这观念,信徒假如将自己献上,就像旧约所献的礼物,是圣洁的。不过,不同之处是:圣与俗,不再由空间或哪个物件所决定,而是由信徒个人对待神的心态所决定。圣洁的场所,不只在聚会的时候,任何时刻、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圣洁。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有可能是圣洁的,也应该是圣洁的。


神所喜悦的:如同旧约所献的平安祭和素祭,这些感恩的祭物为神所悦纳;当信徒将自己当作是“最崇高的礼物”献给上帝的时候,上帝也喜悦,并接纳他的奉献。


理所当然的:保罗也称这种,献祭的模式是一种出于诚意的责任,神喜悦我们以忠诚的态度来回应神。


保罗用献祭来表达信徒对待神该有的忠诚,就当时的语境而言,具有针对性。以色列人献动物和植物的果实,给上帝(实际上收纳礼物的对象是祭司),称之为圣洁与神圣的“祭物”。外邦信徒敬拜女神的各样物品,也被称为祭物。除此之外,我想,就献祭需要献祭者所具备忠诚的品质而言,可能刻意地与帝国的意识型态相对应,凡属于罗马帝国管辖之下的人民,每年需要有一次公开向凯撒的像鞠躬,以表示对皇帝和帝国的忠诚,更甚的是,皇帝是所有公民的恩主,公民需要对他忠诚,这种忠诚具有宗教特征,将皇帝和国家上升为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国家和皇帝殿效忠,就犹如献祭一般。尤其是当皇帝发动战争之时,作为公民,有责任付上一切,哪怕是生命。因为罗马这个国家,像神明一般,要求人为她牺牲自己,尤其是为她战死沙场,并以此为神圣祭物。皇帝就是这个国家的代表,他就是神明[2],忠诚于皇帝就是对国家的忠诚。保罗将“身体”当作祭物时,是一种比喻,指的不是“牺牲品”;信徒奉献给主,并不需要牺牲自己,而是与造物主上帝建立一个倾心倾情的关系。


2、不效法

有了与神之间正确的关系,保罗接着讲,信徒与世界之间关系也要正确!要有别于世界的生存形态,因为世界向来以自私为价值取向,而基督徒活在弥赛亚所建造的全新世界里(被称为末世),与世界这种以竞争为基本的生存逻辑,是对立的。


在这个世界里,基督徒要有基本的认知: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简单,直接和明确的世界,反倒是生活在一个光怪陆离、动荡和紧张的环境里。在罗马的竞技文化之下,很自然地会被其世界的价值观和方式所塑造,需要时刻谨慎,拒绝世界的价值观。


信徒需认清世界价值观,并以基督为中心,以对神忠诚为基本的生活形态,来取代世界的价值观,忠诚显然是与妥协相对立的。今天,世界的价值观,强压在信徒身上。比如,当今有一种“健康与财富”的福音运动,以一种速成、捷径为号召,而这种价值观,摧毁了教会的健康成长。


3、常更新

为了使自己的价值观不断地改变,每个人有责任地作自我改变。当然,变化不但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过程,借着对神的忠诚,和对世界的拒绝,心意变化成为圣洁是可能的。这样看来,变化需要一种长期的准备,因变化之工夫,是在一天又一天挣扎中达成的。


另外,心意更新而变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道德上(良善的);人生的焦点在于讨神喜悦而不是满足自己所追逐的);在程度上是纯全的,愈加成熟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有许多未知领域,我们需要向上帝开放,才有可能达成神的计划。


二|忠心(3-8节)


有了前面的对神的忠诚态度,保罗接下来谈论以忠心服侍的三方面。


1、要尽责

保罗以自己为例,讨论恩典/属灵恩赐的原则,他说:我凭着神所赐给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如前面,神的慈悲是忠诚于神的前提;如今神所赐下的恩/恩赐,则是群体中能有效服事的基础。


这里的“信心的大小”可译作:忠心的大小(信与忠经常是相同的意思)。换而言之,假如信徒尽心地履行某种责任,可以发现自己的恩赐。在一般的情况,神并没有先给你恩赐,然后才叫你去服事。而是在忠心服事中,发现自己的恩赐。所以,我们需要先忠心服事,在服事的经验中,我们发现神赐下了恩赐给自己。尽心尽责,是得到恩赐的前提。


同时,忠心也要求放下过高的自我评价。忠实、中肯地评估自己、看待自己,是一种成熟和有智慧的态度:了解自己的恩赐有限。在神凡事都能,但不一定透过我!基督徒需要有一种冒险式的信心,但同时需要有谦卑的克制能力,信心并不是自我膨胀式的“表决”。


2、要合作

因为所有的信徒都在基督里,我们服事之目标,是在建造基督的身体,而这种建造,无法单独完成。建造与服侍,是在合一、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在教会建造上,严格而言,不应该是:某个人更有功劳;也不存在一个人可以完成众人的工作。建造的是众人,所成就的也是众人,需要众人的投入,也需要与众人合作。当然这里并不是指任何一位信徒,与别人有着同等的恩赐,在教会现实中,确实有些人更爱主,在治理教会与教导上更有恩赐,我们不能抹杀这些人的贡献,他们也应该备受尊敬,如提摩太前书五章17节说:“那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当以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更当如此。”


3、要专一

无论是个人能够忠心地服事,还是众人能够合一的服事,都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和天份能成功,乃是靠神所赐下的恩赐!保罗在这里列出七种恩赐,七种只是众多恩赐中的七种,对此没作详细的解释,也没有夸大那一种恩赐,说明初代教会是以服事和行动优先的教会——恩赐是为了造就教会。另外,发挥恩赐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专一!这除了前面对自己的评估——合乎中道,忠实和中肯地评价自己、接纳自己有限之外,专一与之相得益彰。知道自己有限,才会专一。


同时,专一并不是千篇一律,乃是有诸多恩赐各自发挥、每人都能专一地服事,合一并不是死板的一致性,乃是多种多样,每个人都能忠心地持守自己的服侍。因为每样恩赐都能成为建造圣殿的元素,但不能因自己所领受的某种恩赐而倍感优越,哥林多教会就以方言恩赐为最大,结果破坏了教会的合一。


三|重点


1、抓重点

有个基督徒,他的工作是基金分析,他非常热爱与搜罗各种资讯,包括全球的经济状态和趋势;他常阅读关乎自己专业范畴的报告,在投资上几乎没失败过。他会定时上教会,也会参加教会的其他团契生活。他甚至会踊跃表达他的观点,当他发现其他教会成员发表奇怪的言论时,他会马上在网上搜集出正确的答案。他认同大部分信徒的价值观,他与这些人在一起感到轻松,不用思考那些困扰他的问题,他知道自己将来可以进天国。他将自己的才干,施展在现实世界的任务上——在职场上打拼。


他避开家庭与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既不与人冲突,也不与人建立较亲密的关系。当不在工作上打仗时,他就喜欢睡觉,包括来到教会,牧师一讲道,他就睡觉,大家在闲聊时,他也会睡觉。一旦醒来,他心中就有不安的情绪,他会投入在“搜集资料”,进入他的工作状态。


这位朋友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一个会掌控自己人生节奏的人,掌控自己的世界,人生就会变得容易操控,变得有意义。所以,他更努力地工作,更有效的规划未来,为自己不断储存资源。他就是现在职场成功人士的写照,他对自我能力的把握,令人羡慕。


不过,这种成功的人设,与罗马书所描述的人生框架,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别。也就是说:作为基督徒而言,他的人生依然是本末倒置,并没有活出重点。你看他对敬拜、对神的事情兴趣不大,但对自己所认为、所追求的事情,则不遗余力。


作为信徒,我们的人生是以“献祭”为主导,以建立关系为目的的。不是那种自己控制、而是信靠神,服侍神的人生。


假如我们需要活出意义,必须在庞杂、纷纭混乱的世界中,反省终极问题的责任:人该怎样活出意义?以及如何面对神:祂所喜悦的是什么?教会需要向世界宣告:基督教信仰不是多项选择中的一项更好的选择,教会生活也不是现代生活中平复心灵、医治心灵悲伤的一个更好的选项。信仰是人生的唯一!是关乎生死存亡的事情,上帝是唯一的答案!包括在面对现今的种种政治阴霾,我们该怎样分辨,怎样回应。以致使我们可以活出一个真正蒙神喜悦的人生。目前经济下滑、普遍都感到沮丧,我们该怎样喜乐地跟随神,并侍奉祂,对我们而言,也无疑是大大的挑战。


2、作要事

关于按恩赐作忠心的服事,所引发的思考是:我们需要作一些重要的事。有位学者在分析当代文化的世俗主义所制造的困境时说:现代人是怀着世俗主义的,有太多的生活需要和享受。凡时都能做,却没有什么是重要的。当增长和繁荣不再成为他们生存的理由,他们就会倍感失落和无所适从。


故此,侍奉神、并且让祂和祂的价值观作我们生活的指引,才能使我们活得有意义。当然,我们需要通过多年的操练(耶稣的门徒都需要三年),才逐渐明白神的呼召,今天的我们,同样需要无时不刻地聆听神的声音,我们渴望认识神,就要设法敬拜祂,需要时常操练服侍。这应该作为我们生活的重心。


另外,假如我们要生活的重心明确,就需要有所不为,接受自己的种种限制。我们需要思想,在我们生命中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剔除的?哪些是必须的?比如,精神饱满来敬拜上帝是必须的!而有些什么东西却是可以放弃的,比如主日出游等。


人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在质与量之间做选择。当你工作太疲惫,当你工作到被家人抱怨时,那你就得作出选择,放弃一些。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离了我们,其他人依然能做得好。或者,这种重要的感觉,不过是“肯定自我”的投影,好合法化我们的无所不干。无所不干其实是在刻意地干预、控制、引导、带领、纠正,其实是按着自己心中的蓝图,建立自己的生命。


我们需要作重要的事!那么,今天,哪些是你重要的事?哪些又是你需要放弃的?也就是说:你需要建构的生活框架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更单纯,更专一地侍奉上帝吗?

 



[1] 旧约的祭有两类,第一种是赎罪祭,燔祭和赎愆祭,具有赎罪的价值。第二种祭是素祭和平安祭,主要是感恩的目的。


[2] 在公元前35字36年,提庇留皇帝发行的罗马钱币。具有印着“DIVO AVGVSTO SPQR”,意思就是,“神明奥古斯都,元老院和人民”的意思。SPQR,代表元老院和人民,肯定奥古斯都具有神明的权威。参曾思瀚著,吴莹宜译:《罗马书解读:基督福音新视野》(台湾:校园,2011),页43。




代祷事项:

1、 为每位肢体祷告,感谢主使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有恩赐,教会不只是某一些人将自己献上服侍主,而是每位肢体都应该将自己献上,因为我们一起成为新的圣殿,成为一个身体。求主激励每个人能忠心服侍,并操练自己的恩赐,使彼此造就(愿我们虔心祈祷)。


2、 求主赐下智慧给我们,因我们常常不能分辨重要与次要,将祢的恩典看为平常,将一些卑下的东西看为宝贵,并为此付出我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不愿意为信仰付出代价。愿主光照我们,开我们愚蒙的心,使我们余生能作智慧人,顺服神纯全善良的旨意(愿我们虔心祈祷)。